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经典语录赏析
曾讲的中国式管理敌不过组织行为学,曾讲的各种道德分析敌不过伦理学,曾讲的人心人性敌不过社会心理学,曾讲的中国人的国民性敌不过人性研究的本土化学者,曾讲的国学又远远无法跟各位国学研究专家相比。而且曾的讲解充满了各种古中国的酸腐气息。他无法从更高的学理层次更透彻地看待社会现象,却每每故作通脱。人情面子的问题曾体会尤深,这个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的一个困境,但随着我们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一困境会有所纾解,但曾还无法站到社会变革与国民性的双向互动与矛盾冲突的高度加以阐释,而是一味钻到传统中国的各种不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陈腐信条中浸淫,故而他也缺乏救世济民的知识分子的风骨,更多是明哲保身的油滑的老人智慧,处处体现出他的各种夤缘与乡愿的小家子气。这是他的局限,也是他的粉丝群的局限。
你说他讲的通俗易懂,是因为曾压根就讲不深;你说他指引了你开始关注了国学,也是功德一件,但如果你真正深入国学的话,你很快就发现曾就是胡扯;你说曾教会了你立身行事,但你学到的那套立身行事技巧明眼人一看便知,毫无技术含量,更无人性高度;你说曾让你豁然开朗,哈哈,你说你得有多low,让一个这种水平的人给你“豁然开朗”一下。
研究曾的出名的原因是一个传播学的课题,但这绝非是他学术能力的证明。
称他为“学者”、“国学大师”是对这两个称号的污辱。
他无学者深度,也无国学研究大师的高度,活脱脱一油腻的老滑头。
这样泛泛地评价只是取一统观,如果有时间,我会把他的所谓经典语录逐一批驳。
真心欢迎各位知友有理有据地打我的脸,别骂娘,因为我会生气。(例如大家可以从他的最广为传诵的语录“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来分析这句话有多精辟和伟大)
补充:
曾的拥趸甚众,爱之者视之为最富智慧的国学大师。我有此好奇,就是分析曾的众粉丝,来深入了解人性中对世故深味乐此不疲的人们的具体人格结构,如是否具备如下特征:一,易受情感渲染所动而不愿事实上求证;二,易于找寻一价值准则后就极力拒绝其它的不利的干扰因素的自我服务偏见;三,生活中喜欢自我封闭式的思维,不敢或不愿对未知保持开放格局;四,普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且甘愿自限于这单一,不愿否定与置疑自己;五,找寻事实证据时喜欢用“XX名家说过”或“别人都这样认为”这种句式而不愿接受更权威与靠谱的科学实验结论;六,要面子大于要事实,因为曾处处在维护着这面子,故而不愿跳脱出从更高的视角来俯瞰;七,普遍知识水平不高,认知能力有限的“达克心理效应”;八,愿意相信一些符合其心理预期与得到心理满足的所谓专家文论,反之的话就选择性无视;九,有一帮低认知能力的伙伴,彼此靠相似的价值观来互相砥砺、加固与自慰,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
这些心理结构特征我们每人都有,这些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至亲至爱的人,但甘愿陷溺于此心理结构中而不自知终究是一有些许遗憾的事情。
补充曾的具体的言论的荒谬:
刚刚在看曾的视频,说易经中的道理时讲到:一,现代社会讲权力与义务都是错的,讲责任才是对的;二,现代学科分割是不好的,专业名词搞得大家都不懂,就是这些专家想从中捞一笔而已。我听到这里只能呵呵。
如果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重视责任是可以的,但对于组织的管理者来说,忽视权力与义务将会产生极严重的后果。
专业名词是意义集群的模块化与浓缩化的结果,是为了专业交流的高效而产生的,决不是曾的阴谋论所说的那样。
现代的学科分类体系的细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学术人能更精细地、更深入地观察研究对象,注重逻辑和演绎等研究方法,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提高研究的效率,加速传统学术的当代转型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可以从近几十年来中国学术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就可以证明,当然,现代学科分类毕竟是一种社会构建,在学科分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把互有联系的类型割裂开来的危险,故而,我们在学术研究中,既要意识到学科分化带来的学术研究的巨大便利与优势,也要避免拘泥于形式逻辑的线性分类当中。但曾大师对学科分化的抨击明显是没找准要害,他抨击的理由很幼稚,那就是:这些学科的专业名词太生涩难懂了。我就问你一句:高数的各专有名词你懂吗?声乐的各专有名词你懂吗?物理学的各专有名词你懂吗?不懂不会学吗?凭什么要让各领域的艰深名词你一听就懂。要知道,每一个专有名词背后都是一个庞大的意义集群,不深入学习你肯定弄不懂滴。我是学国画的,国画中的皴擦、笔墨、南北宗、逸品、三矾九染等名词我们专业内的人一听就懂,不需要碰到这些词汇时要“科普”解释一大通的,沟通的效率很高。
三,曾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分清哪个是人,哪个是鬼,如果我们为自己的撒谎说成是在对鬼说鬼话,是一种智慧,那么他人也可以把你当鬼,也撒谎,这样的话整个社会的运转会陷入无序与低效。这在企业管理中更是大忌。
