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历的说说-豆豆语录迷
返回
豆豆语录迷
菜单
造句大全 组词大全 句子大全 个性签名 心情说说 经典语录 换背景

人生经历的说说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1-06 点击:
心情说说 > 说说大全 > > 人生经历的说说
《人生经历的说说》正文内容

人生经历的说说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奇葩之一,而宋词又有豪放与婉约之分。苏轼作为豪放的掌门人,一代文坛盟主,对词的贡献尤大。他一生在政治上跌宕起伏,充满坎坷和悲剧;在文学上却是人们公认的天才、全才。他这一文学巨匠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与当时社会以及个人命运息息相关。
关键词:豪放,黄州,道论
谈起苏轼,我们想到的最多的是他的豪放,可是仔细看看他的生活经历却发现,也许曾经的他也应属于婉约一派,是生活的磨砺让他用如此豪放的风格抒发内心的无奈与叹息。
一 受柳永风格影响
我们眼中的苏东坡与柳永最大的不同便是他的豪放。胡寅说过:词曲至苏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他在早期却是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柳永的影响。
我们看一下苏轼早期的一些作品,其实有很多都像我们说的那种绮丽缠绵。比如《水龙吟》,里面的“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这整首词的风格都是比较细腻缠绵的。再如《浣溪沙 春情》“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几人归去不销魂?”。在他的很多早期创作中都不难发现有类似作品的存在。
从他的生活经历来看,这也是可以解释通的。子瞻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苏序,父亲苏洵都是有识之士,其父亲更是他的启蒙老师,小时候便要求他熟读《战国策》和前四史。可以想象到,在这样一个家庭里,苏轼必然会对当时社会上那些知名人士给予高度关注。而根据时间又可以推测出,那时候正是柳永之词盛行之时,“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足见当时柳词的影响力。那么对于求知进取的苏轼来说,不关注是不可能的。
再有,《吹剑续录》里说: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比柳耆卿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子,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漠,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到。由此段文字可以看出来,柳永在苏轼心里占有很高的地位,和他自己相比,他马上想到的是柳永。因此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来,苏轼对柳永一直都有很密切的关注。那么他的创作自然会在某些程度上受到柳永的影响。
二 黄州成就了东坡
由于“乌台诗案”,苏东坡来到黄州。他从监狱里出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但是,正是由于苏东坡的到来而成全了黄州,赋予黄州一种新的意味。但同时,也是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苏东坡写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众所周知,苏东坡有很多要好的朋友,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有一半是为朋友而活。可是,当他出了事的时候,他的那些朋友不但没有给他关心,甚至连苏东坡写给他们的信他们都不回。在那种情况下,这无异于在苏轼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我们从《卜算子》中可以了解那是何种的感受。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不难看出,词中那只寂寞的孤鸿就是词人自己的影子。词人在月夜漫步沙际,与徘徊不定的、尚未栖息的断鸿零雁相值,人伤谪官,雁悲离群,于是咏物见怀,把孤鸿的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词人有着孤鸿的情态,孤鸿有着词人的心志。词人和孤鸿两相关合,彼此沟通,不禁令人想起“不知蝴蝶之为庄周,庄周之为蝴蝶”的艺术化境。
