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经典语录
《孟子》35条经典语录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4、人告之以有过,则喜。5、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6、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10、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3、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1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15、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16、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7、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18、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19、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20、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2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2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2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25、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2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7、仁者无敌于天下。2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3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 而后人伐之。3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3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经典语录(114)勇敢用孟子的话解释就是如果你和他人争论,最后证明你是错的,哪怕对方是衣衫褴褛的乞丐,你也要承认对方是对的;如果最后证明你是对的,哪怕对方是千军万马你也要坚持你是对的。勇敢做自己#勇敢做自己# #千军万马#
《一生不可不读的40句经典语录,笨鸟先飞早入林,人肯勤学早成名》3.上孟子,下孟子,读书读成半愣子。O网页链接
经典语录一: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矣
此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三小节,梁惠王开口就对孟子说到,“我这个人为了国家,真可谓是尽心尽力了。”梁惠王即即历史上著名的魏惠王,在位52年,前期为魏国的鼎盛时期,后期则是魏国由鼎盛转衰的时期。魏惠王也是魏国国君中第一个开始称王之人。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矣。”似乎大多数人都会有过这种感慨,感觉对于一件事已经竭尽所能,但结果似乎总是不尽完美。当然,这种情况也属于正常现象了,世界没有什么能够达到极尽完美的状态。
经典语录二:以五十步笑百步
此句也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三小节,是孟子对于梁惠王“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回答。孟子就以举了个例子,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概念,意思很简单,天下各国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压榨剥削百姓的情况,或严重,或极端,总之半斤八两,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经典语录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此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七小节,齐宣王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的称霸之术,孟子就称不知道,而向齐宣王讲述其仁政思想。告诉齐宣王,只要国家实施仁政,自然而然就可称王于天下。
并且,孟子向齐宣王详细畅述了对于仁政“不为”与“不能”的区别。齐宣王之所以不实施仁政,完全是“不为”。齐王如果能够实施仁政,齐国百姓自然能够“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及由人,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及由人,爱抚别人的孩子”。那么,天下就可运用齐王的手掌之中了。
经典语录四:我善养吾浩然正气
此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小节,孟子提出其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至于什么是浩然正气,孟子回答到,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天地间之正气,至盛至刚,与道与义相配合。
换句话说,只要以孟子的“仁义礼智”思想为指导,知行合一,切实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自然而然就能够不断汇聚孟子所言的“浩然正气”啦。
经典语录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此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小节,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忍心看到别人受到伤害的同情心”,也就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的观点。
孟子认为,每个人自从出生后,潜意识里就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后天的环境、教育能够使之发扬光大,也可使其堙没。人们所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发扬人之善,不断学习圣贤之道,修身养性。
经典语录六: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此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八小节,孟子认为“人世间最大的善,就是与人为善了。”与人为善,一毫之善,也足以温暖人心。
世间没有什么美能抵得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怀揣一颗向善的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好运自会来临。
经典语录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此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小节,如果非要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进行比较,孟子认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当然了,一件事如果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话,那么,这件事就算是想不成功也难。
经典语录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此句也是出自《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小节,道理很简单,如果一方是站在正义方,得乎天道,自然会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他。反之,如果逆天道而行,自然很少人愿意帮助他。
经典语录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此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第四小节,当有人谈到腾国的国君滕文公时,称其虽然是位贤明的君主,但是他还存在不够贤德的地方,那就是不能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在农田里干活。
对此,孟子讲了一堆的大道理,并提出了这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千古名句。劳心的人治理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则服从别人的管理。
经典语录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此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小节,当纵横家景春问孟子公孙衍、张仪两人能不能称得上是大丈夫时,孟子则反问了一句,这算什么大丈夫?并且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孟子看来,达到这三点就足以成为大丈夫了。
经典语录十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此句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一小节,孟子说到即使有离娄(相传黄帝时期一个视力特别好的人)的眼力,拥有鲁班那样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方尺,就画不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换句话说,就是做事情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经典语录十二: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此句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二十三小节,孟子提出人最大的毛病啊,就是在于总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对于很多事情问题,总是以教导他人的姿态出现,争论往往有胜心,总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往往忽视了对于真理本身的追求。
所以,我们应该抱着相互学习的精神去提醒别人,而不是抱有胜心,更不应该有着教导别人的心态。
经典语录十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此句出自《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小节,“爱人、敬人”,以“仁义礼智”为思想行动指导,知行合一,自然会是“人恒爱之,人恒敬之。”
经典语录十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此句出自《孟子·尽心上》第九小节,孟子的原话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然而,传着传着竟然成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原文“善”字,明显比“济”字的含义范围要广的多,可以说,“济”字所表达的救济之一也包括于“善”字之内。而且达则兼善天下的“善”于前句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善”,两者浑然一体。
经典语录十五: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此句出自《孟子·尽心下》第三小节,孟子的原意为“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完全不要相信《尚书》。”最早的《尚书》,即名为《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孟子还提到,在《尚书》一书中的《武成》篇,就只赞成其中的两三个观点。
当然,孟子的此句话完全可以将其《书》的范围扩大化,即不单指《尚书》一书,而是指天下所有之书。即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与完全不相信的结果是一样。关键努力要接近于“中庸”,不偏不倚的不容易达到的天下正道、天下定理。
读书之道,在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切记体察,知行合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关于儒家经典书籍《孟子》一书中的经典语录,你最喜欢那一句呢?