曾大师所举的事例中明显区分了人鬼的价值等级,曾大师没有客观分析“谏言”、“直言”、“诚实”存在的伦理价值及应用价值,而是一味沉湎于退守妥协的人情应承技术,此技术在现代文明社会的管理与人际交往中会产生诸多弊端。为b说明他的人鬼之论,他故意搜寻一切利于自己论点的例证,刻意无视不利于己的论据,这明显不是学者的态度。
我承认曾大师的所言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例如:要学会同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但他把这合理价值一家独大,排斥和他的观点相反但同样有价值的东西,这明显是不合适的,而且他的这一人鬼观又明显有很多理论漏洞,他又不想去补救,而是把这奉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存智慧的高度,就太过分了。
四,“父亲要严,母亲要慈”,把这个当作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合之道,曾说,要竖立父亲的威严,回家骂骂孩子的父亲与在家慈爱的母亲是家庭的合理组合。这种家庭教育问题是儿童教育科学研究的领域,其中的学问极大,我建议大家读读在此领域卓有建树的中西科学家的书,如《正面管教》之类。你看过此类的书后再看曾的发言就会发现,他对所谓的“严”、“慈”之类的概念极为含糊,他无法说清溺爱与家暴的界限在哪。也就是说,曾说得太简单,你照他说的去做,一丁点的指导意义都没有,你可以把任何暴力与武断说成严。而家庭教育的名著在这些概念上要明确得多。曾动辄把传统文化的理念去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结果就是大而无当。还是那句话,想了解家庭教育,千万不要听曾的解说,没用的。
五,曾在一个视频中说:鼻子歪了说明心思歪了,脸色不均匀也是心思不正常的,爱大笑的人其实不会笑,讲话大声就是没修养,心正心诚就会变成一表人才……
这段视频看得我很尴尬,我不太清楚曾有没有做过统计学的调查,五官的正歪及面色的好坏与心理的关系问题有多大,而且曾对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伦理价值上的导向,就是心思正否,诚否等与五官的正歪有莫大关系。我请问,你有相关的研究数据吗?五官的正歪与遗传与后天物理伤害等因素有关,这个我信,但是和心思的诚与不诚也有关系,这个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曾大师,我先不下结论说你是错误的,但请拿出数据来支撑你的观点。
“爱大笑的人其实不会笑”“讲话大声就是没修养”,哈哈,先让我大笑一会。这也叫国学大师的智慧话语。是否爱大笑,一方面与此人先天的基因型与大脑各皮质的结构及激素水平有关,也与后天的文化环境有关,很难把大笑与小笑跟修养强行绑定。笑的大小与修养的关系很复杂,要看具体的社会情境,你在别人葬礼上大笑恐怕谈不上有修养,你三五知己,喝酒戏耍,来个大笑,不亦宜乎。同样的道理也可应用到讲话的大声与否同修养的关系上。
既然曾大师你口口声声讲修养了,那就好好看几本伦理学的书籍,对伦理学中的利已论,利他论,功利论,规范论,自然道德主义,元伦理学等概念先行了解一下,看看论及到修养的领域,目前国内外的学者都做到了多精深的程度,然后再看看你那套浅薄无知的伦理学话语,你就知道你也就只能骗骗文化水平不高的信徒了。
六,曾在一次讲静坐的视频中说:现代科学发现,我们醒时与宇宙波不是合一的,我们睡着时和宇宙波也不是合一的,我们半睡半醒时才与宇宙波合一。
这明显是灵修的那套东西了,还口口声声说“现代科学发现”,你的现代科学中有宇宙波这个概念吗,千万别跟我说这宇宙波就是现代物理学的大发现——“引力波”哟。灵修者最喜欢用诸如“波”、“能量”、“频谱”等科技词汇强行套在自己的那套怪力乱神的东西上面来。我就问你,你通过什么手段或者什么权威机构证实了脑波与宇宙波的合一与否,如果只是个体体会的话,我只能拿奥卡姆的剃刀来剃你了。
七,曾用易经中的“潜龙勿用”与老子的“深藏不露”来证明自己的如下观点:不要太急于讲话,别人把好意见讲出来了;自己如果提前讲,会显得自己的意见很平庸,别人都讲不出好意见,自己最后提出一个好的意见会显得很厉害。然后就是褒扬中国文化的高明,西方倡导积极展现自我的坏处。
这是曾一贯的伎俩,就是——片面地把一种情境下的比较合适的行为策略当作所有情境下的最优策略。曾如果要想再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在以下的概念中再多研究研究:行为整饰理论,行为组织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经济学……如果曾真是一个做学问的人,能对中西方在人类行为方面的学说有更深入的了解的话,就会明白,一个体的行为展露是倾向于外向(积极展现)的还是倾向于内向(隐忍)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与生理问题,也是个复杂的社会行为问题,是一个体与文化环境反复博弈后的行为调整问题,而外向与内向的价值高下的判断又涉及到了伦理学与哲学的问题。这个问题想回答得好,一定是要充分考虑:一,个体的生理与人格差异;二,个体所处文化情境;三,个体的社会交往需要。而曾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管不顾复杂的主客环境,就一句话:老祖宗教过我们要如何,所以你要如何。
还有,如果大家都不第一个发言,那么这个会怎么开啊。开会时大家集思广益,你一言我一语地互相激发与补充完善不是很好吗,非要玩那么多心眼干什么呢?!
