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经典语录-豆豆语录迷
返回
豆豆语录迷
菜单
造句大全 组词大全 句子大全 个性签名 心情说说 经典语录 换背景

熊逸经典语录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1-13 点击:
经典语录 > 经典语录 > > 熊逸经典语录
《熊逸经典语录》正文内容

熊逸经典语录

我以为没有人认真看完的,所以写到后边不耐烦了,现在认真斟酌下用语口气,基本还是那个意思。2019.3.11

再过半年看,对熊逸所讲还是很不以为然,修改了部分回答的表达方式,避免不耐烦,避免讽刺,还是那个意思,表达尽量直接。

熊逸呀,你自己不懂就不懂,为什么要随便揣测妄加评论呢?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挂着个学院的名字出书,难道连儒家最基本的治学精神都忘了吗?2019.10.24

为了这个问题我专门找了熊逸的《八戒说禅》,看了大概三分之二。

1.我会主要从佛学和历史这两个角度来切入《坛经》文 本,..

作者写这本书的立意,从历史角度切入佛经,这个出发点是错的。因为佛经向来是经不起考证的,不管是大乘小乘还是密乘。比如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怎么考证?这种例子非常多,从考证的角度来看佛经,就好比从佛学的角度看考据学,不对路。

2.再有就是质的方面:理论实在太精深了,而且很多内容都远非常理可以揣度,往往越想就越想不通。

熊逸自己说:“禅是用来行的”,但实际在本书总,熊逸总是在“用常理揣度”,自然是“越想越想不通”。问题的关键在于验证佛学的方法,佛学是用来实证的,道理、逻辑、思维、考量...都不属于实证方法,对待佛学的验证,没有丝毫帮助。

3.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佛陀当年的那些弟子,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菩萨和罗汉的那些人,许多都是两千六百年前的文盲,而我们现在积两千六百年人类经验之精华都很难看懂的东西,难道他们就能懂?后来才明白本来很简单的道理被一代代的高僧越搞越复杂、越搞越混乱。

这是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认知,历史经验决定认知高度。因为现代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多,所以对世界和真理的认知一定超过古人。这个结论本身不一定正确。

然后,简单的道理被一代代高僧越高越复杂越高越混乱,这里有两个矛盾,第一,佛陀最早说的是不是“简单的道理”?如果简单,为什么你还没开悟?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没开悟?第二,高僧要把简单道理搞复杂的初衷是什么?

老子说,大道至简。但这不意味着你能轻易理解的简单就是大道。

4.第三重境界的不较真就更进了一步,也比较玄,禅宗所谓机锋就是这一类,根本就是所答非所问。好比你问老师:“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呀?”老师回答说:“我刚吃完早饭。

作者可能不是有意要黑禅宗,毕竟整体上看来还是比较推崇禅宗的。但这个比喻很不恰当,禅宗机锋围绕一个中心“佛性”,不知道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佛教修行有何关系?没关系的话,举这样的例子纯粹是在扯淡,毫无意义。

5.在神秀和慧能这个时候,禅门的风气还比较朴素,没有那些云山雾罩的机锋公案,

熊逸见识浅陋,说唐朝以前禅门没有云山雾罩的机锋公案。答案是有的。迩时(南朝梁)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要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很多人认为这算是禅宗第一公案,但前边还有世尊拈花的公案,但拈花也不是第一个,《五灯会元》第一卷里,公案极多。(公案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事迹。首先按佛法来说,世界本身就不真实。其次很多公案事迹是比喻,比如倒却刹竿公案,它是一个工具,引人参究自性的工具,就像皇帝的新装是一个寓言,而工具是开悟自性的方便,用考据的方式来对待是缘木求鱼,跟本来目的不想关了。)

6.弘忍是心存偏见,还是有眼无珠?都不是,他马上就看出这两个偈子的高明,确实把握了佛法精义,但是怕大家知道这点会对慧能不利,这才说谎的。

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熊逸也未能免俗。慧能的第一首偈子是偏空之见,并非大彻大悟。后来五祖半夜给他讲《金刚经》时,他说:何其自性.本来清静.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才是大彻大悟的境界。可惜熊逸对这首偈子提都没提,他可能不知道这几句话的重要性。

