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中说说
说明只有站在庐山的每一个地方,才能把庐山的真面目全部看到的道理.要看事物,也要像看庐山一样,从几个方面去看,才能看了它的真面目.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看某件物体如果在要看的物体中就不能看出这个物体原来的样子。
灯下黑。。
2019.09.09
隐居之歌 - 知行合一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847169
9、信息即是社会影响的途径,看到即被逮到。
10、下山是走下坡路:下山进入文明社会是走下坡路。
——————分割线——————
有人看,再更新(2019.04.15)
6、又过去了一年,除了存款的增长,似乎没什么可以当成小确幸。
钱没地方花,只有网购,还得到市区取快递。
7、众生皆苦。从同学的遭遇和他们工作的失落的无意识比较中形成这个认知。
高中同学有摆地摊的,收入不多且不稳定;有的在企业搬砖,换了几个,有中年危机感。赚钱没那么容易的。
8、听力很好。山里太静了,生活中的鸟叫虫鸣,树叶的摇晃,都能养育良好的听力。大城市嘈杂的环境很伤听力的。
——————年度分割线——————
毕业后从事林业工作,在山里呆了几年直至现在,算是在山里隐居,说说我的切身感受。
1、环境:空气和水远比市区的干净。在路上走能闻到森林的气息;
2、娱乐:没有地方可以进行城市化的娱乐。没有饭店,也没有影院、ktv等,单位食堂管饭;
3、人际:由于工作原因,周围的人普遍比较纯朴,容易相处;
4、工作量:少,因为山里人少;
5、逐渐明了,很多事情其实没有意义。例如人们的八卦,商业的消费。
先就写这么多吧。2018 04 26
——————分割线——————
2018.05.20更新
估计未来几年还会继续在山野隐居,在神州的这片山林里找到属于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吃饭、睡觉、蹲坑的位置。
~前两年每年各接收高校的1名实习生,今年觉得实习生没有做出多少贡献,没有上报实习生需求。感觉实习生就像学校的弃儿,实习让学校少了教育的责任,把尚未毕业的学生过早推向工作。
~社会上大部分工作毕竟是普通人都可以胜任的,山里的工作也是如此。大多数人从事普通人的工作,过着平淡的日子,在社会工程学的设计中遵从命令与服从的法则。
~山里的生活设施比较完备,有空调、热水器、明亮的居所,有网络,并不一定非得简陋。
~环保督查下来,地方频频出现问题。国家需要环境回到原来的起点,人们走了些弯路。具体的危害会体现在人类身上,疾病、不孕不育、精子质量下降、人类价值观的腐化……
————————分割线————————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的道理是:
人如果置身在一件事物当中,是难以看清楚事物的真正面貌的。有点类似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
意思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1.原文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3.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4.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5.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