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电影经典语录
首先,美国对当年战争的正式名称是朝鲜战争,不是韩战。台湾省非要用一个日本法西斯搞的名字去称呼这场战争,并导致部分汉语圈的人跟风使用,只能说他们是真爱。身为战后第一工业强国,为全球争霸,转而支持一个由日伪时期的朝奸组成的法西斯匪帮,面对钢产量只有自己1.7%的对手,最后还没打赢自然也不好多说啥。加上相关电影出品年代久远,导致你有这种印象。其实相关电影有不少,有时间和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搜搜。然后,写几个代表作1951年《坚韧的刺刀》,看这名字,比欧巴的娘炮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开打头一年就有相关电影出品,好宣部工作能力杠杠的。1952年《决不撤退》,英文名是Retreat, Hell!,这个Retreat在当时美军的命令中真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有创意的名词。也不知道他们谁抄谁……1954年《战舰英雄》,安德鲁·马顿导演,这哥们后来搞了《细红线》,《最长的一天》,各位看此类片时请想想当时TG的海空军实力。1955年《独孤里桥之役》,派拉蒙出品,56年奥斯卡最佳特技效果奖,主演威廉·霍尔登_百度百科,54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美国爷们奏乐,日本娘们伴舞,两大列强伺候一人,这福气还小吗?说起派拉蒙,就想起董樱桃和黄姜戈灵魂附体的那位英雄,附加个回答同是战争片,《董存瑞》和《拯救大兵瑞恩》的价值观相反吗?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1959年《猪排山》,主演格利高里·派克,47年金球奖最佳男主角,63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1970年《陆军野战医院》,71年戛纳金棕榈奖,奥斯卡最佳编剧奖1977年《麦克阿瑟传》,主演格利高里·派克1981年《仁川》,主演劳伦斯·奥利弗,48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两次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86年《伤心岭》,美国硬汉代表,克林特·东木大爷主演,东大爷早年的片就不说啦,《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诸位应该看过吧?从上述电影可以看到,从高层到底层,从陆地到海空,从前方到后方,从战时新兵到战后老兵,都有相关作品,而且从制作公司到演职人员都是实力派,足见当时美国的重视程度。最后,转个影评:另类好莱坞战争电影里的抗美援朝作者:席亚洲
一部被时代遗忘的电影
在展开本文前,我们先看看1959年的美国,那一年:
阿拉斯加、夏威夷被接纳为美国的第49、50个州;NASA宣布了“水星计划”的七名候选宇航员;“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潜射弹道导弹。
同一年,两名美国士兵在越南阵亡;美国无奈承认古巴卡斯特罗政府。
电影《宾虚》创下票房纪录(这个纪录直到1997年才被《泰坦尼克号》打破)。
“麦卡锡时代”5年前已经结束,自由主义的空气在美利坚飘动。
这一年,大部分美国人正享受着和平与安静,冷战和太空竞赛更多的是电视上与自己无关的故事。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朝鲜半岛早已被人遗忘,尽管美国政府仍为韩国提供数额巨大的经济援助。
也就是在这一年,一部名为《猪排山》的电影上映了,它讲述的是那场在几年前结束的战争的故事。
《猪排山》海报
《猪排山》由当红明星格里高利·派克主演,讲述6年前发生在朝鲜的战争故事。影片由米高梅公司出品,投资210万美元。而上面提到的影片《宾虚》投资高达1500万美元。在这部影史留名的作品光芒面前,《猪排山》就和它所讲述故事的地位一样:一部被遗忘的影片讲述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猪排山》虽然有着精良的制作、一流的导演水平、豪华的演员阵容,但是却几乎没有在影史留名。这也许与朝鲜战争在美国“被遗忘”有关。但美国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影实在不多,堪称大制作的更是凤毛麟角。因而《猪排山》还是受到许多影迷的推崇,一位美国观众在其影评中写道:“朝鲜战争在美国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陆军野战医院》(美国著名朝鲜战争背景的喜剧片)里的医生护士们治疗的就是从《猪排山》上被抬下来的年轻人——不要忘记他们!”
