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湖说说
江西省新余市河下镇.简单一点嘛
1600多年前,东晋文学家干宝在他所著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很早很早以前,有六七位披着羽毛神衣的鸟仙,一边飞翔,一边寻找梦中的乐土。
当她们飞到豫章新喻县上空时,立即被这里梦幻般的景色所吸引,于是飘落下来,化作美丽动人的青春少女。嬉戏、玩耍,连臂踏歌,玩到最开心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脱下了身上的羽衣。
此情此景恰巧被一位翩翩少年看到,惊叹之余,顿生爱慕之情。他悄悄地将其中一件羽衣藏了起来,然后满怀激情地走了过去。仙女们发觉后,霎那间花容失色,赶紧披上羽衣,腾空飞去。
那位找不到羽衣的仙女,却无法飞离尘世。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她无奈地转过头来,用她美丽的双眼打量着走近的少年时,顿时被少年英俊洒脱的气质所吸引。
两人一见钟情,缔结了一段仙俗奇缘。这个故事是古籍中关于“羽人”的最早记载,故事发生地就是仙女湖。
扩展资料:
据考古学家考证,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仙女湖地区内链繁衍生息,展示了6000多年原始农业文化。千百年来,先人们的智慧和劳作,为这方水土留下了深厚凝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文胜迹。
仙女湖原名江口水库,是江西省4大水库之一,库区有大小岛屿近百座,还有40余座山峰和40余挂泉瀑。 1995年,新余市政府为了开发利用其旅游资源,将截江蓄水而成的江口水库更名为仙女湖。
千百年来,在吴楚文化的交融熏陶下,这方灵山秀水文风绵绵,孕育了和谐、包容、卓越、创新的人文精神。
涌现出了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唐代的卢肇、北宋江南第一个宰相王钦若、明朝一代权臣严嵩、清代爱国名将张春发、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傅抱石、当代医学巨子何大一等名家巨匠。
成就了17世纪世界科技巨著《天工开物》,遗留下了万年古桥、昌山古庙、洪阳古洞、圣集古寺、习祖古墓、摩崖石刻、卢肇读书台等众多人文胜迹。
近年来,仙女湖区加快推进旅游强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产业发展加速升级,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建成了仙女湖大道、环湖公路、环城西路、龙蟠大道、仰天岗环山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打造了昌坊、洋田、白梅、湖陂等一批秀美乡村示范点。
仙女湖被列为全国湖泊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开放发展活力增强,设立了金融创新试验园区。
完成了“三单一网”行政审批、“三证合一”商事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社会治理和谐有序,经济发展和政务环境明显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仙女湖
新余河下.
新余
