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的说说
你跪着给我说说
不同于其他书的不明觉厉
这是一本十页之内,就能让你跪下的书(十页有点狂,二十页吧)
(收藏是点赞的三倍之多,怎么也是手打了六千字,很辛苦的,点个赞鼓励一下呗)
但读过它的人很少,至今豆瓣标记读过的也只有寥寥百人
余秋雨《艺术创造学》
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名字,加上一个中国文坛被黑最多的作者,
这也许就是它鲜有人知的原因吧,
但这么好的书真的不应该就这样被埋没
我之前想不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我读到这本书的感受
直到看到这个问题,读到“跪感”一词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本书
如果你有幸看到了我这篇回答,
不要被这专业的书名吓到,因为它真正的做到了深入浅出。
不要因为作者本人而对这本书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
因为艺术研究才是他的主业
(我读过余秋雨百分之95的书,有时间会再写文章与大家谈谈这个作家)这是一本书能指数提升人的审美素质的书,
它能告诉你哪些艺术是好的,好在哪里(私以为这是当下人群最需要的),
它尤其适合陷入瓶颈的艺术创作者
我想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心中都会有一团创作的小火苗
我也看了很多写作指导,买过实体书,听过知乎live,看过作家名作家的经验分享
但它们给我的帮助都不及这本书十之一二。
如果你有幸看到这里,真心希望你能耐心看完,这将是你一个提升艺术审美素质的一个绝佳机遇
下面我将“浅谈”这本书的内容,
文章很长,但不枯燥,相信我,虽然要讲的东西很有深度,但保证深入浅出,每一句说的都是人话
引论——伟大艺术的隐秘结构对艺术创造来说,常规即是平庸常规,对于科学,医学,法学等等都很重要,但对艺术创造来说,这是平庸的另一种说法。比如说:
这些话没有错,但一切失败的作品也符合这些教条。
那伟大作品都有哪些特征呢?
下面我就要为大家讲述伟大作品的两大隐秘结构
一·无结构的两难结构
二·半透明的双层结构
一·无结论的两难结构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也没有简明的结论
我们有时候似乎说的出几句伟大作品的思想和结论
例如说《离骚》的主题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
说《红楼梦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这都是不对的。
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
达芬奇,梵高,毕加索的绘画,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与结论
讲的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这不是说杰出的艺术家们没有想清楚就胡乱创作,而是他们的创作起点就是那些想不出答案的问题,
他们的创作起点是两难或几难并存,创作结果便也是两难与几难并存
这里引入康德的二律背反理论,即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有相辅相成的悖论。
这种对峙是两强共构,不存在强弱,若有强弱,对峙就成了虚假
相信看过日剧《白色巨塔》的人都会为被两位主人公财前与里见选择不同道路从而相爱相杀的剧情里感受到强大的戏剧张力
因为你说不出谁对谁错,谁都有对的地方也都有错的地方。
两个主角彼此欣赏,彼此憎恨,彼此依赖,彼此背叛,彼此鼓励,彼此牵绊......
因为信念的不同成就彼此,追完全剧后,只觉荡起回肠。
这便是两难结构的一个绝佳的例子
以下是书中提到的例子
《伽利略传》——它让人们因高贵而苦恼
伽利略在教会的火刑面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
对科学界造成了极大地打击,免除死罪并被流放,二十年后又有了比二十年前更重要的科学发现。
这让他的学生们感到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
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也就没有后来的重大成就。如果说屈服是可以原谅的
但正是因为他的屈服,是整个科学界一蹶不振很长时间
这其中不知有多少成果被压抑了。那么结论是什么?
没有结论。有一种意见就有另一种同样力度的意见予以反驳。
显然,作者本身也没有结论,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卷入苦恼,而且没有出头之日。
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
《老人与海》——老人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
《老人与海》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我就不再赘述了。
这篇不长的作品走向伟大的原因是,谁也说不清老人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
作品本身描写了老人的彻底失败。
然而老人在返港的小船上刚刚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发现大鱼被吃,使船轻快自如
疲惫的上岸,回头又看了看大鱼的残骸,这毕竟自己打败的对手,
结尾处老人入睡,又梦到了狮子......
