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对词-豆豆语录迷
返回
豆豆语录迷
菜单
造句大全 组词大全 句子大全 个性签名 心情说说 经典语录 换背景

说说对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1-07 点击:
心情说说 > 说说大全 > > 说说对词
《说说对词》正文内容

说说对词

相思对忘情

谢邀。

「词」学入门书目及大纲

特别整理,提要钩玄,献给有志于「词」的爱好者或准备研究的入门者。

要想对「词」有一个「系统」的了解,非「词史」型通论著作不可。其他「论词」杂著可做「窄而深」的补充。

1.《词学论丛》:唐圭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06月

唐圭璋(1901-1990),字季特,终其一生,专治词学。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宋词鉴赏辞典》等,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宋词纪事》、《词学论丛》等。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辑佚,如石刻宋词;《四库全书》中宋人集部补词;从《永乐大典》内辑出《直斋书录解题》所载之词。

第二:考证,如宋词版本考;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两宋词人占籍考。

第三:校勘,如《云谣集》杂曲子校释;《全宋词》跋尾;《词品》补正。

第四:论述,如历代词学研究述略;我对词学研究的浅见;论词之作法;唐宋两代蜀词。

2.《唐宋词论丛》:夏承焘(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12月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年改字瞿髯,室名天风阁,浙江温州人。被誉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代表作品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放翁词编年笺注》等。

本书共收论文十二篇和附录五篇。内容分四部分:

(一)关于唐宋词声韵的,有「唐宋词字声之演变」、「阳上作去入派三声说」、「词韵约例」等;

(二)关于词乐、词谱的,有「姜白石议大乐辨」、「姜白石词谱说」、「词律三义」等;

(三)关于作家和作品的行实和本事的,有「梦窗词集后笺」、「易安居士事辑后语」等;

(四)关于词书整理考订的,有「词籍四辨」、「四库全书词集提要校议」等。

本书对于唐宋词学和音乐文学、声韵学的研究,提供许多重要问题和文献。书末另附「顾贞观寄吴汉槎金缕曲征事」一篇,考证吴案始末甚详。

3.《词学通论》:吴梅(撰).中华书局,2010年08月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苏州人。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代表作品有《曲学通论》、《顾曲麈谈》、《南北词简谱》等。

本书是一代词曲大家吴梅先生介绍词学基本知识及词学发展史的经典作品。吴梅先生系统地介绍了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作法以及历代代表性词人词作,并对唐五代至清季词学的源流传承和诸大家词作的利病得失做了精当的点评。

4.《词学概论》:宛敏灏(撰).中华书局,2016年06月

宛敏灏(1906-1994)著名词学家。字书城,号晚晴。

本书对中国古代的「词」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共分十二章:

第一章:词和词学

第二章:词的体制

第三章:词调的由来及其繁衍

第四章:词的章法

第五章:词的句法

第六章:关于音律

第七章:字声在词里的运用

第八章:词的协韵

第九章:谈词谱

第十章:谈词韵

第十一章:谈词话

第十二章:馀论(词作赏析举隅;试谈词的写作)

5.《词学十讲》:龙榆生(撰).中华书局,2017年10月

龙榆生(1902-1966),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龙榆生的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家之一。代表作有《东坡乐府笺》、《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唐宋名家词选》、《唐宋词格律》、《词曲概论》等。

《词学十讲》是龙榆生先生在上海戏剧学院授课时所撰的教材。全书循序渐进,由宏观的词史、词学规律,述及具体作法、欣赏鉴别等各方面,以至于哪些词牌适宜抒写苍凉激越之情、哪些适宜儿女柔情,平仄韵各自的作用、如何用适当的转换达成情感效果,长短结构安排的作用等等。

6.《詹安泰词学论稿》:汤擎民(整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01月

詹安泰(1902-1967),代表作品有《离骚笺疏》、《詹安泰词学论稿》、《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李璟李煜词校注》等。

本书分两编:

上编《词学研究》包括论声韵、论音律、论调谱、论章句、论意格、论寄托、论修辞;

