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吟说说
至少是两段的
中西方器乐的不同魅力 一曲《二泉映月》,让我们听到东方器乐文化的深沉韵味;一曲《回忆》,让我们领略到西方器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二者同时乐器独奏不知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西方乐器所表现出的音乐为什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呢?原因就是乐器的制作和音色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的文化影响制约着不同的乐器音色,由这种特定的音色来要求择定什么质料形制的乐器,从而进一步确定不同的音乐风格。总的来说,中西乐器音色上的差异恰恰体现了它们深层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乐器材料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天人关系:征服与尊重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 西方人真正喜欢的是人工制品,是人对自然改造的结果。他们真正欣赏的是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象化在自然中的自我,是在改变自然中得到的一种自我陶醉。西方文化倡导人定胜天,不仅认识自然解释自然而且强调征服改造自然。与之相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基础,中国人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他们从不把自然当作征服与改造的对象,而是尊敬和顺从自然。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而最终导致文化载体的中西乐器在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西洋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制成,诸如圆号、小号、长笛以及竖琴,钢琴等,大部分都是人工制作的产物,体现出西方人强调的对自然的驾驭和改造的思想。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多以天然材料为主。中国乐器在使用中占绝对优势的其他乐器如箫、笙、筝、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扬琴等,都是用天然竹、木、皮等制成,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对自然属性的尊重。中国乐器尽量在发声中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材料的独特性,充分发挥这些材料在发声上的独特作用,使他们利用自然材料来制造独特个性音色的目的得到圆满实现。 二、中西器乐文化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文化本体:理性与感性 西洋人看世界,是采取特别理性科学的态度,由这种态度来要求乐音超越具体,消解独特,以获得一种普遍与共通感,而中国人则全然相左,中国文化是以感性、以生命为本体,所以它尽力捕捉人的内在的感受和体验。在中国音乐上一切都要服从于“韵味”,服从于“情”。“摹仿自然”与“形式美”本是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中心,但中国人更习惯于音乐韵味,一切技法都围绕着“情、韵”二字进行。 就乐器方面说,西洋器乐曲很早就完成了自身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工作,很早就将音乐自理成具有相对抽象的形式体系,发音特点是:音质尽量的远离人声接近器声,以使音色效果获得一种共通性,让声音不受人声影响,保持它的理性。中国乐器从来没有打算进行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工作,也从未将自己的音乐抽象成单纯的形式体系,所以,中国乐器的音质始终以接近“人”声为自己的最高旨趣,甚至连乐器演奏也是由这一意识支配的,随行而至,感性色彩浓烈。如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就是一种这样的拉弦乐器,它的音色就常常让我们体会到寂寥的牧人心情和草原空旷的孤独感,它能够维妙维肖地模仿人的说话声哭笑声、动物的喊叫声等等,更好表达内心。 西洋乐器音色是远离人声的,而远离人声则又意味着必定远离自然本来所固有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显得过于理性了。西洋乐器所追求的“器”声是这样的:虽然不同于任何一种具体的乐器,但又能够与任何乐器的音色能有着很好的融合。相反,中国乐器的近人声也决定了它必然要求其音色的独特性和个性。中国乐器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它们非常适合独奏,但却很难把它们完满地变化为一个完美的结构,这是因为每一种乐器都过于感性而造成的。打个比方,西方器乐好像是几个声音相似的外国人在一起唱歌,他们更注意表现出他们的和谐,而中国器乐就好像是几个十分感性而拥有独特声音的中国人在一起唱歌,虽然都有着自己的声音特色,却很难达到完美统一。 西方注重理性的思维方式,中国注重感性的思维方式,从理论到实践自始至终走的就是两条路,这就是中西器乐文化差别的根本所在。 