如果有人说老人是胜利者,那么就会有人用同样充分的理由说老人是失败者。
于是,人们不能不想起,人类历史上的胜利和失败几乎都是如此,
永远的两难,永久的转换,永久的互融,永久的无解。
《罗慕洛大帝》——胜利和失败该如何分割
罗慕洛是西罗马帝国的亡国之君,当日耳曼人兵临城下,群臣逃散,朝野崩溃的危局下
他居然在乡间养鸡,被所有人鄙视
直到城破之日我们方才知道,罗慕洛已知国势无救便顺应历史,
而入侵者首领因在寻找继承人遇到大麻烦,才用入侵的方式”投奔“罗慕洛。
结果出现了与《老人与海》相近似的困惑,胜利和失败该如何分割?
这就有了新的深度,即便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战败,也可能埋藏着相反的内涵。
但是,这相反的内涵又不能否定战败。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是的呢?
或许这个问题本来就无法设定;或许世间本来就没有究竟。
(至此,全书进行到第十页)
《一曲难忘》——危势平衡
肖邦成名后轰动欧洲,而他的家乡波兰正掀起一场民族抵抗运动。
肖邦以最辛劳的方式声援家乡斗争,直到累死。
在他的追悼会上,肖邦的女友对肖邦的乡亲说,“现在你们满意了吧?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肖邦了。”
只要略懂音乐的人都会为肖邦的早逝抱以遗憾,
但又难于斥责与肖邦死因有关的哪些悲泣的乡亲们
正是这种势均力敌的对峙,反映了人类的一系列重大犹豫
两方面都“理由充足”,因此都在把对方引向深刻
构成了一种危势平衡,试作品非同一般
《克莱默夫妇》——无解的命题
一个到处可见的夫妇,双方都繁忙起来就顾此失彼,连孩子都无法照顾
无法调和只得离婚
电影进行到最后,观众们都应该希望他们复婚,
而且两人都有这样的意愿,但又明白,一旦复婚便会重复离婚前的全部悲剧与闹剧
该怎么办?无解?
因为无解,这个作品也就与千千万万陷于苦恼的男女有关
因而没有让一个简单的结论关闭后门
(这五个例子才叫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将地域拉回中国
《离骚》中对故国的情感,是留恋还是抱怨?是不舍还是别离?
是徘徊于芳草间体味无悔,还是腾飞于九天间沉迷神话?
难于痛下决心。
看起来最需要痛下决心的地方,恰恰是最为逡巡。
这种逡巡与徘徊。便构成了《离骚》的基本魅力。
考虑到逡巡这个词不太常用,附上注释。
《红楼梦》则是两难结构叠床架屋式的大汇聚。
就宝玉与黛玉来说,谁能怀疑他们的爱情,但谁又能设想他们的婚姻?
那么人世间的至爱到底是什么?没有结果的至爱应该放弃吗?......
这种种问题,可以没完没了的问下去。
正是在这种没完没了的无解中,《红楼梦》问鼎了伟大。
陷阱——两难结构的调解方案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期间,只能保持杰出而与伟大无缘。
这个陷阱可称为两难的调解方案。
这种方案是出于世俗心里而在万丈深渊勉强勾画出的安慰之桥。(看这比喻,啧)例如,评论家分析《老人与海》时说“在胜利时保持失败的预感
在失败时不丢失胜利者的优雅”这两句话虽然词语上不错
但对《老人与海》来说却是温和的曲解。
明明是无法调和的两大对峙命题,却被勉强“整合”在一起了
结果,以聪明取消了宏伟。
又比如评论《伽利略传》,说伽利略是科学上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
硬是让一个人的“自身矛盾”来解释世间人生的共同难题。
同样的,《阿Q正传》不能缩小为“辛亥革命前后浙东农村阶层的生态和心态”。
《红楼梦》不能演变成清史研究,所呈现的那种谁也无可逃遁的恢弘困境,也不能缩小为宝玉黛玉的性格问题。
这些都是很糟糕的,因为把伟大作品锁定在历史过程和政治事件上,
它就被抽取了那种可以穿越时间的生命力。
而且历史过程和政治事件迟早可以由后人做出结论,从而体现后人居高临下的骄傲。
其实,在真正的伟大作品面前,一切读者、观众都是无法安全的
它们与所有人相关,又永远解决不了。它们不封闭于某段历史
某些类型,而是直通一切人;