下编《宋词研究》主要包括宋词产生的社会基础;宋词的来源、作家作品、基本内容、艺术形式、风格流派及其承传关系;理论批评。

7.《宋词概论》:谢桃坊(撰).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

谢桃坊(1935-),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代表作品有《中国词学史》、《宋词辨》、《唐宋词谱粹编》、《敦煌文化寻绎》等。

本书从宏观角度论述宋词发展过程,着重探讨宋词与宋代文化生活、宋人词体观念的形成和宋词的发展趋势,对宋词演唱情况、宋代歌妓状况的研究探赜索隐,别辟蹊径。中篇和下篇,分别论述了北宋和南宋十二名家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多有新的探讨与成果。

8.《唐宋词史》:杨海明(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杨海明(1942-),师从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

本书分为十四章:

第一章:唐宋词——我国古典诗苑中的秀花奇葩

第二章:词的原始和朴素的形态——唐宋民间词

第三章:展苞初放的唐五代文人词

第四章:北宋词坛鸟瞰:词的多元化发展

第五章:五代词风的延伸与提高——北宋小令词

第六章:柳永慢词开启了宋词的新天地

第七章:「新天下耳目」的苏轼词——词的充分「士大夫化」

第八章:北宋后期的词坛

第九章:南宋词坛鸟瞰:宋词的「极盛」与「渐衰」

第十章:南宋前期的伤感词、愤慨词、隐逸词

第十一章:被时代所召唤回来的「男子汉风格」:辛派爱国词

第十二章:「雅词」营垒里的「伤痕文学」:姜夔和吴文英词

第十三章:「风雨如晦」、「春去人间」的宋末词坛

第十四章:对于唐宋词史的「反思」

9.《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

吴熊和(1934-2012),师从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

本书分为七大章节:词源、词体、词调、词派、词论、词籍、词学。

关于「词」的知识本书该讲的都讲了,建议对词的了解处于「只知名篇」,没读三、五个人词集原本且「词话」没看几本的。首先阅读此书,从宏观上把握「词」的历史,了解词的种种「规矩」与「术语」,知道有哪些重要的「词集」与「词话」批评著作……找准方向,若有余力再进行「窄而深」「博而精」的研究。此书的作用堪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让你知道天下(词学)学问共有多少种?每种的源流派别如何?重要的书,共有几部?

具体见后文,「词」学大纲以此为例。

10.《读词常识》:夏承焘,吴熊和(撰).中华书局,2016年06月

本书主要讲的是:词的起源与特点,词的名称、词调、四声、分片、句式等,词韵的分部与协法,还简要介绍了各类词书。篇末增加了数篇夏承焘先生有关词学的小文章。

11.《词学概说》:吴丈蜀(撰).中华书局,2016年06月

吴丈蜀(1919-2006),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大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侧重于古典诗词格律研究。

除了词的写作和欣赏方面的知识不属于本书讨论范围,其余有关词的基本知识,几乎都谈到了。其中还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词的格律。由于词律与诗律、词韵和诗韵有密切的关系,也扼要地介绍了诗的格律与诗韵。书后附录《时古对类》和《声律发蒙》两部声律启蒙读物。

12.《词学史料学》:王兆鹏(撰).中华书局,2004年05月

王兆鹏(1959-),1985年至1987年在湖北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曾昭岷教授学习唐宋文学。1987年赴南京师范大学师从唐圭璋先生研治词学。

正文部分分八章,依次为:

第一章:词体研究的史料

第二章:词人研究的史料

第三章:词集研究的史料之一:书目

第四章:词集研究的史料之二:丛编

第五章:词集研究的史料之三:别集

第六章:词集研究的史料之四:总集

第七章:词论研究的史料

第八章:词学研究的工具书

13.《词话史》:朱崇才(撰).中华书局,2006年03月

朱崇才(1954-),曾师从著名词学大家唐圭璋教授,后又跟从郁贤皓教授学习唐代文史。

词话,是中国古代诗学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词话可从宽定义为「及词之话」。历代词话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成卷的词话专著,唐宋以来各类典籍中的散见词话。其内容主要是有关词的本事,品评,引用,考证,论述等。词话史,应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对历代词进行比较系统的叙述,评论和探讨。

本书《绪论》部分讲了词话的定义,历代词话的基本状况,词话史的研究。

正文部分溯源历史分为十五章:

