白鹿原说说-豆豆语录迷
返回
豆豆语录迷
菜单
造句大全 组词大全 句子大全 个性签名 心情说说 经典语录 换背景

白鹿原说说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1-06 点击:
心情说说 > 说说大全 > > 白鹿原说说
《白鹿原说说》正文内容

白鹿原说说

《白鹿原》里那些面目可憎而愚蠢的人们

前言:从高中初读起,《白鹿原》一直带给我一直迷幻而传奇的感觉,知道“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还是以后的事情了。最近重读,竟觉得越读越生气,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便是之前觉得不舒服的内容,现在看来不仅不舒服,还可以说出不舒服的原因。这篇文章就是谈谈《白鹿原》中那些让人不喜欢的部分,话比较多所以写得比较长。

同样的书在不同的阶段看会有不同的感受,且随着流逝的时间及不那么灵光的记忆力,在谈论一本书前拿出来回顾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前阵子看了樱庭一树的作品《赤朽叶家的传说》,深感《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对整个东方文坛的影响极大,像《赤》这种亦步亦趋的精神模仿固然和《百年孤独》相似度很高,但由于是“精神模仿”,固思想上与原著的精髓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就算被外界评价深度和广度远不如《百年孤独》,《赤》仍然是一部中规中矩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重历史,重家族的传承。浓重东方色彩是一大亮点,是瑰丽的外套,但樱庭一树很聪明,她没有让这件外套束缚自己,而是尽可能追求精神内蕴的独立。这份心思很深远,可以说是很有野心,即便是笔力无法达到,读者仍可从中窥见作者的敬意。

说到《百年孤独》对于中国小说的影响,首先想到的必然是《白鹿原》这部作品。在那个年代,这本书就像是一次狂风,带着新奇而刺激的泥土味大大刺激了读者:清末民初的纷乱世界,有白鹿精灵出现的平原,白、鹿两大家族的传奇经历,以及各种革命分子和土匪人物形象交杂……迷幻的年代,传统与革新的对抗,中国历史上的这一时期本就充满了传奇,而与神话的结合更为小说增添了吸引力。

初读《白鹿原》的印象就很深,但只记得那种震撼和惊奇的感觉,具体内容却记不得了,尤其是后半本书,重头戏是描写了城里的革命,更是印象渺茫,仿佛是遥远天际边的喧嚣声,听得到却不甚清晰。而白鹿村的故事相对来说清晰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不断向前的年轮,以及那些神异的故事和传说。

所有初读《白鹿原》的人一定还记得那个惊世骇俗又简简单单的开头: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现代人对于传统社会里的婚姻往往非常感兴趣,何况这是以西安农村环境为背景的地方,习俗一定更是新鲜。而男女关系,自始自终都是各种文艺体裁热衷的话题。这个开头带了点狡黠,带了点“上钩了”的小聪明,也非常吸引人。数字“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俏丽也给这句话带来了神秘感。张爱玲写过“三和七是俏丽的,二就显得老实。”真是妙绝,数字也有性格,就像音乐也有颜色一样,是无法解释清的、奇异的感触。

再来看看《赤朽叶家的传说》的开头:

十岁那年的夏天,赤朽叶万叶看到了飘在空中的男人。万叶是我的外婆。那是在外婆还没有嫁入山阴地带的世家赤朽叶家之前,她当时还是个山里出来的野丫头,没有姓,故在村里被直呼为“万叶”。

一段家族史的开始总要向上追溯到一个核心人物,那个核心人物在回忆前尘往事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一生漫长的时光里,后来遇到的很多事情,早在幼年时就有了预兆。那是巫术一般的预兆,也是人的宿命。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是《百年孤独》的开头。

