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样心说说
竟然也有邀请我答题的- -还是谢谢邀请吧~去日本就职什么的我不太了解,因为我只是学日语,并没有留过学。至于感情方面,我觉得你还是仔细分析一下利弊吧,从现实角度。你真的能和他爸妈和睦相处吗?你能接受得了他的家庭状况吗?说男朋友二心,这样的男的确实很危险,但是你不是也会和别人暧昧么- -建议你跟你男朋友好好谈谈,不要听那个女生说什么就是什么,还是要给他一点信任的。而且最后变成这样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错,他也有很大的责任,如果他觉得没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建议你放弃,因为再挽回你也是被动了,以后还能有什么好,他都有备胎了。而且他还那么听他爸妈的话,你的举止伤害了他爸妈,估计以后也不好做了。日子以后怎么过,是你们两个事,如果你真的决定这辈子就跟着他了,想想结婚,想想柴米油盐酱醋茶,想想七大姑八大姨的邻里关系,如果这些你们都能聊好了,那你俩作成什么样也是你们的事儿。喜欢就好。我也语言组织能力不好,希望你能明白我的意思。
什么心什么样
心情失落的: 1.请不要假装对我好,我很傻,会当真的。 2.谁把谁真的当真,谁为谁心疼。 3.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 4.我还在原地等你,你却已经忘记曾来过这里。 5.谁的寂寞覆我华裳,谁的华裳覆我肩膀。 6.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 7.原来地久天长,只是误会一常 8.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 9.痛过之后就不会觉得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冷漠的心。 10.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 11.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12.你是我猜不到的不知所措,我是你想不到的无关痛痒。 13.感情的戏,我没演技。 14.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 15.看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 16.我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怀念过去的我们。 17.离开后,别说祝我幸福,你有什么资格祝我幸福? 18.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19.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 20.我不在乎你对我的不在乎。 21.我相信这个世界永远那么美。 22.习惯难受,习惯思念,习惯等你,可是却一直没有习惯看不到你。 23.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24.那些最终会让你陷进去的,一开始总是美好。
心是啥样的
两样心
阿弥陀佛
问:什么是发愿?
学诚法师:生活中我们处处都在“发愿”,对于自己希望实现的事情,内心中生起一个愿望,就叫“发愿”。发愿会产生一种牵引我们生命方向的力量,例如:发愿考上好大学,就会努力学习。
问:什么样的大愿才算是生命大愿呢?学诚法师:如果我们想做的事情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多人的福祉,那就是大愿。心中所想的人越多,愿力也就越大,希求成佛、利益法界一切众生,就是最广大、最圆满的大愿。
问:信心来源于听闻,需要不断忆持、思维。请问愿力来源于哪里呢?学诚法师:愿力来源于信心。了解、相信佛法如此殊胜之后,自然发起欲修欲证之心。
问:我们发大愿、发善愿,需要有实现的条件吗?比如需要吃素和还愿?学诚法师:发愿是为了主导自己的生命,不是为别人做的。
问:怎么样发心呢?学诚法师:发心,激发起内心的力量,不是仅仅在口里说什么。发心不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热情,心血来潮想去做什么事情,一旦遇到困难就后退乃至放弃,这是不负责任;真正的发心是要有坚定不退的大愿,遇到任何困难都要想办法战胜,永不退缩。
发心,发起心愿。指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
菩提心包括三心:
(1)直心。正念真如法,与真如本体相应,不与外界相应。反闻闻自性谓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2)深心。欢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属自利的善行,切实修学,自生欢喜。
(3)大悲心。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自利利他。
道者不可须臾离也,修道与求学一样,不进则退。佛说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事,魔所摄持,故无菩提心而修善事即是魔。魔非青面獠牙、三头六臂之谓,凡是被烦恼障碍所摄即谓之魔。例如对于某人特别喜欢,勤加慈爱,但无菩提心,待来生可能同他变成眷属;如有菩提心,对于某人只有慈悲而无情爱,即不著相。菩提心如同一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俨然实现,但事后一点痕迹都没有,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如心中不清净,即是为自己找麻烦。