在集体会议上大家不愿意第一个发言,这在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组织学中均有讲到,这正是一个管理者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激发人们发言的欲望,在行为组织学等现代管理学中有专门的应对方案,克服因恐惧丢脸而消极逃避的现象。你看,现代的心理学与管理学面对这个问题都是积极应对与克服之的,曾大师倒好,直接来个应顺之,好个缩头乌龟。
八,曾有次在谈家庭教育时说:一,教导孩子时要掌握时机,最好的时机往往是在吃饭的时候;二,教导孩子不要太直接,孩子喜欢偷听爸妈说闲话,利用闲话旁敲侧击式地教导;三,教导用语举例,例如孩子玩妈妈的胭脂摸得到处都是,爸爸可以这样恫吓说:隔壁家一个小朋友玩妈妈的胭脂,结果很糟糕,弄到要手术开刀的后果……
这通家教理念中的槽点太多了,几乎是一句一个大硬槽。一,教导时机的选择是要掌握,但往往最好的时机就是孩子在犯错的当时,如果问有没有延时的教导,也有,那就是在孩子盛怒时,可以先等孩子冷静时再教导,而曾大师说要吊孩子胃口,到吃饭时教导比较好,我不清楚他的经验是怎么得出来的。二,教导孩子更应该直接一些,一定要让孩子及时懂得所犯错误为何及其危害,并提出修改建议,当然,态度要诚恳与平等。三,千万别恫吓孩子,要明确且正确地说出孩子的错误,用欺骗的手段只能管得了一时,等孩子咂摸出你的那套欺骗把戏时,以后就不灵了。
曾大师把自己用过的,觉得还很有效的方法当成了家教宝典掬献出给大家来学习,他根本就不清楚现代的家庭教育都发展到什么水平了,他的那套方法的老套、不科学、谬误到了可笑的程度。
九,曾大师说:西方人守法的永远守法,不守法的人永远不守法;而中国人有时守法,有时不守法,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所以,中国人千变万化,西方人很死板。
呵呵,请容我再嘲笑一下吧。一个人守法不守法,及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面向,这个不是中国人的特征啊,这是人类的特征啊。生物进化的内在驱动是生存,而为了生存,最为经济的行动模块就是:趋利避害。一个人守法不守法,跟内在的道德律令有关,更与投入与产出的损益比有关。这既是个伦理学问题(不同文化族群对伦理道德的守护强度有所不同),更是个经济学问题。全世界的族群在面对利益与损耗时的反应大致是一致的。我们喜欢进行刻意地中西对比,然后得出西方人是如何,中国人是如何的结论出来,很多结论是经不住检验的。很多人出于论证的需要,刻意拉开中西方国民的人性差异,而无视相通与大量例外的存在。这是我们很容易犯的毛病。以前是西方的月亮都是圆的,现在到了曾大师这里,是西方各种毛病,中国各种好。这种浅薄的归纳逻辑还被low乎知友誉为不崇洋媚外,少有敢说真话的人。哈哈,这反向崇洋媚外也一样low啊。国民性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人的学术研究课题,有空再深入看看再发言吧。但曾大师生前无暇看这些,他的发言有各种讨好观众的迹象,就是没有好好做学问的心思。他的那些学问看似博大精深,实则很水。
十,曾大师说,39岁之前,他也不信易经,但是自从大病中读易经后,什么病都没了,化掉了,肿瘤也不割它,和它商量……然后教大家怎么跟自己的身体器官谈心。哈哈,我觉得我看到的不是国学大师,而是活脱脱一神棍了。太多邪教与迷信团体玩滥的东西,到了曾大师这里就是国学精粹了。有病不去正规医院好好看病,大谈什么读经治病,你这个和练轮子功治病有本质区别吗?如果曾大师你能好好做试验,找一些实验被试,做双盲,仔细观测读经被试的心率、血压、心血管、激素水平及各身体指标,排除一切安慰剂效应,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说:读经对改善人体内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在抗癌过程中卓有成效这结论出来,妥妥地发sci啊,这可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界的一大亘古未有的大贡献啊,还等什么呢。可惜我们的曾大师就是过过嘴瘾而已,你要真劝他说做双盲实验,他会说:你这又是西方那一套,我们要文化自信,不要什么双盲,只需个体体验就很有说服力了。那么,我就再送给你个呵呵吧。
十一,曾大师说:一表人才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后天的污染导致了它的丧失。
这其实是中国人传统学术中最朴素的理论推断,什么性善论、性恶论等对人的天性的推断其实是古旧学术的命题了,更多的停留于理论解释的水平,而且这个解释力也有限,现代的学术研究更多的倚重实验与严谨的逻辑认证了。具体来说,曾大师要做好这一学术课题的话要明确这几个问题:一,一表人才是偏重相貌的好看,还是气质的端庄,抑或是综合;二,做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深入调研,找到足够多能证明一表人才在自然成长时持续性,及后天恶劣不利的社会关系导致的这一品性的丧失;三,找好实验样本,如原始土著、同卵双生子等,要长年的追踪调查实验被试的各项指标,如道德观念的变化、相貌的差异与文化的关系、犯罪率统计及社交状况等。要做好这项研究是一项工程浩繁的大任务,绝不能按古代朴素的纯粹形而上的思辨方式,要重视实验证据。曾大师的一表人才与后天习得的关系学说想在学术界立得住,也要遵从基本的实验方法,否则,只是想当然的孟浪之举了。
十二,当一个社会过分推崇年轻化的时候,这个社会是庸俗的、幼稚的、不长进的,并说美国就是一个大好例子,所以它只生产肤浅庸俗的东西。
中西方国家对年轻人的态度向来更为推崇,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推动更多地是要依赖年轻人的。这个不分中西。故而,老龄化向来是任何国家都会很头疼的问题。这不是什么庸俗幼稚与否的问题。美国只生产肤浅与庸俗,这个结论是否太过武断呢,美国的林立的法学家及法治建设、相较于欧陆哲学的英美分析哲学、美国的文学艺术及流布全球的精品影视等,要述说起来,很是煌煌盛美。我承认,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但是说美国只生产肤浅庸俗的东西,这种话说出来是不是只为了曾大师过瘾用的啊。
反过来,中国近几年光影视文化的生产状况,你曾大师还不清楚吗?垃圾生产的还少吗?说到底,曾大师就是做命题作文,要夸谁骂谁,就可劲地找证据往上凑,什么全面分析,辩证看待,不存在的。
十三,曾大师说:在中国做什么都会被骂,你听话与不听话都会被骂,你出门与不出门也会被骂,于是,中国人学会了跨在门槛上,是出去还是进来由具体的情境来定。
看来,曾大师是赞美跨门槛的姿态的,这也是曾大师一贯提倡的机动灵活,临事变通。跨门槛的另一个词是“骑墙”,中国人的这个处事态度被鲁迅多次骂,到了曾大师这里成了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了。好个魔幻现实主义。被人誉为最懂管理的曾大师,难道不了解管理学中任务分配的准则吗?为了减少员工的执行过程中的迷惑,及员工为也躲避“挨骂”而进行的骑墙式的解释,就必需要求管理者发布的命令要明确、具体与可行,尽量避免骑墙事态的发生,作为员工,如有迷惑,也要及时向管理者征询以避免执行困难。这才能保证工作效率,而跨门槛与骑墙,一切来个模棱两可,含含糊糊,效率是很难保证的。
