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的说说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各级的孔庙逐渐的分为礼制性庙宇和非礼制性庙宇,但凡列入国家祭典的孔庙都是礼制庙宇,孔子后代的家庙、孔子活动过的地方所建的纪念性庙宇、以及书院内的祭祀庙宇等是非礼制庙宇。
所谓礼制庙宇,就是由国家的力量予以倡导和推行,它的建筑模式、体量、色调以及祭祀的内容、等级等等,都必须遵循国家认可的规范和准则。
在孔庙系列中,太学国庙和曲阜祖庙处于最高等级,而府之庙学又高于县之庙学,但同为孔庙,无论级别高低,其精神如一,在建筑构成和祭祀活动上大体都依循一套共同遵守的原则 。
从建筑上说,绝大多数孔庙都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尊经阁、明伦堂、敬一亭、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建筑布局大多是中轴分明,左右对称。
从祭祀的角度说,孔庙主祭孔子外,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各地乡贤名宦等。
历史上的孔庙有两千多所,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孔氏家庙,二是国庙,三是学庙。
最有名的要数曲阜孔庙,所以就拿曲阜孔庙作为典型来说说孔庙的建筑布局:
曲阜孔庙的建筑形制、空间布局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复合体。它既不同于一般太学和府州县的庙制,也不同于天子和王国的宗庙,更有异于佛寺和道观等宗教建筑,它是中国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遗例。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和环境烘托手法,使人在进谒过程中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崇敬心情,从而达到渲染孔子在学术上和教育事业上的卓越贡献和在古代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曲阜孔庙从南到北可按序列分为前导、预备、高潮、尾声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导空间,从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开始,经圣时门、弘道门,到大中门。在大中门以南的三个院落中,除了院落之间的墙垣和门坊以外,没有任何建筑,大面积的柏树林让人感到孔庙悠久的历史和神圣。圣时门以南的院落,空间比较狭小,以牌坊为主,立有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强化了空间层次。圣时门到弘道门之间的庭院则很宽阔,院中规则式地栽植柏树,甬道两旁的行植柏树使空间更显得深邃,整个环境庄严肃穆,给人以崇敬感。弘道门前的璧水桥横跨璧水河,庙中开河,使一百多米长的空间发生变化,增加了生机。而弘道门与大中门之间的庭院在空间处理上比前两个空间更为简单,没有任何建筑物及构筑物,只有三条甬道和大面积的柏林,和以后过渡部分的预备空间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部分是预备性的过渡空间,即从大中门经同文门、奎文阁到大成门,在这部分的两个庭院中以书楼奎文阁和碑亭为主,这部分的空间是对进入大成殿主体空间之前的准备性空间。 第三部分空间主要以大成殿所组成的庭院为主,同时包括东西两路的院落。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坐在两层高的月台上,雄伟壮观,环绕其周边的建筑,采用宋金时期的廊庑形式,围绕成封闭的庭院,起到衬托的作用。大成殿的东侧院落是奉祀孔子上五世的地方,俗称东路,主要包括诗礼堂、崇圣祠和家庙三个庭院部分。大成殿的西侧院落是奉祀孔子父母的地方,俗称西路,主要包括金丝堂和启圣殿、启圣寝殿两座院落。 第四部分是尾声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圣迹殿庭院以及后土祠、燎所、神庖和神厨四座小院。
中国的传统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从城市的规划到宫殿、祠庙、宅第的建设都充分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道德观和封建等级制度。儒家思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究道德和礼制,人只有社会属性而不存在独立个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主张“天人合一”。 孔庙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因此孔庙的某一单体建筑可能会与一些其他宫殿建筑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它拥有一套自己完整的建筑文化观念,在整体组合上永远是独具特色的,因为它要体现儒家精神。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才能使后人感受到先师孔子的伟大,孔庙的建筑布局处处体现出孔子文化思想内涵的核心内容,孔庙的布局形式和建筑类型直接体现儒家思想。