△经云:“发起大悲心,救护诸众生,永出人天众,如是业应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众生有苦难,去救度他,不过救其一时之急,是善心与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轮回,了生死,才算是发大悲心。
△若发菩提心,一生能成就。发不发的行相(缘境的时候,心上现起一种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很容易分别。发菩提心者,我相就没有了;若还有四相,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经中说;“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以证明。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发菩提心,佛菩萨会自动来加被的。
△学佛,菩提心太重要了!下品下生,生凡圣同居土,也要发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学佛必须是大乘法器。牺牲自己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受苦受难也情愿。幼稚园的菩萨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众生为己任,但此心还是发得太小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众生都要度,虽一时办不到,但不能无此愿,有此愿,终有达到之一日。如果处处为自己打算,连二乘人都不如。
△学佛必须发大心,万万不可有倚赖心,要有独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杰都是由无依无靠的环境中起来的。佛所说的皈依三宝,依靠三宝,是教众生依照佛的教训,自行起修,不是依赖佛菩萨赐予什么。
△行菩萨道的人应常常发愿无有间断,地藏菩萨生生世世常发大愿,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常发大愿即不会懈怠,愿为行之先导,所以大愿必须常常发。
△菩萨是表法门的,文殊大智、普贤大行、观音大悲、地藏大愿,合四大菩萨之大愿即是佛之大愿,所以学佛无论那一种愿都要,否则不能圆满。
△开智慧必须要发大慈大悲心,悲心一发,智慧即开了,也是消业障最有效的办法。在理上讲,众生都是佛,因众生皆有佛性,性体相同;既属相同,见众生受苦即等于自己受苦。须知整个法界就是自己一个人,没有相当定功的人大概不容易体悟到此中的义趣。但是无论何人均会作梦,梦中山河大地、人物虚空全是自己心中变现出来的,一旦醒悟,在梦中随便拈一法无非是自己心的一部分;我们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大梦,真如本性迷了,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真性中所现之物。常作如是观,即能生起同体大悲心。
△你要是念念祝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你自己一定健康快乐;你要是祝愿他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菩萨的大法与事业一定会传给你。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自了,原为度众生,方与弥陀本愿相合。修净土法门正为满此大愿,若仅仅念佛求生,恐品位不高,不能满愿。
△世人拜佛,其目的不过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数年毫无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便以为佛菩萨不灵,乃灰心放弃学佛之愿。——此实最可怜悯之人。要知佛事门中有求必应,了生死是世间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况其他!果能发大心,与佛菩萨之心愿相合,自然蒙佛加被,有愿必成。
△佛是无所住而住。住在一个地方,心量境界就限于一个地方,有界限、有范围,等于一个圈套就跳不出去了。如不将心量拓展,死守一处,无法开悟。佛菩萨常游十方是愿力,我们常游六道是业力,假如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们就是乘愿再来的人。愿力大过业力是菩萨,业力大过愿力是凡夫,愈往下去,业愈大愿愈小。
△佛的大涅盘谓之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盘。行于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萨住在六道之中,与凡夫一样。大乘学人接受佛的开示要作菩萨,其愿力心力超过业力,即可转变境界,由起就是乘愿而来的菩萨。来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萨,大菩萨照顾小菩萨,小菩萨有隔阴之迷,经大菩萨一点破,恍然大悟,其愿力再超过业力,又是一个再来的人。转凡成圣就在此时,不要等来生。
人的心是什么样的。
就是忘记、丢掉修行之心的意思。发心,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道者不可须臾离也,修道与求学一样,不进则退。佛说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事,魔所摄持,故无菩提心而修善事即是魔。 心大的人是啥样的。
有一颗什么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