十四,曾大师说:西方的高度远远比不过中国,我们只所以学西方,是因为西方的东西简单,容易学。
我们的近代史就是被西方列强胖揍的历史,为什么学西方,因为我们发现西方的那些玩意有用啊。德先生与赛先生就是好啊。西方的东西简单吗?我看曾大师对易经的解释才叫一个简单吧。重申一下,曾大师如果想跨几个学科做研究,不好好深入国学、管理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上面的诸学中,除了国学外,哪个领域不是西方研究地最透彻,起码目前是这样),而只是用如此浅白的所谓道理来为中国人开蒙,我只能说,你简直简单到了幼稚了。
十八,曾大师说:一个人不能存心讨好。对人就说:美女来了。滥用赞美后,欣赏力搞乱掉了,艺术毁掉了。
对人的称呼中,无论是“美女”,还是“先生”,就字面意思,都含有赞美的意思,例如“先生”这一称呼吧,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另有先接触陌生的事物的意思,引申为先接触陌生事物的人,所以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达者为先,师者之意。后延伸为对人的一种尊称。在现代语境下,先生是对男士的称呼。意义的演变是语言学上的问题了,我们现在称呼先生就只是一种礼节性的东西,没人会当真按字面意思来理解了。同理,美女这一称呼也慢慢发生了这种变化了,成为了一种对女士的一般性的称呼了。如果国人连这一耐受力都不具备,因为一个称呼就把国人的审美能力给搞坏掉了,那这个种族恐怕早被灭了吧。
十九,曾大师说:中国人不要老学西方说我爱你,当众向女生表白就是不要脸,相信“我爱你”三字的女人一生至少离婚三次。
哈哈,曾大师,你是认真的吗?你认真观察平时说“我爱你”的国人的婚姻状况了吗?不评论了,心累。低级幼稚如斯,让我吐一会。
二十,曾大师说:中国人最讨厌听到“请稍候”,会讲话的人只会说“马上来”。
这两种说法就我的调查了解,觉得区别不大。曾大师特别喜欢把本来不是事儿的事儿当成了了不得的大事儿。我只能说:你真事儿。
二十一,曾大师说:两手放肾门,然后用脚踢,每天踢两百次,你的身体就会很好,中国人养生最有一套。
曾大师恐怕不知道中国养生这几个字目前的状况了,现在年轻人面对养生这几个字是什么反应吧。养生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各种体操、食疗及“保健药物”的不实宣传上,什么撞树法、拍手法、喝尿法、各种气功疗法、排毒法、绿豆养生法……天哪,真要列举,那得是一个特别长的名单。但是,这里面绝大部分的方法都是想当然,没有实验证实的,有些还是有害的。你曾大师的这个方法也是这玄虚不实方法的一个,好在看来也没什么大危害,感觉能做得好这个动作的人做一个也不是坏事,但膝盖或股骨头有问题的人还是别用力做了,否则就对身体有害了。
二十二,曾大师说:人的一生规律只用一句话就讲完了,就是无论什么情况发生了,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怪不得任何人,也不要怪你自己。
各宗教,尤其是佛教,在开解众人时最喜欢用这种思维方式了,就是因果循环。你是因,发生的事情是果。这个问题具体说来真不像曾大师所谓的:这个事情很简单。不,就我的浅见,目前在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心理学的自我证实理论,比如,你认为事情的原因是什么,你真的会发现证据;二,法理学的归因,这牵涉到责任担负的问题。如果都采取类佛教的态度,不在外界找原因,事事指向自身的话,(对了,抑郁症患者是最学出现这一症状的。)那么我们的管理学与法制建设就不用搞了。
二十三,曾大师说:成绩好的人一般没朋友,别人不会帮你找工作,因为帮了你来公司上班后,你成绩那么好,就把别人的工作淘汰掉了。
哈哈,这种三观也能上得了台面,我真佩服这个台湾人了。这个也不解释了,相信心态健康的人会作出自己的判断的。
算了,解释一下吧。我们人类的嫉妒心在进化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中解释得很清楚,其实就是对资源(异性与食物等)占有的欲望导致的。如果他人在某些能力上占上风的话,在一个零和关系的时代,势必会对自己的潜在资源造成威胁,故而,我们会提防这些优秀者。但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要建立新型的,更利于社会持续发展的人际关系,不就是要对人类的某些本能作一调整吗?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人所共俱这一嫉妒心来调整政策,制定奖惩政策。这些政策有应顺嫉妒心理的,也有制约嫉妒心理的。曾大师倒好,一味的迎合开了。
这里,我建议朋友看一本《社会心理学》,里面讲到的人性之深且丰富,远远在曾仕强的理论水平之上,而且还很通俗易懂,读时让人欲罢不能,这是一本各国高校心理学系都在用的好书。
没时间看的话,就听听我读的吧: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完结)有声书在线收听_社科_喜马拉雅FM
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人的人性的分析,听听我读的《中国人的脸面观》这本书吧,这本书在分析中国人的人情面子的心理方面也极深刻,也远在曾仕强的水平之上:
中国人的脸面观有声书在线收听_社科_喜马拉雅FM
这些严肃的学术类的著作,不但能帮助我们了解更深层次的人心人性,而且也极具实用价值,例如《社会心理学》,每一章节都有指导人们如何把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方法与案例,可谓诚意十足。
如果你吃过更好吃的东西,你就知道曾仕强的菜有多难吃了。
我知道我对曾大师的评论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但是我想重申我的态度,就是:如果您不同意我的意见,请一定要给出明确的不同意的理由,对我的逻辑漏洞予以沉重打击,如果您真能如此,我只会感谢您。
待更
