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九十九度经典语录
作者用电影语言蒙太奇手法如不相关人物位置上的接近、主题的相关、人物心理的联系等把各片断串在一起,中间不作任何过渡,由此作品以流动的方式向前叙事;从而引出了富裕、悠闲的上层社会和受剥削、下苦力的劳动阶层的比照,显示了社会不平等的主题。
正是上述一些在今天看来仍颇为现代的艺术技巧的纯熟运用及作者“对于人生看法的不同”,使这篇作品“有立意”,“达到一个甚高的造诣”,从而在现代小说史上常被提及。
用最快利的明净的镜头,摄来人生的一个断片,而且缩在这样短小的纸张(篇幅)上在我们过去短篇小说的制作中,尽有气质更伟大的,材料更事实的,最富有现代性。
扩展资料: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早期运用现代派手法的名篇。作者选取北京夏季炎热的一天,以挑夫流动的脚步,将貌似互不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一起。
小说截取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片段,且让这些片段带着生活本身的空间广延性与时间连续性,展示了1930年代中国都市生活的样态,以其相当的整体性具备了现代中篇小说的格局,同时处处体现出悲悯的情感和对底层的人道主义关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十九度中》
林徽音小说__九十九度中 林徽音 摘自天下文化出版之 喜燕堂正厅里挂著金喜字红幛,几对喜联,喜娘正在 服从号令,连连地深深地鞠躬。外边的喧吵使周围客 人的头同时向外面转,似乎打听外面喧吵的缘故。 新娘本来就是一阵阵地心跳,此刻更加失掉了均衡; 一下子撞上,一下子沈下,手里抱著的鲜花随著只是 打颤。 雷响深入她耳朵里,心房里… 「新郎新娘--三鞠躬--……三鞠躬。」阿淑在迷 惘里弯腰伸直,伸直弯腰。昨晚上她哭,她妈也哭, 将一串经验上得来的教训,拿出来赠给她--什麽对 老人要忍耐点,对小的要和气,什麽事都要让著点- -好像生活就是靠容忍和让步支持著! 她焦心的不是在公婆妯娌间的委曲求全。 这几年对婚 姻问题谁都讨论得热闹,她就不懂那些讨论的道理遇 到实际时怎麽就不发生关系。她这结婚的实际,并没 有因为她多留心报纸上,新文学上,所讨论的婚姻问 题,恋爱问题,而减少了问题。 「二十五岁了……」有人问到阿淑的岁数时,她妈总 是发愁似的轻轻地回答那问她的人,底下说不清是叹 息是罗嗦。 在这旧式家庭里,阿淑算是已经超出应该结婚的年龄 很多了,她知道,父母那急著要她出嫁的神情使她太 难堪!他们天天在替她选择合适的人家--其实哪里 是选择!反对她尽管反对,那只是消极的无奈何的抵 抗,她自己明知道是绝对没有机会选择,乃至於接触 比较合适,理想的人物!她挣扎了三年,三年的时间 不算短,在她父亲看去那更是不可信的长久… 「余家又托人来提了,你和阿淑商量商量吧,我这身 体眼见得更糟,这潮湿天……」父亲的话常常说得很 响,故意要她听得见,有时在饭桌上脾气或许更坏一 点。 「这六十块钱,养活这一大家子!养儿养女都不 够,还要捐什麽钱? 乾脆饿死!」有时更直接更难堪: 「这又是谁的新褂子?淑,你别学时髦穿了到处走, 那是找不著婆婆家的--外面瞎认识什麽朋友我可不 答应,我们不是那种人家!」…懦弱的母亲低著头装 作缝衣:「妈劝你将就点……爹身体近来不好,…女 儿不能在娘家一辈 子的……这家子不算坏;差事不错, 前妻没有孩子不能算填房…」 理论和实际似乎永不发生关系;理论说婚姻得怎样又 怎样,今天阿淑都记不得那许多了。 实际呢,只要她 点一次头,让一个陌生的,异姓的,异性的人坐在她 家里,乃至於她旁边,吃一顿饭的手续,父亲和母亲 这两三年--兴许已是五六年来的--难题便突然地 在他们是觉得极文明地解决了。 