在江西新余。 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物以水为主,山水并胜,辅以众多的岛屿、峡谷、泉、瀑、珍稀动植物、古树名木等,构成了丰富多彩、赏心说目、和谐统一、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湖泊 湖泊岛屿是本区的最主要的自然景观资源。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就是以仙女湖为中心而形成,且主要特色和景致在水上面得名的。 仙女湖相应水面积50hm2左右,东西最长处30km以上,南北最宽处约10km,横跨新余市所辖的渝水区和分宜县两个行政区域。水态变幻莫测,有山、岛、水缠绵相依的迷宫式水域;有水天一色,横无际涯的内陆平湖;还有山高水险、斗折蛇行的水峡。湖水清碧,苍山倒影,锦鳞游泳,鹭鸥翔集。 湖水之中,散落着形态各异、芷郁兰葱、松青杉翠、嘉木繁荫、禽鸟出没的100多个岛屿。还有那数不清的湖湾、半岛,都具有令人难以琢磨的魅力。登上湖中山岛俯瞅仙女湖,只见由缠水,水绕山,水面就象在泰山极顶远眺山下的云海。依据地理位和不同的形态,仙女湖又分为舞龙湖和钤阳湖两个湖。 舞龙湖:位于仙女湖东端,从旅游码头到钟山峡东端,面积20km2左右,因湖的形态象一条在九霄之上腾舞的巨龙而得名;同时,“舞”与“五”谐音,表示湖中的鹭鸣湾(旅游码头至龙王岛),竟梦湾(从水上娱乐中心至钟山峡)、九龙湾、苑坑湾、洋田湾五条酷似予龙的湖湾。 以舞龙湖为中心所形成的分景区就命名为舞龙湖景区。此湖湖岸最曲折、自然景物最好、岛屿最多。 钤阳湖:位于仙女湖的西部,从钟山峡西端至昌山峡,面积25km2左右,因分宜老县城钤阳镇浸淹湖中而得名。水下千年古城的市井残垣于枯水期历历可辩,为全国之罕见。 钤阳湖是典型的内陆平湖,一望无垠,烟波浩淼,朝晖夕霞,气象万千,渔舟点点,渔歌互答。更为奇特的是,湖中浸淹着一座400多年前修建的大型石拱桥,基本保存完好,随着湖水的涨落,时而藏身碧波,时而显露峥嵘。以钤阳湖为中心形成的分景区就得名钤阳湖景区,这里人文胜迹最丰富。 山岳 九龙山、钟山、钤冈岭、大岗山、昌山、袁岭等群山,环抱仙女湖,犹如一幅幅巨型天然图画屏列四周,成为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有机部分,丰富了风景区的景观内容。 九龙山:座落在仙女湖风景名胜区东北部,以海拨523m的“天予地”高峰为中心,围绕主峰山脉,延伸八条分脉,酷似8条小龙游嬉在母龙周围,气势无比磅礴。 山上青松翠竹,奇花异草,景色壮观。每当轻云薄雾从山岫之中吞吐而出时,在仙女湖上极目远眺,就象九条龙穿游云海。九龙由还有着不可磨灭的革命功绩。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诞生了新余县第一个党支部、第一支工农武装、第一个红色政权、第一个红军兵工厂、被服厂,为配合井岗山革命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钤冈岭:钤冈岭,又名钤山,海拔252m,位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钤阳湖南岸。它与淹没于水下的分宜古县城隔河相望,既是分宜县的祖山,又是分宜古城的天然屏障。“山自红花仰延袤数十里,有新泽水出于右,长寿水出于左,而夹于山末,故曰钤山”(正德《袁州府志·山川》)。 它融结高耸,包罗四面;“插天万松,蓊郁其下;长溪环抱,澎湃湍激,声殷于雷”(明·黄明乔《钤冈纪胜序》)。在钟山、仙台诸峰的簇拥下,“而钤冈独苍然秀出, 端若屏嶂;岚霏空翠,近若轩几;风松烟竹,洒如沐如!”(邵宝《东堂记》)。 从钤冈北麓登山,首先映入跟帘的是大明嘉靖朝权相严嵩所创建的钤麓书院和他养病居住的钤山堂。 逶迤而上,来到约二、三里许的山腰,可以看到山岫有幽泉一泓,既滑流不竭,又清澈可鉴。泉水滋味甘美,含有多种矿物质,病者求饮即愈。至于泉的来历,“相传昔仰山二神维舟,卓篙于半峰,有泉涌出”(德《袁州府志·山川》),因此名为卓篙泉,简称卓泉。泉旁筑有卓泉亭。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游人日多,苦无驻足之处,知县周应治在不费公帑、不干扰百姓的原则下,利用旧有的砖瓦、木材,在卓泉亭旁连建傍云、翠微、抚松、漱石、振衣等亭。由于为旧物所筑,这些亭子别有一番古朴苍凉的韵味!“游斯亭也,抚景眺望,奇趣在目而妙语自得;风物称怀而尘务顿释;仰有宇宙之大,豁乎其开吾之心脚也;俯有品汇之盛,充乎其益吾之智虑也。 所谓心为之旷,神为之怡矣!宜民宜人岂不同乐乎哉”(民国《分宜县志·地理》)。尔后,徐之孟又建问泉亭。明崇桢十六年(1643年)冬,因受战乱冲击,这些亭子皆遭倾圯。