细品《猪排山》
《猪排山》由路易斯·迈尔斯通执导,这位导演还曾拍摄《西线无战事》(1930版),这部电影被认为是史上最经典的反战电影。《猪排山》是一部在细节上十分用心的影片,片中从士兵身上的各种装备到轻武器的型号无不准确。同时片中也努力展现了中国志愿军1953年时的面貌,穿着臃肿的棉大衣,带着雷锋式的棉帽子,手持苏制枪械。相比同时代常见的士兵身上除了一个水壶和步枪别无长物的影片,它更接近今天的战争电影。
《猪排山》剧照,进攻中的志愿军
志愿军历史照片
影片按照战史学家S.L.A 马歇尔的《猪排山之战》一书拍摄,将视角定在美国第七步兵师的一个步兵连身上,他们的代号为“K连”。在朝鲜停战前夕,K连却要执行一个倒霉的任务——夺回一座刚被中国志愿军攻占的小山头。
影片中几乎没有正面出现多少中国士兵的形象,大部分时候你会觉得美军在向一个看不到人的山头努力攀爬——K连进攻“猪排山”的过程几乎占了整个影片的3/4时间,对于一部标准时长的电影来说确实有些让观众疲劳。不过,这段影片展示了迈尔斯通导演指导战争片的功底,整个战斗过程、双方战术、对抗的动态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不亚于军事教育电影,也是此片一个独特的看点。
《猪排山》剧照,影片中大部分时候美军向看不到人影的山头进攻
经过一番残酷的战斗,他们夺回了山头,战斗开始前有135人的K连最后站在山头上的只剩32人。但他们随即发现自己陷入包围之中。影片中,美军上层认为,这么一个小山头不值得付出更多的生命代价,他们希望K连坚守这里,“给中国人足够的教训”,然后通过谈判桌来保住这个高地。
志愿军决心夺回“猪排山”,发起了猛烈的攻击。K连丢失了表面阵地,躲在坑道里绝望地继续抵抗。
另一边,板门店谈判桌上,在与顽固的中国谈判代表进行了冗长的谈判后,美军谈判代表终于愤然说出了此片著名的台词:“这个山头的价值就在于:它没有价值!”他认为,中国人不在乎伤亡多少,他们只想要在精神上战胜美国人,“自由世界”怎能接受这样的羞辱!
影片最后,大批美军援军在最后时刻冲上了“猪排山”,K连的幸存者们赶来救援的美军紧紧拥抱,泪流满面……
虽然那场战役到此并未决出胜负(后面再说),但美国人的影片到此结束。走出电影院的美国观众们被派克的演技征服,对朝鲜战争纪念碑上“自由不是无代价的”多了一份理解……这似乎是一场《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英雄主义战争电影。
不过,迈尔斯和派克也没有那么“老实”。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如果稍稍多想一层,就会体味到这里面有些别的味道。
影片中各种细节十分认真,注意图中机枪组携带的各种装备
片中有一名黑人士兵的角色,他几次三番企图从前线逃亡,连长不得不拔出手枪来威胁他回去作战,他的一段台词这样说:“我不想去打仗,要判我十年吗?为什么?因为我不想为朝鲜而死?你该看看我在国内住的是什么狗窝,我不想在这个地方死掉!”联想到伊拉克、阿富汗战场视频中那些躲在掩体后连头都不敢抬的美国大兵们,是不是觉得他们也想说些什么呢?
诸如此类的细节不一而足。影片的总体气氛十分压抑,最后的高潮也并非一般美国电影里那种夸张的英雄主义胜利。《猪排山》的最后一幕战斗场景除了用音乐渲染一下气氛外几乎没给观众一点“这就是高潮”的提示。
这正是此片被影评家批评最多的问题,然而这恐怕实在是导演故意为之。1959年麦卡锡主义虽然已经在美国渐行渐远,但美国电影仍要经过名为“分级”的审查。至少当时好莱坞还不能直接像当年《西线无战事》里那样把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吊起来鞭笞。所以《猪排山》还要打着宣扬“美国英雄”的幌子,还要在片中安排几段宣扬美国战争“正义性”的说教。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猪排山》正是60-80年代层出不穷的越战题材反战电影的先祖,一部介于传统战争电影和反战电影之间的“蝙蝠”。而影片这种压抑的气氛也正符合反战主旨。这也正是为何《猪排山》一片在大众影评网站IMDB上只有7分的“中评”。
没拍完的电影和没打完的战争
出于多方面考虑,这部气氛沉闷的反战电影并未把故事讲完整。对于中国观众,我们应该看看这部半推半就的“英雄史诗”所没有讲完的那些事。
我们先来谈谈现实中“猪排山”战斗的前前后后。
网络上有人称此片是“美国视角的上甘岭”。不过,影片中的“猪排山”并非我们熟悉的“上甘岭”,而是志愿军记载中的“石岘洞北山”。不过这样说也有一定道理,因为这两场战斗在很多方面的确相似之处颇多。
顺便说一句,美国人最初把“上甘岭”叫做“三角形山”,后来改名“伤心岭”,是因为在那里付出了巨大伤亡最终一无所获。也许正因为美国实在是在这里伤了心,虽然“伤心岭”之战的规模比“猪排山”要大得多,但却并没有战史作家来歌颂,也没有相关电影。
“猪排山”的名字由来是同样由于这个山头的轮廓,但随着美军在这里付出的巨大代价,这个名字也似乎有了另一重意思,让人联想到屠宰场和血腥。
围绕这个标高仅300米的“猪排山”,双方从1952年到1953年先后多次交战。
中国电影人拍摄过两部电影与这个标高300米的高地有关,一部是著名的《英雄儿女》,另一部是不那么出名的《英雄坦克手》。其中《英雄儿女》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期间发生在这里的战斗。而《英雄坦克手》中,一辆中国T-34坦克伏击消灭6辆美国M46重型坦克的故事,恰恰发生在《猪排山》片中表现的战斗期间。在影片中K连被围困在山头上得不到援兵,实际上并不是因为美军上级不肯派援兵,而是因为后续部队遭到中国坦克和炮兵的伏击,冲不上来。