“我之所以会对这个睡着的小王子这么感动,是因为他对玫瑰花的忠诚------玫瑰的影像因他儿发光,就像是燃烧的灯火,即使是他睡着了。”不仅是飞行员因小王子的忠诚而感动,看到这句话,我觉得可以理解每一个人对这本书的感动,哪怕是一朵骄傲的,喜欢撒谎的,不知天高的后的,让人有些小讨厌的玫瑰,因为小王子的忠诚也会有迷人的辉光,而对玫瑰忠诚的小王子让人无法不动容。 小王子经典语录赏析1、狐狸:你看,看到那边的麦田了吗?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来说一点意义也没有,麦田无法让我产生联想,这实在可悲。但是,你有一头金发,如果你驯养我,那该有多么美好啊!金黄色的麦子会让我想起你,我也会喜欢听风在麦穗间吹拂的声音。 2、想起你,我会很幸福的,你知道我也看着星星啊。所有的星星将会有着生锈辘轳的井,所有的星星都会流出水来让我喝…3、“人群里也是很寂寞的。”蛇说。4、我会住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在某一颗星星上微笑着,每当夜晚你仰望星空的时候,就会像是看到所有的星星都在微笑一般。 5、小王子:你知道–当你感觉到悲伤的时候,就会喜欢看落日…6、泪水的世界是多么神秘啊!7、当你抚平你的忧伤的时候,你就会是我永远的朋友,你要跟我一起笑。8、因为忘记自己的朋友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朋友,如果我忘记了小王子,那我就会变得和那些除了对数字感兴趣,对其他事都漠不关心的大人们一样了…9、如果有人钟爱着一朵独一无二的盛开在浩瀚星海里的花。 那么,当他抬头仰望繁星时,便会心满意足。他会告诉自己:“我心爱的花在那里,在那颗遥远的星星上。”可是,如果羊把花吃掉了。那么,对他来说,所有的星光变会在刹那间暗淡无光!而你却认为这并不重要!10、玫瑰花:“我并非如此的弱不禁风…夜晚的凉风对我倒有好处。 我是一朵花啊。”11、狐狸:如果你驯养我,那我的生命就充满阳光,你的脚步声会变得跟其他人的不一样。其他人的脚步声会让我迅速躲到地底下,而你的脚步声则会像音乐一样,把我召唤出洞穴。12、小王子:我在想星星们闪闪发亮是不是为了要让每个人找到回家的路。 他说:“看,我的那颗星星,恰好就在头上却距离如此遥远!”13、狐狸说:“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个小男骇,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只不过是只狐狸,就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然而,如果你驯养我。 我们将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14、小王子:人吗?我想大概有六七个吧,几年前看到过他们,但我不知道在哪能找到他们,风把他们吹散了,他们没有根,活得很辛苦。15、如果你爱上了某个星球的一朵花。 那么,只要在夜晚仰望星空,就会觉得漫天的繁星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16、驯养的意思:”这是常常被人遗忘的事情。“狐狸说道,”它的意思就是建立关系。“17、人不应该听花说些什么,只要欣赏她们,闻闻花就够了。 18、就像水一样因为辘轳和绳子,使得你让我喝的水有如音乐一般。你记得吗?它是如此凄美。19、玫瑰花:哦,如果我想跟蝴蝶交朋友的话,当然就得忍耐两三只毛毛虫的拜访咯。我听说蝴蝶长的很漂亮。况且,如果没有蝴蝶,没有毛毛虫,还会有谁来看我呢?你离我那么远…至于大动物,我才不怕呢,我有我的力爪啊。 20、小王子:我那时什么也不懂!我应该根据她的行为,而不是根据她的话来判断她。她香气四溢,让我的生活更加芬芳多彩,我真不该离开她的…我早该猜到,在她那可笑的伎俩后面是缱绻柔情啊。(经典语录)花朵是如此的天真无邪!可是,我毕竟是太年轻了,不知该如何去爱她。 21、夜里,你要抬头仰望满天的星星,我那颗实在太小了,我都没发指给你看它在哪儿。这样倒也好,我的星星,对你来说就是满天星星中的一颗。所以,你会爱这满天的星星…所有的星星都会是你的朋友。 一 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利的《小王子》一书,自从1943年在纽约问世以来,被译成42种文字,多次再版,经久不衰。 ①《小王子》曾被多次改编成话剧和电影,盛演不断。《小王子》已被选入许多西方国家的教科书,成为青少年的必读书籍。人们不禁要问,产生《小王子》现象的原因何在? 我想,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瓦对圣·埃克苏佩利评论中的一段话或许是对上述问题中肯的回答:“《小王子》在其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蕴含着一整套哲学思想。 ”“这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处处包含着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② 这是一个平实无华的童话,既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故事在平淡的铺叙中展开。《小王子》这部精美的作品之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象征意义,就在于其象征意义的或明或暗。 二 正如法国文艺评论家阿?爱华德所指出的:“象征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既满足我们描写现实的愿望,同时也满足我们超越现实界限的愿望。它给我们具体的东西,同时也给我们抽象的东西。”③圣·埃克苏佩利借助象征这一艺术形式,使用暗示的手法,在《小王子》一书中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既针砭了时弊,鞭挞了世界上的丑恶现象,“又展示了一个延绵不断的经验流中的人生本质”④,试图指出一条通向人类文明“理想境界”的道路。 一、《小王子》中运用的象征是扎根于现实的。圣·埃克苏佩利以哲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跨越时空的界限来研究长期积累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经验。这篇童话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升华的人生哲学的集中表现。正如加缪在谈及神话时指出的:“像最伟大的艺术家们一样,梅尔维尔把他的象征建立在具体之上,而不是在梦的质料之中。 神话的创造才具有天才的特性,仅仅是因为他将神话置于厚实的现实之中,而不是置于想象的流云之中。”⑤圣·埃克苏佩利将童话置于丰富的现实生活之中,让象征在现实中扎根。 圣·埃克苏佩利,首先是实乾家,是功勋卓著的飞行员,其次是作家。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他切身经历的描写,而且也是其人生经验的总结。他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飞行于安第斯山上空的云雾之间;他飞越大西洋和撒哈拉大沙漠,来往于欧美大陆。他曾在沙漠中濒临死亡,奋力挣扎,最后得到营救;大敌当前,他为救国救民,不顾伤残的身体,继续顽强地在天空中与法西斯的飞机搏斗,直到为国捐躯。 圣·埃克苏佩利是“开拓航线的先锋,以其坚韧不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法兰西之翼增添异彩。”⑥“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发出真实的鸣响。”