清康熙三年(1664年)守道施闰章捐资重建。此后,又续建了惠风、得月、得翠等亭。 钤冈岭的自然风光秀美可人,对于它的风景特色,古人多有评议。明代知府黄明乔曾用张乔的诗句“势奇看不定,景变写难真”来概括钤冈岭的风景特色。黄明乔还把洪阳洞与钤冈岭的自然风景特色进行比较后认为:“洪洞以奇胜,钤冈以正胜。洪洞去城二十里许,稍费跋涉;面钤冈则出郭不数武,公事粗毕可扶筇醉其上。 洪洞幽邃,玄窈若螺尾,然非火炬不得前,且游者帷秋冬为便,若春夏测岚液袭人,而毒 怪蛰亦时有之;钤冈峻绝宏敞,雨晴云月,靡不宜人,况楼阁亭台参差布列,而禅房尤快栖息”(明·黄明乔《钤冈纪胜序》)。 钟山:在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的中部,有两座夹江并峙的山峰,合称钟山,江南为南钟山,江北为北钟山。 钟山盘距回曲四十余里,是古代分宜县与新余县的界山,古有“五星奠位”之说。据《太平寰宇记》、《正德袁州府志》……等古籍记载;西晋永嘉元年(307年)此山因洪水暴发,而有大钟从山涧中冲出。时人得到之后,送到官府,按验钟上的铭文,才知道是秦代乐器,此山因此得名为钟山。 另据《舆地纪胜》所记:曾有渔夫在此钓得一把金锁,又得一钟如铎状。当他举钟时响如霹雳,山川震动,渔夫顿时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此钟遂滑落水中。当时有人说,这是秦代的驱山铎。正因为钟山之奇,所以隋代曾打算在新喻设钟山府,虽然未遂,但可见钟山名气之大。 大岗山:地处大岗山景区,海拔1092m,是武功山的支脉,余脉一直延伸到仙女湖中的钟山峡、钤阳湖南岸。这里层峦迭嶂,攒簇云霄;云飞雾合,渺若神仙洞府。还有寺观、碑刻、天桥等一大批文物遗迹以及猴子、黄鹂、画眉、鹦鹉等珍稀动物。1979年,中国林业科学院在这里设立大岗山实验局(后更名为亚热带林业研究中心),建有江下、山下、上村、年株、长埠等实验林场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00km2,成为我国最大的亚热带林业综合性科研实验基地。 自然保护区内的原始森林和实验林场保存有1万份造林种质基因,建成了五大林业生态系统站,这两方面均居全国之最,成为一个少见的植物王国;银杏、黄檀、罗汉松、红豆杉、三尖杉等珍稀古树名木更为这个王国增光添色。大岗山山高林密,气候特别凉爽,非常适应开展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 从天而降的瀑布,山野路边的繁花蕨茅,此起彼落的虫吟鸟鸣,使本区充满着动态美、色彩美、声响美。大岗山不仅地灵,而且人杰。西晋伏虎禅师飞锡于此(或说为唐代尚雅禅师),就选择观音岩建立广庆寺,历经千年香火不绝;明大常寺卿、著名的忠臣黄子澄就出生在大山的怀抱中;唐西平王李晟的第十个儿子,当过洪州剌史、江西观察使的李宪,在岭南住所仙逝后,其子孙还将其归葬大岗山红花仰。 峡谷 钟山峡:地处仙女湖风景名胜区舞龙湖与钤阳湖之间,是两湖连接的纽带,长达3km,“两岸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与九曲峡、昌山峡合称“小三峡”。峡内云蒸雾绕,古木参天;怪石林立,乱壁穿空;水流湍意,蜿蜒如带。在北钟山上,分布着卢肇读书台,石头船、纱帽石、猪心石,两板桥、憩所亭、钟山洞、石板砧、石刻等景物。 按《安成记》记载“钟山临水阻峻,春夏两季水流尤为湍急,回旋涌沸,并向两岸仰喷白沙如米,名曰米沙。这些米沙可以占候,预测庄稼的收成好坏。 昌山峡:又名昌峡,位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钤阳湖的西端。它是因西岸海拨382m的昌山而得名。昌山是袁岭的分支,山势高峻,横锁江流。 峡岸峭岩嶙峋,利如剑戟,巨石枕岸,水流湍急,汹涌咆哮,如晴雷夏雪,惊心动魄。古人曾形容此处为“鹅叫十八滩”,即鹅叫一声,轻舟巳下十八个滩头。由于这里水浪凶险,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舟船在此覆没,所以昌山原名伤山。南朝梁代(502-557年),为化凶为吉,改称为昌山。 