三、中西乐器特色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美感要求:力度与深度 中国传统器乐的表现特点与西方不同。西方器乐演奏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从气势上感染听众;而中国器乐演奏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景交融,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从感性的情韵上感染观众。因而,对于我们欣赏中西方器乐演奏时候产生的不同感受也就不奇怪了——西方人喜欢交响乐,气势庄严恢宏,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比如《悲怆交响曲》《拉德茨基进行曲》;中国人更愿意用几种或者更少的乐器去表现出一种充满思考和内涵的乐曲,比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 西洋乐器的出音比较均匀,所发的每个音轮廓清晰,界线分明,是一种标准化的造型,它体现的无疑是一种共性。中国乐器的出音则千变万化,姿态各异,体现出的是它每个音符的独特性,而这样的音形当然是由乐器演奏时吟、揉、震等滑音、游移音技巧造成的。这类 器乐演奏技巧在运用时非常灵活,它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性应用和处理,从而显示出其丰富多样的个性,使其表现能力达到一种非凡的深度和力度,造成直达心底、刻骨铭心的艺术效果。 中西音乐器乐的脉络有着很大不同,西方器乐的脉络追求音响效果的丰厚饱满、绵密结实,追求恢宏的气势美。这是一种力度的美。中国器乐的脉络制造蜿蜒起伏、单线游动的线型效果,追求音响的虚淡空灵、幽婉深邃,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奏具有荡气回肠的效果,获得音乐表现的深度美。一把琵琶弹出悲壮的垓下之围,一架古筝奏出连海之春江潮水,一只古埙吹出千古兴衰之幽思,中国文化底蕴若不深厚,谁又能理解乐曲的深度?西方器乐曲相对来说,其理解深度就没有中国音乐那么深邃了。 在器乐文化上,中国音乐(主要是传统民族音乐)显然和西方器乐(主要是交响乐)在对美感的表达上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下面例子中得到验证:一首《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深沉、优美典雅,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娟秀;一曲《命运交响曲》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器乐突出的是一种力度,中国器乐突出的是一种深度。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实名反对楼下 轻舟 的回答
我不是为了叫醒装睡的人,而是为了让更多愿意了解阿云嘎的人不被一条无凭无据的、带着恶意揣测的答案蒙蔽。
1.阿云嘎出演过的音乐剧有:《阿尔兹记忆的爱情》、《吉屋出租》、《妈妈咪呀》、《天桥》、《昆仑神话》、《阿凡提》、《二泉吟》、《蝶之恋》、《奉旨越狱》、《狮子王》、《西区故事》、《英雄》等,绝非你所说“毕业来只演过两部音乐剧”。
2.阿云嘎并非不知道同班女生和郑云龙共同出演音乐剧,他曾特意去观看他们的音乐剧,并且结束之后三人一起聚餐。关于他为什么说班里只有他和郑云龙还在演音乐剧,我的理解是他说的是在男同学中的状况。
3.阿云嘎现工作于北京歌舞剧院,而郑云龙独立接戏,两人工作形式不同,没有可比性。
4.由于阿云嘎首先要为剧院工作,所以没有太多选择工作的自由。
5.阿云嘎以“音乐剧演员”自称,是因为声入人心是音乐类节目,音乐剧演员的身份与演员、舞者、歌手不冲突。
6.阿云嘎并非你所揣度的要“吃回头草”,并非为了博人眼球才说“热爱音乐剧”,今年包括明年他主演的《我的遗愿清单》是他推掉了其他收益更高的工作接下的。当然,你若觉得他必须一辈子只演音乐剧才能证明清白,我无话可说。
以下原答案
第六期更了!嘎子好帅!这个眼神戳我
以下原答案
很心疼,很敬佩。
也不是没看到有人说他圆滑世故,但是了解一下他是身世,我只能由衷的佩服他。
阿云嘎并不是家庭优渥的人,幼年丧失双亲,由哥哥姐姐抚养长大,少年时期开始学舞蹈,被人欺负和孤立,好不容易被内蒙古政/治文工团录取,端了一两年铁饭碗,为了考学毅然决然辞掉工作,揣着五百块钱跑到北京,住在地下室,在老乡开的餐馆里跳舞打工,攒钱考大学,一考就考了专业第一。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最亲的大哥被诊断出了肝癌,二十天左右就在他面前去世。后来他推掉很多工作接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是因为自己也有过相同的经历,“想过自杀”。上大学之前见人从来不说不笑,嘴角永远向下,是大学让他“第一次觉得人生是这么温暖的”。
我很难想象他如何走到今天,他遇到的困难比大多数人都多,他没有钱没有背景,只靠着自己拼命,好几次腰伤,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瘫痪。
《声入人心》里的他,是和别人打成一片的,是渴望成功不甘落后的,我无法从他脸上看出任何过往对他造成的伤害。
他没有底气一辈子只搞音乐剧,因为他需要钱,不会讲汉语大嫂和她的孩子们还有羊群还需要他的照顾,他是一家人的顶梁柱。
他世故吗?圆滑吗?可是如果不这样,他又怎么能打拼到这一步?他不能要清高,清高不能让他生存。
至少,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他依然目光坚定,嗓音清澈 ,待人真诚,这就够了。
他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