从此词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词人心中的那种孤独寂寞。家人朋友都不在身边,甚至是一封封才华横溢的书信都一去不归。没有人过问他的生活,没有人理解他心中的痛苦,没有人给他一点点的安慰与关心,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可是,即使这样,词人也不会委屈自己,“拣尽寒枝不肯栖”,就算环境再艰苦,就算人情再冷淡,这些都不足以磨灭心中的志向与抱负。
虽然当时苏轼政治上极度沉沦,然而他能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让外界环境的变化扰乱自己的心境,改变向来乐观的人生信念。就连他的政敌也往往由此惊叹“此老倔强犹昔”。他的《定风波》就很好得说明了这一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行路中遇到于,其他人都狼狈不堪,苏轼独不改乎其度,反而觉得雨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别有其趣。这是借眼前经历抒写胸臆怀抱,而笔致轻松诙谐,表现了苏东坡一贯持有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人生境遇有顺有逆,这是无论谁都难免的。小至阴晴不定的暮春风雨,大至政治风浪中的升沉荣辱,苏轼此时已经经历的太多了。可能这也是这次他也能这么从容的原因所在。郑文焯评曰:“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还有一首词不能不提,因为它在词坛上是一个全新的突破。它就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样也是写在黄州(有的学者说赤壁之战在嘉鱼县打的),这个不太令人关注的小地方。词的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媲美。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的少年功名,英气勃勃,故特意插入“小乔初嫁”一句。写战争也是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意在突出其风采与才能,再看自己,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不禁深自感愧。故由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词虽然兼有感奋和伤感,但是却掩盖不了那股豪迈气派,这是在以前的词中从没出现过的。因此,可以说,黄州成全了苏轼,使他成为豪放词派的掌门人物。
三 与道结缘
苏东坡在黄州最值得提起的还有他的《赤壁赋》。虽然和《念奴娇》一样,有学者说他怀古怀错了地方,但是王尔德说得好: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我们只需从艺术角度来看苏东坡的情怀。从他这篇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些许的道家痕迹。
苏轼的祖父苏序淡于功名,疏达不羁。在苏轼小的时候常带他到苏府门前的竹林以及附近的道观中玩。在祖父的熏陶下,苏轼自幼爱读《庄子》,可能从那时起,道家思想就在苏轼心中萌芽了。并且他的弟弟苏辙可以说是他的内功老师。苏辙精通道家道教,作过《老子解》,能把老子教诲的清心寡欲付诸实践,并有顽强的毅力,坚持练功。他日常是通过书信和诗来传递信息,有机会和苏轼重逢时,便当面教练,而苏轼又是虚心地学,虔诚地练。所以这都对他道家思想的形成有着一定作用。
可是,如果没有经历人生的磨难,对人生有所感悟,就很难融入道家思想。经历了官场的沉浮,此时的他应该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成熟。我觉得苏轼的道家思想表现得最明显的当属《赤壁赋》。以往评论这篇文章,不会把“客”作为一个重点去看。可是据一些史料记载,这篇文章中的客乃是一位道士,他和苏轼是很好的朋友。这位道士是个道教徒,同时又很有学问,经历过生活的磨难。所以在《赤壁赋》中,倒是不仅没有狂热,反而显得冷静有余,已有浓厚的悲观情绪。当然,这种冷静不可避免的对苏子产生影响。再看苏子的水月之论,这是庄子的相对主义。另外,第一段景物描写,以及“清风明月”一段,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消融、一致,这也是地地道道的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哲学、道家美学。
可是,我们可以赞叹庄子、东坡的道家哲学、道家美学,我们却应认识到:《赤壁赋》结尾,东坡醉了,表面超脱、潇洒的《赤壁赋》中蕴涵着天才精英的巨大的悲愤!
苏轼是一代伟大的词人,他洒脱,他豁达,他豪放,可是谁能看到这种华丽与豪迈背后的无奈与悲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为他的优秀,所以也注定了他应是一个悲剧人物,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悲哀。

