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的经典语录
“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五代十国时期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 【成语】: 多事之秋 【拼音】: duō shì zhī qiū 【解释】: 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最早见于唐代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今以杨子一同繁剧,四达要冲,每当使命交驰,实托宰僚勤干,遂重责成之寄,况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风,请告逾月,若言考秩,亦合替移,固选长才,俾修阙政。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搜狗百科[引用时间2018-1-17]
1、多事之秋”的下一句是而乃有令患风。 2、最早见于唐代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今以杨子一同繁剧,四达要冲,每当使命交驰,实托宰僚勤干,遂重责成之寄,况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风,请告逾月,若言考秩,亦合替移,固选长才,俾修阙政。 3、多事之秋,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 duō shì zhī qiū,指的是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 扩展资料 近义词:多灾多难、风雨飘摇、内忧外患 (1)多灾多难指灾难深重。出处: 郭沫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很知道民间的疾苦,看到人民生活的多灾多难,他经常叹息而至于流眼泪。” (2)风雨飘摇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fēng yǔ piāo yáo,指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出自《诗经·豳风·鸱鸮》。 (3)内忧外患,拼音为nèi yōu wài huàn,汉语成语,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出自《管子·戒》。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 _多事之秋
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多事之秋”出自著名词人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中的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意思是,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嚆矢,带响声的箭,古时强盗共同抢劫时通常用响箭互相联络。也比喻事物的开端、先声。所以在事变很多的时期,销声匿迹,隐藏自己,能够躲避那些盗匪的袭击。 扩展资料 孙光宪 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属鸡,出生在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二有传。 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中,又有王国维缉《孙中丞词》一卷。 《北梦琐言》 《北梦琐言》,中国古代笔记小说集,雅雨堂丛书本。宋代孙光宪撰 ,原帙三十卷,今本仅存二十卷。《北梦琐言》记载唐武宗迄五代十国的史事,包含诸多文人、士大夫言行与政治史实,为研究晚唐五代史提供了可贵材料。前16卷记唐,后4卷记五代,可补正史之不足。 《太平广记》多摘录此书,引文达247条,《旧五代史》援引33条,彭元瑞《五代史注》援引137条。《资治通鉴》亦多次引用此书,如皮日休之事。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校点本,2002年中华书局出版贾二强点校本,是目前最好的本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梦琐言百度百科-孙光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