7.慧能的佛学修养还是很不错的,经书就算从没读过, 至少也听过不少,专业术语讲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所以,如果说他没接受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实在很难让人相信。

民国有个老和尚叫谛闲法师,天台宗的,讲经一讲一天,然后徒弟拿着记录让他校对,他说哎呀原来我讲了这么多?一次如此可能是忘了,次次如此呢?《影尘回忆录——倓虚法师》。真实智慧不可思议,熊逸读佛书,总是落在“思议”上,自然不懂。

8.如果王维说的是真话,这倒和“十 大弟子”的说法相合,和《坛经》的记载却互相矛盾了。到底谁对谁错呢?到底有没有人在故意造假呢?是不是有人为了凸现顿悟的精义而故意删掉慧能的学习经历呢?

这些猜测算阴谋论吗?首先,如果用考证的方法看佛经,本本都是假的,包括南传小乘四阿含。其次,历代高僧都不止一个弟子,禅宗五代单传是特殊时期特殊情况。第三,衣钵只是得法表记,但并非是说其他弟子就没有资格弘扬禅宗。六祖以后奉五祖嘱咐衣钵不传,只传法券,法券能给多人。如此可见,熊逸对佛教常识,认识很不够。

9.这事透露给我们如下几个情况:第一,以弘忍的掌门之尊,德高望重,居然弹压不住;第二,众弟子们很有“爱吾师,更爱真理”的精神;第三,真不知道这些人修行了这么多年都修行了些什么。

这也是一个常见的误解,熊逸仍旧未能免俗——正因为不是好人,所以学佛;而不是学佛了立马就变成好人一个。

写到这我想吐槽几句:既然熊逸总是不能免俗,实际见解跟普通人相差无几,离佛学正见很远,怎么会有自信来评论乃至调侃他本来不懂的内容呢?大概他以为自己很懂了吧。

10.这事细想起来有些蹊跷。几百人日夜兼程,按说追一个慧能应该不难。从常理看,......

事事从常理看,出什么家!持什么戒!学什么佛!(此处无情绪)学佛就是因为常理解脱不了烦恼才不从常理的呀。

11.坐禅入定,心无杂念,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去除杂念。怎么 能去除杂念呢?...所以,要做到心无杂念, 最好的办法就是专注于一件事情。 ... 那么,到底专注于什么事呢? ... 达摩的禅法叫做“壁观”,所谓壁观,是说心如墙壁,中直不移,破除内心的执着。而壁观在古代印度另有一个解 释,是寻找一个客体作为内心专注的对象,而这个客体就是墙壁。...如果一门心思专注于墙壁的土色,你就会达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感悟到天地同体、物我合一。是的,这时候你会深切体会到自己与天地万物、宇宙大法合而为一,你会产生出无上的喜悦、无上的感动,甚至痛哭流涕。

教人修行法门要保证准确无误,以盲引盲是害人慧命。熊逸对坐禅入定的解释,是错的。这种见解,更接近于健身房里的瑜伽老师,提倡“冥想”。这样修行的结果是无明越来越重,最后可能会入无明空,与佛法正行背道而驰。后边那句“体会到自己与天地万物、宇宙大法合而为一,你会产生出无上的喜悦、无上的感动,甚至痛哭流涕。”这见解接近李*洪*志了...呵呵

12.但佛陀对宇宙本体论缺乏兴趣,所以对这类问题都悬置不论,也许他是觉得以当时的知识水平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吧?

这种问题佛经(四阿含,具体哪部忘了,欢迎补充)里明确答案,是因为这是“戏论”,对人解脱烦恼毫无意义,毫无帮助,不值得解释。熊逸没看过四阿含,毫无凭据的猜测。

13.这种因闭塞而产生的愚昧就是所谓无明...