它也不封闭与各种“未解决状态”
而是让巨大的两难结构直通今天和未来。
创作心理——姿态越高,品味越低这里引入创作心理学的一个重大选择低智取位or高智取位
所谓低智取位就是把自己当做小学老师和居委会主任。
循循善诱的告诉居民们一个个故事的悲欢离合和从中应受的教育
而高智取位则是把接受者看成与自己一样的人,不再有半点“老师”和“主任”的色彩,
反而用最诚恳、最童真的眼神与接收者一同叹息,一同感受,一起烦闷,一起彷徨,一起疑问,一起敬畏。
在艺术创作中,最怕“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宣教方位”。
这里要提到姜文导演,他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中表现的还很好。但他之后的作品可以说是越走越远了。
有趣的是,低智取位,姿态反而高,高智取位,姿态反而低。而在艺术创作中,姿态越高品味越低。
这里可能有点绕,举个例子。《三国演义》开宗明义,从“滚滚长江东逝水”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把书中故事都高屋建瓴的看透了,当然这也是很优秀的作品。
但一比《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就高下立见了。
表面上一个是俯视历史,一个是连自己也觉得荒唐、心酸、痴傻。
但在艺术创作中,前者之高,即是低,后者之低,即是高。
给创作者的几点建议海明威曾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领域的一个新起点。”
说到这里,针对两难结构和未知结构,提一些归纳性的创作建议。这里我附原文吧。
二·半透明的双层结构(至此,全书进入到第十九页)
泛化误读——伟大的艺术在于不懂也要吸引人们的注意
越伟大越容易泛化
泛化,是由不同的层次组成的。
很多伟大的作品在有意无意之间,构建了不同的泛化层次
让接受者自由安顿,即使误读也没有脱离美得控制。
我们常可以看到,不少民众喜爱欧洲古典音乐,只觉得好听,即使完全不懂其中的宗教精神
同样他们把梵高的油画当做色彩亮丽的装饰画,虽然完全没有领会其中的生命挣扎
即便是文化程度很低的人也会觉得晚霞很美,即便他们完全不知道光学原理和气象构成
这时候,就要谴责一些人了。在欣赏晚霞的时候,很多孩子设想着晚霞的童话世界,许多老农面对这晚霞讲述着迷信传说
突然窜出一个人来宣布孩子和老农的错误,开始讲授“正确的晚霞知识”结果怎么样?
孩子走了,老农走了,晚霞也消退了。眼前是一片黑暗。
这种人是很可恶的。他们总是试图取消“泛化误读”的空间,使审美变得单一刻板。
我想起我看wwe摔角的时候,总有人跳出来对我说,“你怎么看这个,这是假的你不知道么?”
这种人真是令人切齿。他们以自己知道的那点可怜的知识揣测他人的价值观。
谁还不知道那是假的?看摔角看的不就是力与美的融合吗?
《李尔王》——褒奖了虚假,严惩了真实
《李尔王》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电影大师黑泽明的《乱》就改编至此。
主要讲述了老国王将国土分给了善于奉承的大女儿与二女儿
诚实的小女儿则没有分到土地。后续的情节是,失去权力的老国王受到大女儿、二女儿的驱赶。
嫁到他国的小女儿闻讯赶来,却遭到了残害。老国王抱着小女儿的尸体痛哭,也去世了
这个悲剧,表面看起来是一个糊涂的父亲看错了两个坏女儿,一个好女儿
所有人都会为两个坏女儿感到悲愤,为小女儿的有情有义动情
广大观众在领受大善和大恶的强烈对比,看到一个家长不辨忠奸所造成的祸害
但问题来了,这就是世界名剧的真正要表达的吗?
它的作者可是莎士比亚啊
显然故事还有潜藏在后面的内涵等着我们去挖掘。
几个问题
第一,老国王看错的不是高官使臣,而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是自己看着一天天长大的,这种情况下,很不合理。
第二,如果老国王昏聩,还勉强成立。但分国土那天,他显然头脑清醒,懂得即使退位,放弃权利。一个英明的国王看错朝夕相处的女儿,怎么可能?