九十九度中_一鞠躬地和自己的幸福作别 对於阿淑这订婚的疑惧,常使她父亲像小孩子似的自 己安慰自己:阿淑这门亲事真是运气呀,说时总希望 阿淑听见这话。 不知怎样,阿淑听到这话总是很可怜父亲,想装出高 兴样子来安慰他。母亲更可怜;自从阿淑订婚以来总 似乎对她抱歉,常常哑著嗓子说:「看我做母亲的这 份心上面。」 看做母亲的那份心上面!那天她初次见到那陌生的, 异姓的异性的人,那个庸俗的典型触碎她那一点脆弱 的爱美的希望,她怔住了,能去寻死,为婚姻失望而 自杀麽?可以大胆告诉父亲,这婚约是不可能的麽? 能逃脱这家庭的苛刑(在爱的招牌下的)去冒险,去 漂落麽? 她没有勇气说什麽,她哭了一会儿,妈也流了眼泪, 後来妈说:阿淑你这几天瘦了,别哭了,做娘的也只 是一份心。 ……现在一鞠躬,一鞠躬地和幸福作别,事情已经太 晚得没有办法了。 吵闹的声浪愈加明显了一阵,伴娘为新娘戴上戒指, 又由赞礼的喊了一些命令。 迷离中阿淑开始幻想那外面吵闹的原因:洋军夫打电 车吧,汽车轧伤了人吧,学生又请愿,当局派军警弹 压吧……但是阿淑想怎麽我还如是焦急,现在我该像 死人一样了,生活的波澜该沾不上我了,像已经临刑 的人。 但临刑也好,被迫结婚也好,在电影里到了这种无可 奈何的时候总有一个意料不到快慰人心的解脱,不合 法,特赦,恋人骑著马星夜奔波地赶到……但谁是她 的恋人?除却九哥!学政治法律,讲究新思想的九 哥,得著他表 阿淑结婚的消息不知怎样?他恨由父 母把持的婚姻……但谁知道他关心麽? 他们多少年不来了,虽然在山东住的时候他们曾经邻 居,两小无猜地整天在一起玩。 幻想是不中用的,九 哥先就不在北平,两年前他回来过一次,她记得自己 遇到九哥扶著一位漂亮的女同学在书店前边,她躲过 了九哥的视线,惭愧自己一身不入时的装束,她不愿 和九哥的女友做个太难堪的比较。 感到手酸,心酸,浑身打颤,阿淑由一堆人拥簇著退 到里面房间休息。 女客们在新娘前後彼此寒暄招呼, 彼此注意大家的装扮。有几个很不客气在批评新娘 子,显然认为不满意。 「新娘太单薄点。」一个摺著十几层下颏的胖女人, 摺著扇和旁边的六姨说话。阿淑觉到她自己真可以立 刻碰得粉碎;这位胖太太像一座石臼,六姨则像一根 铁杵横在前面,阿淑两手发抖拉紧了一块丝巾,听老 妈在她头上不住地搬弄那几朵绒花。 随著花露水香味进屋子来的,是锡娇和丽丽,六姨的 两个女儿,她们的装扮已经招了许多羡慕的眼花。有 电影明星细眉的锡娇抓把瓜子嗑著,猩红的嘴唇里露 出雪白的牙齿。她暗中扯了她妹妹的衣襟,嘴向一个 客人的侧面努了一下。 丽丽立刻笑红了脸,拿出一条丝绸手绢蒙住嘴挤出人 堆到廊上走。 望著已经在席上的男客们。有几个已经 提起筷子高高兴兴地在选择肥美的鸡肉,一面讲著笑 话,顿时都为著丽丽的笑声,转过脸来,镇住眼看 她。 丽丽扭一下腰,又摆了一下,软的长衫轻轻展开,露 出裹著肉色丝袜的长腿走过另一边去。 九十九度中_心底涌起琼的影子 年轻的茶房穿著蓝布大褂,肩搭一块桌布,由厨房里 出来,两只手拿四碟冷荤,几乎撞住丽丽。 闻到花露 香味,茶房忘却顾忌地斜过眼看。昨晚他上菜的时候, 那唱戏的云娟坐在首席曾对著他笑,两只水钻耳坠, 打秋千似的左右晃。 他最忘不了云娟旁座的张四爷,抓住她如玉的手臂劝 乾杯的情形。笑眯眯的带醉的眼,云娟明明是向著正 端著大碗三鲜汤的他笑。 他记得放平了大碗,心还怦 怦地跳。直到晚上他睡不著,躺在院里板凳上乘凉, 随口唱几声「孤王……酒醉……」才算松动了些。 今天又是这麽一个笑嘻嘻的小姐,穿著这一身软,茶 房垂下头去拿酒壶,心底似乎恨谁似的一股气。 「逸九你喝一杯什麽?」老卢做东这样问。 「我来一杯香桃冰淇淋吧。」 「你去拣几块好点心,老孟。」主人又招呼那一个 客。午饭问题算是如此解决了。为著天热,又为著起 得太晚,老卢看到点心铺前面挂的「卫生冰淇淋,咖 啡,牛乳,各样点心」这种动人的招牌,便决意里面 去消磨时光。 约到逸九和老孟来聊天,老卢显然很满 意了。 三个人之中,逸九最年少,最摩登。