更多精彩请移步 → 更多精彩请移步 → O网页链接【名言名句】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良好的感觉是以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为境界的。“抓到的毕竟是少数”,自己永远不会被发现的感觉,除了自欺,不会欺谁。——高讽 #名言警句摘抄大全##正能量语录##早安晚安心语##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座右铭大全##人生哲理的句子##名人名言大全##人生格言励志#
#O网页链接#当当当!孟子的经典语录,你知道哪些?——来自作文纸条APP
每日一篇小古文。昨晚没有提前做功课,闹笑话了,把一曝十寒的曝字读成了“bào”今早听了王芳老师的大语文课,孔子与孟子的经典语录。一曝十寒就跟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也经常去游说各种王,告诉他们不要去打仗,和平有多好啊。有一次去游说齐王,告诉齐王,你要听我的话,不要去打仗了。当孟子离开后,别人跟齐王一说,他就又转变主意了。于是,孟子就说,这就像你把一盆好的植物,第一天放阳光下照射,得到充足的阳光雨露,又把他放冰窖里十天,然后再拿出来晒太阳,又十天放冰窖里,这样它怎么能生长的好呢?我游说你,你说的好好的,感觉有点阳光雨露了,别人一跟你说,你就又改变主意了,像掉进了冰窖里一样。形容人做事没有恒心,经常容易改变!
我在济南坐公交,经常可以看到车内贴的一些国学经典语录,大多出自《论语》,《孟子》,《庄子》什么的,特别好。那天出门上了车,一看,贴的是《弟子规》,我真是当即一个白眼。哪怕没的贴了贴点苏轼辛弃疾的诗词也好啊,辛弃疾老家还是济南的呢。
孟子名言欣赏“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孟子·离娄下》 #早安,医采# 正能量、励志、经典语录合集
『《孟子》35条必收藏的经典语录』O《孟子》35条必收藏的经典语录
《孟子》名言名句_经典语录语句赏析_第2页_句子迷O网页链接
非常感谢超群老师的点评责善,解铃还须系铃人,我的问题只有我自己能解决,归纳为几个字:放下过去,迎接未来,良知之心,面对一切。 仔细读原文时,又记起了孟子的经典语录:“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阳明先生的《与王纯甫书》类似语句也有论述,“譬如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唯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看完之后,我在笔记本上认真的写了两遍,深深的印在脑海中。面对自己的过往,深深地感谢和感恩,这或许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
国学文化经典语录,解析国学之《孟子》 L云墨-谈历史的秒拍视频
孟子名言欣赏“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告子下》#早安,医采# 正能量、励志、经典语录合集
能抗事,是气魄,是孟子所说“虽千万人吾往矣”。少惹事,是谨慎,是孔子所说“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不怕事,是胆量,是庄子所言“知穷之有命,知道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 治愈系棒棒哒心灵鸡汤早安心语心情随笔#情感#晨读签到#正能量的话#唯美情经典语录晚安早安#励志##一段文字,一种心情#励志语录如厕必备读物
我发表了头条文章:《孟子经典语录10句》 O孟子经典语录10句
良心,是做人的底线。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早安心语##心灵鸡汤正能量##北京生活##重庆生活##正能量、励志语录、经典语录合集#『品读时刻』O网页链接
原文地址:孟子经典语录作者:三草心夫
孟子经典语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译文】
任何正常人都有同情怜悯他人伤痛的心。古代的帝王有这样的同情怜悯的心,所以就有同情怜悯他人的政策。用同情怜悯他人的心,实施同情怜悯他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同情怜悯他人伤痛的心,是因为如果人突然看见小孩子要掉进井里,会立即觉察到要发生的不幸而感到惊恐。这并不是因为想要结交这孩子的父母,不是因为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得赞誉,也不是因为不喜欢冷漠的恶名才产生这种心情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怜悯的心,不是真正的人。没有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不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的心,不是真正的人;没有辨别是非的心,不是真正的人。同情怜悯的心,是本心中的仁的萌芽;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是本心中的义的萌芽;谦让的心,是本心中的礼的萌芽;辨别是非的心,是本心中的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有四肢一样自然。人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无法发展它们,是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王无法发展它们,是害君王的人。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从人的天生资质看,都可以使他们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怜悯的心,人人都有;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人人都有;谦让的心,人人都有;辨别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怜悯的心是仁的产物;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是义的产物;谦让的心是礼的产物;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产物。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给予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们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把握住就能留存,放弃就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诗经》上说:“上天孕育了人类,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有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有美好的品德。”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丰收年,年轻人大多随和;灾荒年,年轻人大多横暴。不是天生的资质如此不同,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他们的心有所改变。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离娄章句下)