九曲峡:地处舞龙湖景区若虹群岛西北侧,绵延4km,峡宽不足50m,水流平缓、弯道众多。两岸山岛苍翠欲滴。水中水鸟泅浮,水边穿山甲、黄鼠狼、野鸡等动物出没,林中山花烂漫,乘船慢行,犹如画中游。水峡两岸,还建有傣家度假村、兵马俑陈列馆、蛇岛、花果岛等景观景点。 岛屿 在仙女湖浩淼之水域之中,散落着100多个岛屿,总面积达6。714km2。其中1333m2以上的岛屿97个, 2万m2以上的岛屿36个,最大的孤岛1。3km2。 若虹群岛:距旅游码头1。9km。东西长2。2km,南北宽1。7km,总面积约13万m2, 由11个小岛组成,最大的7万m2, 最小的约2700m2。 岛与岛之间距40-200m之间,相对高度为43。1m。在这里已按规划进行了林相改造的第一期工程,在一些小岛上栽种了红枫、白果、湿地松、杉树等林木,修建了亭子、兵马俑陈列馆、度假小木屋、傣家度假村等景观、设施。 龙王岛:位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东南面,距旅游码头6500m,南北长950m,面积5万m2。 它的投影面象橄榄,又似台湾宝岛;剖面呈等腰三角形,颇有日本富士山的风韵。它海拨190。5m,既是仙女湖最高的岛,与其龙王派头相适应,又处在四大港湾的交结点上,南北翼护木鱼岛和两大群岛以及龟岛、鳄鱼岛,东西臣服诸多半岛。岛上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灵猴出没,猿啼声声。 龙王岛山脊平坦如砥、蜿蜓幽深。从南至北有凌水崖、龙王庙、逮怀亭、通雅亭与观日石五景。凌水崖是一块苍松掩映下的巨岩,横空出世,壁立千仞,气傲烟雾、势逾风雨,其险绝不亚于庐山的龙首崖。从崖上俯瞅四周,只见山重水复,云遮雾绕,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岛屿象一颗颗镶嵌在水中的绿宝石;蜿蜒难尽的湖湾近看似一面面洁净的明镜,远既象一条条缠绵不清、无有穷尽的白练!而龙王岛北端的观日石是一块既棱角分明又浑圆滑腻的无根石,象征着行方智圆、逞才遂意的君子。 伫立在这紫灰色的观日石上,既可以储藏岛东、北、西三面的碧影岚光,将半个仙女湖的景色一览无余,又可以西眺日落、东仰日出,体悟腾身碧海,挥手红尘的境界!岛上修建了永久性游步道1800m,放养了猴子。邃怀亭和通腹雅位于龙王岛岛脊,而龙王岛东西二面山腰分别耸立着凝秀亭和漱影亭。 六合群岛:位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舞龙湖景区的腹里,东北距旅游码头6。7km,东距若虹群岛 600m,南距龙王岛 250m。它长宽相若,均为 2。1m,岛上土深质肥,山林茂盛,岛中有湖,湖间见岛,地面平坦开阔,面积达191万m2。 木鱼岛:是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最大的孤岛,位于舞龙湖景区的南面,北距龙王岛150m。 它的平面很象庙里所用的法器—木鱼,由此而得名。该岛幅员辽阔,植被良好,树木葱郁,坡度平缓,岛中还有一个面积10000m2的湖湾,就象木鱼张开的大嘴。该岛目前遍植林木,保护营造了很好的生态环境。 湖心岛:又名落星洲,意为天上落下的星子变化而成。 位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钤阳湖中心,面积约4万m2。岛上古木参天,桔树遍地。四周碧波连天,远眺仿佛海天羽国,蓬莱仙境。该岛东临蜿蜒曲折的钟山峡和气若长虹的耽江桥;南望景致变幻的钤冈岭;西南是淹没于湖底的分宜古县城和碧波中时隐时现的万年桥;西面有仙女湖的重要景观洪阳洞、昌山庙;南面水域是一片养鱼网箱,捕捞时节,渔舟点点,人欢鱼跃,别有一番景致。 蛇岛:位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舞龙湖景区若虹群岛的北面,面积2330m2。岛上遍植颜色各异的杜鹃和挺拨的湿地松,一条葡萄架长廊从水边直达岛项。平坦如砾的岛顶上,建有蛇类教育馆和蛇池。蛇馆为当地民居式建筑,面积160m2。正中是明间,面积60m2。 陈列了蛇类图片及标本,随着讲解员的介绍,游客对各类蛇的毒性、生活习性、医用功能及蛇伤防治等知识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蛇馆之后凿有蛇地。 