所有被《百年孤独》深深影响的作品都无法摆脱原著这个著名的开头,时光被无限拖长,很多记忆已经随风而去,但儿时的奇异景象一直萦绕在心头,与这一生一一对应,而整个家族的生命也奇异地印证了预言,诡谲的宿命漂浮在时间的上空。这个开头如同魔咒,如同巫术,在不明真相的读者第一次看到,也会整个人震三震——就像是地平线上漫过来的海水,一瞬间被吞噬。

《白鹿原》和《赤朽叶家的传说》都无可避免地沿袭了这个辽远悲伤的开头。延续几代的历史就此拉开序幕。它们讲述的都是东方的故事,来自传统的、贴近土地和山脉的大家族,传统与变革的碰撞,远非几代人之间隔阂那么简单,在这些性格各异的人之间,心的距离变得极为遥远,同种族之间、甚至是同家族之间都相隔着巨大的深渊,远比那些看似荒谬魔幻的预言和幻觉更让人无奈。但两者又各有微妙的侧重,如《白鹿原》的开头带有狡黠意味,而《赤》更侧重于那种朦胧的历史感。

我第一次读《白鹿原》时留下了迷蒙而神秘的印象,但也伴随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惑感,此次读这部小说,细细看下来后竟有些失望:这和我印象中的不太一样,虽然前半部分——准确说是前面写家族史的部分仍是看得有味,越到后来,竟是觉得这小说写坏了,革命等大事件以散文笔法道出,力求《左传》中战争场面的只写前因后果,经过从简的笔法,却顾前顾后,未能尽兴。

这后半部分原本就不大喜欢看,故也不觉得太失望,但前半部分类似传奇的部分,细读下来发现之前仅觉得“有点不舒服”的地方现在可以试着说出原因,即人物刻画的失衡。以中心人物白嘉轩来说,开头围绕他娶妻和发现白鹿精灵的传奇经历,是围绕白家三代人的开始,白嘉轩刚出场时只有十六岁,和普通的年轻人没什么区别:遭到乡亲非议时的怀疑、和鹿家买地时的狡黠聪慧、对待长工鹿三的尊敬等等,但等到这一章结束,即顺利娶了仙草做妻子后,再次出场的白嘉轩就变得一派大家长作风,不论是从别人眼里还是人物心理上都固定下来,小说情节一转来讲述身边的事情了。这其中,白嘉轩的心理即性格发展历程似乎太过于跳脱,没有具体的事件可以让读者看到过渡期,且作者热衷于通过他人的言语来直接给人物定性,如通过某长工之口直接说出某人物的特性,这种方式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较弱,远比不上用情节来推动人物精彩,也容易造成人物一元化的弊端,托尔斯泰说他在写安娜卡列尼娜时,他想让安娜活着,但安娜自己选择了死。同样,张爱玲也表达过“我从来就是创作人物,故事由着他们发生”的创作观,这种笔法的好处在于,可以让读者从情节中发现更饱满的人物侧面,从而不断完善、亲近人物本身,比作品中单调的定性更加深刻,绝非书中一句“这个人啊,就是腰杆太直了。”可以完全涵盖的。

电视剧《琅琊榜》的在人物刻画上也有类似的犹疑,即到底是通过情节还是他人之口描写人物,如靖王这一形象,刚出场时通过梁王、太子和誉王之口来说出他性格刚正不阿且态度强硬的特点,做到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但是主要的性格刻画还是通过后来剧情中不断的事例来表现的,一层一层的渲染,深化靖王性格,达到让观众心神领会的作用。同样,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出场前,就通过多人的言语铺垫其乖觉神异,小说的妙处在于点到为止,《红楼梦》里各人口中的宝玉各有特点,是每个侧面的一小点,目的是让读者有好奇心,具体形象仍是通过后面情节来反映。