【译文】
单凭善就想让别人归服,是不能够使人归服的;教育人使人也变善,才能让天下的人归服。天下的人心不归服而想让天下归服,这是没有过的事。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仁是人心最本质的特征;义是人应该走的道路。放弃了应该走的道路不走,丢失了最本质的特征却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知道去找,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求。学问的关键不是别的,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把弓拉满,学射箭的人也一定要把弓拉满才行。高明的工匠教人一定遵循原则,学的人也一定要遵循原则才行。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说仁德的话,不如因行仁德被百姓称颂那样感动人。颁布好的法律禁令,不如教育百姓为善那样得民心。好的法律禁令,百姓害怕;教育百姓为善,百姓喜爱。好的法律禁令能支配百姓的财物,教育百姓为善能得到民心。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有道德的人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启迪人的;有培养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惑的:有感化他人使他们模仿的。这五种,就是有道德的人教育人的方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尚书》中《武成》这一篇,就只相信其中的两三页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德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可以漂起木棒呢?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在古代,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译文】
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因为有了机会改正而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说话的人行李。伟大的舜帝就更加杰出,他把天下的善当做所有人的财富。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乐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来提高自己善良的品德。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他没有哪个时候不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来提高自己善良的品德,就是帮助别人行善。有道德的人最优秀的特征就是帮助天下的人行善。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译文】
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上。得志的时候,把道德传授给百姓;不得志的时候,独自坚守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摇摆,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威武不能挫伤他的志向。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鲁班那样高超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角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圆形和方形;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听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
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圆规和角尺能画出最完美的圆形和方形;在圣人身上,人和人之间的必然关系体现得最完美。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以仁爱对待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该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还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该反问自己的智慧是否还不够;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该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还不够。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连天下的人都会归服。《诗经》上说:“永远要遵循天命,幸福是自己求得的。”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内心正直,眼睛就明亮;内心不正直,眼睛就昏暗。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能往哪里隐藏呢?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侮辱别人掠夺别人的君王,唯恐别人不顺从自己,怎么会恭敬别人和自己节俭呢?恭敬别人和自己节俭难道是能用好听的声音和笑脸做出来的吗?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会有过度的赞誉;也会有求全责备造成的损害。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人的一种大毛病是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离娄章句下)
【译文】
不出于真心的礼节,不出于真心的正义行为,有道德的人不做这样的事。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孟子》万章章句下)
【译文】
伯夷,眼睛不看不好的东西,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王,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去支使。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告退隐居。施行暴政的国家,居住暴民的地方,他都不忍心居住在那里。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也。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孟子》万章章句下)
【译文】
万章问:“请问交朋友的原则是什么?”
