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北大为作者打开怎样的一扇门-qq空间说说大全-豆豆语录网
豆豆语录迷
造句、组词、语录、签名、说说、句子大全

说说北大为作者打开怎样的一扇门

豆豆语录网提供说说北大为作者打开怎样的一扇门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说说北大为作者打开怎样的一扇门的相关说说呢?在说说北大为作者打开怎样的一扇门这个说说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qq空间说说!



说说北大为作者打开怎样的一扇门



qq说说北大为作者打开怎样的一扇门



北大400多万册的藏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浅薄,从而忘我的读书;北大才华横溢、朝气蓬勃的同学们和严谨治学、诚恳做人的老师们让我感受到了北大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由此成为了一个成绩优异的大学生。

读书的地方毕业之后最为感喟的是,北大是一个真正的读书地方。读书有很多种,我仅能就自己有所接触的人文社科学习经历来谈一谈。大学时,见过许多阅读范围极广,阅读成体系,持之以恒地写读书笔记、参与读书会的同学。但我显然不是这一类,不勤奋也不够聪慧,大学期间的学术阅读主要是通过课程,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同学之间的分享交流。幸运的是,吴飞、吴增定、李猛、强世功这些优秀青年教师的课我都上过(不是旁听)。在作业、考试的督促下勉强完成了他们推荐的阅读内容。下面分享一下吴飞《宗教学导论》课程的阅读目录:这些材料并不是推荐阅读材料,而是必读材料,老师摘编后印发成读本,有两三厘米厚。每节课前,学生需要通读完所有材料,上课时,老师逐字逐段地分析和讲解问题,并向学生提问,或组织讨论。一学期有两篇2000字左右的给定主题的读书笔记,占一半成绩,期末闭卷考试中的一半成绩也是2000字以上的小论文一篇。这门课是哲学系大一新生的入门课,也是我修读双学位的第一课,因为原来从来没接触过这种基于文本的课程,所以很不知所措,读书也不会读,笔记也不会写。但是一学期下来,跟着老师读了所有材料(其实并没有,因为中间还逃了很多课XD),对阅读的基本方法有了了解。每一篇小论文上交后,老师或助教都会给出简要的评语后下发,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文章有何优劣。后来的几门学得扎实、对我影响不小的课程也多是这种授课方式,但阅读量和阅读难度比《宗教学导论》要多出许多了。强世功的必修课《法理学》有三大厚本阅读材料,内容从经典文献到中外案例,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姆斯,什么都有。一门课助教就有十几个,每个助教领导一个学习小组,每周评阅读书小结和组织课后讨论。吴增定的课,无论名叫《政治哲学》还是《西方思想经典》,讲的都是同一个内容:理想国。整个课程只有这一个基础文本,每节课上就是看书,像中小学语文课时一样,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逐句讲解。这些课程上踏实阅读过的经典文本,以及学会的阅读方法,应当算是我大学本科期间收获的最有价值的一部分知识。虽然我是一个学术小白,很多课程仅仅是出于爱好选修,但毕业后每每想起这些,心里都会有一种巨大的满足感。我的经历在北大的人文社科学生中并不鲜见。我所说的这些课程,总是有大量的旁听生,教室的过道常常摆满了从别处搬来的椅子,后门堆满了人,能站着听完整堂课。上王博的《庄子哲学》时,80人的教室挤了100多人,全班一起大声朗诵庄子的名篇时,身处其中,好像整个人都是飘着的,神奇的感觉不像是在现实世界中。能上到这些好课,我想最重要的是优秀的老师们。像是以上提到的几位原来上学时就组织福柯阅读小组的老师,是老师也是学长,他们崇尚阅读的风气通过言传身教沿袭至今。又如我十分钦佩的陈兴良老师,一个人就是一本刑法百科全书,学科内的各种问题随时从脑中调阅,北大像这样的老师太多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本科140个学分,加上双学位的40个,一共六七十门课,其中真正的精品课程大概两只手就能数得出来,大部分仍然是无用的公共课(政治课)、水水的选修课和枯燥陈旧的专业课。但仅仅是这些有限的学习经历,就可以像是闪亮的灯火一样,照亮四年求学的路途。而这些知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我想引一段小强老师在法理课结课时的话——“我有时候常常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叶子,叶子只有偶然才会相聚。就算在一棵树上有的叶子会跌落,有的叶子会健康生长,有的叶子会生疮。一棵大树好比一个文明,每一片叶子就是作为这个文明组成部分的每一个人,而我们就是中华文明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各位作为一棵树上的叶子不会因为地位高低贵贱而不平等,虽然每个人会做不同的工作,但是都要努力追求真、善、美,过有意义的生活。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走在哪里都能感到充实、圆满、幸福。对于能做到这些的人什么样的困难都不可怕,而且会遇到更多的幸福、更少的不幸。虽然遇到挫折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从挫折中学习,思考挫折对于人生的含义,从正面理解挫折将会发现得到的远多于失去的。如果做不到这些就说明心灵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心灵的力量来自仁爱之心,多一份爱心,用爱心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心灵的力量要求和体现为责任心和承担力,只有具备了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才有可能具备能力。正心诚意地做每一件事情吧,每一次的不认真、不负责都会一点点地败坏心灵的力量。做一个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培养心灵的力量,这将是你受用一生的素质。”从我的经历出发,再对这段话加以理解,我认为北大的教育有这样一种作用、或者说是未点名但明确的价值指向——通过读书(广义的,包括自己阅读、上课、讨论各种形式)和思考,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和心灵的力量,进而追求一种正义、智慧、善良的有意义的生活。本来还想仔细写写北大的理想主义精神和自由氛围,以及与之对立的会商制度等问题,但是中途被别的事情打断了,感觉全无XD其实每个人在大学能获得何种体验,归根结底还是得看个人的兴趣和志向所在。有的人会讲述自己在学术上的投入,有的人会讲述风起云涌的社团和学工经历如何历练了自己。我所讲述的是一种在校园中“游荡”的体验。游荡于不同的学科和课程之间,了解一些皮毛的知识。游荡于百年讲堂、图书馆,瞎看演出瞎翻书。偶然间能遇到些很有意思的人,比如《西方思想经典》讨论课里的“虚无男”和“真理女”,他们为“实在”而辩论,一个是将一切无意义化的虚无者,一个是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热心人,像是在精神道路上摇摆求索的我们所有人的两个。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坐到未名湖边的石凳上,很多去过未名湖的人都会觉得那里热闹喧嚣,其实秋冬时节,上午的上课时间,或者入夜以后,未名湖边是很少人的。湖边的风景近百年都没有变化,那时会想,这沉沉湖水,和两岸的巍巍楼宇,见识过多少大人物和他们的风云变迁啊,这么想着的时候,自己就变得渺小了,郁结也小了。因而我有时会想,所谓“底蕴”,大概不过是红楼红墙的厚度,或是未名湖的水深吧。毕业之后,我曾在一个晚上回北大闲逛,在学校最大的教学楼二教的教室中来回流窜,进了这个门,是金融数学课,出门,推开另一扇,是历史地理课,再换一间,是艺术史。我当时觉得这就像我在北大生活的一个隐喻,推开一扇门之前,你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北大400多万册的藏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浅薄,从而忘我的读书;北大才华横溢、朝气蓬勃的同学们和严谨治学、诚恳做人的老师们让我感受到了北大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由此成为了一个成绩优异的大学生。

文学之门。花时间、花功夫、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