《白鹿原》在人物刻画上不大成功。我小时候懵懂读下来只觉得不舒服,似乎每个人都横空凝固在一大块半透明的凝胶中,行动和性格都是整体行动,虽有“异”也是仅仅在一个范围内,不见得哪个人特别出彩。如今看来更是坚定了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因为书中的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无一例外地面目可憎。我曾想过是否作者怀着极强的洞察力,试图营造出一个暗无天日、人人晦暗的世界,但看来又非也,有些是人物本身设定让人憎恶,有些则是作者的问题——并非作者故意把每个人都写得可憎,而是描写某些人物时,越是浓墨重彩地想表达其优秀,越是起了相反的效果,最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就是白灵。刚开化的热血青年投身革命的热情让人震撼,也无可避免地在现代人眼里看起来有些不能理解,但让我们想想《平凡的世界》,不论是孙少平还是田晓霞,那些革命青年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光有一腔热血,更多的是他们坚定的决心和深刻的认知,最感人的也正是这里,这份热忱在现代仍可感动人,就是因为路遥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精细和深广。相反地,在白灵身上我们能看到些什么呢?除了她的出身,以及去城里上大学后突然投身革命,即使是描写她后来与鹿家兄弟的事情,都透着三分愚蠢,甚至在白灵回家后,小说中强调的不是她心理上的变化,而是有关她身体形态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出白嘉轩有关白灵已失身于鹿兆海的暧昧猜想。白灵的愚蠢并非作者故意设定的,而是——抱歉,的确是作家的笔力问题了。

写热血青年非陈忠实擅长的部分,有几个让人怜悯的角色刻画得尚可,如花了大力气描写并占了大篇幅的田小娥。作家在她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野心,时间跨度极长,远超过了黑娃的描写篇幅,试图营造出一个多面解读的形象,但不知怎地,这个形象也始终摆脱不了愚蠢,读者看来的确是怜悯她,但也仅限于同情其经历,且不宜深究。

《白鹿原》中人物的可憎面目,来自于那种摆脱不了的愚蠢感,除了沉溺,就是愚蠢的反抗,即使反抗也是不按章法,如鹿兆鹏和黑娃这两个人物,从他们闹革命的方式来看,我坚定认为他们是愚蠢的流氓——结合中国那段时期的历史,或许可以有别样的解释,那就多了讽刺的意味,真是魔幻现实主义得可以。

我曾听一位读者说,《白鹿原》中的大尺度描写是吸引读者的另一个方面,我看的时候觉得非常刺激,那种醒目而赤裸的肉欲,刺目却并不有趣,甚至有哗众取宠的嫌疑,让我想起《金瓶梅》中的大尺度描写,很多并非原书所有,而是后人有好事者(淫秽者)信手添加之,导致人物前后的喜好和性格不相同,这实在是很让人厌恶。而《废都》中的描写则只有一个结果——暴露出贾平凹是个无可救药的恋足癖而已,对作家的形象补充甚至超过了书中的人物。我认为这些书中的大尺度描写都没有对情节或人物性格做到补充或推动的作用,而且——非常粗俗而恶趣味,毫无艺术感。尽管中规中矩,并不猎奇。

《赤朽叶家的传说》中此类描写极少,像《红楼梦》中的处理方式——委婉含蓄,暧昧地飘过去。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樱庭一树并非不会写此类题材,相反,在她的其他作品中并不缺乏大尺度描写,如《我的男人》中,但读来丝毫不觉得猥亵,不仅因为文笔的艺术化,也因为这些描写对于人物和情节有补充推动作用,是作为整部小说的一部分存在,在某些程度上甚至弥补了人物语言描写。电影《色戒》为什么不建议看删节版?(仅针对成年人),并不是拍得有多好看,而是这三段镜头是呈现一个递进的过程,两人从猜疑到相爱再到良心的叩问,这份纠结和深沉,通过这三段镜头完美地体现了出来,导演李安用镜头语言代替台词的能力可见一斑。陈子善先生曾在微博上说,他看过删节版,总觉得人物性格跳脱太快,我认为若是看看全集,此疑团必会解开。《白鹿原》中的大尺度描写没有美感,更谈不上艺术感,仔细找找,就算是想表现田小娥的风流,也未必要次次都详细写吧?再想想,《白鹿原》中有关男女之间的交流,似乎仅限于这种关系,即使是有交心的思想谈论,也是先从这种关系后引发的。这种单一而诡变的描写让我想起老流氓渡边淳一的“性征服说”理论,看似自圆其说,实则只是大男子主义的委婉说法罢了,具体详见渡边淳一作品集,几乎部部如此。

