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的说说
三伏句子
炎热的三伏天词句
我来说一说三伏贴这个东西吧。
中国古代把二十节气中处于“小暑”和“处暑”的这段时间叫作“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而三伏贴是个什么东西呢?就是在三伏天期间往你的身上的穴位贴中药贴,以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官方说法说的是“这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驱散阴寒,调解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医里,“冬病”,就是秋冬好发、加重,以寒冷、虚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比如痛经、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溃疡、慢性肾炎、体寒胃痛、关节痛、手脚冰凉等。阳虚阴虚什么的太过于玄幻,我们看不懂。倒是之前的回答里我讲过冬日里寒冷空气刺激呼吸道,容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这么一看冬病这个概念还稍微有那么点科学依据。而“夏治”,解释的是利用长夏三伏日天地阳极阴生之时,激发肾阳,除寒祛邪,去根治一些陈年冷疾。
我们先且不论“寒邪”这个概念到底有多虚无缥缈,单说说三伏贴鼓吹三伏天阳极阴生(意思就是一年当中阳气最盛),可以纠正阳虚体质,数月后冬天来临“冬病”的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得到明显减轻。这套阴阳五行的旧学问,一直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论证,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支持,其理论正确性一直十分玄幻。而“寒邪”和“湿气”这俩概念,是我另一个非常反感的伪科学之一,这里就不展开具体讲了.
很多医院在宣传三伏贴的时候,都号称三伏贴历史悠久,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秘方。其实压根不是那么回事,“三伏贴”这种神器在中医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从民国往前数的全部)压根就不存在。现在“三伏贴“及其处方的可查证最早出处是清代医家张潞的《张氏医通》,“夏月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 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用张神医的话来说,三伏天涂上这种神药,可以根治哮喘。在《黄帝内经》中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所以,古时候可能有医家因此臆想出在皮肤上贴膏药治肺病。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些知识就如同“童子尿”“人血馒头”一样不靠谱。
张潞的这本书里关于哮喘的治疗还记载了,“丹方治冷哮痰喘,用胡椒四十九粒,入活虾蟆腹中,盐泥存性,卧时,分三次醇酒服之,羸者凉分五七服,用之辄效。”这种巫术意味浓厚的丹方张也认为是极有效的,可见这个姓张的是多么的不靠谱。
所以,仅仅看张潞对于原始“三伏贴”的记载,我们完全没有办法肯定三伏贴的疗效;除非,有记载这种疗法曾经广泛流行,并且得到验证。可惜,我们在其他古书中看不到任何证据,《张氏医通》是一个孤证。张潞生活在康熙年间,那时候康熙帝得了天花差点小命不保,而现代医学已经完美解决了疟疾、天花、肺痨这些难题,简直不知道比张潞高到哪里去了。如果张神医能来到现代,看到医疗技术发展到现在这种水平后,开始倒行逆施地鼓捣起他随手写的三伏贴,会不会惭愧死。
2007年,有一场“中医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大讨论被政府镇压,并从那之后官方就号召“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当时众多中医神棍活跃,象刘太医的牛筋汤、张悟本的绿豆、林光常的红薯、马悦凌的生泥鳅等等,歪门邪道的中医养生术大肆盛行。首都北京作为率先流行“三伏贴”并纳入医保,客观上在全国起到推广愚昧当时尚作用;各路电视报纸网站在三伏前后有大量集中高强度报道,短短几年间,“三伏贴”就成了席卷全国的愚昧新民俗。而到了今天,三伏贴已经被当作了一项政治任务,分派到了各个医院,卫计委不仅强制性地要求各个公立医院在自己卖三伏贴,而且对于干得不好医院会在年终考核中扣除医院的相关项目分数。这背后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三伏贴有多么的管用,起到了多好的疗效,制造了多高的受益,而是因为那个人喜欢,直白点说,就是为了媚上。
在这里请大家重点注意:我的观点是传统有影响的中医典籍里完全没有关于三伏贴的记载,三伏贴根本就不能算是中医范畴,我说它是伪科学,跟中医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中医粉们请收好你们的玻璃心。三伏贴现在之所以这么流行一方面是因为它具备行骗潜质,首先,很多人认为只是贴点膏药,又没太大风险,有益最好,无效也损失不大,基于从众心理参与。其次,“三伏贴”既然“冬病夏治”,自然无需表现近期疗效,到了冬天,感觉好当然归功于“三伏贴”,感觉不好人家还会辩解说如果没几个月前“三伏贴”,没准更坏呢?今年就算不好,一个疗程三年呢。更重要的原因是政策扶持,地方政府无节操的媚上行为,逼着医院搞这些。现在的“三伏贴”的药物组成就是沿用《张氏医通》的: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方,还可配伍加减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按照中医的解释,这几样药材作用如下:白芥子、细辛、甘遂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姜汁则具散寒止咳的效用。其中几样药材是有明显毒性的:
白芥子,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白芥子甙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的白芥子油,主要成分异硫氰酸烯丙酯,具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肤发红、温暖,甚至引起水泡。
延胡索,传统镇痛草药,含有镇痛功能的延胡索乙素,也有肝肾神经毒性,可致嗜睡呼吸抑制。
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甘遂峻泻,有毒。可引起呕吐、腹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毒副反应。动物试验发现心、肝、肾有一定中毒性的组织学改变。
细辛,大名鼎鼎的马兜铃科成员,含可致肾衰竭的马兜铃酸,也含较多的肝毒性黄樟醚。
就算这些药物没有毒副作用,全是极有疗效的药材,经过皮肤能吸收多少?能否达到起效的浓度?而且三伏贴针对的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上呼吸道疾病,都是公认的很难治愈的慢性疾病,如果这种神药真的有效的话,为什么不直接熬成汤药直接喝,再得个诺贝尔奖?
关于三伏天的文献都是近十年出现的,知网上三伏贴论文2003年、2004年、2006年各1篇,2005年2篇,2007年4篇,之后逐渐多起来,至2016年达到顶峰,76篇。有权威性权威的几乎没有,其中也有说三伏贴有效的,但是实验方法都存在缺陷,没有设置安慰剂组,不具有参考性。
反正本人在医院工作,三伏贴的效果我没看到多少,被三伏贴烫伤的倒是看到不少。
而对于那些皮肤被灼伤的现象,人们都自我安慰道“穴位上皮肤起泡,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而在我们大山东,除了三伏贴,还有艾灸盒子这种东西
当年政府也曾纵容各种特异功能、气功泛滥,由此还产生过一个我们都知道的连名字也不能提的邪教,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这种风气又回来了。
所以,我的脚是39码,现在裹脚还是来得及吗?
入伏问候语朋友圈说说
三伏天图片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