在中学时代就是 一口英文,屋子里挂著不是「梨娜」就是「琴妮」的 相片,从电影杂志里细心剪下来的,圆一张,方一 张,满壁动人的娇憨--他上海去了两年,跳舞更是 出色了,老卢端详著自己的脚,打算找逸九带他到舞 场拜老师去。 「哪个电影好,今天下午?」老孟抓一张报纸看。 邻座上两个情人模样男女,对面坐著呆看。男人有很 温和的脸,抽著菸没有说话;女人的侧相则颇有动人 的轮廓,睫毛长长的活动著,脸上时时浮微笑。她的 青纱长衫罩著丰润的肩臂,带著神秘性的淡雅。 两人 无声地吃著冰淇淋,似乎对於一切完全的满足。 老卢、老孟谈著时局,老卢即是机关人员,时常免不 了说「我又有个特别的消息,这样看来里面还有原 因」,於是一层一层地做更详细原因的检讨,深深地 浸入政治波澜里面。 逸九看著女人的睫毛,和浮起的笑涡,想到好几年前 同在假山後捉迷藏的琼两条发辫,一个垂前,一个垂 後地跳跃。 琼已经死了这六七年,谁也没有再提起过 她。今天这青纱长衫的女人,单单叫他心底涌起琼的 影子。 不可思议的,淡淡的,记忆描著活泼的琼。在极旧式 的家庭里淘气,二舅舅提根旱菸管,厉声地出来停止 她各种的嬉戏。但是琼只是敛住声音低低地笑。 雨下 大了,院中满是水,又是琼胆子大,把裤腿卷过膝 盖,赤著脚,到水里装摸鱼。不小心她滑倒了,还是 逸九把她抱回来。和琼差不多大小的还有阿淑,住在 对门,他们时常在一起玩,逸九忽然记起瘦小、不爱 说话的阿淑来。 「听说阿淑快要结婚了,嬷嘱咐表姨家问候,不知道 阿淑要嫁给谁!」他似乎怕到表姨家。 这几年的生疏 叫他为难,前束不入时的阿淑倒有种特有的美,一种 灵性……奇怪今天这青衫女人为什麽叫他想起这许 多……倦了的逸九忽然感到苦闷。 老卢手弹著桌边表示不高兴:「老孟你少说话,逸九 这位大少爷说不定他倒愿意去演电影呢!」种种都有 一点落伍的老卢嘲笑著翩翩年少的朋友出气。 青纱长衫的女人和她朋友吃完了,站了起来。男的手 托著女人的臂腕,无声地绕过他们三人的茶桌前面, 走出门去。老卢逸九注意到女人有秀美的腿,稳健的 步履。两人的融洽,在不言不语中流露出来。 「他们是甜心!」 「这女人算好看不?」 三个人同时说出口来,各各有所感触。 午后的热,由窗口外虚进来,三个朋友吃下许多清凉 的东西,更不知做什麽好。 「电影院去,咱们去研究一回什麽『人生问题』『社 会问题』?」逸九望著桌上的空杯,催促著卢、孟两 个走。心里仍然浮著琼的影子。 活泼、美丽、健硕,全幻灭在死的幕後,时间一样的 向前,计量著死的实在。 像今天这样,偶尔地回忆就 算是证实琼有过活泼生命的唯一的证据 地址 。
林徽因采用了现代建筑上“打散重构”的原理作为《九十九度中》的结构方式。“打散重构”是现代造型设计的艺术用语。它的含义是:先对原有形态进行科学分解谓之“打散”,然后又将分解而成的各元素按照新的美学构想重新排列、组合出与原型完全不同的新形态谓之重构。小说《九十九度中》包含五组人物画面:挑夫、卢二爷、张宅、车夫、阿淑。这五组画面是作品的原有形态,作者一开始就“五子登科”般将五组画面依次推出,每推出一个画面旋即又用分离的笔触将画面打散:
“挑夫”被分解为“进城-讨赏—喝酸梅汤-暴病-死亡”
“卢二爷”被分解为“找餐馆-闲聊-居家百无聊奈”
“张宅”被分解成“备寿-白日庆诞-夜宴”
“车夫”被分解成“讨债-打架-被捕-入狱”
只有阿淑结婚的事件一气呵成,保持了时间上的连续。这个事件被作者的匠心安排在中心位置,犹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凌空的蜃楼,成为整齐统一中的一个变音。其它分解的四组画面事件在尔后的叙述中不是紧贴在一起、而是穿插在其它同样被分解的事件中进行。它们之间的交替出现在逻辑上似乎没有关联关系,这样就导致了读者对同一事件的思维间隔和视觉联想的中断,人们看到的只是即兴式的充满直觉和灵感的片断,从而感到扑朔迷离。