历史上,在派克扮演的那个连长终于被换防下去之后,志愿军随后发起一次夜袭,夺回阵地。此后战斗扩大,美军第七步兵师及其配属的南朝鲜、泰国、埃塞俄比亚军队,共计19000人;中朝方面投入两个师,共计20000人。双方死死纠缠在一起,整整打了4天,“联合国军”前后9次试图夺回阵地,均未能成功。
在这片0.5平方公里的战场上,根据美军记载,他们有1000多人伤亡;韩军自称有120人丧生;参战的埃塞俄比亚、泰国军队的伤亡则无记载。志愿军战史记载,中朝军队伤亡两千多人。交战双方的战史都自称杀伤对方不少于4000人。
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美军最终放弃夺回山头的企图,中方拉直了这段并不长的战线。
这场战斗可以说是整个1952-1953年38线附近双方拉锯战的缩影。当时,两大阵营各百万大军将朝鲜半岛三千里江山一分为二,陷入了残酷血腥的堑壕战。
那个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力量还占据着主动地位。就朝鲜半岛而言,南朝鲜民众过着用女儿的身体换取吃美军基地泔水(美其名曰“部队锅”)权利的生活。相比之下,重建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无疑更具吸引力,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全世界许多地方。这使西方国家不敢在朝鲜表现出任何的“软弱”。朝鲜变成了两种意识形态交锋的地方,这里的战斗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
此外,让西方感到尴尬且无法解释的是,刚刚结束长达30年的内战,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由共产党执政短短不到一年,竟然就脱胎换骨,敢于做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在自己的境外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进行一场战争。而且居然还把这个世界头号强国从自己的国境边推回到她认为合适的位置。这一事实,让很多人60年后仍然感到如鲠在喉,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声音试图抹黑这场60年前从精神层面重建了一个国家的战争。
在这部影片中,有一大段反映板门店谈判的剧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穿着军服的中国外交官原型可能是板门店停战谈判中国谈判代表丁国钰。也有人认为其原型是中方谈判的实际负责人李克农。这位谈判代表表现出了对美国的极度蔑视,这正是当时板门店美方感到最难受的一点——中国人有战场上的胜利作底气,让他们生气又无可奈何。
片中始终不用正眼看美国人的中国谈判代表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朝鲜停战协定和临时补充协议上正式签字。左起:彭德怀、毕季龙、李克农、乔冠华、丁国钰。
影片的一段剧情按照历史记载重现了板门店谈判的一幕:双方代表对视整整几个小时,一言不发,只是一根接一根的抽烟。最后美国代表丢下狠话离场。镜头一转,双方战斗继续。
当时,美国想要消灭、压制新中国,而不是与之平起平坐。尽管战场现实让他们不得不坐下来谈,但美国仍信奉:“如果你无法战胜一个对手,就和他谈判。”这句话要反过来理解,也就是说:“没有战场的胜利,就没有什么谈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场为了停战而打的战斗,正如美方谈判代表现实中在板门店甩下过的话:“让机关枪和大炮辩论去吧!”——这是那个时代的帝国主义唯一听得懂的语言。
西方战史评论家称:”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长津湖地区)战场中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同样,如果在三八线上的拉锯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为了这些小小的山头前赴后继,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也一样会不一样。至少,抗美援朝战争就不会在1953年8月宣告停战。
《猪排山》的故事没有“讲完”,朝鲜战争又何尝不是如此: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双方代表没有握手,没有庆祝,没有任何客套,只是各自转头就走。似乎在无声的宣告“这只是幕间休息”,然而这个幕间休息,一休息就是60年。
今天,朝鲜的局势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一次,双方展示自己实力的方式和当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局势也已经天翻地覆。美国华盛顿的朝鲜战争纪念碑上写着:自由不是无代价的。而60年前,我们的先辈在朝鲜证明:“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不要忘记了他们!
相关回答为什么美国经常有关于越战题材的电影和反战情节,却鲜有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影及反战情节? - 越南战争有8个回答如果朝鲜战争志愿军输了,会对新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