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兄弟经典语录窄门
文|花木柔
图|网络
2019年第45周,熬了两宿,我终于读完了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
读的过程中,我时而狂笑,时而哭泣。书中诙谐幽默的笔触,朴实无华的语言,让我为之动容,为之叹服,更为之感动。
说实话,余华的书不能多读。每读一本,每读一次,情感都受到极大的冲击,许多时候,我甚至怀疑人生。读余华的书,绝对是对心灵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朋友圈的小伙伴说过:“要在有生之年多读名著。因为好书能让人足不处户,就可以看尽世间百态,领略人性险恶,体验人间真善美。”
书富如大海,百货皆有。或许,遨游在书中,可以让我们发现一个更真实的自我。
1
《兄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钢和李光头是刘镇两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再婚,让他们有缘成为了异父异母的两兄弟。
宋钢真诚正直、善良懂事,比李光头大一岁。李光头则顽皮、聪明、讲义气,少年老成。
文革时期,父亲宋凡平因其地主成分被打倒。兄弟两人相依为命,受尽磨难。宋凡平逃跑去接治病回家的妻子李兰,路上遭造反派活活打死。母亲李兰自此独自一人,忍辱负重抚养李光头。
李光头15岁时,在厕所偷看美女林红的屁股,被群众赵诗人当场逮住,从此臭名远扬,成了刘镇风云人物。母亲李兰在屈辱和生病的双重压力之下,心力交瘁,最终撒手人寰。
不久,宋钢爷爷也因年迈去世。于是,宋钢与李光头,再次抱团成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兄弟。
回城后,宋钢被分配到五金厂当工人。李光头则进了福利厂,和一帮残疾人开启了人生新模式。
这段时间,兄弟俩互相关爱,两人的感情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后来,宋钢与李光头因为争爱林红反目。李光头被赵诗人奚落,他对其大打出手并说出了那一句情真意切的话:
“宋钢是我兄弟,就是天翻地覆慨而糠了,宋钢还是我的兄弟。”
宋钢如愿与林红结婚。婚后,迫于林红的压力,他与李光头渐行渐远,直至分道扬镳。两人的兄弟感情跌落冰点。
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宋钢所在的五金厂倒闭,他失业了。因不想成为林红的负担,他开始了间歇性就业。期间,他弄伤了腰,搞坏了肺,灰头土脸的生活,使得小家庭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反观李光头,因为胆大、脸皮厚、点子多,他走出了一条独具个人特色的勤劳致富路。他不怕脏不怕累,靠捡、卖破烂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李光头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希望自己永远是那根别人口中的“骨头”,所以,他一直不曾停下前进的步伐。他越挫越勇,最终成了刘镇的首富。
虽然贵为首富,但是,李光头自始至终有一点没变,就是对宋钢的至亲至爱兄弟情。发达后,他几次主动对宋钢伸出援手,但都遭到了宋钢的拒绝。
患病后的宋钢,感到愧对林红,始终难以心安理得地过日子。他放弃治病,不辞而别,与江湖骗子一道闯起了江湖。只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他没挣到很多钱,妻子林红却投入了李光头的怀抱。
爱情之灯熄灭。宋钢心如死灰。他分别给林红和李光头留了一封信,然后,悄无声息地卧轨自杀。
他给李光头的信,坦诚地写出了多年来,自己心中一直想说却没能说出口的话:
“李光头,你以前对我说过: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现在我要对你说: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们还是兄弟。”
从此,李光头和林红活在了深深的内疚和自责之中。
2
2005-2006年,《兄弟》一经面世,便风靡全球,被世界各地的报刊杂志界盛赞为“一部不朽的小说”,“迷乱而狂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
在这个和平年代,在这个蒸蒸日上、繁荣昌盛的国家,竟然有人用这样一本书,撕开了历史的沉重面纱。它的不可思议让全世界的人为之震惊。
这本书不只是讲兄弟之情,更多的是,讲述了文化大革命到90年代末,我们国家曾出现过的残暴和疯狂,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它真实呈现了每个人在社会变革的巨大裂变中,对人生的谋划和走向。
谋划人生,这个观念,如今已深入人心。但,四十多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可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那时候,人们一切被计划、被安排,一成不变是生活的常态。
然而,突然有一天,“改革开放”从天而降,生活变得波澜起伏。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与不安,甚至无所适从。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巨大的争议,大概是因为它揭露了社会残酷的真相。每个读者,或多或少,都能在书中描写的众多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每个人或随波逐流,或纸醉金迷,或努力追梦,但无论你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最后,你都必须具有为生活埋单的能力。