我爸妈的教育理念就是“你自己的路,自己走吧”,所以一直做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路。你会发现,其实人这种东西,真的很强大的,怎么都能活。

  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斯压究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 “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卡镇也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岁月。红军解放了谢别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什维克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他在保尔家住了几天,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朱赫来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领导人。   在一次钓鱼的时候,保尔结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 一天,朱赫来被白匪军抓走了。保尔到处打听他的下落,在匪兵押送朱赫来的途中,保尔猛扑过去,把匪兵打倒在壕沟里,与朱赫来一起逃走了。由于波兰贵族李斯真斯基的儿子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抓进了监狱。  在狱中,保尔经受住了拷打,坚强不屈,为迎接白菲头子彼得留拉来小城视察,一个二级军官错把保尔当作普通犯人放了出来。他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冬妮娅的花园门前,纵身跳进了花园。由于上次钓鱼时,保尔解救过冬妮娅,加上她又喜欢他“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他的到来让她很高兴。  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情。为了避难,他答应了冬妮娅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娅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青,他把弟弟送到喀察丁参加了红军。 保尔参军后当过侦察兵,后来又当了骑兵。他在战场上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能干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宣传员。  他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他的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回前线,于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忘我地投入到艰苦的体力劳动中去。  特别是修建铁路的工作尤为艰苦;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拢和疾病的威胁。 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和冬妮娅的爱情产生了危机,冬妮娅那庸俗的个人主义令他反感。等到在修筑铁路时又见到她的时候,她已和一个有钱的工程师结了婚。  保尔在铁路工厂任团委书记时,与团委委员丽达在工作上经常接触,俩人逐渐产生了感情。但他又错把丽达的哥哥当成了她的恋人,因而失去了与她相爱的机会。 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保氏尔第四次战胜死亡回到了人间。  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并且入了党。由于种种伤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劳动,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丧失了工作能力,党组织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让他长期住院治疗。在海滨疗养时,他认识了达雅并相爱。保尔一边不断地帮助达雅进步,一边开始顽强地学习,增强写作的本领。  1927年,保尔已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终于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  保尔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终于在1934年出版了!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事。
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就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而言,三苏父子无疑是最高的。在名垂青史的“唐宋八大家”(均为散文作家)中,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位,实在是令人惊叹的奇迹。其中,苏轼的成就尤其惊人:在散文方面,他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他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他开创了豪放派,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在文学史上大概难以找到第二人。再加上他精于书法,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另三家为黄庭坚、米芾、蔡襄),又擅长绘画,后人称其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真是千古一人,千古一人啊!
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作家,其人生经历却充满坎坷,饱尝艰辛。
早在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的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嘉礻右二年(1057),年仅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以其卓荦不群的才华而名震京师,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然而,就在此时,其母程氏病故,苏轼立即与父亲、弟弟回乡奔丧,并在家守丧两年。此后十年,苏轼又先后遭受丧妻、丧父之痛,仅仅当过三年多的凤翔府签判。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尽管苏轼主张革新政治,却力主渐进,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引起新党的不满。苏轼历任地方官,看到新法推行中的若干弊病,常常作诗讥讽,更激化了与新党的矛盾。元丰二年(1079),新党中的投机政客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他逮捕,企图将他置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经过多方营救(包括已经退隐的王安石的上书营救),苏轼被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神宗死后,哲宗嗣位,高太后控制朝政,以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也被起用,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礼部尚书。旧党尽废新法,苏轼则有所保留,主张兼用所长,这又引起旧党的不满,他只好一再要求出任地方官。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早已变质的新党重新得势,苏轼连连遭到打击,先后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成为被放逐到天涯的孤臣。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五岁。总之,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几起几落,饱经忧患。虽然他任地方官时有所作为,但却远远没能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抱负。晚年的他,更是境况凄凉,令人悲叹。
然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苏轼决非那种悲悲切切、顾影自怜的落魄者,而是一个豪迈洒脱、个性鲜明、开一代风气的大作家。确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人生的价值和个性的张扬。这首先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忧国忧民的精神,乐观开朗的胸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而这一切,都倾注于他终身不怠的文学创作之中。
文学,抒发了苏轼的理想与壮志。例如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上片写出猎的盛况,下片抒报国的豪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尤为形象传神,令人振奋。又如那首更加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全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为宋词开创了全新的境界,被誉为“千古绝唱”。吟诵这壮美的词章,谁能想到苏轼已经被贬黄州,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文学,挥洒着苏轼对生活的热爱。这里有对祖国美好江山的生动描写,如传诵极广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里有对生活场景的信笔抒写,如七律《新城道中二首》(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雨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这里有珍惜生命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绵邈深情,如七绝《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里还有他对生活哲理的独特发现。例如充满机趣的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寥寥二十八字,大处着笔,发人深省,远远高出那些具体描写庐山风貌的诗篇。“不识庐山真面目”一语,已化为妇孺皆知的熟语,具有久远的生命力。又如另一首七绝名作《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明丽的画面上,动静相映,生意盎然。“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联想既出人意表,又深含物理与哲理,真是神来之笔。