最后,有关《白鹿原》电影,我看了但是没看完。不好,不推荐。

从西安火车站240路公交车就能抵达

白鹿原
  我读的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版本,是在看了王全安的电影之后。记得朋友曾说,电影和书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载体,没必要非拿来做比较。这里只论书,不谈电影。
  
  庄稼人的朴实
  书的中篇提到白的发家,是家到中落,先人熬活挣钱,把钱装入只能进不能出的木匣,分分毫毫攒起来,置房置地,讲究的是勤劳、本分。
  书的结尾提到鹿的发家,是源于马勺娃被炉头骂打操之后,学成烹饪手艺,报复了炉头,也告诫后人想要出头天就得受得住凌辱。
  家世的起源,形成了白鹿两姓为人处事的截然不同。
  
  旱季缺粮,乡党们背着棉花衣物进山,换成粮食,称“背粮”。鹿三要去背粮,白嘉轩喊孝武孝义跟着(这时孝义尚年幼),鹿三说走山路辛苦,嘉轩说所以才让娃娃跟着,他就懂得到底什么才是粮食了。这是白嘉轩对子女的教育,从禁止母亲白赵氏给娃娃买零食,到执行族规惩罚孝文,他没有丝毫的心软和动摇。
  冯尔康先生在《雍正传》里亦提到过,清兵入关后,对皇子要求是极严格的,读书习字骑马射箭,每日的功课内容繁多,卯时(凌晨五点)大臣们打着呵欠等待早朝,皇子们已经在书房里燃灯诵读了。
  晋商王家大院里有一副楹联我甚是喜欢,上联“映雪囊萤 读书应晓先忧后乐”,下联“披星戴月 创业当须务本求实”。晋商虽是生意人,对子女的教育却丝毫不逊色于官宦,讲究“学而优则贾”。
  白嘉轩算不得家业殷实,他起的作用仅仅是维持,把香火和家业延续下去,而不至于沦落到再次启用木匣子的地步,便无愧于祖先。雇了长工,雇的起麦客,他还是亲自下田务农,三个儿子从小也学着喂马耕田。长工鹿三日日睡在马号里填土铡草拌饲料,偶尔鹿三回家,白嘉轩就睡马号,毫不偷懒懈怠。而这雇佣关系里,亦无明显的上下阶级之分。嘉轩对鹿三,除了当做家庭的一分子,对他的勤劳朴实,也颇有几分敬重。
  
