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经典语录
《大学》
摘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老子》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买本<<论语>>看吧
《孝经》在儒家经典中,是字数最少的一部。其经文部分,只有1778个字。然而早在汉代,《孝经》便已成为经学的入门参考读物。由于孝道是家庭中主要的伦理关系,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一、礼者,敬而已矣。
解读:所谓礼,就是一种恭敬的态度罢了。如果认为礼就是一套仪式,内心并不恭敬,这样的人就算行礼,也是无礼之人。
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原句是《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自身。
三、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说,一个懂得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一个懂得敬奉自己父母的人,就丝毫不敢怠慢别人的父母。
四、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亲人而去爱其他人,就违背了做人的德行;不恭敬自己的父母长辈而去恭敬其他人,就违反了做人的规则。
五、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君子奉事君主,做事就要考虑如何竭尽全力,事后就要考虑有没有过错怎样弥补,奉行顺从君主美好的言行,纠正制止君主的错误举动,所以君臣上下的关系亲密。
六、立身行道,名扬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
八、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将双亲侍奉,而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即“灾”)必逮夫身。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论语》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贫而无谄,富贵无骄。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不迁怒,不贰过。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孟子》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庄子》
1.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2.凡人心险于山川
3.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4.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5.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7.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8.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1.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12.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13.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
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其实个人觉得,找些名句意义不大,最好还是买一本四书五经名句赏析,但可能有些枯燥;也可以看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之类的,比较容易看进去~~
参考资料: http://blog.lanyue.com/view/81/1635913.htm
书名:孝经 作者:不详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 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茫裎奕荩圆晃模啦话玻爬植焕郑持疾桓剩税葜橐病H斩常堂裎抟运郎松;俨幻鹦裕耸ト酥病Iゲ还辏久裼兄找病N组ひ卖蓝僦缕浜?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
《大学》大学之道在于亲民在于明明德在于止于至善!
《论语》朝闻道夕死可也
《老子》是故天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孟子》五十步笑百步。
我只知道这些了。
孝经是一本书,相传为孔子所做,在古代是孝子的行为准则,只是现在的人一般都不想孝了,所以没人再读了,想要找来看的话,应该很好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