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经典语录摘抄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伟大的作家、戏剧家、诗人,世界文豪。生于马德里附近的阿尔卡拉一德埃纳雷斯镇。祖父是没落贵族,父亲是潦倒的外科医生。由于家贫,只上到中学,便随父颠沛流离。曾做过红衣主教的随从,前往意大利游历,并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1570年从军,参加抗击土耳其军队的海战,英勇冲上敌舰,身负重伤,左手致残。后被虏至阿尔及尔,1580年方被赎回国。自1582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有剧本、诗歌、小说等。1602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上卷于1605年出版,一年内再版六次,宫廷市井,争相传诵。因为伪作出现,故加紧下卷写作。1615年下卷出版。1616年,因水肿病在马德里逝世。
鲁迅说:“我看现在青年的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
人的精力有限,许多名人都赞同不好的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所以应当首先竭力挑选各时代和各民族最优秀的书来看。
时间和质量(输出)决定了你的读书效率。
能用半小时解决的问题,你用两小时解决,这不是勤奋,是拖拉。
如何高质量阅读?
厚书要先读薄——抓好词汇,总结要点
读薄再后延伸——扩展知识,深化思想
提示:求知欲最重要,人在饥饿的时候才会疯狂觅食,也会吃自己不爱的食物
先拿小说举个例子
一.阅读前:
了解作者文学地位、生平大致经历、写作背景等。
——还可以先看一看这个作者的散文、日记、书信等相关书籍
记住泰戈尔这句话:
文学的主要内涵在描绘人的心灵的描写和刻画人的性格。
所以,心理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对小说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欣赏经典的两个关键点。
还有,不少作家的作品很多都是自传体或半自传的。
如:毛姆《人性的枷锁》、美国作家杰克·伦敦《马丁·伊登》
注意:
第一:在小说中作者表现的人格——艺术表现作者的人格
第二:作者能告诉我们什么了不起的思想
另外:看外国书,毕竟大多不是看原著。
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不一定是你的问题。
也许就是翻译者的问题,因为鲁迅当时说过,学者翻译外国进来的文字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二:阅读中
阅读任何作品,一定要带着目的带着心
1观察人物性格,思考人物原型
2可选看或略看风景描写——不以为了衬托气氛的风景描写几乎都是废话或是作者在卖弄才华(《约翰·克里斯多夫》大量风景描写,就可略过)
——毛姆介绍过跳读法,很实用。任何一本经典名著都有其枯燥的情节。不要盲目崇拜权威,《堂吉诃德》也有不好的片段,对一般读者来说,也可跳过。
3要能及时抽离小说的虚构和真实,以求达到深入了解作品的精髓
关于虚构和真实,提供两个出发点
第一点:马尔克斯在《经历与作品》说过:谁要是想了解哪些东西是虚构的,不必绞尽脑汁,每部作品中写的最糟糕的部分,肯定是虚构的。(可能也分情况)
第二点:不符合现实逻辑性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小说并不是说一定存在叫这个名字的人做了这样的,但一定是存在这样的人,会做类似的事,比如阿Q。
4笔记——批注是致命点
批注是你的思想、灵魂
应力求:表达清晰、语言简洁
分类摘抄语录:
风景语录摘抄可有可无。
——有能力可模仿作者写一句,或帮作者改写一句,还可评价一下,比如优美、生动、冗长等。
哲理语录:
(把哲理语录转化成问题或解决问题相当重要)
比如泰戈尔说:男人的世界充斥着矛盾冲突、迟疑动摇、争斗对立的漩涡,无尽的拼搏使他内心烦躁不安。男人迷茫的心灵渴望获得精神世界淳朴的完美
评价:这大概是男生喜欢单纯的女生原因
《福音书》: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不懂
阅读后:
总结:
首先,一般提问:这篇小说讲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等。然后,比较总结:《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和高尔基童年三部曲自传体小说有什么区别?等等。完了?no,no,这是传统的老古董式的教科式总结。应该要学会创新总结或者提问。最后,创新总结一般来说,前期尝试点评经典不足可以作为一个开端,具体如何提问看个人。至于心理学、哲学还有一些干货等的作品,
一般也是摘抄知识点、做好整合、总结规律等。
具体提下整合:将以往的知识、现在的知识、你的思想融为一体。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任何语言不能转化为问题或者探索问题,那很可能就毫无价值。