实际上熊逸所说只是无明一种,如果这样定义无明,就落入偏见。如果无明可以这么定义,那么它就可以不叫无明了,而可以叫“因闭塞而产生的愚昧”了。无明之所以是无明,就是无法定义无法说明无法透彻。

14.而慧能的新理论不但否定了神秀,也否定了老师弘忍,更否定古往今来绝大多数的修行者。那斩钉截铁的口气分明在说:“别听他们那套。他们全是错的,只有我是对的。

《坛经》里说: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所以,只是因为人的根性不同,不同的师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慧能也没贬低神秀,也没否定老师弘忍。另:神秀后来八十多岁开悟了。

15. 话说回来,《维摩经》这里在它所处的时代里给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见解:出家能成佛,居家也能成佛,涅槃境界就在世俗生活当中,这是慧能禅法的一个理论源头。

涅槃境界不离世俗生活,而不是“就在世俗生活当中”。不离就是无处不在,不用特指世俗。而“就在世俗当中”,反而指明了就应该过世俗生活。这不是《维摩诘经》的原意。

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学佛是很认真很谨慎的事情,熊逸这种学法,不知道最后学个什么。

16.文字问题之后是个义理问题。从这里来看,慧能似乎是相信中国古代的性善论的,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现代心理学家已经不 会再把这个说法当真。

这是瞎猜。性善和直心是两回事。直心没有善恶。

17.再进一步的是:完全听凭这粒种子的指引,怎么想的就怎么做,这才是一行三昧,坐禅的那种活儿不叫一行三昧。

怎么想的怎么做,还是妄想;该做就做,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怎么做的就怎么做,是直心。

18. 但是,《维摩经》颠覆了这个说法,把唯物主义的西天净土变成唯心主义净土了,说只要你内心清净,就能见到佛国净土。也就是说, 净土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而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西天净土不是唯物的,如果是唯物的,迦陵频伽鸟是怎么变化出来的?西天净土也并不是唯心的,如果是唯心的,你能随自己心意看见净土乃至造一个净土出来吗?《维摩经》所说的自性净土,说的是众生本身所具有的佛性,也就是《六祖坛经》里所说的“何其自性能生万法”的自性。这个自性,就是佛性,就是真如,就是实相,就是净土,这不是主观意识,主观意识还在妄想范畴。熊逸没有认真读过《阿弥陀经》,读《维摩经》大概也是随文附会,没有认真研究专业佛学词汇,另外他大概也没有听过讲经,对净土的认识完全是外行。

......后边还有许多错误,不一一列举,欢迎私信讨论。

综上所述,熊逸看过佛书,但仅仅是泛泛而读,没有做认真研究,并且阅读范围也很狭窄,很多佛教基础知识并不了解,至于佛学教义,熊逸则完全不懂。

其次,熊逸用考据的方法来读佛书,出发点错了。

第三,熊逸明知道“禅是用来行的”,自己评论的时候却处处用思维逻辑来判断,方法错了。

不懂就不懂,世界上不懂佛学的人很多,也没什么罪过,很懂佛学也没什么高尚。但以轻佻的心态和调侃的口气随意揣测妄加评论,这不符合佛教的戒定精神,也不符合儒教的如实知见精神,也不符合道教的清静无为精神,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精神,建议熊逸好好反省,发扬空杯精神,认真学习研究后再来出书骗钱。

上一篇:笙守护甜心经典语录,守护甜心经典句子,守护甜心语录中文
下一篇:一句话经典语录心情

相关经典语录

推荐经典语录

热门经典语录

  • 五五开骂人经典语录
  • 说说社会经典语录
  • 快手经典语录,快手社会语录短句霸气,快手里面经典评论
  • 将进酒唐酒卿经典语录
  • 快手评论经典语录
  • 嚣张by巫哲经典语录
  • 鼠疫加缪经典语录瞎子
  • 龙族 经典语录,龙族最催泪的精彩语句,龙族里的情话
  • 最新经典语录

  • 虚伪的人生的经典语录,送给耍心机的人的语录 至虚伪朋友的经典语录
  • 中国人的素质经典语录
  • 翡翠玉石经典语录
  • 经典语录电影截屏
  • 狮子座 经典语录
  • 社会姐经典语录霸气
  • 电影北极之恋经典语录
  • 爱情宣言经典语录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