  抚慰人心的女性
   书中对女性的描写,尤其是女性的心理活动、生活细节、品质性格等笔墨不多,恰好对应了那个时代里女性在家族中的从属地位,依然恪守着三从四德,没有自己的声音。但这些隐匿在男性背后的女性,通过她们的沉默、隐忍、包容,却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男人的成长、成熟和改变。待孝义娶亲时,白嘉轩格外慎重,反复思量了孝文孝武的媳妇,都不甚满意,他是顶重视女人对儿子的辅助作用,亲自去冷先生的中药堂相过,认为这女子聪敏灵醒,品德亦无可挑剔之处,方备厚礼请人说媒。
  1. 黑娃的媳妇玉凤
   黑娃在少不更事的时候遇见小娥,贪图性,陷入一种执拗的迷失状态。书里的男人都是木讷的,女性都是早熟的,每个新婚之夜,都是由女性担任引导、启蒙的角色。直至黑娃归顺保安团,戒了鸦片,娶了玉凤,洞房花烛夜他面对老秀才的女儿,竟自惭形秽地哭起来,始觉出过往种种(小娥、黑白牡丹)的龌龊,不堪回首。玉凤知书达理、举止优雅,对黑娃有无限宽容,他想读书就读书,不想读就不读,从不约束他的桀骜,不鄙夷他的过去。倒是如此的无为,令黑娃改邪归正,成了朱先生门下最好的学生。混账起来六亲不认的黑娃,终于在搬迁新居之后的那晚,紧紧搂抱着玉凤说“甭看我有那么多称兄道弟的朋友,贴心人儿还是你一个。”
  2. 朱先生的妻子朱白氏
  朱白氏像极了朱先生温厚的那一面,而没有他的固执、乖戾。朱先生为人清廉,她就住在白鹿书院陪他吃苦,朱先生有多次升官发财的机会却拒不接受,她也无怨言。有时我们真不好说,是嫁鸡随鸡秉承了鸡的习性,还是原本具备狗的性格所以嫁了狗又随了狗。白家的女儿,同出一门,一个嫁给朱先生,一个嫁给皮匠,俩人的脾气秉性以至整个的人生,呈现出天壤之别。朱白氏和嘉轩更像,和白家的血统更接近,混合了朱先生的文气、清高,成了合格的圣人的妻。朱先生临终前让她剃头,足见夫妻间一生一世的默契,儿子自称有好手艺,他仍由着朱白氏来剃,“你妈给我剃了一辈子头,我头上哪儿高哪儿低哪儿有条沟哪儿有道坎,你妈都心里有底儿。”这岂止是在说剃头,是说妻子对自己的了解、相知。知遇之恩,是我认为这世上最难以回报的恩情之一。
  3. 白嘉轩的妻子仙草
  在不明不白地死过六个前任下,仙草拴着一腰小棒槌嫁进白家,第一夜,不忍心丈夫扫兴,抱着赴死的危险和他同房。瘟疫来时,嘉轩让家室出去避难,仙草执意留下陪他。当看到仙草吐出绿色的秽物,嘉轩抓着仙草的胳膊哭了,像个孩子似的说“啊呀天呀,你走了丢下我咋活呀”这是仙草平生第一次看到丈夫如此失态。
  打进入白家,仙草一直勤劳地操持家务。孝文娶妻后,她荣升为婆婆,嘉轩遇事方始征求和尊重她的意见,她欢喜,却依然顺从着嘉轩,只有当嘉轩对孝文、对灵灵过于绝情的时候,仙草会哭着骂他反抗他,却无济于事。这个女人从新婚夜赴死的勇气中就表现出她的果敢,那一晚,嘉轩听她的,此后一生,她都听嘉轩的。
  4. 至于小娥
  小娥无遗是封建体制的牺牲品。作为郭举人的二房,兼职泡枣,命运并没有留给她太多选择的余地。她经历过四个男人,郭举人、黑娃、鹿子霖、白孝文,其中黑娃和孝文都是为了她而身败名裂,被驱逐出家门。小娥实则是个随波逐流的角色,哪个男人能养活她,她就靠哪个,男人让她做什么,她就照做,没有那么多礼仪廉耻的讲究和是非的判断,只为活个人生,毕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活着确实不易。
  这个人物身上本无所谓善恶。却是小娥死后附身鹿三的桥段,作者赋予了她十足的奸邪并推向极致。她借用鹿三年老的身体出尽洋相,报复、咒骂、媚态横生,用堕落到底的架势和道德卫士白嘉轩抗衡。瘟疫、白蛾、托梦,迷信的荒唐给这段恩怨填满色彩,加剧了二者之间的矛盾。最终白嘉轩胜了,力排众议修起六棱塔,将小娥禁锢在塔底永世不得超生。
  
