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禅说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泛的特点。
【禅】 梵语dhya^na,巴利语jha^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 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盖佛道修行之纲要为戒定慧三学,持戒清净始可得禅定寂静,禅定寂静始能得真智开发。 因禅定为佛教之主要修行,故大小乘经论皆广为说示之,而其种类亦繁多。在阿含及部派佛教,将禅以寻、伺、喜、乐之有无,而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种。色界四禅天乃修四禅者所生之处;为生于四禅天而修之四禅,称定静虑;生而即有,先天所得之四禅,则称生静虑。 又有漏静虑与无漏静虑混合共修,谓杂修静虑,俱舍论卷二十四主张此乃限于阿罗汉或不还果位者所修。 于大乘中,禅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即禅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静虑波罗蜜)。乃菩萨为获般若之实智,或为得神通所修者。关于菩萨之禅波罗蜜之修相及静虑之种别,可见之于诸经论,如菩萨地持经卷六及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等载,禅波罗蜜有九种相:(一)自性禅,又作自性静虑。 指静虑之自性,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心一境性;或指由观心之自性所得之禅。(二)一切禅,又作一切静虑。为摄尽自行化他一切法之禅。(三)难禅,又作难行静虑。难修之禅之意,为利益无量之有情,舍去禅定之乐,还生欲界,乃至依止静虑,证悟无上菩提。(四)一切门禅,又作一切门静虑。 门乃出入之意。一切禅定以此四禅为门,而自此出与入。(五)善人禅,又作善士静虑。不爱着禅定之乐,而与四无量心俱行之禅。此乃具有殊胜善根之众生所修,故称善人禅。(六)一切行禅,又作一切种静虑。摄尽大乘一切行,故称一切行禅。此有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禅、观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缘禅、义缘禅、止相缘禅、举相缘禅、舍相缘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等十三种。 (七)除烦恼禅,又作遂求静虑。除去众生种种苦恼之禅。(八)此世他世乐禅,又作此世他世乐静虑。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一切快乐之禅。(九)清净净禅,又作清净静虑。已断尽一切惑、业,得大菩提果,故谓清净,此又分为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等十种。 以上唯菩萨所修之殊胜禅,称九种大禅。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载,成就静虑波罗蜜有五种相:(一)摄诸善法,令之不散。(二)常愿解脱,不执着于二边。(三)愿得神通,成就众生诸善根。(四)为净法界,蠲除心垢。(五)为断众生烦恼根本。 此乃说明菩萨修静虑波罗蜜时所期之意愿。 法华玄义卷四上载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三种禅之说。其中,出世间上上禅复分为九种,即九种大禅。对此,出世间禅有如下四种禅:(一)观禅,如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皆为观禅。 即观照不净等境相之禅。(二)练禅,如九次第定。即锻炼有漏之禅,使其成为清净之无漏禅。(三)熏禅,如师子奋迅三昧。即熏熟诸禅,使其通达无碍、转变自在。(四)修禅,又作顶禅。即顺逆自在,超入超出之超越三昧。以上之四种禅简称为观练熏修。其中以修禅为最殊胜。 又同书将根本旧禅、练禅、熏禅、修禅、九大禅等比喻为乳乃至醍醐等五味,而称四禅、四无量、四无色等三种禅定为十二门禅(天台宗仅言‘味等至’为十二门禅)。此十二门禅为世间禅中之根本味禅;对此,天台宗以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又作通明观、通明观禅。 通观息、色、心三者,使之明净,又得六通与三明之四禅、四无色、灭尽定等九者)为世间之根本净禅。 大乘入楞伽经卷三集一切法品谓,禅分四种:(一)声闻悟‘人无我’之理,所修之‘愚夫所行禅’。(二)菩萨悟‘法无我’之理,而观察其义之‘观察义禅’。 (三)超越思虑及分别,心不起作用,立即如实悟真如之‘攀缘真如禅’。(四)入如来之菩提,为众生而显示其不可思议作用之‘诸如来禅’等。此外,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载,禅可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上禅等五种。 注维摩诘经卷九举鸠摩罗什之说,谓禅有大乘禅、小乘禅、外道禅三种。 中国各宗派均各依其教理而修禅定,另亦有行菩提达磨所传之禅。后者系源于楞伽经等之思想,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其宗旨在于阐扬经典以外,释尊以来以心传心之法。 意即不依经典文字,专以坐禅及棒喝等方法,令众生悟其本来面目。此即禅传入中国后所成立之禅宗。唐代有牛头禅、北宗禅、南宗禅等流派;其后,南宗禅曾盛极一时。