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当先说说
《椒生随笔》 清·王之春 ◎阴曹门联 阁学周荇农师尝梦至阴曹,见一极大衙署,其门联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世间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天下少完人。”按两首句本是倒语,深入一层,即律重诛心之意,极其透彻。
百行以孝为先
在儒学中,人行为的依据就是义。义者宜也,就是应该怎么做。
儒学的根本是仁,而义就是仁的约束性体现,只是这个约束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
所以,义也可以理解为仁投射到我们具体行为上的原则性约束,这个原则大致是:
1、个体的利益应当得到维护
2、个体的尊严应当尊重
3、共同体内的各个成员应当得到相对公平的对待
4、共同体整体利益优先
和西方个人主义传统下的正义相比,中国人的义有几个特点:
1、我们的义是共同体整体利益优先
2、我们的义有着共同体的边界,最典型的就是水浒,中国人都会认为水浒讲的就是兄弟间的义气,可如果仔细看,为了兄弟义气,杀起无辜百姓连无用这样的读书人都是毫无心理负担
3、我们的公平是配合着差等爱来的相对公平,随着情分的不同,来调节这个公平的尺度
4、儒学鼓励见不义而勇为,所以中国人见义勇为、路见不平一声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们这个大的一个文明,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雨能传承下来,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
5、我们的义是实质正义,不看重过程而看重结果
因此,就题主的问题来说,需要分情况来看:
1、如果是对他人的义和孝发生冲突,基本上是孝优先
2、如果是国家民族层面的义,毫无疑问是孝往后排
3、如果是工作之类的,由于现在已经是高流动性的社会了,就要看情况了,而且没必要上升到道德评价的层面,就是利害权衡好了
其实,很多时候没必要分的这么清楚的,我们的行为就来自义的支撑,而义就来自我们的道德直觉,而这个道德直觉就来自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和文化熏陶,该出手时就出手,想这么多才有问题
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
好象世界上的坏事都是淫开头的,也有的是为了金钱,利益,权利,女人,仇恨等.这第二句说的很有道理,因为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
百行孝为先 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原文及解说 〈总叙〉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说: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应该是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出自清代著作《围炉夜话》。
释义:心中常抱着仁心,孝心,那么,天下任何不正当的行为,都不忍心去做。
所以,孝是一切行为中应该最先做到的。一个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曲的淫恶念头,那么,平常很不愿的事,现在做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因此,淫心是一切恶行的开始.
扩展资料: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清代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