  论人性
  我始终认为人性无好坏之分,同一个人身上必定兼具善恶两面,区别无非各占的比例多少罢了。人做好事的时候,不见得完全无私心,做坏事的时候,也不真是有意置他人于死地。所以人性复杂,人性难辨。最近读白鹿原,我才反思读书的意义究竟何在。上学时学习数理化专业课,这些科学式的教育是人的外部技能。而学校之外的读书,无目的性无功利性的读书,才算得真正的读书,让我们学会去芜存菁,区分人性之善恶,把生命中那些不重要的、自私的、贪婪的杂质统统撇净,活的更明朗更豁达。
  1. 白嘉轩
  黑娃形容他“腰杆挺的太直了”,的确是白嘉轩为人的写照。他恪守祖制,遵守乡约,无论世道反正,专心种他的庄稼,不看热闹,不皈依帮派。鹿子霖也好,鹿兆谦也罢,作威作福的时候,他不去巴结,人家上门求他请他,该拒绝的他依然拒绝,不留情面;这些人被批斗被推下台,能帮的忙尽量帮,拉着老脸拼着老命去担保。他是个坦荡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正是这样的坦荡,为他赢得族长的尊严和声望。临到鹿子霖疯了,白嘉轩心里想,这辈子仅做过的亏心事,是拿家里的天字地换了鹿家现出白鹿的坡地。此时,他多少有些愧对子霖。两家的恩恩怨怨,早已不能用是非对错来判定。白鹿原上,除了白姓,就是鹿姓,注定了白嘉轩再瞧不起鹿子霖,他们也是相依相生。
  2. 黑娃
  黑娃本性是善良的,他的错误源于他无知,易受诱惑,易被兄弟情义冲昏头脑。对于恶待他的人,欺骗他的人,他又没有嘉轩那股以德报怨的气量。他是直到娶了玉凤,想读书,拜了朱先生,才懂得感悟人性的善恶,辨别是非,此前的人生皆是混沌、是荒芜,是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打断你的腰的单纯,所以他分不清嘉轩和子霖在他身上分别的用意,误了好心,便宜了坏人。命运亏待他的是耍了半辈子的混,终于学好了,成个堂正的人了,被白孝文一着暗算为冤魂。
  3. 白孝文
  孝文就简单的多,他比小娥的劣性还要根深蒂固。即使他从土壕沟里翻身重活,当了营长当了县长,嘉轩是已然在心里和这个儿子划清界限。
  4. 鹿兆鹏
   鹿兆鹏一直是让我摸不清品性的角色。他加入共产党,多次策划和领导革命,在夹缝中逆流而上,却总缺少一股革命党人的正气,不坦荡不磊落,不及兆海。在白鹿书院和田福贤撞个正面,翻墙逃走时,朱先生便言语“都不是君子”。大拇指芒儿的死是迷,黑娃含冤无从昭雪,兆鹏不知去向亦是个迷。孝文是真小人,他就是十足的伪君子,往往,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
  
  所谓圣人
  人世之格局有大有小。书里描述的各色人等,多是活在人世的小格局里乱了纷争。白嘉轩每遇到人生大事,便去寻求朱先生点拨,擦着人世小格局的边,立身于乱世。朱先生脱离了小格局,混入大格局,为民请命劝退官兵,教书育人编纂县志,白发之年还联合八位老先生壮志赴前线抗日,他不能改变历史,却绝对是史册上务必留名的一个人。冷先生呢,如他的姓氏,他对生命的泰然和冷漠,使他绝然超脱于大格局之外,世道是青天白日或五星闪耀,对他都无丝毫影响。
  1. 朱先生
  朱先生的很多预言都令我有“瞎猫撞上死耗子”的感觉,尤其他年轻时外出闯荡不得志,回到村里断了几桩家长里短,从此就成了圣人,难免荒唐。但他能够不计较尘世得失,使白鹿书院独立于乱世之中,国民党、共产党、农协会、土匪,都不敢在书院造次,对朱先生礼貌待之。朱先生亦不偏心,待众生平等。颇有乱世飘摇,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
  而红卫兵从他坟墓里挖出的粘合转,更将朱先生的未卜先知推向神的境地。
  2. 冷先生
   书里只道朱先生是圣人,而我眼里冷先生亦是圣人。富人请他看病封金赏银他收,穷人看病没钱赊账他也不嫌弃,富人用轿子用牛车他去,穷人请他步行他也去。尤其是他搭救鹿兆鹏时,倾尽全部家产,鹿子霖问他麻包里装了多少硬洋,他说他向来不数钱,这钱送给田福贤,“摞响也罢摞不响也罢,反正摞出手我就不管它了。”此谓尽人事,听天命,对这个不孝顺的女婿亦能将钱财抛的轻若鸿毛,真真是他对人世最深的看透。
   嘉轩对朱先生是敬为圣人贤人,对这个铁面的冷先生,倒更亲切自然,像朋友,他们常常不说话,抽着水烟,默默地坐着,时间不早了,嘉轩就起身回家。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我向来喜欢这种以小见大、以家族命运窥看大时代变迁的题材,如《京华烟云》、《悲情城市》,人世的很多事,在当下,我们是难分辨其影响意义的,往往时过境迁,才发现当初那么件不起眼的小事,竟成了命运的转折点。人物就在这时代变迁中沉浮,颠簸出善恶。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

