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的说说
我觉得听着三姐唱歌的话,那完全是一种智慧的对话,让我们觉得他不仅有着一种女性的美,更有一种女性高于别人的智商
上楼你懂的真多,我以为是山上的自然音乐呢。
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一种看法认为,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另一种看法认为,从体裁特征而言,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因为它们同样具有在个体劳动中咏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娱自慰等基本特征。一般来说,这种广义的山歌概念更有助于我们对山歌 体裁艺术特色的理解。
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传播区及其品种有:内蒙占草原的各种"长调"歌曲,晋、陕、内蒙古西部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宁、甘、青地区汉、回等族的"花儿",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别山区的"慢赶牛",江、浙一带的"吴山歌",赣、闽、粤交汇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地带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及各少数民族山歌,各藏族聚居区的"藏族山歌"及广两的各少数民族山歌等。
《山歌》
中国明代民歌专集。冯梦龙采集编纂。在编辑体例上 ,打破了前人单纯按体裁分类的惯例,以内容为主,兼顾体裁并辅以必要的评注。全书共10卷 ,收吴歌356首 ,桐城时兴歌24首。其中不少篇章,真切地反映出对爱情热烈、勇敢的追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表现方法上大量采用比兴手法。语言颇具特色,接近口语 ,多用双关语。谚语、歇后语也多有应用。作品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但由于编者受世界观的局限,所选仍有一些庸俗甚至是猥亵色情之作。
冯梦龙在书前的《叙山歌》中,对民歌的特征及其发展历史,它的价值与社会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扼要的阐述,是一篇较早的民歌短论,是研究冯梦龙民间文艺思想的重要资料。他在评注中提出了民歌整理要遵从民间文艺作品的原貌,对民间文学的搜集编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此书对研究民歌的发展以及明代社会生活均有参考作用。《山歌》失传已久 。1934年上海传经堂主人在徽州访得原书,经顾颉刚校点后排印出版。
山歌常见的种类有信天游、山曲、花儿、客家山歌。现今依然流行的有孟姜女调,如《月儿弯弯照九州》;剪靓花调,如《回娘家》;鲜花调如《茉莉花》,绣荷包调如《走西口》。比如张家界的山歌有《花大姐》、《小小丫姑》、《一个雀子一个头》等
还有贵州土家族的《望牛山歌》,侗族的《嘎八月》, 壮族的《壮家妹》等
其他的据我所知还有《打支山歌过横排》、《弥渡山歌》、《对鸟》、《槐花几时开》、《马兰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山歌姻缘》、《难忘溪水》。
以上都是原生态的山歌。还有一些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即《刘三姐》的主题曲,这是后来改编的。
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一种看法认为,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另一种看法认为,从体裁特征而言,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因为它们同样具有在个体劳动中咏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娱自慰等基本特征。一般来说,这种广义的山歌概念更有助于我们对山歌 体裁艺术特色的理解。
我是一个云南人,小时候在的小县城,有一个乡对山歌非常出名的。小时候过年过节经常过去玩,那时候年纪小,不懂那些山歌唱的啥,只觉得男男女女唱山歌很有意思。后来长大了,再过去玩,再去听那么山歌就真的无法直视了~!比如说:送妹送到橄榄坡,扯把橄榄换奶摸。这样的歌词算是比较含蓄的了~!额,很多人觉得,我擦~!怎会如此低俗?难道是我们朴实的民风被堕落的社会腐蚀了吗?我之前也有这样的疑问呀疑问。
后来大学的时候我选修了民族民俗,也去过很多地方拜访过很多民歌达人。我发现,真正自古流传下来的,传唱千古的民歌,它的歌词,大部分还真是这样“低俗”的~!哈哈,很多人看到这里就不解了,因为按照我们所学所见,按照电视上我们听到过的民歌,不应该是那种歌颂爱情,祖国,生活的吗?什么《鸿雁》呀~!《青藏高原》呀这种。
别急,再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说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民歌的功能性。
民歌从诞生之初,是有其指向性和功能性的。
比如说蒙古族的史诗《嘎达梅林》是传承历史的,比如 《采茶歌》这样的描述劳动的,比如 《敬酒歌》这样的礼仪歌,还有祭祀,狩猎,爱情等等不同的类型。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传唱最多的是什么呢?说真的,至少我听到过的最多的,还是《敬酒歌》这样的礼仪歌,和走“下三路”的情歌。
礼仪歌不多赘述,只要是少数民族地区没有不传唱的,我自己就会七八种民族的祝酒歌。那“下三路”的歌是什么情况呢?