⑦他的童话及其象征都植根于现实之中。不过,其中有的直白,有的含蓄,有的寓意深邃。 文本中第一类象征直白而透明。 诸如:醉心于权势的孤独的国王(政治权力的象征),贪得无厌、一味追求金钱的市侩(金融权力的象征),学究气十足、脱离实际的地理学家(精神权力的象征),孤芳自赏的虚荣迷,因循守旧、缺乏独立思考,但具有实乾精神的点灯人,忠于职守的扳道工,以及盲目的铁路乘客,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人物。 他们源于现实生活,性格突出,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更具有象征意义和普遍意义。 第二类象征需经过仔细揣摩、反复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这类象征都取材于生活,且为我们所熟知。比如:“蛇”、“狐狸”、“花”、“回声”、“水与井”等象征什么?寓意何在?若停留在表面,就会莫明其妙;若经过思考,能像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那样,为这些象征在“历时性横组合轴”与“共时性纵组合轴”上定位,那么,就可理解这些象征的真正寓意了:“蛇”是具有强大威力、猜破一切谜底的死神;“狐狸”是最纯洁、最智慧的动物。 作者通过他的嘴道出了交往的秘诀:为了交朋友,就必须经过“驯养”,建立联系,树立责任感,必须“用心灵洞察一切”;“花”是爱和幸福的象征,她置身大地,网织联系,认为人是一种无根的、只有虚假自由的生灵,只不过是风和命运的玩物。她娇弱而任性,需要友谊的抚慰和爱的浇灌;“回声”反映了生活在地球上感到的孤寂和惶恐心情。 地球上如同荒漠一般空旷,没有人间的温暖和真情,令人茫然若失。“水与井”寓意深刻:“水”可以给飞行员解渴,是其生命的源泉,但对小王子来说,“水”仅仅是他的精神食粮。他们在沙漠中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发现并“唤醒”了一眼“井”。飞行员于荒漠之中,用这纯净的神奇之水接受“洗礼”,水“像一件礼物似地慰藉心田”,⑧他从而得到了思想的净化。 第三类象征则具有深层意义,须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高度对该童话加以审视,进而深入挖掘,方能领悟其潜在于童话文本之中的深刻寓意。 1) 小王子是一个神奇人物,具有随意在星际之间遨游的超人能力。 他满头金发、身着长袍,既无国籍,也无家园,生活在人类社会之外,不受任何陈规陋习的束缚,是无牵无挂而又天真无邪的传奇式的儿童形象。他是永保童贞的天使之化身,是智慧和真理之源泉,是作者理想之象征。 在小王子那不曾被玷污的、纯净的内心世界里,没有贫富之分,没有金钱的诱惑,更没有仇恨、贪欲的立足之地。 他充满了希望了解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执着探求的欲望,他在沙漠之中与飞行员巧遇之后,就友谊、金钱、“爱的责任”、价值观念等问题不停地提问,而且一定要“问个水落石出”才肯罢休。正因如此,小王子才更容易引起世界各国儿童和曾经是孩子的大人心灵上的共鸣,被他们所接受并得到他们的认同,才具有更加普遍的象征意义和审美意义。 2) 小王子和飞行员之间的难以沟通或不理解,并非凭空臆造,这恰恰是作者着力揭示的客观存在的矛盾。此种“难以沟通”,不正是儿童的内心世界与大人们的内心世界之间格格不入的象征吗? 世界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残酷性致使小王子得不到他所提出问题的满意答案,为此他感到忧郁不安,甚至悲伤地哭泣。 感情脆弱,固然是其哀戚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却是他探求真理的执着与荒诞世界的抵触、撞击乃至势不两立。小王子的价值观与大人们的价值观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以小王子为代表的儿童的精神世界纯洁无瑕,充满真情和温馨。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直接的、自然的,未曾经受现代文明的污染并且摆脱了“大人们的逻辑”的束缚。 至于大人们的精神世界,尽是“清规戒律”,尽是现代文明污染的痕迹,大人们屈从于外部世界的压力和金钱的诱惑,有的甚至是惟利是图,丧失了真情。在这截然相异的两个精神世界之间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没有连接的桥梁,何以进行沟通,何以相互理解呢?请看下例: 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漂亮的粉红色的砖房,窗户上摆着绣球花,屋顶上落着成群的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座房子有多么漂亮。 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此时他们就会叫起来:“多么漂亮的房子啊!”⑨ 这个例子表明,儿童丝毫没有市场交换价值的概念,大人们则认为物品的交换价值是第一性的。换言之,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语言符号系统仅有“富于诗意的价值”;而在大人们的精神世界中,语言符号系统却被“实用功能”所主宰。 因此,当小王子使用语言符号系统中“具有绝对诗意价值(或者说象征意义)的能指”与飞行员对话时,他否认后者语言中“所指的一切直接的意义、约定俗成的价值”,而失去童心的后者却只能使用语言符号系统中“具有实用价值的能指”⑽回答小王子的提问。这真是风马牛不相及!在两个截然相反、分别属于两个特殊对话者的语言符号系统之间,怎么能建立联系、进行交流和沟通呢?这就是小王子与飞行员初遇时无法沟通的症结之所在。 小王子属于儿童世界,没有任何约束和桎梏,他使用不受社会法典限制的“非大人”的语言通行无阻。小王子虽然接受了“大人们世界”语言系统中的能指符号,但却随意借助这些能指符号,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即表达他赋予了新的含义的所指。 另外,儿童世界中有自己的是非标准,独特的评价体系。儿童们以此去判断客观事物,从而有别于世人和那些凡夫俗子。“蟒蛇吞吃大象”不等于“帽子”的例子即是最好的说明。关于飞行员儿时所绘“蟒蛇吞吃大象”的图画,大人们都把它当作“帽子”,这个在童话一开始时由飞行员讲述的故事在“大人们”看来滑稽可笑,但它却成了童年时代的作者测验大人们是否有“正确理解能力”的一个试题。 其实,故事的逻辑是按儿童世界的“非大人”语言演变和发展的。大人们参照约定俗成的法则,不可能理解儿童世界独特的能指含义。只有童心未泯或恢复了童心的大人们,才能与小王子相互理解,进行交流,沟通思想。飞行员在找回了失去的童心,用心灵去观察一切之后,才真正与小王子建立了联系(当然,其间已经经过了“驯化”阶段)。 他肩负着“责任感”,进而发出了“爱是一种责任”的呼吁。让人类“多一份爱心”,少一份仇恨和残杀,便是圣·埃克苏佩利撰写“小王子”这部传世之作的主旨。