孟子回答:“不倚仗自己年纪大,不倚仗自己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是因为对方的品德去结交,不能倚仗什么。孟献子是拥有百辆车马的大夫,他有五位朋友:乐正裘、牧仲,其余三位,我忘记了。孟献子与这五人交朋友,心中没有想着自己是大夫;这五人,如果心中想着孟献子是大夫,就不会与他交朋友了。不仅有百辆车马的大夫有这样的,小国的国君也有这样的。费惠公说:‘我把子思当做老师;我把颜般当做朋友;至于王顺和长息,不过是为我办事的人罢了。’不仅小国的国君有这样的,就是大国的国君也有这样的。晋平公对待亥唐就这样,亥唐叫他进去就进去,叫他坐就坐,叫他吃就吃。虽然是糙米饭和菜汤,也吃饱了,因为不敢不吃饱。不过,晋平公也就是做到这一步而已。不同他一起共有官位,不同他一起治理政事,不同他一起享受俸禄,这只是一般士人尊敬有道德人的态度,而不是王公对待有道德的人应有的态度。舜帝拜见尧帝,尧请他的这位女婿住在待客的宫邸。他请舜吃饭,舜也请他吃饭,二人互为客人和主人。这就是天子和百姓交朋友的范例。地位低的人尊敬地位高的人,叫尊敬贵人;地位高的人尊敬地位低的人,叫尊敬贤人。尊敬贵人和尊敬贤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章句下)
【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在一个乡里行善的人,就要和这个乡里所有行善的人交朋友;在一个国家里行善的人,就要和这个国家里所有行善的人交朋友;在天下行善的人就要和天下所有行善的人交朋友。如果和天下所有行善的人交朋友还不够,就上溯古代行善的人。读他们的诗,看他们的书,但不知道他们的为人处事,怎么可以呢?所以还要研究他们的事迹。这就是上溯历史和古人交朋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生命是我追求的,正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让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想躲避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让我想躲避的,所以我不会因为躲避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有天赐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义忠信,不厌倦地乐于行善,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授的爵位。古代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水到渠成地获得人授的爵位。现在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其目的就在于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抛弃了天赐的爵位。这可是糊涂得很啊!最终连人授的爵位也必定会失去。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闲矣。”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孟子》告子章句下)
【译文】
孟子居住在邹国的时候,季任在任国摄政,派人送钱财来和孟子交朋友,孟子接受了但没做回报。孟子居住在平陆的时候,储子是相,派人送钱财来和孟子交朋友,孟子接受了但没作回报。过了一段时间孟子从邹国去任国,拜访了季子;从平陆到齐国,没去拜访储子。屋庐子高兴地说:“我发现问题了。”
他问道:“先生到了任国去拜访季子,到了齐国不去拜访储子,是因为储子只是相吗?”
孟子说:“不是。《尚书》中说:‘赠送礼物重要的是礼节,礼节不够礼物虽然多也只能叫做没有赠送,因为送礼物的人的心思没有用在这上面。’因为他没有完成赠送。”
屋庐子很高兴。有人问他。屋庐子说:“季子不能亲自去邹国,而储子本可以亲自去平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章句下)
【译文】
上天要某人去完成重大使命,一定先要让他的意志受到磨炼,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顺利。这样来激发他的内心深处,坚定他的本性,弥补他的缺点。人总是先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理感到困惑,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奋发而起;这会表现在自己的脸上,体现在说的话里,这样就能影响他人。一个国家要是内没有按法度办事的大臣和辅佐的人才,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所以说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使人败亡。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只要追求就能得到,放弃就会失去,这样的追求之所以一定有回报,是因为所追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按正确的方法去追求,但是能否得到却到要看命运,这样的追求之所以不一定有回报,是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万物的必然规律都存在于我的本心之中。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地本着这些原则去做的,还有比这更大的快乐吗?如果遇到勉强的事只要本着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去做,就是达到仁德最近的道路。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人不可以不知道羞耻。对自己缺乏羞耻感感到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羞耻心对于人来说关系重大。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王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满足于行正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有学识的人穷困时不会偏离正义,所以不会失去自我;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百姓不会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把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此表现于世人。穷困时让自己提高道德,显达时让天下人都提高道德。”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不干不该干的事,不想要不该要的物,这样就行了。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人的品德、智慧、本领、知识,往往产生于灾患之中。那些受疏远的大臣和妾所生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之事,深深忧虑着祸患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有道德的人有三大快乐,而使天下归服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发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他的水所吸引;跟随圣人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他的言论所吸引。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看它的源泉。太阳、月亮照耀,要知道它们的光有源泉;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有道德的人立志掌握道,不积累一定的程度不能融会贯通。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饥饿的人觉得任何事物都是美味的,干渴的人觉得任何饮料都是可口的。他们不能喝出饮料和食物应有的正常滋味,是由于饥饿和干渴的妨害。难道只有嘴和肚子受到饥饿和干渴的妨害吗?人的内心也同样会受到妨害。一个人能够不让饥饿和干渴那类的妨害去妨害内心,那就不用担心自己不如别人了。
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柳下惠不因为有大官做就改变他判断是非的原则。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尤为弃井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做事情就像挖井,尽管挖了六七丈深但不见水就停下来,是自己废弃了井。
