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拐小品的经典语录
策划不好看
卖拐、卖车、功夫这三部小品从属于同一系列,也都是十分成功的喜剧小品,这些当然是毫无争议的。但是,这三部作品之间亦存在些许差别,无论从其主题还是情节上,皆是如此。
《卖拐》这部作品除了为赵本山赚来“大忽悠”这个绰号之外,亦流传下来许多经典台词,久用不衰,如“要啥自行车”,“没病走两步”,“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夫”等。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赵氏小品,自此而变成了纯粹的挠痒痒。
实则不然,对于《卖拐》这部作品,我们同样从剧情与立意进行分析,来一起看一看这部作品的深度。简单的说,卖拐就是诈骗现场的一次夸张复现,从愿者上钩,到请君入瓮,一步一坑,情节十分流畅。
在剧中,范伟所表演的角色稍显迟钝,但这种迟钝是观众视角下与赵本山的角色所形成的反差。换句话说,范厨师与观众之间并不存在智商差别,而是存在信息差别,这种差别不仅在于观众提前知道赵本山的目的(卖拐)和部分策略(忽悠),还包括赵本山和高秀敏诸多次对观众的提醒,例如“你跺你也麻”。这种提醒处理的恰到好处,使得范厨师留给观众的印象是憨厚老实,而非傻了吧唧。
范厨师的普通人设定拉近了这部作品与现实的距离,也因此具备巨大的讽刺意义。赵氏骗局也十分典型常见,以至于某邪教因为这部《卖拐》将赵本山拉入黑名单,这反而是对卖拐这部作品现实意义的嘉奖。有人说这部小品是在取笑残疾人,实在是毫无根据,正如前文分析,范厨师的智商与普通人并无差异,并非脑残。
到了《卖车》,这种讽刺性虽然是某种延续,但无论从范伟的人设,还是剧情的合理性,均无法达到《卖拐》的高度。
首先,范伟从一个普通的厨师,变成了一名因为上当受骗而丢了工作、跑了对象的弱势群体,这样的人是不多见的。其次,对于骗子,看到此前的受害者不躲开,反倒上前想在骗一次,似乎也不是最优选择。第三,卖车的原因其实并未交代,后面提到“就是自行车改的”应该只是托词。这种剧情与现实的裂痕,就需要通过人物设定来使之合理,其一是降低范厨师智商;其二是改变赵本山身份——由原本的兼职大忽悠变成了专业骗子。
所以,两部作品虽然指向相似的社会现实,卖拐更加自然,卖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范厨师的确太蠢了,尤其是说出“有能耐你整四岁的,五岁也不在乎”这句台词之后,这部作品的现实性便进一步减弱。如果说《卖拐》针对的是骗子群体,那么《卖车》将矛头指向被骗者,赵本山最后说“别恨他,全指这种人养活咱们呢”,便算点明了主题。
到了第三部,《功夫》,名字起的就很随意,内容更是与普通群众相脱离。《卖车》虽然对范厨师进行了些许降智操作,但本质上来说他还是具备普通人属性的。但在《功夫》里,无论赵本山还是范伟,均脱离了普通人的身份,而分别作为骗子集团首脑和反诈骗从业者。
当然,就情节而言,《功夫》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春晚》这样一个不适合悲剧存在的舞台上。春晚不可能让范厨师孤苦伶仃、忽悠至死,所以,与其说是范厨师被忽悠之后发粪涂墙,不如说春晚拯救了他。好人一定要有好报,坏人一定要有恶果,这是唯一老少咸宜的套路。
但是,这并不能弥补《功夫》和现实的鸿沟,亦很难概括其主题。首先,并未能延续系列作品的讽刺传统,其次,也没能让大忽悠绳之以法,最后反倒是一团和气。而情节上甚至出现了很难解释的对联,范厨师为什么会提前包好给大忽悠的对联呢?
这种剧情上的反现实,使得这部作品具备某些荒诞色彩,如果加上某些特效,也未尝不是一部短篇武侠小说。乃至于让人觉得,只有用读武侠小说的方式,才能将剧情读通顺。好在这部小品的人设颇具武侠之风,倒也能够自洽。
至此,对这三部作品做出一番评判,在喜剧小品的评判方式下,那么《卖拐》为上上之作,《卖车》为上中之作,《功夫》为中上之作。
《卖拐》是赵本山、范伟、高秀敏在2001年1月23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小品,获得当年小品一等奖。《卖拐》由何庆魁、宫凯波、张庆东三人参与编剧。
《卖拐》这个小品是一个消极暗示的典型。讽刺了那些性格多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听风是雨、盲目崇拜的人。
小品中的卖拐者以行家里手自居,用一些貌似科学术语的语言就更有欺骗性。买者说自己"脸有点大",言外之意是说自己的腿没有问题。卖者则说:"那是腿部神经末梢坏死,把脸憋大了。""神经末梢坏死"可不是小事,放在谁身上心里也得"咯登"一下。买者说:自己左腿没有毛病,只是小时候右腿摔过。卖者便说"那是转移了"。"转移了"这三个字是癌症晚期常出现的字眼,很有煽动性。让你把腿跺麻之后走一圈儿,肯定会有不适之感,因此买者对自己的腿有病就深信不疑。
人对自己的健康是很珍视的,因而也容易疑神疑鬼,过分敏感,本来没问题的部位,在意识的指导下,也会产生错觉,出现"杯弓蛇影"的心理暗示效应,进而产生了急切求治的心理。怎么治呢?卖者说出了他的"经验"之谈:"架着拐,走一段时间就会好。"既然治法这么现成简单,何乐而不为呢?这时卖者不失时机地把拐拿出来进行推销。买者听说自己的腿有办法治,自然喜出望外。于是,一出骗局也就此宣告成功。
有意识的施加暗示者其积极或消极意义与其动机有关。小品《卖拐》则是一个消极暗示的典型。在消极暗示中,受暗示者的性格多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听风是雨、盲目崇拜。他们大多知识浅薄,缺乏科学意识。
《卖拐》令人捧腹不已。其寓意主要是讽刺那些坑人的奸商。而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位买拐者,人们笑他愚得可悲,愚得可怜。就像老百姓常说的:"让人卖了,还替人家点钱呢!"但这样的愚者,是否"纯属虚构"?事实上,在商家的虚假宣传中,上当受骗者俯拾皆是。
当然没有,包袱不多,笑料不多,故事也不够真实
还是卖拐好看!
这个《策划》好象没有创新的成分 没多少看头 要不是两个名角在里面还不知道什么前矿呢
没有,觉得他最近这几年的节目都有滑坡的趋势,没有那么经典了.
策划更讽刺了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还好
当然没有卖拐好看
总的来说还可以吧,不过我觉得没有卖拐好看,那个忽悠的厉害,至今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