正是由于对生活充满热爱,苏轼从来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而是永远含笑面对人生。即使晚年贬谪岭南,处境艰危,他仍然随时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如《食荔枝二首》其二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轻松的笔调中,透出的是独立不倚的个性。
文学,浸透着苏轼感人至深的真情。这里有生死相依的兄弟之情,如《系御史台狱寄子由二首》(其一)云:“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有温馨难忘的朋友之情,如七律《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中云:“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有刻骨铭心的夫妻之情,如那首催人泪下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还有真挚纯洁的男女之情,如那首清丽婉约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文学,寄托了苏轼对美好人生的向往。最能代表这种向往的是那首极富浪漫色彩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全篇写得酣畅淋漓,摇曳多姿,结句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仅是苏轼在苦恼人生中的真诚愿望,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幸福的共同心声。
是的,文学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苏轼的精神家园,是其生命意义的集中体现。而苏轼本人,也已化作不朽的文学精灵——西蜀山水孕育的文学精灵,永远激励和指点着在人生的旅途上艰苦跋涉,在文学的峰峦间奋勇攀登的人们。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苏轼的人生经历
苏轼:不朽的精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就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而言,三苏父子无疑是最高的。在名垂青史的“唐宋八大家”(均为散文作家)中,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位,实在是令人惊叹的奇迹。其中,苏轼的成就尤其惊人:在散文方面,他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他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他开创了豪放派,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在文学史上大概难以找到第二人。再加上他精于书法,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另三家为黄庭坚、米芾、蔡襄),又擅长绘画,后人称其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真是千古一人,千古一人啊!
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作家,其人生经历却充满坎坷,饱尝艰辛。
早在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的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嘉礻右二年(1057),年仅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以其卓荦不群的才华而名震京师,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然而,就在此时,其母程氏病故,苏轼立即与父亲、弟弟回乡奔丧,并在家守丧两年。此后十年,苏轼又先后遭受丧妻、丧父之痛,仅仅当过三年多的凤翔府签判。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尽管苏轼主张革新政治,却力主渐进,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引起新党的不满。苏轼历任地方官,看到新法推行中的若干弊病,常常作诗讥讽,更激化了与新党的矛盾。元丰二年(1079),新党中的投机政客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他逮捕,企图将他置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经过多方营救(包括已经退隐的王安石的上书营救),苏轼被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神宗死后,哲宗嗣位,高太后控制朝政,以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也被起用,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礼部尚书。旧党尽废新法,苏轼则有所保留,主张兼用所长,这又引起旧党的不满,他只好一再要求出任地方官。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早已变质的新党重新得势,苏轼连连遭到打击,先后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成为被放逐到天涯的孤臣。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五岁。总之,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几起几落,饱经忧患。虽然他任地方官时有所作为,但却远远没能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抱负。晚年的他,更是境况凄凉,令人悲叹。
然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苏轼决非那种悲悲切切、顾影自怜的落魄者,而是一个豪迈洒脱、个性鲜明、开一代风气的大作家。确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人生的价值和个性的张扬。这首先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忧国忧民的精神,乐观开朗的胸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而这一切,都倾注于他终身不怠的文学创作之中。
文学,抒发了苏轼的理想与壮志。例如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上片写出猎的盛况,下片抒报国的豪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尤为形象传神,令人振奋。又如那首更加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全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为宋词开创了全新的境界,被誉为“千古绝唱”。吟诵这壮美的词章,谁能想到苏轼已经被贬黄州,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文学,挥洒着苏轼对生活的热爱。这里有对祖国美好江山的生动描写,如传诵极广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里有对生活场景的信笔抒写,如七律《新城道中二首》(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雨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这里有珍惜生命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绵邈深情,如七绝《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里还有他对生活哲理的独特发现。例如充满机趣的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寥寥二十八字,大处着笔,发人深省,远远高出那些具体描写庐山风貌的诗篇。“不识庐山真面目”一语,已化为妇孺皆知的熟语,具有久远的生命力。又如另一首七绝名作《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明丽的画面上,动静相映,生意盎然。“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联想既出人意表,又深含物理与哲理,真是神来之笔。
正是由于对生活充满热爱,苏轼从来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而是永远含笑面对人生。即使晚年贬谪岭南,处境艰危,他仍然随时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如《食荔枝二首》其二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轻松的笔调中,透出的是独立不倚的个性。
文学,浸透着苏轼感人至深的真情。这里有生死相依的兄弟之情,如《系御史台狱寄子由二首》(其一)云:“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有温馨难忘的朋友之情,如七律《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中云:“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有刻骨铭心的夫妻之情,如那首催人泪下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还有真挚纯洁的男女之情,如那首清丽婉约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文学,寄托了苏轼对美好人生的向往。最能代表这种向往的是那首极富浪漫色彩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全篇写得酣畅淋漓,摇曳多姿,结句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仅是苏轼在苦恼人生中的真诚愿望,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幸福的共同心声。
是的,文学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苏轼的精神家园,是其生命意义的集中体现。而苏轼本人,也已化作不朽的文学精灵——西蜀山水孕育的文学精灵,永远激励和指点着在人生的旅途上艰苦跋涉,在文学的峰峦间奋勇攀登的人们。