120m2的蛇池分隔成四个小蛇池,分别饲养着各种蛇类1000余条,其中不乏珍稀蛇种。 白鹭半岛:位于仙女湖旅游码头西北面,与旅游码头隔湖相望,面积约 2万m2。 岛上人工栽种的杉树生长茂盛,林相整齐,杂以一些商大乔木,不仅景致独特,还为白鹭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每当夏秋季节,成千上万的白鹭栖息嬉戏于岛上山林之中,成为一大景观。在岛南面100m处,是一个面积1500m2的会仙岛,岛上建有会仙台、毛衣女雕塑等。 瀑布 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内巳发现的瀑布主要是位于景区西南部大岗山中的黄毛洞瀑布、观音岩瀑布。两瀑布常年不断流,仅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流量大小有所改变,一年四季都可观赏。 黄毛洞瀑布:位于大岗山景区上村西南,瀑布源头海拨约600m,落差达百余米,分为颈、腰、尾三部分。 瀑颈夹在两块巨石之中,长约30m,犹如天上直垂而下的一柄神剑;瀑腰则婀娜多姿,诡异奇特;瀑尾潮水流平缓,娓娓动听,软水柔音,别开静境。瀑布多次叠散,多次弯曲。每遇巨石挡道,瀑流便会叠折、激散,水花四溅,犹如“虚空粉碎”,予人以空灵之美!瀑布泻冲之时,受崖壁束迫,流道弯曲,忽屈忽伸,或左或右,略呈“之”字形,既象雕弓又似天虹,寓动态之美于天然野趣之中。 观音岩瀑布:观音岩瀑布位于大岗山景区年珠西北部,源头海拔634m,瀑布之右,整座山呈壁状陡立,衬得瀑布俏丽纤巧。观音岩瀑布与黄毛洞瀑布不同,呈柱状流淌,很少散开;瀑流一开始就弯曲不断,绝少直流,所以更具绢秀之态,就象南方娇女,柔婉多姿。如果说黄毛洞瀑布叠多弯少,而观音岩瀑布则弯多叠少,作龙蛇之状,更具曲线之美。 人文景观 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内人文景物非常丰富,古溶洞、古建筑、摩崖石刻、古墓、古代工程、历史遗址遗迹、革命活动旧址、现代建筑、神话传说等都有极高的保存、开发、利用价值。 古溶洞 洪阳洞:位于钤阳湖西北岸的袁岭山腰,属岩溶洞穴地貌。相传东晋时著名道学家葛洪、娄阳二人曾在此炼丹,故名洪阳洞。 由于该洞距介桥严家仅数里,明朝宰相严嵩少时读书洞中,迄今传有“狐仙伴读”、“吞食夜明殊”的佳话,所以民间又称之为“严嵩洞”。据《分宜县态》记载:该洞“有石宝十七,石穴七十二”,长十余里,现开发长度约1km,分东西二部分,东室高大宽敞,西室由暗深邃。 洞口迎面石壁上镌刻“洪阳古洞天”五个大字,古朴苍劲,气韵雄建。两边刻有前人留下的篆、楷、隶、草四体游记诗文。洞口原塑葛、娄二仙神像,左侧向顶部倾斜的石榻上有一凹陷如鸡心的池子,旁卧一块拟锅灶的黑石,据说这就是葛洪、娄阳炼丹的丹池丹灶。全洞共有12自然段,其内怪石壁立,钟乳嶙峋,琳琅满目,仪态万千!有“啸虎”、“蹲狮”、“擎天柱”、“通天窍”、“流云托月”、“壶里乾坤”、“云海悬钟”、“翠屏迭峰”、“南田北土”……,等百余种自然景观。 对于洪阳洞,历代文人墨客题刻,题墨颇多。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作诗曰:“人道归云末足夸,洪阳石乳更含蚜。连环入梦难行轸,回首西风又日斜”。严嵩亦赋《游洪阳洞》七律一首:“二仙何代隐岩阿,涧绿山青长薛萝。尘世总经沦海变,丹丘长占水云多。天台拟到逢桃实,石室归疑烂斧柯。 思想此中寻静侣,因牵俗累欲如何?”此外,洪阳洞还存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遗址面积达2400m2,出土文物既有软陶、羼和料甚粗的夹砂红陶……等陶器,又有砺石、石锛……等石器,还有兽牙、牙床、兽骨……等动物化石,并发现了用火痕迹。