大家要知道,在现代化来临之前,或者说,在建国之前,少数民族,特别是云南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域是相当封闭和闭塞的,十里不同天,百里不通俗。在这里,有的只是千百年来祖辈传承下来的民风民俗,其中就有民歌,而刚才说了,民歌传唱最广和最多的除了礼仪歌,就是情歌。那什么是情歌呢?就是男女对唱,调情,寻求配偶的媒介呀~!云南的少数民族可没有汉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一般男女找对象都是自己搞定的。而寻求配偶的时候,唱几句山歌就成了很重要的媒介了。
那有人会问了,就是情歌,求偶歌,也不用那么俗吧?都走“下三路”合适吗?那就要牵扯到“俗”这个概念是由什么人来定义的了。
很显然,我们对俗和雅的定义,是源于汉人的文化和道德。“仁义礼智忠信孝悌”可以概括汉族文化的内核。
当我们把这套东西,特别是里面关于“礼”的那一套套用到少数民族的山歌民歌里,那得出的结果肯定的俗,相当的俗,俗不可耐~!!
可事实上呢,花腰傣,摩梭人到今天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的某些风俗。比如说我有一次到花腰傣的一个聚集区的初中去讲课,课间听到他们一个老师和学生的家长在争吵。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一个女学生和自己的同学上床了,还被老师知道了,老师通知家长,希望能严肃处理这样的事情,可你们知道那个家长是怎么回答的吗?他说:“我女儿都过了12岁了,找男人上床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气得那个老师差点吐血。你们说说遇到这样的事怎么破???人家的文化风俗就是如此,你能怎么办?
同样的,回到刚才,山歌里情歌类的,里面大量的充斥着性,生殖器等等词汇,咋听之下让人无法接受,可是如果你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在没有那么多礼仪道德的情况下,最原始,最本质的求偶不就是这些吗?甚至《诗经》里都有大量的这样的描写。
所以大家定义的大尺度,俗。所用的标准本身就是有失偏颇的。
再其次,我们现在对山歌民歌的认知,大部分是电视,电影。到现在的网络。电视电影,里面出现的那么山歌民歌都是精挑细选,更是经过建过后社会主义改造后的产品,比如《东方红》,比如《刘三姐》。看过《刘三姐 》的人都应该能感受到里面的辞藻朴实却充满着机巧,用词更是考究,可你们想过没有,刘三姐,一个少数民族,封建时代没读过书的妹子,唱山歌用那样的词汇,你们还真信呀???????
懂了吗?最原生态的山歌民歌,更重的是功能性,和曲调的优美,而从来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全世界,擅长辞藻的,只有汉族,看看唐诗宋就知道了。可你们见过历史课本里有出现过汉人的音乐家吗?各有所长呀~!
最后就是网络了。网络时代,大家都是抱着猎奇呀,好玩的心态去需找乐趣。那么上传那些建国后的,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山歌民歌关注的人自然就不太多,而那些所谓的俗的,下三路的,却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原因何在?还不就是猎奇,好玩嘛~!!
当然,现在大家在网络上听到的很多山歌民歌,三俗的歌,很多也是现代人根据如今的时代人们的猎奇心态改编而来的。虽然曲调还是那个传唱千古的曲调,但那个词嘛,加工过的痕迹就太重了。而且很多已经脱离了最原始的功能性和朴质性。同样是下三路的东西,却变得不伦不类,哗众取宠。让人看着心生厌恶。可恶至极~!!!
最后的最后,如果对云南山歌民歌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来我们云南玩~!!希望大家走入云南的村村寨寨,去体会那些传唱千古的,最原始,最有趣味的山歌民谣~!!!!