我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读此书感觉亲临其境,仿如回到了过去那个曾经疯狂,荒诞的年代。
书中,余华直白地写道:“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挪威作家易卜生也说过:“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所以,“强烈的真实感”是《兄弟》这本书最深刻,最为独特的地方。
3
加拿大《国家邮报》对《兄弟》的评论一阵见血:
“粗俗之人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看穿了精英的假面,最后人人都迷失方向,没有一个胜利者,因为谁都把握不住属于自己的东西。”
“谁都把握不住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句话,是否说出了你心底的担心与害怕?
这个社会,人人都高喊着奋斗、要有房有车、环游世界,可是你可否有认真深入地想过自己的将来?
我们终其一生,追逐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是宋钢,面对时代的巨变、惨淡的人生,你会不会像他一样倔强、自暴自弃,还是会调整心态,从头再来?
如果你是李光头,有朝一日财大气粗,面对心中所爱,你是否会不顾亲情或道德底线,横刀夺爱?
如果你是林红,天生貌美如花,你是否曾幻想过用美貌换取一生的体面生活?
大概,这本书最好的地方是让你不管何时何地都要明白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如果要说有,应该是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断向上进取的“野心”。
我们似乎忙得不可开交,忙得没时间睡觉,没时间读书,甚至停下来与自己深交。
但真相就是无论你多忙,变化不会为此停滞,世界不会为你改变一丝一毫。
相反,你不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关注这个星球的千变万化,还要在这千变万化中找寻出一条属于自己,适合自己走下去的道路。
就像余华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所说的一样:
“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财富,也是每个人最后的希望。即便什么都没有了,只要还有梦想,就能够卷土重来。”
每个人心中,都曾经有过梦想。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我们将其内心的梦想埋藏,直至忘掉。
但当你读余华的《兄弟》时,你马上就明白了,这个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永远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除了才华。
因此,我们应该冲破阻力,突出重围,走出生活的舒适圈,才能长久地把握住属于自己的东西。
4
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
他告诫我们,“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宋钢年轻时写过小说,有文学才华。他不但字写得漂亮,还会织毛衣。那时候,他心灵手巧,多才多艺。然而后来,他沉醉于爱情,开始随波逐流,完全放弃了自我的成长与追求。
漫长的二十年,宋钢作出的所有改变,都是为了林红。而对自己,他从来不曾考虑。他不学习,不思考,懒于进取,没有人生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哄林红高兴。
李光头是行动派,且有先见之明。他抛掉了福利厂的厂长职务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摸爬滚打,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或许开始时,他踩过不少坑,吃过不少苦,但正是,因为吃了无数的苦,尝遍了生活的盐,才造就了其不怕天不怕地的性格。
李光头的成功,与其说是时代的偶然,不如说是时代的必然。
读到这里,读者们是否对人生,有了明确的方向。
我们这一生到底如何发力,才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即使暂时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关系。作家余华在本书的后记里,字字珠玑、清楚明白的告诉了我们:
“我想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最后,我套用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句名言总结自己的读书体会: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为着疏懒误了自己的人生。”
所以,为了更好的明天,为了遇见将来更好的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向上,走进窄门,并为之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