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只是养活而不爱,那就像养猪一样;只是爱而不尊重,那就像养宠物一样。尊重之心应该是在赠给贤者币帛之前就有的。不是真正的尊重,有道德的人不会苟且留下。
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人的形体容貌是天赋予的,只有圣人才能把人的本性通过形体和容貌体现出来。
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不可以停止的工作都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的。该尊重的人都不尊重,那就没有什么人不可以薄待了。急于求成的人,后退也会快。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智者没有什么事物不该知道,但是首先要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人不该爱,但是首先要爱德才兼备的人。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仁者把对他喜爱的人的恩惠推及到他不喜欢的人,不仁者把对他不喜欢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喜爱的人。
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喜欢好名声的人能辞让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但如果不真是能看轻富贵的人,一筐饭、一碗汤的得失也会让他变颜变色。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浩生不害问:“乐正子是怎样的人?”孟子说:“是好人,可信的人。”“什么是好?什么是可信?”
孟子说:“值得交往叫做好,真实地行善叫做可信;做善事非常多叫做美;做善事非常多、影响广泛叫大;“大”而且能广泛地教育人叫做圣;“圣”到了高深莫测的境界叫做神。乐正子,介于前两者之间,在后四者之下。”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劝说地位高的人,要轻视他的地位,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有这些。哪怕他佳肴摆成一片,侍奉的姬妾好几百;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有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骋打猎,随从的车辆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有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我所不屑于有的;我所拥有的,是古代圣贤的法则。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修养内心最好的办法是减少欲望。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即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译文】
行仁德的人好比赛箭的人一样: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态然后放箭;如果没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可说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没他没有什么可做的。说话不公正、无礼貌,叫做自己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走正直的路,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最安泰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把最安泰的住宅空置起来不住,把最正确的道路舍弃在一边不走,真是可悲啊!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职位低的人如果得不到上级的信任,是不能把百姓治理好的。要得到上级的信任有方法:先要得到朋友的信任,否则也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了。要得到朋友的信任,否则也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了。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有方法:先要得到亲人的信任,否则也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了。使亲人对自己信任是有办法的:不是真心为善的,亲人是不会信任自己的。使自己对本心真诚是有办法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对本心真诚。所以,真实无伪是上天的原则;追求对本心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别人感动的,是没有过的;不真诚是不能感动别人的。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章句下)
【译文】
有道德的人说话不考虑话是否能实现,做事不考虑是否有结果,他只考虑是否符合义。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仁是人心最本质的特征;义是人应该走的道路。放弃了应该走的道路不走,丢失了最本质的特征却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知道去找,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求。学问的关键不是别的,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仁能胜过不仁,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但现在奉行仁德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燃烧的大火一样。灭不了,就说水不能灭火。这样的说法正好又大大助长了那些不仁之徒,结果连他们原本奉行的一点仁德也必然会最终失去。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告子章句下)
【译文】
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孟子问:“先生准备到哪里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楚王,劝说他罢兵。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
宋牼说:“我会告诉他们,交战对他们不利。”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非常好,可是先生的理由却不好。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和楚王,秦王和楚王因为趋利避害,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对自己有利而乐于罢兵。做臣的怀着趋利避害的念头来侍奉君王,做儿子的怀着趋利避害的念头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怀着趋利避害的念头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最终完全失去仁义,怀着趋利避害的念头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先生要是用仁义的道理劝说秦王和楚王,让秦王和楚王因为喜好仁义,所以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喜好仁义而乐于罢兵。做臣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王,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摆脱利害关系的考虑,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为什么要去谈利呢?”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就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的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的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公孙丑说:“伊尹说‘我看不惯有背仁义的人。’他把太甲放逐到桐邑,百姓很高兴。太甲变好了。又恢复他的王位,百姓很高兴。贤者作为臣,他的君王不道德,可以放逐吗?”