第一章:晚唐五代:词话的开端

第二章:北宋:词话的成立

第三章:北宋:苏轼及其门生幕吏

第四章:南渡前后:词话的繁荣

第五章:南宋中后期词话

第六章:张炎《词源》及宋末元初词话专著

第七章:金元词话

第八章:明代词话

第九章:清前期词话

第十章:浙西派

第十一章:清中期词话

第十二章:常州派

第十三章:近代词话

第十四章:常州派的推广及中兴

第十五章:王国维与古典词学的终结

综上所述,若想对「词」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首推以下两本:《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词学概论》:宛敏灏(撰).中华书局,2016年06月「词」学大纲

以吴熊和《唐宋词通论》目录为例,对于非专业与专业学生研究了解词之一体裁,「入门」足矣。

第一章 词源第一节 燕乐与词——我国诗、乐结合的新传统第二节 唐教坊曲——唐五代词调的渊薮一、隋曲二、唐曲第三节 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词一一词体的形成过程第二章 词体第一节 词的创作——按谱填词一、音谱二、词谱第二节 词体的形成——依曲定体一、依乐段分片二、依词腔押韵三、依曲拍为句四、审音用字第三章 词调第一节 词调的来源一、来自民间二、来自边地或外域三、创自救坊、大晟府等乐府机构四、创自乐工歌伎五、摘自大曲、法曲六、词人自度曲第二节 曲类与词调一、大曲、法曲、曲破二、令、引、近、慢三、其他曲体曲式第三节 词调的异体变格——乐曲移调变奏一、转调二、犯调三、偷声、减字四、添声、添字、摊声、摊破五、叠韵、改韵第四节 选声择调一、择声情二、择新声三、捍曲名第五节 词调的演变一、唐五代词调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二、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三、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呈现停滞,最后衰落第四章 词派第一节 唐宋词分派的由来第二节 倚声椎轮大辂一一敦煌曲子词第三节 齐粱诗风下的《花间集》第四节 南唐君臣与宋初词坛第五节 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第六节 苏轼指出向上一路,全面改革词风第七节 从秦观到周邦彦第八节 靖康之变前后的李清照第九节 辛弃疾与南宋爱国词第十节 姜夔句琢字炼,归于醇雅第十一节 眩人眼目的吴文英词第十二节 宋元之际词人与亡国哀音第五章 词论第一节 唐代评论罕及于词,后蜀欧阳炯的《花间集序》,或可视为有专文论词之始第二节 宋人词话始于元丰初杨绘的《本事曲》,多数偏于纪事,重在品藻与议论的则较后起第三节 苏门始盛评词之风,对推尊词体和推进词的评论起了重要作用第四节 李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阐明了词体的音律、风格特点,为诗、词之别立下界石一、词须协律二、词须典雅,有情致第五节 靖康之变后,词风慷慨任气,论词亦多重在家国之念,经济之怀一、批判花间词人的流宕无聊二、肯定苏词的革新,赞扬骏发踔厉的词风三、主张以「经济之怀」入词四、倡导「复雅」第六节 南宋后期论词,重点转向讲习与传授词法,这一过程始于姜夔,而备于张炎一、姜羹始论词法二、杨缵、吴文英、张炎三家词法第七节 鼓吹苏、辛词风的,不如周、姜后学之盛,但在金源末及南宋末,也并不寂寞一、金源特重苏、辛词二、宋末词风之弊,在于厚周、姜而薄苏、辛第八节 张炎《词源》是周邦彦、姜夔一派词学的总结、它同时反映了宋词的最终衰落一、主雅正二、主清空第六章 词籍第一节 丛刻第二节 总集第三节 别集一、唐五代词别集二、北宋词别集三、南宋词别集第四节 词话第五节 词谱 词韵一、词谱二、词韵第七章 词学第一节 关于词乐一、燕乐二十八调,两宋词乐不出七宫十二调二、二十八调的用音与结声三、宫调声情与依月用律四、宋词的歌法第二节 关于曲调考证一、从《教坊记》、《乐府杂录》考词调之源二、《碧鸡漫志》的曲调考证第三节 词学的展望附录《彊村丛书》与词籍校勘从宋代官制考证柳永的生平仕履陆游《钗头凤》词本事质疑关于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序》