“送妹送到橄榄坡呦~!扯把橄榄换奶摸呦~!”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
去缅甸出差大半年,一回来看到之前发的帖子居然有300多个回复,吓我一跳~!知友们的回复我大部分都看过了,针对大家提出的几个问题,我显现在正文里给大家解释下。首先,本文是因为当时放假在家无所事事,所以在网上找歌听,听到了我们云南的山歌,又看到了很多人的评论,发现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网上的山歌尺度会如此的大,所以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历程总结了一下,就在知乎上发了以上的文章,文章中有很多瑕疵,这点我承认,毕竟没有严谨的考证过嘛~!但有些问题确实是楼主本人的看法,比如说关于俗和雅的观点,还有汉人没有音乐家的观点。
俗和雅的界定,说真很的,每个人的看法不同,但楼主知道,能保留下来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楼主14岁的时候学的古琴,还记得当时练琴的时候还被同学问:“咦,你的古筝怎么这么瘦呀?”我也很无奈呀~!古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啦!同学不是学古筝,就是学钢琴,学葫芦丝的都比学古琴的多呀!我又什么办法?而且,学古筝只要懂简谱就能弹曲调啦!学三个月就能自己看谱弹着玩啦!古琴呢?楼主前三个月还在识谱呢!你以为勾三挑四这样的描述很好理解吗?而且,没有节奏,只有旋律,没有断句,只有指法,一首练习曲小白菜能让一百个人弹出一百种味道来!~我也很无奈呀╮(╯▽╰)╭~!
你们能想象吗?人家学3个月就能去装逼泡妞啦,而我学3个月却只能弹小白菜,徽位和颤音都还没有开始练习。而且人家那共鸣器多大呀,一弹,声音多响,音域多广,可古琴呢?那个共鸣就只能孤芳自赏啦!
我为什么一直在吐槽古琴和古筝?第一,因为古琴是我学的第一个弦乐器,让我手指很痛,因为不能带拨片;第二,它是汉族的乐器,里面能弹的曲子都是古琴,文字谱的那种,天空之城弹不了,因为我不会改谱,而那个时代还没有现在的度娘;第三,古筝是少数民族的乐器,能用简谱弹天空之城,可以泡妹子。
俗和雅呀!朋友们!编钟多牛逼!可现在谁会演奏?或者说谁听过这样的演奏?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等,是的,是音乐盛世,可是朋友们呀!演奏这些曲子的人,或者说创造这些曲子的人,你们有听过几个名字呀?我一直在强调,汉民族写的辞藻天下无双,我是真心拜服的,可曲子呢?音乐的灵魂不是曲子吗?一个苏幕遮的词牌怕有上万个人填词做句,可曲子还是那个曲子呀,那些曲子现在还有谁知道旋律的吗?是不好听所以失传了吗?
亲们,承认吧!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太高雅的东西,留不住的!那些词呀曲呀高雅东西,是读书人玩的,读书人古代才多少?一个朝代的更迭就能让千古名曲失传啦!生命力呀生命力!土壤太浅了,根基太高了!!!
我学了十多年的古琴,到现在还不是用口琴一曲天空之城把媳妇泡到手的。如果我当年认识我媳妇的时候直接来一曲高山流水,我怕我现在只能用五指姑娘聊以自慰了~!
我现在很少弹古琴了,指法都要忘了差不多了,不是不喜欢了,而是经常出差,没有办法焚香沐浴调心研琴了。而且,太累了!
口琴一把,陶笛一只,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我都能随时随地放飞心情,多好。
最后说说花腰傣,花腰傣是古滇王国的王室后裔,后来几经迁徙,现在人口5万多人,基本集聚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嘎洒镇。傣族三大支系里人口最少的,可也是最独特的一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所以依然信奉的是原始崇拜,纹身,吃槟榔,喝烈酒,染齿,靠水而居。有很多母系氏族的文化传统。很有意思。大理国段誉的妈妈就是花腰傣。他们女性的服饰很有意思,非常漂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我们这里玩,亲自体验下他们的风情。
最后,关于之前提到的那个12岁的小女生的问题。那正是我下去讲课的意义所在。因为我讲的就是《青春期心理与生理健康》和《爱情不只是啪啪啪》。当时是我们公益中心受到他们县政府教育局的邀请,去所有的乡镇讲课,我负责的是心理干预这块的课程,讲的内容就是希望能普及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知识,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少悲剧的发生。因为我看到过太多过早性行为对孩子们造成伤害的案例了。现在学校在块的教育严重滞后了,可自媒体的发达,孩子们的早熟是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哎!扯远了,这是个沉重的话题,这里就不在展开聊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我讨论。好了,很晚了,休息了,晚安,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