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达人生态度经典语录
旷达人生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本文系作者刘恩运说段子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是一位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家。他创作的田园诗,在古典诗歌领域是一种全新的开拓,它既表现为田园题材的拓展,也表现为平淡诗风的创立,在诗歌领域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陶渊明还是一个显著的文化符号,他既代表了文人淡泊名利、坚守节操的一种理想品格,也代表了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外祖孟嘉是东晋名士。
陶侃绘图父亲早亡,到陶渊明时已家道中落。《晋书》《宋书》《南史》中均有陶渊明的传记;此外,好友颜延之为他作的《陶征士诔》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他作的《陶渊明传》,都是了解陶渊明生平经历的重要资料。历代关于陶渊明的名字、年龄、里居、家世、经历等都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一文对这些争议内容及其来龙去脉,有过比较详细的解说。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之间,这是一个时刻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时代。当时,朝廷偏安一隅,南北战争接连不断,而上层社会内部杀伐篡乱之事经常发生。
陶渊明父亲绘图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于陶渊明一生的出处行藏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陶渊明少怀高趣,不慕名利,年青的时候一直在家耕读闲居。从29岁才开始出仕,共有五次仕宦经历。先是担任江州祭酒,由于“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过了几年又出任桓玄幕僚,因母丧归家;守丧三年之后又出仕,担任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到(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出任彭泽令,在任上只有八十多天,便辞官归隐,后人因此也称他为陶彭泽。
江州此后陶渊明便彻底脱离了官场,再也没有出仕,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终老于家因他数十年高蹈独善,辞征不就,所以当时人敬称他为“陶征士”,死后朋友私谥为“靖节”。陶渊明的生平经历非常简单,也不过就是由出仕到隐居。但是,如果与先圣所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人生印记联系起来看,就不难发现在陶渊明的一生当中,那是两个重要时刻:一为29岁出仕,二为41岁归隐。也就是在这种仕与隐的选择中,反映了陶渊明内心复杂的思想矛盾,以及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靖节祠所以,我们就以陶渊明的仕与隐为起点,来探寻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先看出仕的动机。从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出,他的仕宦期是从29岁开始,到41岁结束。与当时文士相比,他出仕比较晚,仕宦时间不算太久,担任官职也不高,并且整个过程还是断断续续的。所以确切地说,他十多年的为官期只不过是一个仕隐交替的过程。至于其出仕动机,陶渊明本人多次提到的是为贫而仕。如“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饮酒》十九),“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陶渊明绘图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序)颜延之《陶征士诔》讲到陶渊明出仕原因,也说是“母老子幼,就养勤匮”。可见,以仕“代耕”的确是他出仕的一个真实原因。然而,之所以在“不堪吏职的情况下还需要徘徊十多年才最终走向归隐,则在于他内心深处还有放不下的志士情怀。他“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诵读儒家经书有助于培养他积极进取的人生志向,使他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的宏伟抱负,以及奋发有为的豪迈之气,“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其八)。
颜延之绘图这说明陶渊明早年还是有济世的壮志豪情,进入官场也就自然成为自我实现的唯一道路,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然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五进五出的仕宦体验,使得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彻底失望,想要有所作为的意愿化为泡影。在仕与隐之间屡经徘徊之后,他对人生之路的最后抉择是归隐田园。再看归隐的原因。从亦宦亦隐到彻底归隐,陶渊明在思想上经历了复杂的矛盾斗争。
参考资料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陶征士诔》
旷达人生是什么意思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不是这首?人生旷达情怀的态度。
乐观旷达。
旷达人生境界的句子。
旷达人生态度经典语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