打散以后再链接重构使得小说《九十九度中》有如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卷轴画《清明上河图》一样,你无法马上把一个事件看明白,只能相继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看。只是,已经中断的事件会在另一个事件的缝隙中透显出来,就象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透显出来一样明朗随意。这种在似乎没有联系的元素之间进行强制性联络的手法给人强烈的跳跃感和飘忽的美——作者之心未必然,但读者之心何必不然。将这些画面有机地链接在一起并激活窗口的轻灵一点是作者的情感鼠标。交错切换的画面展示了两类人迥然不同的两类生活图景:挑夫、车夫、丫环——劳动人民系列——他们的命运是病死、坐牢、挨饿;卢二爷、张老太太、阿淑——富贵人家系列——他们的生存状态是空虚无聊、挥霍无度、因循守旧。我们可以发现,所有漫散各处的事件元素都被一个内在的东西辖持在一个整体之中,达成一致,从而使你得出强烈的统一印象: 30年代的中国“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社会现实和主人公对攘攘众生的人文关怀。可以说,《九十九度中》没有完整地刻划一个人,却速写了那个时代的所有人;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却通过世态百相告诉了我们无数个故事。就作品而言,抽象的艺术与现实的内容呈现出近乎完美的融合趋势,其它的一切诸如客体原味的东西以及林徽因本人的理性直觉和天赋的才情都在艺术重构的层面上得以延伸和展开;从受众角度而言,艺术的打散重构手法使小说产生了极大的跳跃性和不稳定性,我们因此更能产生对30年代生活本身的不稳定性的真实感受。
在打散重构的操作中,林徽因特别善于撷取一个画面唤起整个时空,这使得作品呈现高度浓缩的理趣。对此,我们从作品对30年代北京故都日常生活的扫描中可见一斑。
为着六十九年前的今天。六十九年前的今天,江南一个富家里又添了一个绸缎金银裹托着的小生命。经过六十九个像今年这样流汗天气的夏天,又产生过另十一个同样需要绸缎金银裹托的生命以后,那个生命乃被称为长寿而又福气的妇人。(6)
这是一段凝百年于一瞬的文字。这段话蕴含了绵长的历史信息。它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锦绣簪缨之家,这一天是张老太太的七十寿辰,天热酷不可挡。老太太因为曾经生育过十一个儿女,出色的完成了封建大家庭传种续嗣的任务,所以得以象《红楼梦》中的贾母一样享受着这个家庭至高无上的富贵……林徽因用诗一般凝炼含蓄的笔触在历史的章页里卷进了七十年的穿插,句式的回环复沓以及内涵的绵延缠绕更平添了音乐的整饬。
除了时间的浓缩,小说中还有一段同样精彩的空间浓缩:
本来准备着对付赖帐的巴掌,立刻打到了王康的老脸上了。必须地扭打,由蓝布的小摊边开始,一直扩张到停洋车的地方……呼喊的声浪由扭打的两人出发,膨胀,膨胀到周围各种人的口里……(7)
两个被生活吞噬了物质也吞噬了灵魂的人力车夫,一个出于讨帐,一个出于赖帐大打出手,打得人群蚁聚,交通阻塞,店铺关门,巡警脱岗,军队离席,打得“犁尖翻起草根的土壤”(8)、白炽的阳光飞溅成红色的火焰——这样一幅翻天覆地的打斗场面竟被林徽因轻轻一敛,便收缩成了诗的不盈一握、被她天马行空的灵感移写成了一曲“掌心里波涛汹涌”(9)的歌。于刹那间问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林徽因浓缩了空间,跨越了时间,大大扩展了对象的内涵和外延。