至临济、曹洞等宗,则各有其独特之宗风。依此,宗密分唐代之禅宗为三派(禅三宗):(一)么息妄修心宗,谓不顾外境,藉观内心,以灭除妄念之宗。 (二)泯绝无寄宗,主张凡圣等一切法如梦如幻,而达于‘无’之智亦不可得,故心无所寄,而本来为无;体达此理,即得解脱。(三)直显心性宗,体达一切现象之空、有悉为真如本性之宗。 又宗密自教禅一致之立场,而主张菩提达磨所传之禅为最上上禅,或称如来清净禅。 但主张教外别传之禅门祖师认为称呼达磨所传之禅为如来禅并不适当。盖自中唐以降,达磨禅为祖师传祖师之禅,依之则可谓祖师禅;又称为一味禅,意为纯粹之禅。而将宗密所立,贬为如来禅、五味禅。又祖师禅之徒,将诸善万行悉贬斥为有相,然亦因此产生反动思想,而有事理双修、禅净共行之主张。 禅宗各派有互评宗风者,如临济大慧宗杲批评曹洞宏智正觉固守默念不动之禅风,缺乏活泼锐利之作用,乃为一种默照禅;而宏智则批评宗杲之禅风为滞于公案工夫之看话禅。宋末时,以坐禅期待开悟之待悟禅盛行,然宏智及日本之永平道元均教诫此风,认为坐禅即为佛行,乃是第一义。 又如木头愚痴坐禅,唯默然而坐,心地未开者,被评为痴禅。 [道行般若经卷二、六度集经卷七、六十华严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十二、卷六十三、俱舍论卷二十八、摩诃止观卷九上、卷九下、卷十上、敕修百丈清规卷四大众章、宗镜录卷三十六、万善同归集卷一、卷二、往生集卷下](参阅‘四禅’1843、‘如来禅’2360、‘定’3171)。
有段时间恰逢困顿迷惘,机缘巧合偶遇了一位精通佛理的高僧。他在我老家附近开了间工作室作画,发现之后我就常跑去那儿讨茶吃,听他说说佛教哲学。那位师父不仅精通佛法,书法、工笔画亦是了得。每次过去,都能听一番他对艺术与佛禅的丝析发解。几经往来,我有心要皈依他门下作居士。老师父没拒绝也没同意,只轻呷了口茶说:“你先回去抄写二百份心经我们再议。”临了又补了一句:“要用毛笔。”我眼前一黑,哀嚎道:“可我没学过书法呀。”老师父答:“你尽管用心抄,字好字坏另当别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篇共260个字,两百份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抄下来也是五万字有余了。我没有基础,笔握不稳,姿势也不伦不类,通篇字迹难以入目。然而最为难的还是多字少字的问题,经书拗口,稍不留神便会看岔眼抄错。等我拿了几篇涂涂改改的成品给老师父看时,他摇了摇头说:“心不静,再抄。”两百份心经,我抄了大约4个月有余。很神奇的是,在抄经的过程中,我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中间没有任何老师教导,只是对照着字帖临摹。越到后来越少出现多字少字的情况,最后我甚至可以不需要字帖默写出全篇心经。后来我就不再局限于抄经,开始临一些别的字体。再后来,我到一位老师的书陶研修班交流学习,渐渐在这个过程中寻找、理解、糅合一些东西,最终得到一种最自然舒适的状态。毛笔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是活的。因为它软,极易变形,起初有形,却不拘于此形,这就是毛笔与硬笔的根本区别。形变之后的笔,写出来的线条粗细、浓淡、虚实就各不相同,这些是笔的心声,笔的感受,也是书写者内心的感受。这样一来,写字的过程中什么时候专注什么时候分神,便通通跃然纸上。古语有曰“字如其人”,这是确有其事的,从作品就可以看出书写者何时静何时躁。有一回写字,老师站在我身后说,“太浮了。你的字浮在表面,没有深浅,显得小气。”我内心惊了一惊,当时确实正值心烦意乱的时候,后来强行稳住心绪写了几个,字的结构、气度立马就不一样了。书法还是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起初我们的心性会直接从字迹上体现,一旦入了法门,就能在专注习书的过程中被这种力量反作用到心性,也就是说书法会令你收心摄性。写书法讲究提气,精神凝于笔尖一点,运腕如聚千钧之力,习字时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动作都是不易的,必须全神贯注。经常有朋友问我,烦躁易怒的时候怎么办,我推荐他们写书法,然而却少有人真的那么去做。为什么?要不就是因为对“我”没用,要不就是既然已经烦躁易怒了,还让写书法不是更烦躁么?但是磨墨习书里有个“磨”字,凡事都不可能立竿见影,每一个向上的过程都是缓慢的、磨人的,看你愿不愿意去尝试。我很感谢当初那位老师父,两百份心经从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我。人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些人一些事为你打开一个出口,你进不进去,或进去之后是一直朝前走还是退回最初的世界,都是自己的选择。我觉得书法其实是一个向内的过程,就像那位老师父说的,“字好字坏另当别论”,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揣摩和熏习,使我们成为一个懂规矩的人。写字的时候杂念俱净,专注呼吸,这与冥想的理念一致。这个过程会使人获得一种向上的,有力的感觉。我请教过很多老师书法的诀窍,是先工结构还是先工笔画,是悬腕好还是枕腕好,众口不一,总结出来就是没有诀窍。兴趣和字帖就是最好的老师,而时间和功夫是最公正的考究。大师们行云流水的笔墨看似一气呵成,背后都是一笔一画勾勒出来的功夫,必须练到思维停止的时候才真正显出功底。写了这么多,你也许要问我,抄了两百遍心经到底有没有用,最后到底皈没皈依? 我只想说,情纵笔墨,画境吾自行,习书生静气,妙悟胜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