大学古代文学课,宋元部分要求选一本词话或词学专著做读书笔记。自己没有「贪小便宜」,放弃了比较熟悉且主观性较强的词话,精读了吴熊和先生的《唐宋词通论》。

高二,疲于应付高考,突然开窍,爱上了看「课外书」。每周五放假,用节约下来的生活费,到新华书店买书。集中于诗、词、散文。打开一本本诗词集,才知道某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金句」竟然出自这里,遂潜研于长短句,两年之间,遍观群集。举凡苏子瞻、辛稼轩、柳耆卿、李易安……

不过!以前读词,不求甚解,目的性极强。有时为了收集名句;有时为了去「无知」、快速增长知识;或为了同学聚会给自己增谈资。读一遍即过,几乎没有思考。只求一眼便能打动自己的辞句,遇到好词,也不辑录。仅在书本上勾画出来,并且从不背诵。

大学时,凭借积累的浅薄「小学」知识,一边大量阅读历代文选,一边阅读词话、诗话等批评理论。略有所得,逐渐形成一些关于学习古代文史哲的经验:

1.知人论世:不读史,莫学文。对于研究古代文史哲此为金玉良言。第一了解这个人的生平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其次古人写作喜欢用典。借他人酒杯,浇个人心中块垒。

2.整体与部分:单独欣赏评价古诗词的一两句几乎是不行的。平时摘出来化用可以。要联系上下文,不可割裂。结合全文,从整体上来分析。有时甚至还需要参考作者的其他文字。

如何欣赏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www.zhihu.com

3.文本最重要:那些批评理论的作用可用四字概括:锦上添花。不管看何种类型的书,原文、原著最重要。其他解读性批评著作,可以为你提供一种思考维度。

4.关于「古代文论」阅读建议

两步骤:第一,先看历代诗、文、词集原作。熟悉各代词作。先在自己心中留下某些印象或观感。

第二,看有关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学术专著。比如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了解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大致追求。或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先从整体上了解,高屋建瓴。再慢慢细化精读。有余力或想深入研究接着再看历代文学批评原著,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

最后,不要被批评著作里的观点限制了,诗话、词话都是读者个人之见。任何评论型著作适合读了原文之后再来看。

5.形式与内容:本人是一个「义理派」,对「文字方面的技巧形式」几乎不关注,某些文学理论批评术语也不太喜欢使用,侧重于文字背后传达出的意义、主旨。即「辞达而已矣」。

【干货硬文】

(1)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政论文?

(2)你在买书上花了多少钱?

(3)三国时期为什么魏国文学最盛?

(4)中国文学史(30种)

(5)为什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6)如何看待蒋方舟说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里非常边缘化,并且已经出现断层?

(7)「你眼中」与「我眼中」的中文系?

(8)李白诗句,是「天台四万八千丈」还是「天台一万八千丈」?

(9)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李白吹」?

(10)为什么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而西方很早就有古希腊罗马戏剧了呢?

(11)如何评价日本的新年号「令和」?

(12)如何看待张佳玮的文言文水平?

(13)如何理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自汉代以来,遁迹岩穴即被视为一种清高,同时也是通向仕途的捷径。”一句?