第三,如果朝上无人劝说,还可以理解为一时冲动。但当时肯特大臣及时劝说且用语强烈。但老国王没听,反而像肯特问罪。
以上问题叠加起来,莎士比亚简直成了三流作家。但莎士比亚毕竟是莎士比亚,而且是他的四大悲剧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对《李尔王》重新阐释。简单的说,老国王很清楚大女儿二女儿说的是假话,小女儿说的是真话。
但是,他还是褒奖了虚假,严惩了真实。
想想我们的中国历史,皇帝崇信奸臣,虐杀忠臣的时候,心里难道真的不清楚吗?
我想起《明朝那些事》里边有一句话被反复提及。“皇帝是不会犯错的”。
皇帝需要的是什么?是排场,是仪式,是典礼,是脸面。忠诚与真实对他无用。
朝廷之上,大女儿,二女儿符合了他的需要,而小女儿破坏了这种需要。
那么在老国王被剥夺了一切的时候,他才感受到了普通人性的重要。
他已经做不了正常人了,却以生命的突变验证了正常人的价值。
但是,至高的权位与忠实真实之间真能够相容并存吗?
这里又陷入了前文提到的两难结构。
至此,我们进入了《李尔王》深度层面,那是否意味着就此蜕弃外在的通俗层面?
不会,通俗层面依然创造的巨大的吸引力。
这两个层面,前后并立,但前面一层又隐隐约约、影影绰绰的透露我这后面一层的信息,这种艺术方式称之为“半透明结构”。
对于这种结构还要做几点说明——
·伟大的作品可以单纯,但不可以单层
·世间艺术可以没有深层,不必拔苗助长。但若有了深刻的内涵,就必须寻找可以更多可以让人感动到的外层。
·外层可能是对内层的泛化误读。但在人文方向上的内涵应基本一致
·外层的设置应力求审美自足,
·外层结构应不经意留几道门缝
·内层结构与外层结构可以交错存在但容易两相破碎,令人审美疲劳难以进入伟大行列
·最终完成处不在内层而在外层
这里还是要提及姜文导演,介于姜文导演近些年的电影越来越不照顾观众,他的外层故事的完成度也都不尽人意,我个人认为姜文导演是走入了创作误区。
双层结构是造就杰出观众的秘径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英国作家德昆西,他在观看《麦克白》时,当麦克白夫妇完成谋杀,
黎明来临,城堡外却传来了普通的敲门声。这使他感到惊心动魄
为了找到这种惊心动魄的缘由,德昆西花了很长时间研究终于发现
其中埋藏着一个联通莎士比亚宏观视野的文化心理奥秘。
那个黑夜,对于麦克白夫妇是一个噩梦,敲门声告知,黎明来临了,噩梦该醒了,正常的早晨开始了
因此,这是一次拜托噩梦的自我寻找,不能不惊心动魄
噩梦是三个女巫输入的,与麦克白心底的噩梦一拍即合,立即走火入魔。
而敲门声则意味着人间的正常生活。
这一组组强烈的对比:魔性与人性,黑夜与黎明,沦陷和惊醒。
这种对比已经超越了麦克白本人的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进入了大而普通的课题。
从那道敲门声里,也就是莎士比亚安排的“门缝”,德昆西从这里走通了一条美学道路与人生道路。
至此,作品的“半透明结构”也就与人格成长的复合结构合二为一了。
以上是《艺术创造学》这本书的引论部分。
让我们回忆一下讲了什么
而这部分,只在这排版不紧密并且不大的纸张占去了二十九页。
其后还有很多
如果看到这里还意犹未尽的话,那强烈推荐去购买原书。
余老师的语言远比我的要精辟严谨的多。
截止2019.6.12豆瓣标记想读这本书的人已经上涨了一千余人。截图纪念。以上
感谢 @杨大宝 大佬赠送的专业徽章
顺手去帮我点个赞呗,辛辛苦苦写了没人看¬_¬`
有奖挑战:你会如何改写《权力的游戏》的结局?www.zhihu.com假的太多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不管假不假我觉得选手被虐的不惨 追答 关键以前我们大学同学都去过 追问 呵呵,看的时候简直惨不忍睹
跪安吧
感觉一些老板太毒舌 追问 我感觉台上的人都很凶神恶煞
我一个朋友,连跪12个小时,从中午12点跪到晚上12点。原因就是他前一天带同学1级小号虐菜结果第二天就遭这报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