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白鹿原》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以反映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

白家人沿袭村子里的族长,主人公白嘉轩一生娶过七个妻子,最后一个陪他终生,并育有三儿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白灵)。鹿三是白家的长工,黑娃是他的长子。鹿家以鹿子霖为代表,他有两个儿子(鹿兆鹏、鹿兆海)。

小说主要讲述了他们的下一代白孝文、鹿兆海、黑娃这一代人的生活:白家后代中规中矩,黑娃却从小就显现出不安分。长大后,白孝文继任族长,黑娃在外做长工,认识了东家的小老婆田小娥,他将她带回村后,受到村人的排斥。

黑娃离开村子后投奔革命军,又成为土匪。在此期间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吸上了鸦片,将家败光,去异乡谋生。鹿三以儿媳田小娥为耻,最终杀了她,因终日被田小娥死时的情形折磨而死去。白孝文则在外重新振作,终有一番作为,白灵加入了共产党。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

扩展资料

2018年9月27日,由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中国小说学会、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在青岛揭晓。《白鹿原》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文学评论家白烨:“《白鹿原》本身就是几乎总括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全部思考、全部收获的史诗性作品。”

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读完这部‘雄奇史诗’之后,获得的第一印象就是做了一次伪‘历史之旅’,左边的‘正剧’随处都在演戏,右边的‘秘史’布满了消费性的奇观,这些戏剧与奇观你可看可不看,随心所欲,在久远的‘隐秘岁月’里你意外地获得了消闲之感,早有戒备的庄重与沉重可以得到消除,因为你完全可以不必认真对待这一切。”

当代作家雷达:“我从未象读《白鹿原》这样强烈地体验到,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

散文家游宇明:“《白鹿原》正是‘土洋结合家野合壁’的产物,它有传统现实主义的技巧,有黑色幽默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大胆借鉴。”

学者郑万鹏:“《白鹿原》在深层意义上重构了民族精神。它继《四世同堂》给民族主义以最高褒扬。《白鹿原》问世使民族文学在更高意义上崛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鹿原 (陈忠实长篇小说)

上一篇:毒鸡汤说说
下一篇:家装的说说

相关说说大全

推荐说说大全

热门说说大全

  • 烟说说配图,烟酒伤感配图图片大全,关于烟的霸气说说
  • 家乡的说说,赞美家乡的经典说说,家乡风景短语句子
  • 写兄弟说说
  • 好人说说
  • 狠毒的说说
  • 煮鱼的说说
  • 焦急的说说
  • 说说精灵刷赞
  • 最新说说大全

  • 介酒的说说
  • 特价房说说
  • 上庐山说说
  • 毛牛说说
  • 跳海的说说
  • 两天假说说
  • 离不开说说
  • 西财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