孟子曰:“有伊尹的志向,就可以;要是没有伊尹的志向,就是篡位。”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不信任有道德、有能力的人,国家就会没有可用的人。不讲礼义,主次就会混乱。没有好的政治,国家的财物就会匮乏。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仁就是做人的原则。仁和人合起来讲就是人生正道。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努力做好应该干的事,就是仁;人都有觉得理应不干的事,努力做好理应干的事,就是义。人能把不愿意害人的心加以发展,仁就用不完;人能把不肯偷盗的心加以发展,义就用不完;人能把不甘心背不义之名的心加以发展,做的事就没有不合乎义的。不可以同别人谈的却同他谈,是用话为自己牟利;可以同他谈的却不同他谈,是用沉默为自己牟利,这些都属于偷盗之类。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会对我的国家有很大的利益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提利益呢?只要讲任和义就可以了。要是王说:‘怎样对我的国家有利益?’大夫说:‘怎样对我的家族有利益?’士和百姓说:‘怎样对我有利益?’上下相互追逐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国君的,一定是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一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很多了。但是,要是把义抛开去追逐利益,那些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夺去是永远不能满足的。从没有讲仁的人遗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对他的君王怠慢的。大王只要讲仁和义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讲利益呢?”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译文】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厩里养着健壮的马,可是百姓们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率领着野兽吃人。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们。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吃人。这怎么是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早制作人形偶像陪葬的人,该断绝后代。”这是因为用像人的东西来陪葬。何况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译文】
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这样,要想让天下归服就像在手中转动小物件那样容易了。《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封地和国家。”这就是说把这样的好心扩大到其他所有人就行了。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就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因他们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译文】
没有稳定的产业收入却有稳定的本心,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人,如果没有稳定的产业收入,本心就不会稳定。本心一旦不稳定,就可能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为百姓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食物丰富,坏年成也不会饿死。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道路,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百姓的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里都一直忍受困苦,坏年成里则性命难保。像这样,百姓连保全性命都唯恐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功夫来修养礼仪呢?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译文】
齐宣王问:“周文王的狩猎场纵横各有七十里,是这样吗?”
孟子回答说:“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问:“真有那么大吗?”
孟子说:“百姓们还觉得小呢。”
齐宣王说:“我的狩猎场纵横各有四十里,百姓们还觉得大,为什么?”
孟子说:“周文王的狩猎场纵横各七十里,割草砍柴的去,捕野鸡和兔的也去,与百姓们共同用。百姓们觉得小,不是很自然吗?我刚到齐国边境,问清了贵国最大的禁忌后,才敢入境。我听说都城郊外有纵横各四十里的狩猎场,要是有人杀了其中的麋鹿所犯的罪和杀人一样。所以这纵横四十里的地方就如同国内的一个陷阱。百姓们觉得大,不是很自然吗?”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混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译文】
齐宣王问:“和邻国交往有什么原则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仁者才能身为大国却服务于小国,所以商汤能服务于葛伯,周文王能服务于昆夷;只有智者才能身为小国却服务于大国,所以周太王服务于獯鬻,越勾践服务于吴夫差。身为大国服务于小国的,是乐天知命的人;身为小国服务于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乐天知命的人可以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可以保全自己的国家。《诗经》上说:‘敬畏天命的威严,可以得到平安。’”
齐宣王说:“这话真高明啊!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争强好勇。”
孟子说:“那么大王就不要喜爱小勇。有一种人,只是手按着剑、瞪着眼睛说:‘他怎么敢对抗我呢?’这只是小勇,只能敌住一个人。希望大王把它扩大。《诗经》上说,‘我王赫然大怒,整顿军队前进,阻止侵略莒国的敌人,增强周国的威望,回应各国对周国的期望。’这便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生气便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尚书》上说:‘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导师。这些君主和导师的唯一责任,是帮助上天来爱护百姓。有罪的人和无罪的人,都由我负责。天下有什么人敢超越他的本分?当时有一个纣王在世间横行霸道,周武王便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这便是武王的勇。’周武王一生气也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现在要是大王一生气便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那么,百姓们就会唯恐大王不好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译文】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对。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译文】
宣王说:“可以把仁政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诗经》说:‘有钱人是可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
