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纳斯经典语录
三个问题都重要又有意思,基本都是牵涉甚广,简单答一下。ps.首先如果不明白现象学是什么就肯定无法理解这些问题,前提是首先搞清楚现象学的基本概念。1.海德格尔虽然这样说自己的哲学是ontology,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哲学意图反而是在于澄清古希腊以来前现象学的形而上学的ontology,就是他们的ontology都不是真的ontology,他们把Sein(to be 是)的问题误解成了seiend(to be sth. 所是)的问题。那么经过海德格尔这么一澄清,相当于就只有他的ontology才是真正的存在学。而他所代表的现象学的一个最大的贡献(借用levinas的看法)就是在于把being(存在物)的关注转移到了be given(存在物如何向我们显现)上。虽然海德格尔整本书都在口称Being、ontology等词,但因为这些概念是已经经过他澄清的概念,所以他恰恰关注的是be given 的问题,这就是真正的ontology。那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海德格尔搞存在论的第一方法论会选择现象学,为什么他研究存在的切入点就是Dasein,就是我,因为我与周围一切的联系这个此在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的问题,就是和经典的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非常契合。海德格尔关于他对primary experience(详见用具那几段)和weltlitchkeit的问题在存在与时间里已经说得很详细,就不细说了。然后我觉得应该先回答第三个问题,第二就迎刃而解了。3.我们发现在levinas以前的现象学当中,对于他人的讨论的模式都是比较相似的,因为都是一种唯我的方法论。首先是胡塞尔,在《笛卡尔沉思与巴黎讲演》的第五沉思可以看到他关于intersubjectivity的观点,就是说,因为我们无法直接经验他人的经验,他人的经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黑箱。所以我们对他人(alter ego 另一个我)的经验在胡塞尔的阐释里就基本上是一个类比(analogy)的过程。然后是海德格尔,他就更明显了,毕竟他的切入点就是我(Dasein),存在与时间里有一句话是Das Sein,darum es diesem Seienden in seinem Sein geht,ist je meines.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我所关心的存在总是我的存在。按levinas的观点这就是把所有存在者的存在都变成了Dasein的存在。此时levinas反对的原因就很明显:这样一来,他者就完全变成了关于自身的复制,完全地遮蔽了他者独一无二的那个部分(这个部分就是他者性:otherness of the other)我们看出他者性这个概念不是他者全部的性,而是纯粹异质化的那个部分性,因此他者性就等于说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意向性结构完全无法把握的一个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它反过来压倒性地、突然降临在我们的经验之中,类似于一种逆意向性(counter-intentionality)。这个观点详细地来说必须结合levinas很重视的犹太教上帝与人的关系以及他对plato的一些理解来看,也不详细说了。那么这种经验显然是海德格尔式的那种“此在-用具”的意向性结构的ontology无法涵盖的。那第二个问题就很简单。2.现象学都是讲experience,那现象学家之间的分歧基本上就是在于什么样的experience才是fundamental experience。海德格尔用“用具”批判胡塞尔的“认知性经验”,levinas用他者性经验批评海德格尔和整个现象学传统的意向性经验。如此而已。上面说的他者性,对于levinas来说就等于是伦理性的经验,在他看来是第一位的。整本书都是讲伦理的(他者的)经验是怎么奠定了意向性经验的基础的,这个读书就行了。另外再说点八卦,levinas和heidegger的虐心史实在是太复杂了,所以很多他对海的批评都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术逻辑上来看——很多过度的批评。这是因为levinas一直就在思考一个令他痛苦的问题,就是他所爱的海德格尔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渣?他得出的结论就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只关心pure ontology,因此他的哲学是纯中立、无价值色彩的,没有为伦理留下任何空间。再看levinas的ethics,一声叹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