笔者认为,《九十九度中》的打散重构的艺术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它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上,这种文化意义超出了其时将小说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工具和人际交流作用的普泛意义而呈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林徽因怀抱新月派、京派、现代派的三弦,以出世的姿态,写入世的文字,她不仅仅把小说当作艺术的“手段”,也把小说视为了艺术的本身,这是使她在现代文坛脱颖而出且在文学史独占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粹美宁静的诗
与其说《九十九度中》是一篇小说,勿宁说它是一篇粹美宁静的散文诗。林徽因在匠心运营打散重构的“不和谐”的同时,又通过诗意的升华将精致绮丽的和谐照鉴其中,营造了“不和谐”中的和谐。诗的想象,诗的凝炼,诗的理趣乃至诗的节奏种种诗元素如同一架钢琴上的各个键子一样在她指下轻快地组合跳动,播下一串串精致的宁静,一丛丛繁复的粹美。
《九十九度中》并无特别高深的思想却涵含着秀逸蕴藉的情感和精妙灵性的想象。作者的感情直接从心底的醴泉中流淌出来,走家串巷地与芸芸众生进行对话,其想象将炎炎烈日流动成生活的颤音,将抱不拢的人生燃成新鲜的颜色。林徽因凭着诗一样的性情、爱好和卓绝的美术素养结构着小说,通过熙熙攘攘的现实人生创造了有机的艺术人生。林徽因敏感而美丽的心灵“犹如一架大钢琴的复杂的琴弦,对于琴键的每一触,不论是高音还是低音、重击还是轻弹,它都会作出反应”(10)。小说写阿淑的对象是“庸俗的典型触碎她那一点脆弱的爱美的希望”,写慧石的伤感“像被电击一样,触到伯伯眼里蕴住的怜爱,一股心酸抓紧了她的嗓子”(11)。“希望”、“怜爱”是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心灵的活动不具备物质的可视性,他人无法以外显的方式厘测它,可是经过作者“触碎”“电击”“蕴住”“抓紧”的艺术修饰,不可见的东西就得以象一块强烈的色彩或一段凄婉的音乐一样骤然打入读者的心灵而无需再加以解释。小说的叙述语言是诗化的:“今天又是这么一个笑嘻嘻的小姐,穿着一身软”,一个“软”字,给我们留下美的无限空间;“圆一张,方一张,满壁动人的娇憨”的表达使墙上的照片不再没有生命;“刘太太的花油纸伞在日光中摇摇荡荡地迎着风”“门口的洋车像放大的蚂蚁一串,头尾衔接着放在街沿”(12)等,谁能分得清是属于小说还是属于诗歌亦或散文的话语?小说的语言常和着音乐的节奏:“脚与腿,腰与背,侧脸、眼和头发,全映入老卢的眼里”,“生育,病痛,兵乱,行旅,婚娶,没规则地纷纷在记忆下掀动”,“茶碗,茶缸,施茶的人家,碗,碟,果子杂乱地绕着大圆篓”(13)……参差变化的句式,短促鲜明的旋律,使作者的感情随着画面极富音乐感地流动起来。
林徽因是一个富有情调的艺术家但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艺术家,她的创作“一出手就表现出难得的艺术上的节制和宁静”(14),在《九十九度中》我们感觉不到她在高朋满座的生活中那种口若悬河、锋词辩语的气势,所见的只是“一个女性的细密而蕴藉的情感,一切在这里轻轻地弹起共鸣,却又和粼粼的水波一样轻轻地滑开”(15),虽不能让人一下解读作品的全部,却能凭借灵动、纤巧的语句牵引有心人走进画面,产生一种归马不如戎马逸的喜悦。
