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作品雨经典语录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店 。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 。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 。 《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 。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书店 。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书局 。 《雨》(“爱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 良友图书公司 。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书局 。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店 。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书局 。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书局 。 《巴金自传》(传记),1934,第一出版社 。 《电》(“爱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 良友图书公司 。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书店 。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 。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 。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 良友图书公司 。 《忆》(回忆录),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短简》(散文集),1937, 良友图书公司 。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 。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 。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0,开明书店 。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 《火》(共三部,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书店。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 《无题》(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 良友图书公司 。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书店 。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书店 。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 《谈契诃夫》(理论),1955,平明出版社 。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 。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 。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出版社。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出版社 。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 。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 。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 。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书店 。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出版社。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出版社 。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书店。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 1987 ,三联书店。 《巴金散文精编》,1991 ,浙江文艺出版社。 《巴金书信集》, 1991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域外小说》,1992 ,上海文艺出版社。 《忆》(回忆录),1994 ,中国华侨出版社。 《短简》,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再思录》(散文集),1995 ,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巴金自传》,1995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十年一梦》,1995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巴金卷》,2001,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国外获奖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云南人民出版社。
《家》的可读性与价值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远在《春》《秋》之上,《家》有现代“红楼梦”之称(实际上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其中的觉民、觉新、觉慧等人形象特征非常鲜明,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对封建社会“吃人”现实有尖锐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让人动容之后更感到不寒而栗。
巴金: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读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之前,《家》、《春》、《秋》几乎被忘得差不多了。就像老人的《随想录》,除了忏悔,其言也善,又一次感觉到文学的救赎。可能,做一个好人,乱世抑或盛世,都不太容易,心里到底要消弭多少痛楚呢?
男人用情专一与否似乎与品质格调的关系不大,但是大叔敬佩用情专一严谨的人,巴金先生便是如此,弱水三千,只取一瓢。2005年10月的一天,百岁老人巴金去了,他在《随想录》里的自言自语很快就会兑现。
“人死犹如灯灭。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么希望有一个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么我同萧珊见面的日子就不远了。”按照老人的意愿,他和妻子萧珊的骨灰,被合在一处撒向了大海,蓝色碧波起起伏伏,再没有俗世的别离。
千禧年去魔都购Sony的Walkman,秋雨蒙蒙,随之有点膜拜的心思,在徐汇区按图索骥,寻找巴金先生的住所,武康路两边种着法国梧桐,一点没有被秋雨感染的样子,如此正好勿用撑伞,吸吮清新的空气。
顶着零零星星透过树叶的雨丝,直到发现林荫下紧闭的铁皮门,天色已暗。用手拂了拂锈迹斑斑铁门上的雨水,想着老人的《随想录》就在这里完成,院内的桂花不知何时能开。我使劲的嗅了嗅,怅然若失。
去魔都一定是要逛武康路,闲适的情绪如释重负,最好是清晨抑或雨中,那时无所事事,这一怅然就过了数十年。前年翻阅萧乾夫人文洁若写的回忆录《俩老头儿——巴金与萧乾》,里面涉及不少现代文人掌故与恩怨,始终对巴金先生的谦和宽宥钦佩不已。巴金与萧乾这段七十年的友谊,恐怕也有不少武康路柔和悠长的光阴。
《随想录》可以瞧见老人的孤独与痛苦,掩卷之余,甚是尴尬,时至今日,说真话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敝帚自珍,基本扩大到了人之欲望所及的任何范围。所以先生的天真与真诚,1948年前后的巴金,仍然是一个视文学如生命的作家。遗憾的是,至此到《随想录》之间的时间,与大多数文学人一样,文字被其他有违人性的东西冲垮了。
巴金,原名李芾甘,家庭出身,官僚地主,简称“富二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响诸如巴金先生之类文人的,多半是法国大革命的民主以及俄国革命党人的虚无,错综复杂的思绪最后表现在其文字中,《爱情三部曲》的第三部《电》,凸显个人英雄主义,以及救世主般的革命浪漫尤为明显。
曾经在雨花台纪念馆,静默注视过墙上一排排风华正茂的照片,慷慨赴死的年龄几乎没有超过三十岁,他们的家世与巴金先生大致相同,彼时大叔内心的震撼远远超过阅读小说的血腥沉闷。他们澄明遥远地照出了我们内心的龌龊,很长时间,沉浸于自卑中,一日三餐,饱食终日,蝇营狗苟的活着,仅此而已。
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三部书翻得最早的是《春》,然后去找了《家》回溯,至于《秋》,为了写某种答辩,才通读完毕,有点惭愧。主要是小说人物纷繁,略显压抑,耿耿于怀男主觉新的软弱。青葱时光流逝,世事安之若素,书外的人,依旧活得脑满肥肠,窝窝囊囊,比之也好不到哪去。
后来去平顶山,呆在无聊的宿舍,有了某段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执着,基本是运转班其余的时间,都被用来读读写写,简直有点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巴金的《家》属于回炉,钱钟书的《围城》初看,有趣的夜不能寐,又对其中的爱情婚姻悻悻然,不明就里,倒觉得《家》的故事概念化,不如《围城》诙谐。
想来憧憬过巴金先生伏案的书房,那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处所。那次未果的膜拜,回到电影《色戒》提到的“福开森路”,在路边的书报亭,买了本《收获》,卷成一卷,不知何时雨停了,萧瑟的虫鸣,于是特别渴望窗明几净的图书馆,是博尔赫斯瞧不见的模样。
【 绘画:晏少翔(中 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