曲阜孔庙的建筑内容,典型地反映出宗法社会那一套妻从夫贵、子从父贵、父从子贵的伦常关系。大成殿后的寝殿是孔子夫人的殿,启圣殿、崇圣祠是孔子父母和五代祖先的殿,家庙是孔子的儿子、孙子以下孔族历代祖先的祠庙,从这点上说曲阜孔庙实际上也是孔氏家族的家祠。依靠血缘关系,无功受禄,无功受享,正是宗法社会的传统特点。而从儒家的伦理纲常观点来看,这样做是理所当然,受之无愧的。曲阜孔庙整个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由金声玉振坊开始到圣迹殿结束。金声玉振坊是序幕的开始,大成殿是高潮部分,圣迹殿是尾声部分。整个建筑群通过环境、体量、比例尺度的不同,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形成了一个主次分明、井然有序的整体。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道家的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生的态度是“重心在内”,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董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枢,又是天人合一的化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建筑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孔庙建筑通过与整个环境在形式和功能上的有机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有机和谐观,孔庙主体院落是中轴对称,以大成殿心情。孔庙中种植杏树主要和孔子讲学的杏坛有关,杏,花白色,不仅有幸福的文化寓意,同时杏花还成为具有文运的吉祥物。杏花又称及第花,唐郑谷有诗:“女郎折得殷勤春,道是春风及第花。”曲阜孔庙杏坛四周种植杏树,每当初春,白花摇曳,别具情韵。乾隆皇帝赋诗赞道:“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作为祭祀的空间为了形成庄严、肃穆的氛围,孔庙中植物的种植形式大部分为规则式种植,采用的形式为丛植、列植、对植和孤植。
在曲阜孔庙中,大面积的绿化空间中都采用丛植式,这种丛植的方式以成行成排柏树树阵的形式出现。同文门之前的空间中基本上为成行的柏树所占据,柏树的行间距在5~6米之间。棂星门至圣时门之间为6行,圣时门至弘道门之间共有21行,弘道门到大中门之间共有12行,大中门到同文门之间共有9行柏树。正是由于这些规则种植的柏树让拜谒者感到孔庙祭祀环境的肃穆,同时规则式的植物种植也体现出了孔子的“礼制”思想。《国语〃周语》中,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对于大型孔庙—曲阜孔庙来说,中轴线上的甬道及横向甬道上都采用了列植方式—列植柏树,形成了强烈的引导性空间。对植是指植物左右对称的种植方式,对于孔庙来说,大成门、大成殿这样的主体建筑入口前的空间中都采用对植的形式。而孤植的植物基本上都是有纪念意义的,而且大多属于长寿树种,如松、柏、槐、桂花等。“先师手植桧”就属于孤植树,一方面具有纪念意义,另一方面还利用植物的个体美点缀庭院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学的关系是园林文化的主要构成形式,从来没有一种建筑形式像中国古典园林一样能把文学、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融合得如此生动、自然、浑然一体,园林中的楹联、匾额不仅起到点景标示的作用,而且提高了赏游的趣味,增添了园林的文学气息和文化底蕴。曲阜孔庙是国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建筑艺术最高,蕴藏文物最丰富的一座。现有2100多块汉魏以来的各种碑碣石刻和数百块汉画像石。同时又集书法、绘画、雕刻、彩塑等众多文化艺术之大成。
纵观曲阜孔庙,令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可以看到,这座中国最大、建筑文化品位最高的、世界独有的祭祀“圣人”的古代建筑群体,集中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儒家思想等级制度及“正”、“和”理性观念极为突出的代表作。它在空间环境的布臵、体量、体型的组合,色彩的装修,装饰的处理,比例尺度的分寸等方面,恰当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整个建筑群在“序”的观念指导下,形成有序的渐变。由序幕、经高潮、到结束,形成了一个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整体。在空间环境的处理上,由轴线延伸的层层院落组成的对称平面序列,向主体建筑步步引导展开。空间由窄变宽,建筑由少而多,规模由小而大,形体由低而高,结构由简而繁,艺术由朴而华。由郁郁葱葱的丛翠环抱中,逐渐转入殿阁巍峨轮奂、金碧辉煌的殿堂中,把谒者的情绪从肃穆飘忽的遐想中,引入到庄严崇敬的气氛里来。因此可以说,孔庙建筑群是在儒家理性观念指导下,集建筑文化艺术之大成的一部美学作品,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
1,从朝阳花园坐33路车到青秀山大门,转成广西民族博物馆专线车到孔庙站下车即可2,从朝阳花园坐26路车到柳沙英华路口下车,转成广西民族博物馆专线车到孔庙站下车即可若有不详之处,请打114查询,他们会更详细的回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