同时,作者在这部战争中完成的作品里,通过对“人类之爱”的呼吁,不点名地谴责了法西斯的罪恶行径。 3) “沙漠”则是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净土,是脱离尘世污染的人间天堂的象征。 这种环境最适合人们进行反思和遐想,从而完成现实与想象的交融和转换。飞行员与小王子二者都认同的生活氛围包括:天空、星星、寂静、黑夜。而“沙漠”恰似天空,无比辽阔,远离尘世,是布道和听道的最佳场所和圣地。谎言的诱惑、金钱的毒害、惟利是图的价值观在这里没有立锥之地。 那么,造成现代社会中灾难重重、生灵涂炭以及形形色色畸形人物肆虐于世的根源何在?回答很简单:其根源就在于现代文明毁坏了人们纯洁的心灵,使人们欲壑难填,使人们相互疏远,忘却了友爱、团结和真诚。在小王子半途而废的神奇旅行之中,在回归沙漠后,飞行员———一个尚未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的大人,终于发现了本质的东西及其所蕴含着的更深层的象征意义。 沙漠中时而出现的幻影象征着没有冲突、没有战争、没有矛盾、到处充满着友谊和人类之爱的美好世界和未来。但能否将幻影变成现实,对作者来说,就仍是一个大写的未知数。但作者始终认为,沙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 4) “小王子之死”象征着纯朴的心灵与圣洁的沙漠之融合,象征着从错综复杂、荒诞无稽的人际关系中的超然解脱,象征着一个新的生命走向美好未来的开始。 同时,“小王子之死”也是地球上成千上万个像“莫扎特一样的天才”受到充满铜臭味的“现代文明”的摧残而夭折的象征。最初,小王子受到外部世界的诱惑,开始了寻求真理的神奇旅行。历经各种考验之后,他发现,到处是荒唐与龌龊,到处是黑暗和被扭曲了的心灵。为此,他灰心丧气,在哀婉而留恋、安详而静谧的氛围中离开了人世。 对于他,停留在地球上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因为,人类世界美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受到摧残;真情与友谊无时无刻不在受到破坏;纯洁与高尚无时无刻不在遭到玷污。小王子之死,意味着他对横遭污染、满目疮痍的人类社会的断然拒绝。 综上所述,《小王子》一书蕴含着许多全方位、多层面的象征。 它们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直白的象征,自然生动,饶有一针见血的意味;含蓄的象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深邃的象征,事近而喻远,深奥难解。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思想的局限,作者不便直抒胸臆,其真知灼见只好通过寓意深刻的象征来表述。 二、《小王子》的象征意义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呢? 首先,《小王子》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是通过童话结构模式来完成的。 作者承袭了希腊、罗马文化传统中的约定俗成的“叙事性范型”,以童话形式为载体,让“英雄离家远游”,去“追寻奇迹”⑾,其旨趣在于,使用童话这一超历史、超文化的“超语言”⑿,以象征手法展示人生经验的起讫和转折,将“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传示给他人”⒀,进而捍卫人类文明中被扭曲、被破坏了的价值观。 列维?斯特劳斯把神话比喻为交响乐的总谱,既有横向上的旋律,又有纵向上的和声。⒁童话亦是如此,其意义,或者说象征意义,是在纵横交错的关系网中得到确立的。 《小王子》的叙事结构模式如下: 英雄离家远游:先后到七个星球去旅行。 追寻奇迹:英雄经历考验和诱惑,未达目的,继续前进。 找到答案:直至来到地球上,终于找到了答案。 结局:英雄之“死”。 从童话规则的角度审视上述叙事结构模象征意义上奏效的机制。 就大致构架而言,上述模式与普洛普在《童话形态学》中提出的模式相似:英雄远走———寻求奇迹———经历磨难———结局;但又有所不同:这里小王子执着追寻的既不是什么“奇迹”,也不是什么魔力无边的器具,而是以“打破沙锅问到底”⒂的精神去探求某种道德和哲学的秘密———人生的真谛;这里,没有什么三头六臂的魔王和巨龙,小王子所遇到的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缺陷或有毛病、荒唐可笑的人,因而令其失望,他不得不继续到其它星球去探寻;最后来到地球上,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爱是一种责任”,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找到友谊和幸福,“只有心灵才能洞察一切,肉眼是看不见事物本质的。 ”结局部分,一反童话中英雄找到幸福,与心上人结为百年之好,多子多孙的大团圆的常规,而是在凄婉而阴郁的氛围中,以小王子之“死”———或者说离去———来了结一切。童话中这一含蓄的结尾预示着小王子并没有死,他或许回到了自己的星球上。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消除了丑恶现象,人间充满了温暖、真情和友谊,他可能还会回来。 与其它童话的模式相似,《小王子》具有童话的普遍意义和象征意义,传示了人类世代秉承的集体的、普遍的审美理想;与其它童话有所不同的是它注入了作者特殊的人生经验和价值取向。圣·埃克苏佩利在与天奋斗,与飞机奋斗,与社会奋斗的过程中,看破了红尘,彻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为了表达其人生经验和价值观,他选择了童话这一模式,变习见为新知并运用象征手段,加以升华,使之更具有普遍意义和哲理意义。 童话模式传输的是具有深层含义、象征性极强的信息,可谓“辞约而质丰”。应该说,童话是神话的赓续。对于原始初民,自然界是神话的异己力量;对于现代人,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也是神话的异己力量。 于是出现了“现代文学趋于神话”的倾向,“新寓言派”作家形成了强大的阵容。⒃《小王子》的作者,利用童话或者说神话这种形式,通过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表现现代社会与人之间的矛盾,表现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灵扭曲和摧残,就是其中的一例。在《小王子》这篇给“曾经是儿童的大人”看的童话中,不仅充满了爱憎分明的真挚情感,而且闪烁着哲理的光辉。 透过嘲讽的词句和象征性的隐喻,读者可以领会到作者清醒的理智及其对恶势力摧残人世的憎恶和对荒诞的现实社会的失望。 另外,童话模式“脱离”了由以开始的语言基础,不管人们对一种语言以及产生这语言的民族文化多么无知,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读者定然会把童话看作是童话。 ⒄童话价值可以在各种译文中得到保留,因此,童话具有普遍意义。童话这种特定模式不受时间限制,它可以说明现在、过去和未来,可谓“事近而喻远”。 第二,作者使用二项对立关系为其象征营造有利的氛围。作者借助二项对立关系(例如:小王子与飞行员的对立关系或者说儿童与大人的对立关系,小王子与形形色色有心理缺陷的人的对立关系,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关系,鲜花与莠草的对立关系,小王子与玫瑰花的对立关系以及小王子与狐狸及小王子与蛇的对立关系),来烘托有关象征意义的氛围,来解释世界和人生,展示作者的人生观和审美定势。 例如:飞行员与小王子在沙漠中巧遇后,作者通过描写他们对许多具体事物的不同看法及各自价值观的相互矛盾与冲突,展示了两者的对立关系,从而为其中的象征提供了必要的语境。圣·埃克苏佩利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传递具有深层含义的象征意义(如:对世界文明的评价、作者的价值观、对友谊与真情的看法、对生与死的观念),从而对现代社会的丑恶现象(包括法西斯对人类和文明的摧残,现代文明的惨遭污染以及蛊惑人心的拜金主义等)进行冷嘲热讽和鞭劈入里的批判。 第三,圣·埃克苏佩利正是运用“神话思维”即“隐喻思维”的规律中“部分代全体的原则”⒅进行创作的。童话的形象思维,有一种所谓的拼合能力,这里没有抽象的说教,直接用具体形象的经验范畴(花、猴面包树、水等)去代替抽象的逻辑范畴(爱情、恶之苗、生命之源),通过加工过的“原始意象”,来表达作者的审美定势。 这里的具体形象只不过是象征意义的外壳或包装而已,它们同时具有感性的和精神的内容。例如:“花”就是“真情”、“友爱”、“人类之爱”的外壳,“水”就是“生命之源”、“精神食粮”、“净化灵魂、进行洗礼之圣液”的载体,它们包涵着更广更深的意义,从而体现了“部分代全体的原则”。 平淡的叙述、简洁的表现手法与深奥的象征、深刻的哲理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也正是其成功之所在。童话的素材存在于作者的心灵之中,只有恰当的表现形式,才使圣·埃克苏佩利成为充满诗意的童话作者,才使《小王子》成为一部引导读者参与写作活动、补充作者未直述之意图的可写的作品⒆。 三 《小王子》中的诸多象征是否仍有现实意义?回答是肯定的。1939年,圣·埃克苏佩利投身到反法西斯的战斗当中。在战斗间隙,他又拿起笔作刀枪。如果说,《战区飞行员》是对《我的奋斗》最有力回击的话,那么“《小王子》中‘爱是一种责任’的命题更是用一种高度凝练的方式正当其时地提出了有着紧迫和深远意义的思想。 ”?⑵⑽这在当时“无异于一声战斗号令”。] 从《小王子》一书1943年首次在美国出版,迄今半个世界已经逝去。但是,书中的诸多象征在今天仍然颇具生命力,因为《小王子》一书所唾弃的形形色色具有心理缺陷的典型人物远未销声匿迹,书中所鞭挞的丑恶现象远未被消除净尽。 这正是圣·埃克苏佩里希望人们“不要以轻率的态度来对待这部作品”?⑵⑾的根本缘由。 ① Le Petit Prince et ses différentes adapation,Cahier Saint Exupéry,Gallimard,1981,p。 141。 ②⑦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利》,见《从普鲁斯特到萨特》,(法)莫洛瓦著,袁树仁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第83、67页。 ③ 转引自普列汉诺夫《亨利克·易卜生》,《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5卷,载《艺术论集》,苏联艺术研究院编,姜其煌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461页。 ④⑿⒀ (美)普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34、6页。 ⑤ 转引自郭宏安《同剖诗心》,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223页-224页。 ⑥ 见法国国防部1950年3月12日颁布的决定,转引自《圣埃克苏佩利研究》,李清安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⑧⑨⒂ 《小王子》,苏文平、胡玉龙译,载《法国中篇小说选》下册,郭麟阁、文石选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第671、630、648页。 ⑽?⑵⑾ Le Petit Prince de Saint Exupéry,M?ABAR?BERIS,LAROUSSE,1976,pp。 35-36,p。11。 ⑾ Morphologie du Conte V,Propp,Collection Points Poétique/Seuil,1965 et 1970。 ⒁⒅⒆ 转引自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1987年,第102、55、10页。 ⒃ 余中先《巴黎四季风》,九州图书出版社,1997年,第175页。 ⒄ 《结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著,陆晓禾、黄锡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46页。? ⑵⑽ 见《圣埃克苏佩利研究》,第7页。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法语系) 原文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 No。1,1998。
要了解自己以后,才可能了解别人。知人容易,知道自己很难。你怎么才能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人呢?
你要多方的去寻找。我们要扩大我们活动的机会,我们要多参加正当的活动。多认识些人,但不要很快陷于恋爱的漩涡。要了解一个人,在你没有爱情的因素时,认识的清楚。
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你根本看不见什么。人很多的时候,我和你没有爱情的关系,我就可以真正的去了解你。绝对不要一见钟情。
婚友社有两个门,一个门是年老的,一个是年轻的。
你从年轻的门进去,又有两个门,一个是漂亮的,一个是难看的,你从漂亮的门进去,又有两个门,一个是有素养的,另一个是没素养的。
你从有素养的门进去,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面镜子。
镜子旁几个大字:请先看看你自己。
曾仕强谈爱情与婚姻
你找对象不是要找最好的,要找合适的,相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