朝圣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
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许多宗教认为特定地方有灵性重要性。
朝圣地,是创立者或圣人的诞生或去世地;他们的“呼召”或灵性唤醒之地;他们与神性有(异象或启示)联结之地;施行或见证奇迹的地方;据称神生活或“居
住”之地;任何被视为具有特殊灵性力量的场所。这类场所可能有圣陵或庙宇,信徒受鼓励为了自己的灵性益处去拜访:被疗愈,问题被回答,或获得一些其它的灵
性益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流播,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格律诗体。它有着既属于音乐,又属于诗歌的双重属性。 诗与乐的结合,在其初期音乐明显地占着支配地位。从五代至柳永,词为艳科,填词以协律为要,表意以婉约为宗,词附庸于音乐。作者要制词,必须先依曲子的节拍长短,倚声入调。到苏轼时代,词逐渐脱离音乐而变为“不歌而诵”。特别是苏轼的“以诗为词”,从词与诗的渊源这一角度,力求摆脱音律对词的束缚,使词风突变,解放了词体,开拓词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以诗为词”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词境的拓展。 苏轼革新词体,内容和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旧藩篱,使词从“花间”“尊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苏轼不仅以词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传统题材,而且把诗人惯写的怀古感旧、伤时论世、纪游咏物、悼亡赠友、谪居谈禅、咏史游仙、农事村景、说理议政等等题材和内容全部纳入词的创作领域,凡可为诗者皆可入词,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的境地。 五代、宋初之词,题材狭窄,内容贫弱。在苏式看来,诗的表现疆域,是一个海空、无拘无束的大自在。诗既然如此,作为诗之苗裔的词也理当如此。因此,他不满时人以“艳科”为绳索,对词分横加种种束缚。许多时人认为应该在诗中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他都一一纳入词中,彻底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牢笼,把词从相思眷恋、离愁别恨的狭小樊篱中解放了出来,引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为宋词的创作开辟了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力。 其二词风的改革。 苏轼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扫旧习,以清新雅练的字句,豪迈劲拔的笔力和纵横奇逸的气象来写词,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花草蒙拾》),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形成了与苏诗风格相似的词风。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 (《吷庵手批东坡词》苏轼不仅以诗文句法入词,且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突破词的音律束缚,以便更充分地表情达意,使词为文学而作,不尽为应歌而作。 唐五代以来,词在风格上专主柔曼婉媚。从温庭筠到柳永,这一期间许多词家的众多词作,虽也有雅俗之分,但词风的总体倾向于婉媚,而且词从的内容到形式都依附于音乐。苏轼对此颇为不满。突破词的音律束缚,将诗的风格引入词中,推动着对词的内容与形式的纯文学的追求。这一重要的转变,正是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生命之始,大大提高了词体的表现力。这也是苏轼对词的一大贡献。 其三,风格多样化。 唐五代以来,词以婉约为宗,风格单一。苏轼认为,词的风格不应偏侧于婉媚一隅,而应如诗一般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苏轼对弥漫词苑的浮艳柔媚之气极为不满,于柳永与婉约词派之外,另立一宗,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卓越开创者。但苏轼的词不只有雄放的一面,而是随意境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写佳人欢笑而搅动墙外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于真挚细腻之中独凝重淳厚之笔。王士祯《花草蒙拾》评曰:“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彼但解作‘大江东去’耶?” 开创豪放风格,诚然是苏式革新词风的重要方面,但其革新词风的旨意和功绩却不尽在于此。苏轼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反对婉约,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主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发展,形成婉约、豪放、清丽、韶秀、旷远等多种风格同秀共荣的局面。 其四,以词陶写情性。 他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注入词中,并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与市民喜好的通俗文艺形式结合在一起。