1984年5月4日这里被列入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考古学家李家和先生考察后认为,这里可能存有八千年甚至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1996年8月24日,以安德沃考古基金会主席马尼士博士为首的美国考古学家,在江西省博物馆馆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彭适凡研究员的陪同下,对洪阳洞遗址的断面、文化堆积进行认真分析,当场决定明年与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合作,对洪阳洞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 由此可见,洪阳洞不仅是扑朔迷离的观光胜地,也是我市先民最早创业之所,是江西省最早开发利用的古溶洞之一!如今,洪阳洞已经开发利用,道路井然,曲径通幽;彩灯妙映,游人如织,成为仙女湖风景区的一个主要景点。 在袁岭东面的山腰上,洪阳洞的东面200m处,还有一个小洪阳洞,在袁岭南面山顶下,洪阳洞顶上80m处,最近又发现一小洞,三洞可能相通。 胡仙洞:位于大岗山景区上村西。相传胡大真人曾在洞中修炼成仙,故名。洞前建有胡仙庙。 古建筑 万年桥:横亘钤阳湖南部,由明代权相严嵩捐出皇上赐金万余两,自“吴州”(今江苏苏州)与分宜洋江采石建成,是中国仅存的宰相所建之桥。全长384m,宽7。 68m,即是拥有11孔的大型石拱桥,也是全国保存的最长古桥之一。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严嵩为解家乡父老舟楫之累,决定在分宜县城东南面袁河上之清源古渡上建一座坚固的石桥。同年9月开工,次年6月即告竣工。严嵩“名斯桥曰‘万年桥’,以无忘圣天子之恩,以仰祝万寿与天地相为无穷焉”(严嵩《分宜县万年桥记》)。 从结构上看,万年桥是矢跨之比大于1/4的半圆拱桥。桥基是利用河底的天然岩石做基底,因此世界第一部《中国古代建筑辞典》(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写,中国书店1992年12月出版)就将万年桥以岩石基底的古桥代表收录其中。基底上的十座桥墩由千枚岩石垒砌而成,每墩两面都嵌有滴水兽。 桥墩迎水面呈锥状尖挺的分水金刚墙,从外至内有分水尖、雁翅墩、凤凰台三种构件;分水尖分开河水,雁翅墩引导分开的河水流入桥墩两侧的拱洞,凤凰台则是防止桥体错位的。三者的组合,既奇伟挺拔,予人以美的悦感,又减缓了河水的冲力,加强了桥基曲自我保护功能,使得桥体经历四百三十九个春秋的风风雨雨而安然无恙。 十一个拱圈,中拱最大,跨度达14。4m,愈往两边,拱圈愈小。每拱皆是纵联分节并列砌置而成。而在每两节纵联曲拱石之间,横向联砌一条长度与桥宽相等的铰石。这种运用铰石作为中介的多铰连接技法,是至迟出现于明代的造拱技术,它除了利于拱桥的侧向稳定外,还能使桥上的荷载较均匀地分布到各拱石上,以免轻重悬殊。 桥面铺着大青石板,两翼护以望柱与栏板连环相扣的石栏杆,栏板上琢以珍禽怪兽和奇花异草,栏杆两端衔有两对抱鼓石,恰与桥头的两对石狮背脊相对。而在桥北约五百步处,有一尊石雕赑??龙的九子之一,开拟龟,力大而好负重),驮着二米高的《分宜县万年桥记》碑。 此桥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仙女湖形成后,此桥巳淹入水中,随着湖水的涨落,时而大部分外露,时面全部浸入水中,成为举世罕见的石桥。 昌山庙:又称龙姥庙、阅城君庙、孝通庙、圣母庙。位于仙女瑚风景名胜区钤阳湖西端的昌山峡西岸,坐西朝东,依山傍水,古木参天。 上下三进,楼阁并立,建筑巍峨壮观。相传龙姥庙始建于广东阅城县。唐大和五年(公元841年),曾在阅城做过小官的卢萼出任宜春县令,遂于水陆交通便利的昌山峡(当时分宜县尚未建县,现今分宜县之地,当时直属于宜春县)。建龙姥庙,亦称阅城君庙,后又赐封为孝通庙。 当地百姓按地望称呼其为昌山庙。昌山庙中塑有五十四座神像,而供奉的主神为龙姥(亦称龙母娘娘、昌山圣母),庙中还有历代文人所赠的诗书绘画。清雍正、乾隆年间又增建门楼、墙垣和文昌阁等。千余年来,该庙灵光独耀,香火鼎盛,吸引了方圆几百公里的信众。特别是农历八月十三日——龙母诞辰纪念日,鼓乐齐鸣,锁呐声声,香客云集,热闹非凡,甚至远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省的香客都来朝拜。 