宣王说:“说得好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说得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喜爱女色,非常爱他的妃子。《诗经》说:‘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驱驰快马。沿着西边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带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时,没有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得到配偶,这对施行仁政有什么影响呢?”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译文】
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译文】
使用武力而假借仁义之名的人可以称霸,称霸必须依仗国力强大。依靠道德的力量实行仁政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不一定依仗国力强大。商汤只有七十里的土地,周文王只有一百里的土地。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因为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的力量使人归服的,别人会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译文】
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阴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好巢口。现在那些乌鸦,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治国的道理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
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重要,地利不如得民心重要。仅有三里长的内城和七里长的外城,敌人包围着它进攻却不能取胜。能围着城进攻,一定有合乎天时的条件;然而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重要。城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锋利坚韧,粮食不是不多;然而弃城而跑,是因为地利不如得民心重要。
所以说,靠国家的边界限制不住百姓,靠山河的险峻保护不了国家,靠兵器的锋利和铠甲的坚韧威慑不了天下。施行仁政就能得到众多人的帮助,不施行仁政就很少能得到人的帮助,帮助的人少到极点的时候,连亲戚都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的时候,天下的人都归服他。连天下都归服他的人攻打连亲戚都背叛他的人,会如何呢?所以有道德的人虽然不愿意打仗,但打仗就必胜。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译文】
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指导别人,体力劳动者受人指导;受人指导的人上缴税赋,指导别人的人靠税赋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原则。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离娄章句下)
【译文】
君王把臣看作自己的手足,臣就会把君王看作与手足一体的腹和心;君王把臣看作豢养的狗和马,臣就会把君王看作和过路人一样;君王把臣看作脚下的泥土草芥,臣就会把君王看作强盗和仇敌。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孟子》离娄章句下)
【译文】
禹不喜欢美酒而喜欢有价值的话。汤恪守中庸之道,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不看出身。文王总是觉得百姓受了伤害,总是觉得自己还不懂仁政。武王不慢待身边的人,不忘记远方的人。周公想要学禹、汤、文王和武王,来实践上述四事:要是古人的做法有不适合当时的情况的,就仰着头思考,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夜里想通了,就坐着等待天亮去实施。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 “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孟子》离娄章句下)
【译文】
齐宣王问有关卿大夫的事。孟子说:“大王问的哪一类公卿?”
齐宣王说:“卿大夫还有不同吗?”
孟子说:“有不同。有王室同宗族的;还有异姓的卿大夫。”
齐宣王说:“那我请问王室同宗族的公卿该如何。”
孟子说:“君王有过失就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他王。”
宣王听了勃然变色。
孟子说:“大王不要怪罪。您问我,我不敢不说真话。”
稍许,宣王脸色正常了,又问非王族的异姓卿大夫。
孟子说:“君王有过错,他们便加以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他们就离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百姓是根本的出发点,所以最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为百姓而存在,所以排在其次;国君比两者都轻。所以,得到普通百姓的欢心的人就能做天子,即使得到天子的欢心也只能做国君,得到国君的欢心只能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国家,人们就会改立国君。奉献的祭品丰盛,盛在祭器内的祭品洁净,祭祀按时举行,但任然遭受旱灾水灾,人们就会改立土神谷神。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可以在夏天收布的赋税,在秋天收粮食的赋税,在冬天征劳力。有道德的人在相应的季节征收其中一种,而不征另外两种。同时征用两种百姓就有饿死的,同时征用三种就连父子也不能相顾了。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诸侯有三样宝:土地、国民和政事。如果错以珍珠美玉为宝,灾祸必定落到他身上。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言辞浅显而意义深远的,是好的言辞;操持得少而好的影响广泛的,是好的方法。有道德的人的话,虽然说的是眼前的事,但包含了深远的道理。有道德的人操持的,是从修养自身开始,从而使天下太平。人们的毛病在于舍弃自己的田地而去给别人的田地除草,对别人的要求很高,给自己的责任却很轻。
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译文】
曾子说:“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是我赶不上的。但是,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为什么觉得比他少了什么呢?”
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财力富足的人,灾荒年也不至于困窘;道德高尚的人,世道混乱也不至于迷惑。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万章章句上)
【译文】
《太誓》上说:“上天通过百姓的眼睛看,上天通过百姓的耳朵听。”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充分发挥自己本心的人,能懂得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知道了天命。保护好自己的本心,让自己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就是遵循了天命。不管长寿与否都无二心,培养身心等待命运,这就是完成天命。
《开运小处方》本日为三伏天『末伏』的第一天,接下来的十天要注意多喝水,注意通风,防止中暑!《国学经典语录》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