开拓了词的抒情功用,使词于合乐歌唱之外有足以自立的文学价值。提高了词的品位,也增强了词的生命活力。另外,他还从人的情感需要出发,以体现主体情性为主要宗旨。这与传统诗偏重社会政治的功利性不同,而贴进一般士大夫文艺生活和歌词创作的实际。是对传统诗作了合乎人情的修正,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综上所述,苏轼倡导词之诗化,在词的题材、内容、风格、抒情功用,用等领域里所进行的一系列革新,可以归结为一个方面:即注重、开发、增强词的文学属性,使词摆脱附庸于乐的僚属地位而向诗回归。这就势必涉及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怎样看待词的音乐属性? 苏轼倡导词之诗化,注重词的文学属性,并非不顾词的音乐属性。然而,苏轼重视词之音乐属性,并不意味着对乐曲音律谨守不渝,当乐曲音律的严格要求与歌词文意的表达需要发生冲突时,在词的双重属性之间,两相权衡,他往往更偏重词的文学属性而不愿受音律的严格束缚。 苏轼的这种做法遭到当时及后来一些重音律文人的讥议。《王直方诗话》(《苕溪渔隐丛话》)云:“东坡尝以所作从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云:‘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这里所说的“先生小词似诗”,并非褒词。更为直截尖锐的是陈师道所作的《后山诗话》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舞,县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指出苏词所以“要非本色”,缘由在“以诗为词”,混淆了诗词的界限,批评堪称激烈大胆。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李清照作《词论》,标举“词别一家”。 如果说,苏轼是以文学为本位来认识词的体性,强调了词与诗的历史渊源和共同之处;那么,李清照则以词应合律为基本立场,强调了词与音乐的血脉联系和词与诗的不同之处,以此来认识、维护词的独特性,严分诗词界限。 首先是词必须合于音律。 李清照认为,词自唐代诞生以来,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尽管唐以来新的词调层出不穷,词的体式也流变日繁,但词作为“歌词”的性质始终未变。因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首要特点。她以此为绳墨来衡量前人词的长短得失,认为,柳永词虽然“词语尘下”,但却能“变旧声作新声”、“协音律”,因而“大得声称于世”;而欧阳修、苏东坡等人虽为文坛泰斗,“学际天人”,但他们的词“往往不协音律”,故而流为“句读不葺之诗”。李清照对词应合律的要求,远远比前人严格。在她看来,非但“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的苏轼词不合要求,就是“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晏殊词,也不合规矩。因为李清照对词之是否合乎音律,有着一整套具体的甚或是细致入微的衡量标准: 第一,歌词要分五声。所谓五声,指古代音乐五声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也称五音。自南朝沈约等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之四声以来,论者每欲将字之四声与乐之五声相配。唐代时,刘善经、元兢、徐景安等均有此种说法。李清照所谓歌词“又分五声”,即是要歌词的平、上、去、入,追逐乐曲的宫、商、角、徵、羽,以使字的声调与乐的腔调吻合。李清照认为,诗之声律公分平仄,而词之声律得细分平、上、去、入以与乐曲之宫商相合,较诗远为严格。尤其当词之押韵处,于字声分辨不细,取用不切,“则不可歌矣”。 第二,要分辨六律。所谓六律,是古代乐律中十二律吕的简称。我国古代音乐有一律制:从某标准音高起,把一个音级按三分损益在一个八度内分成由低到高的音分值不完全相等的十二个半音,称作十二律吕。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黄钟、太簇等奇数各律称律,合称六律;大吕、中吕等偶数各律称吕,合称六吕。李清照认为,乐曲音律中的五声,不是一种凝固不变、静止不动的恒定模式,而是随着乐曲所属宫词的不同而迁徙变易、流动不居的。因此,要使歌词的字声吻合于音律,就不能依葫芦画瓢,呆板地以平、上、去、入与宫、商、角、徵、羽对应,而须根据乐曲所属的不同宫调,灵活变通地掌握五声,审音用字,方能使歌词与乐曲音律唇吻一致。 第三,歌词在“分五声”、“分六律”之同时,还须“分五音”,“分清浊轻重”。所谓五音,此指按声母的发音部位而区分的唇音、齿音、喉音、舌音和鼻音;所谓清浊轻重,则是指发声时由声母送气与否、带音与否等原因造成的字声阴阳之差异。清、轻字阴声;浊、重字阳声。这是李清照对歌词字声的又一严格要求。 李清照对词应合律的这些要求,是她用以区分诗词差别的标尺,也是她词“别是一家”之理论的主要基石。这些要求如此严格,反映出她对词之音乐属性的充分重视。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以“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的具体要求,把人们关于词应合乎音律的认识明确化、理论化,为在文体形式上分清词与诗的差异提供标准,以规矩成其方圆,以此维护了词的本色。这标志着词在音乐属性这一方面的新阶段。 其次要词应有自己的审美特点。 一、词要高雅。如对柳永词,她虽肯定其善于“变旧声作新声”,“协音律”,但不满其“词语尘下”,格调低俗。主张为词应象南唐君臣那样“尚文雅”,要有士大夫的清高和情趣。 二、词要浑成,讲究意象的完整和全篇的整体美。李清照认为,张先,宋祁等人工与练句,“时时有妙语”,但刻求语句之心太重,而经营全篇之意不足,所以其词往往有句无篇,未达浑成之境。 