由于年久失修,庙宇日见朽败。1962年佛教协会曾投资修缮。1966年7月3日,庙宇被毁。1994年,修复了昌山庙的观音殿。马来西亚华人刘春源先生捐资兴建了对岸的春源码头。 北山寺:又名北山古祠,位于仙女湖北岸的紫云蜂北山林场之内。该寺始建于北来治平年间(1064—1067年)。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辟为佛寺,清康熙戊戎年(1781年)僧如玉募缘重修。 全寺四殿四十八间,殿旁翼以回廊,后殿正中坐着3m高的“康公元帅”塑像,两旁侍立着许多小神像。 北山牌坊是北山寺的附属建筑,位于北山寺正前方,是一座二墙五楼带拱门的门楼式大理石牌坊,呈五圣朝天状。 正楼和四个边楼皆雕有人物、花鸟、草木,风格古朴典雅,气韵迷人!北山寺毁于1961年,只有北山牌坊历尽劫难,傲然独立! 龙王庙:1992年修复。屋顶覆有黄色琉璃简板瓦,正脊之中置一宝瓶,二条腾行之龙隔瓶相向,正脊两端则饰有龙口大开、咬住正脊的龙头形正吻。 左、后、右三面屏以红墙,前面是檐廊及庙门。庙门为四扇格扇门。格扇下面的裙板则为黄漆面花图案。庙门两侧是漏明窗,窗棂以木条构成几何图形。庙的四周有一台基,台沿圈着石栏杆。庙中端坐着黄袍加身的龙王,据说这龙王呼风唤雨,神通广大。每当亢旱,乡民们鱼贯而来,礼拜祈雨,辄有灵验。 严嵩故里祠堂:严嵩故里即分宜县分宜镇介桥村,位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钤阳湖北岸。严氏宗祠特别宏伟气派,几经沧桑、几经修复,旧貌不改。1985年,介桥严氏祠堂再修,更加富丽堂皇,气势恢宏,尤其是牌楼神采飘逸:牌匾从右至左横书“方伯世家”四个大字;牌楼正门两侧,从内到外书有两副门联,内侧为“介水长流连绵甲第金瓯固,笏峰俊秀璀璨人文玉树芳”;外侧为“春风先到藩侯第,瑞色平分宰相家”。 进入牌楼,左手边立有万年桥碑,这是从万年桥上移立于此的。进入厅堂,第一、二进衔接处左拐,有一偏厅,为严嵩会客之所。一、二进之间有天井。 古墓 严嵩墓:严嵩墓座落在钤阳湖南岸的钤冈岭北麓,明嘉靖四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1566年5月10日)严嵩病逝于分宜,享年八十有七。 据民国《介桥严氏族谱·少师介溪公传》:“四十五年,世宗龙驭上宾,公(指严嵩)亦攀髯辞世。疾革时,正坐,振笔书云;‘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掷笔而逝……,殒于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四月二十一日寅时……”寿八十有七……公葬在邑东,白田铺蛇形”。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曾经弹劾严嵩而被斥为民的赵锦,居家十五年后,复官时途经分宜,令有关部门护视严嵩之墓。同年二月,张居正入阁。他曾受严嵩器重,尝与书分宜县令,赞扬他安葬严嵩枯骨。后来严嵩孙子严鸿也埋在严嵩墓的左下方,永远守服在严嵩的身旁。 严嵩墓外形简朴,砖木结构,依山面水,坐东向西。1988年11月17日,参加“严嵩与明代政治学术讨论会”的国内外学者,曾考察过严嵩墓。 石刻 钟山峡石刻:钟山峡石刻有两处,一处是《钟山峡记》石刻,是为纪念江西第一个状卜—唐朝分宜卢肇所立。 当年卢肇曾在北钟山面对峡谷的幽幽青峰间刻苦读书,并一鸣惊人,夺魁天下。后人为了纪念他,格卢肇撰写纳《钟山峡记》刻于钟山峡北岸裸露的岩壁之上。另一处是四行镌有数百古篆字的石刻,位于耽江桥以东200m处的北钟山山脚。清康熙六年(1667年),曾在该石刻旁兴建一亭,作为观赏和破译石篆者的憩息之所。 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该亭。据民国版《分宜县志。地理》记载;“钟峡石壁篆文在邑东钟峡左岸,巨石矗立,平竖如壁;篆字四行,不可标识。传张仙人指画。旁构一事,康熙六年丁末,古歙、洪秀、洪玟鼎建。乾隆十年乙丑,里人重修”。又据民国版《分宜县志》所录袁汝壁的《昌山钟山两峡记》所载:“北钟山之麓有石篆数百字,人莫能识,殆仙迹云……很无博物之士识矣!”,仙女湖形成后,两处石刻被淹没。 但到冬天,当万年桥露出桥墩时,这两处石刻亦会悠然露出水面。 白石岩石刻:在大岗山景区长埠南的小石林中,横卧一块方平莹滑之巨石,上有古篆刻十余行,不能辩识。相传有童子采樵其间,“恍惚见楼台数重,一婢女炊黍廊下,见童子予以食。后导入小园,有奇花高大许,朵大如盂,数美人着华服宴饮花间。 婢呼童跪拜。众美人凝视,喜上眉梢,欲言未语,嫣然一笑。复引出。童子归而告家人,往视仅见平芜绿野,山石林立,山鸟啼飞而巳”。《分宜县志》。 。
