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文言文
您可以先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把它翻译成白话文,把白话文的意思记住,在背文言文就简单了。
语文老师一枚,读过大量古文,分享一些我觉得很燃的文言文:
1.《三国演义》太史慈之死
权使张昭等问安,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太史慈是三国时期的猛将,四十一岁就挂了,确实可以算英年早逝。更重要的是,使命还未完成,就壮志未酬身先死,令人扼腕叹息。但是,太史慈这句话确实很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讨武瞾檄》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据说,武则天看到《讨武瞾檄》中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叹息:“这样的人才不能为我所用,是宰相之过啊。”由此可知,这篇檄文相当燃,虽然把武则天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但最后竟然让武则天动了惜才之心,也算是非常罕见的情况了。
3.《金史·哀宗本纪》
己丑,大元兵堕西城,上谓侍臣曰:“我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无大过恶,死无恨矣。所恨者祖宗传祚百年,至我而绝,与自古荒淫暴乱之君等为亡国,独此为介介耳。”又曰:“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往往为人囚絷,或为俘献,或辱于阶庭,闭之空谷。朕必不至于此。卿等观之,朕志决矣。”……戊申,夜,上集百官,传位于东面元帅承麟,承麟固让。诏曰:“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以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大军入,与城中军巷战,城中军不能御。帝自缢于幽兰轩。按理说,末代之君,大都昏庸无能,奢靡残暴。但完颜守绪明显不在此列。完颜守绪被蒙宋联军围困在蔡州城,自知不得幸免,死前做了妥善的安排,也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反思。他一生没有太大的过恶,所作出的政策也基本是对的。但大厦将倾,非一人之力能挽救。最终,在城破后兑现自己的诺言,上吊自杀,以君王死社稷的方式,保留了作为帝王的气节。
4.《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
观夫甲申之岁,灵武、大同相继沦陷,李建泰疏请南迁。帝召示群臣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嗟乎!以勤俭爱民之主,十七年宵旰忧劳,无终无救于危亡。卒至以万乘之君,毕命于三尺之组,其事可哀,而其志弥烈矣!1944年是明思宗朱由检去世300周年。为纪念崇祯皇帝“君王死社稷”的壮烈,一些历史学立了这块碑。因为碑文中内容涉及对李自成的负面评价,文革时期,这块碑被打烂,丢弃。后来又被人发现并修复,如今重新立在了原地。碑文中对崇祯皇帝的这一段评价,客观理性,也很燃,让人读后印象深刻。
5.《放歌》
余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余之浩气兮,化为风霆;余之精魂兮,变为日星。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出自西湖三杰之一的张煌言。全文由血泪凝成,以不屈的战斗豪情和铮铮铁骨,向文天祥的《正气歌》致敬,彰显了张煌言的气节。虽则时移世易,但《放歌》中的忠义情怀和刚烈之气,至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人读罢热血沸腾,燃爆了。
6.《与陈伯之书》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这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篇燃文,作者丘迟。公元505年,梁武帝命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原梁朝将领、现北魏将军陈伯之屯兵寿阳与梁军对抗。丘迟以前是伯之的朋友,现在在萧宏军中担任文书类职务。受萧宏委托,丘迟以个人名义给陈伯之写了一封信,劝其投降。陈伯之收到这封劝降信后,为书信的情理所慑服,不久就率八千之众投降。
1.我积累过很多文言典例,已经形成文档,如果需要请加微信:zuowenlizhaizhu
2.也推荐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中高考作文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无论是文言文还是古诗,首先你都必须理解它的意思,你可以问老师或者同学,再或者用参考书中的翻译,来理解其中的意思。 这是个长期的功夫,你拿到一篇文章先通读,看能读懂多少,再对照翻译看看自己的理解与正解有什么差异,还有就是古文中有很多固定用法,你要勤读勤记,对待文言文一定要有耐心,本身它就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东西。 当你能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时,背诵自然而然就会快很多。但是不要奢求短期内见效,要长时间积累才是长远之计。等你到高中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很重要滴~
晏婴,又称晏子,字仲,谥平,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时期,诸侯并起,风云变幻。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称赞晏婴说:“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司马迁更是对晏婴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感慨地说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同一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地方,所收获到的果实却是完全不同的。引申到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是否会造就不同的人格。此题可同两个角度来论述,即生活环境能或不能改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