三、词要讲究情致。北宋时,诗言志词缘情各有专司,已成共识。李清照此处所言情致,亦即指柔情离怀之类。这从她南渡前的作品可以知之。秦观词“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因而得李清照首肯。 四、词要典重,崇尚故实。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气度未免柔弱,原因正在“少故实”。贺铸词之缺憾也在于此。然而,词中用故实也要妥溜圆通,如此方见典雅之致,如黄庭坚词一味崇尚故实,反为疵病。 五、词要用铺叙手法,这里指慢词而言词家铺叙之法始于柳永李清照说晏几道“苦无铺叙”,尚无具备当行家里手的全部功夫。 六、不能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才学为词。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等人,“学际天人”,“文章似西汉”,有大学问,具大手笔,但以之为“小歌词”,则人必绝倒,因为不符合词的审美特点。 李清照的这些关于词体创作的见解,是在通过对诸多名词家的评论中显现的。在她的笔下,他们总是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从而抓住这点进行评述,丝毫没有意识到认识问题应全面公正的对待。重要的是,她想通过批评名家词的长短得失,使人们认识词的审美特点,以明确词为何“别是一家”?因此我们应当看到,她对北宋词坛的鸟瞰式批评,是为了借此说明词别是一家的具体内涵,而不是在于评述各家词的优劣得失。她所提出的这些审美标准,对后人认识、掌握传统词风的艺术特征,进行填词的艺术创作实践,都有指导意义。然而,李清照对词所标举的典重、故实、高雅、浑成等要求,同样也是诗歌的传统审美规范。从中我们反而可以看出词与诗的密切联系。 再次,词和诗各自适宜表现的题材和要求。 这是李清照“别是一家”的内涵之一。到了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诗言志词缘情已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我们只要比较一下李清照所作的诗词作品,便不能发现其间的明显差异在她的诗作中,我们会发现她对偏安于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鞭鞑,对侵略者的仇恨,对家乡父老的深切怀念。如《乌江》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然而在她的词作中,却看不到这样慷慨悲壮的语句。前期词多写少妇闺怨,词风比较清新如《如梦令》等;后期词则转向悲哀深沉,如《声声慢》、《永遇乐》等。题材、内容与其诗截然不同,就连风格也迥异,此中原因,不在其它,正在“词别是一家”的观念。 总之,诗与乐的结合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词正是在这矛盾中走向成熟、完善。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从词与诗的历史渊源,开发了词被合乐应歌而掩埋遮掩了的文学属性,在词这一通俗文艺的形式躯壳中,注入了传统诗歌的灵魂。使词从酒楼歌肆走向书斋案头,从歌儿舞女之口走向士大夫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抒情诗体。 苏轼不愿恪守音律的严格约束,既有高扬词的文学属性,使词向诗回归的积极用意,毕竟也存在有对词之音乐属性重视不够的缺憾。李青照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首先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应合律。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从而使词的音乐属性较之以前得到了提高与完善。其次从文学角度区分诗与词。然而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维护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诗词界限。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风格。它极富变化的句式、句法、声律、叶韵等特点,密切配合乐曲之优长,又确非诗之所有,较诗更适宜表达宛转曲折的感情。因此,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不应将词与诗等同视之,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一意严分诗与词的疆界,反而显得有些过犹不及。我们应该承认词与诗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事实。词作为合乐之诗,兼具它的诗歌母体和音乐母体所遗传及赋予它的双重职能,既应抒写情志,以充实的思想内容感动人心,亦应吻合音律,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悦人耳目。珠联壁合,方是歌词创作的理想境地。

上一篇:秋义浓说说
下一篇:纯英文说说

相关说说大全

推荐说说大全

热门说说大全

  • 考取了说说
  • 长说说道理,有哲理的说说,很长的说说
  • 南红说说
  • 旧说说顶置,适合发空间顶置的说说,朋友圈怎么顶置说说
  • 百田说说
  • 说说岛下载
  • 站争说说
  • 说说你好重,十月你好心情说说,九月再见十月你好说说
  • 最新说说大全

  • 晒收米说说
  • 香蜜的说说
  • 荧光跑说说,一个人跑步的说说,跑步发的说说
  • 去洗脚说说
  • 梦行者说说
  • 豆豆的说说
  • 说说祝生日,1. 要长大,要乖,要不负众望,生日快乐。2. 又是一年生日,没有
  • 二姐说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