有图有真相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的少女,她有一面璀璨夺目的宝镜,照到那里,那里便灾消祸除,民享太平。王母娘娘闻之垂涎三尺,就派天神趁夜将此宝镜盗走,这位少女发现宝镜丢失,心里十分着急,便循着宝镜的霞光一直寻找到天上,发现宝镜正放在王母娘娘的身边,少女要王母娘娘还她宝镜,可是王母娘娘却令天神将少女赶出天庭,少女一怒之下便冲到王母娘娘身边去抢,可是不慎,宝镜从天上掉了下来,落到了碧波万顷的密林之中,便成了风景旖旎的仙女湖,后来这位少女看到宝镜已毁,便跳进了仙女湖永远与湖相依相伴……
仙女乳血育嘉禾
传说很久以前,神农氏有个曾孙女,从远方来到了七星岩,住在辟支岩畔。她把神农氏的稻种,分给附近村民种植。种子好禾苗壮,有的禾杆长得高过屋,一大片禾田抽穗扬花了。
谁料过了几天,禾穗未及灌浆,禾苗就渐渐枯死了。神农氏的曾孙女,原是种稻的能手,这时也弄不清是什么原因。大家也只好叹息着,把禾秆割下,堆放在辟支岩边。第二年同样是禾穗未灌浆,禾苗又逐渐干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了。
第三年,新种的禾苗又快抽穗了。人们在辟支岩边搭起彩楼,唱起歌谣祈求丰收。那时,神农氏的曾孙女刚分娩不久,她躺在床上,彻夜难眠。
她背着不满月的孩子,走到田间。眼间禾苗又要枯死,她心似火烧,慌忙蹲在田边,拨弄禾穗,仔细观察,直到孩子饿到哇哇大哭,她才急忙给孩子吃奶。一滴乳汁偶然掉下,稻田里顿时出现了奇迹:眼前的禾穗立即灌了浆。
神农氏的曾孙女高兴极了,放下孩子,把乳汁遍洒田间。乳汁将尽,渗出血水,她仍然不断地挤出带血水的乳汁,继续洒向田间。禾苗从此抽穗扬花,结出白米、红米的稻穗,乡亲们得救了。她,却因此化成了一座石像,千百年静静地一直伫立在美丽的湖中…… 禾花仙女献出生命,名列仙班之后,她的丈夫石星悲痛欲绝,但他并未就此消沉,而是一边悉心养育儿子,一边发扬妻子无私奉献的精神,善待世间万物。其实石星所做的一切,都缘于他对禾花的深情怀念。他们的儿子长大之后也成了一名出色石匠。石星在尘世再无牵挂,便出家当了和尚,希望天天替禾花作超度,求得夫妻重聚,人们都很敬重他,称他为石和尚。不知不觉间,石和尚步入了花甲之年。一年中秋过后的一天,他梦得佛示,知道禾花生命未已,仍活在天庭仙界,多年的思念之情顿时如火山爆发般奔泻而出,他跑到湖边朝天呼唤禾花,一直叫到声嘶喉裂,筋疲力尽,终于倒在湖边,但仍仰脸对苍天,日夜不停地叫着妻子的名字,直到气息渐弱,生命终止。千万年过去了,石和尚的身体变成了躺在湖边的一座巨大的卧佛。
观佛亭和观佛台,就是后人为了让大家观赏石星变成的卧佛而建造的。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观赏,更在于寄托了人间百姓对禾花与石星重逢有日的希望。
傍晚时分,站在新扩建的观佛台上向西望去,大佛仰卧在波光浩瀚的湖面上,夕阳仿如一颗金光灿灿的仙丹,徐徐落进卧佛的嘴里,令人叹为观止。此时,卧佛脚和腿仿佛盖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轻雾飘逸,如至仙境……
为了纪念神农氏曾孙女,人们在辟支岩前建了一座禾花仙女祠,把辟支岩改称为禾婆岩,后人又把禾婆岩叫成了阿坡岩。
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做端州书院主讲时,曾根据这个传说写了一首诗:辟支岩下有仙娃,管领三农岁满车,便应姜嫄祠下配,长潴沥水灌禾花。(口述者:周冠寰 整理者:刘伟铿、覃志端)
新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