不少论者注意到了《九十九度中》所展示的画语色彩:“一个女人骑着自行车,由他左侧冲过去,快镜似的一瞥鲜艳的颜色,脚与腿,腰与背,侧脸、眼和头发”,但却忽略了紧接着的后一句“女人谁又不爱?难道你在街上真闭上眼不瞧那过路的漂亮的!”脱口而出的议论看似透明,却不无戏谑,更蕴含着一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女性情怀。林徽因的这种话中有话的表达即使在展示惨痛的人生时也不例外。小说的结尾作者就是用“他已想如何去捐募点钱,收殓他朋友的尸体。叫孝子挨家去磕头吧!”(16)传递了“挑夫死亡、无钱下葬、孝子乞讨、朋友帮忙”的宽泛信息。所有这些个体的情怀和客体的信息都只是包蕴在文字的内语境中,林徽因的感情是含蓄内敛的,哪怕在展示最自由的内心世界时也是如此。小说里的阿淑暗恋着表哥逸九,而逸九却暗恋另一个叫琼的女人。琼此时已死,阿淑正在他嫁。在情与理之间,理的绝对强大足以让情绝望,无论是活着的阿淑还是死去的琼,她们与逸九之间的爱情都已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实,可是婚礼进行中的阿淑仍痴痴地幻想着逸九来救她:“临刑也好,被迫结婚也好,在电影里到了这种无可奈何的时候总有一个意料不到快慰人心的解脱……恋人骑着马星夜奔波地赶到……”(17),而被她巴望的逸九这时也在另一处酒楼思念着已故的心上人琼:“活泼、美丽、健硕,全幻灭在死的幕后,时间一样的向前,计量着死的实在……”(18)近在咫尺,远在天涯,一般苦,两样愁,二人惊人相似的怀旧心绪虽不似莱蒙托夫的爱情诗“冷落的殿堂总还是庙,推倒的圣像依然是神” (19)来得撼人心魄,但惟其如此,才生成了林徽因小说独特的宁静和节制。
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伏尔泰说:“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应该把它创造出来”(20)。林徽因创造了一个自己的文学上帝。她的小说没有象社会的前卫们那样发出狂呼呐喊,没有象救世主一样开出拯世良方,但司空见惯的平凡事物却因为她诗化的表达而调整了原有的价值,变得新鲜,变得生动,变得精致,变成了生命的活体。在林徽因的身上汇聚了太多的知识和才能,厚积薄发的结果,《九十九度中》有言语所能照明的部分,更有言语所不能照明、无法用言语解说的部分。但无论如何,作者对现代文学的建树是卓越的:诗画交辉的艺术设计解构了《九十九度中》作为传统小说的独立意义;建筑重构的手法、诗歌照鉴的匠心又制造了美的距离,她在传统的写作中注入了现代性,为我们提供了小说艺术生成的有益尝试。
参考资料: 网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百度
在这里:
很吸引人!没有一点点看不下去的感觉,反而吸引我一下子看完了还意犹未尽。
好像人世间所有的情感,心理,常态,都细致的浓缩在了这九十九度之中。
这篇文章完美地把当时各阶层的人物描绘的生动,入神,没有一丝丝的赘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于纸上。仿佛置身于其中,又像是现代人的“航拍”,更像是一幅大型的画卷,从宏大到细微,都是精致的。
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人物繁多。好像都没有联系,实则是在同一个大空间里。
比如:“瞅着给吧。一个说。”“怪热天多赏点吧。又一个抿了抿干燥的口唇。想到方才胡同口的酸梅汤摊子,嘴里觉着渴。”
再如:“厨房送上一碗凉菜。丁大夫踌躇之后决意放弃吃这碗菜的权利。小孩们都抢了盘子边上放的小冰块,含到嘴里嚼着玩,其他客喜欢这凉菜的也就不少。天实在热!”
又如:断续着呻吟,挑夫开始感到苦痛,不该喝那冰凉东西,早知道这大暑天,还不如喝口热茶!
人生百态,历历在目。
真不愧是大家的手笔!
当时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各行各业,所有阶层的人,都在这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一温度中,生活着,活动着,从白天到夜晚。
字里行间,林徽因写出了旧中国的贫富对照,人生的不如意。值得现代的我们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