假设我在《罗素自述》中看到一句话:
”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就得放弃自我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个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将兴趣投射到外部世界去,充分利用和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一特权。“
锁定关键词:一般来说,为名词、形容词
这里面我挑两个:幸福、自我中心主义
一、幸福的定义
回忆或查寻你之前做好的笔记
——这些语录你完全没必要全记在脑子里,直接记在笔记上。碰到什么问题了,看到什么人了,经历什么事了,再拿出来实践才容易记住
1别人眼里的幸福不会是你自己的幸福,埋在自己心里不愿说出的害羞的满足才是自己真正的幸福。——维多利亚·希斯洛普 《岛》批注:真的幸福难以用言语表达2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亚里士多德批注:正视自己,知足常乐3人决无幸福可言,因为在不存在时他才能获得幸福——蒙田4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杨绛我:幸福是.....等等。
还可以延伸一下,如:幸福和快乐有区别吗?
答...
等..
还有,托尔斯泰看到我们中国人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托认为还要补充一句: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可以不知道,什么应该早知道,什么应该晚知道,是更大的知
——我们也可以模仿托这种做法学习,因为作家说的话不一定全面,你也可以去完善
再环绕鲁迅的话,谈谈鉴赏力。
怎么培养自己敏锐的鉴别力?
这更像一个品味或者气质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
不过也可以提高:
人之所以无法分辨作品的好坏。一部分原因是相关知识匮乏,也可能是缺乏逻辑力、想象力等。
——我也是。
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则:
看任何名家作品或者哲理语录,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所学知识给予一个合理评价。
——结合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不要害怕评错,要成为鲁迅口中所说的那种勇于打破偶像包袱的人。
比如:
读完《春》后,我选择跳读《秋》是因:
1不喜欢巴金这种文字热情奔放的风格。
2景物描写太繁琐。
3人物性格不鲜明、太单调。
很喜欢读《风筝》原因:
毛姆很会讲故事
初学者也许不能说出太多自己的想法,或毫无感受。
那不妨借鉴阿城说的素读——不带入自己的思想,一味阅读,大致记忆。
读完后,多看看别人的评论,对比一下,挑选你认为说的最好的
——对经典来说,评论家也要选一流的
(莫泊桑、契诃夫、莎士比亚、果戈理的一定要去看托尔斯泰的评论,毛姆《书与你》、伍尔夫等可借鉴)
总之,高效率阅读在于这4点:
1阅读能力:阅读速度、搜索信息速度,关键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2思考、领悟能力:善于提问,解决问题或者疑惑3总结能力:编辑、表达能力:通过交流、看视频等,抓重心记笔记,也可提高——康德说:详尽无遗地做笔记的学生,一般很少具有把重要东西和不重要东西分开来的能力。4整合能力:考察知识的连贯性、思维逻辑性、严谨性等。学会点串成线,线画成面——联想法。另外说下,我们之所以碰到一些难以嚼读的作品。基于时代、历史、文化差异的前提,主要是知识的缺陷或巨大的思想高度差异,使我们和作者隔着一重,甚至几重山
——要经常性的思考哲人的某些语录?为什么他要那样说,是对的吗?或者表达得准确么?等等。照这个方法去做,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思想深度的
其实,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应该是最好的。
对我来说,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读书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或感到焦虑。
所谓康奈尔笔记法、复盘思维等等听起来高大上,却对我作用不大(有些方法我觉得适合团体,不适合个人)。而且有很多我以为是我们已经领悟到的学习方式,他们不过是用官方语言表述出来,并且还将简单的事情复杂了化。至于对某些人是不是实用,我就不是很清楚,毕竟这纯粹是我个人感受。
结尾附上托尔斯泰的读书单子,希望作为每个人读书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