人物生平

1、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3、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扩展资料

苏轼晚年

公元1099年,62岁的苏轼被贬到昌化军(属今海南省)。这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直在祖国的南方讨生活,可悲的是距离京城越来越远,官职也越来越低。

被贬到昌化军的苏轼原本寄居在一所官屋中,但是后来被朝廷听闻,不得不搬出。为了有一处休息之地,苏轼只好在儋州城南桄榔林下自己筹建一处住宅,名曰桄榔庵。

而在桄榔庵居住之时,晚年苏轼写下了极为伤感的一首宋诗,10个字写尽无限落寞。且看: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译文: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

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彻夜难眠啊,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这首宋诗的题目是《倦夜》,写于某一个夜里惊醒的凌晨。晚年的苏轼极尽落寞,虽然时常还会有旷达之语,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那种说不尽的痛楚还都是显而易见的。

尤其是这首诗歌当中的“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写出了苏轼当时居住环境的荒凉,借以反衬苏轼自身的无限落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朋友 虽然你比我小才上初中 但是你的认识和想法 我很敬佩 你的经历和当年的自己很像 当时我自己也是充满幻想有太多的想法 呵呵 不过现在已经作为一个过来人来说 我在这里想对你说几句希望能给你些帮助:1,作为现在自己还是一个初三生来说,面对的是紧张的中考,必须静下心做好现阶段该做的事,好好加油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你的宏远的目标与理想很好,我现在也在念大学,在大学我学到了初高中所没有的能力就是思考,思考,在思考。在大学时间分配很闲所以必须要有计划,所以你现在的计划与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准备中考,也正如你的母亲所说,有点想远了;2,你现在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有了一点想法是对的,但是空想是没用的,关键还是要做,贵在坚持,保持一颗恒心,坚定一个信念,把握好自己,努力地干下去,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方向是必须的但是实践必不可少,干想不做反而会浪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后回想时自己得到的反而是更多的迷茫与痛悔,希望你谨记;3,我很佩服你在初三就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我就自愧不如,呵呵 ,到了大学我才发现形成与养成自己的风格很重要,不要随大流,要养成自己的风格。凡事要学会思考,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思考很重要。偶尔看看优秀的人 很重要,但是不要忽略自己,不能把自己淹没在别人的身影下,把自己的形象,自己的风格养成。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好该做的,当遇到机遇时,你的充分准备就会体现价值了,那时你只要狠狠紧紧的抓住它就行了,所以你今后是在国内念大学还是在国外念大学到了那时自然而然会有干脆清晰的结果的。最后我想说的是计划不可少,但是踏实做好才是最重要,好好加油,相信你的未来会是光芒的。Believe in yourself!

上一篇:孤独的句子说说,孤独句子简短,孤独霸气句子说说心情
下一篇:说滚的说说

相关说说大全

推荐说说大全

热门说说大全

  • 烟说说配图,烟酒伤感配图图片大全,关于烟的霸气说说
  • 家乡的说说,赞美家乡的经典说说,家乡风景短语句子
  • 写兄弟说说
  • 好人说说
  • 狠毒的说说
  • 煮鱼的说说
  • 焦急的说说
  • 说说精灵刷赞
  • 最新说说大全

  • 介酒的说说
  • 特价房说说
  • 上庐山说说
  • 毛牛说说
  • 跳海的说说
  • 两天假说说
  • 离不开说说
  • 西财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