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移经典语录
太行山和王屋山
精卫填海,乌鸦反哺,笨鸟先飞;长江后浪推前浪,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亚马逊森林里,一场森林火灾包围了一群蚂蚁。蚂蚁们迅速合拢,变成一个“蚁球”。蚂蚁们冲出火海,外表的蚂蚁牺牲了,可大多数蚂蚁因为蚂蚁的团结而得救了。
太行山和王屋山,我有依据的,你可以读读《愚公移山》的古文,就是下面这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不知道是不是要我回答“如何看待这则寓言”,知乎已有大神 @兰陵回答过,直接贴:断章取义的行为都是耍流氓,愚公移山并不是单独的一篇文,而是道家经典《列子》(《冲虚至德真经》)第五卷《汤问》这篇文里的一段话,而《汤问》这篇文,通篇都是万事万物,有极无极,物之巨细修短同异的讨论,是相关道家哲学思想的思辨。而愚公移山这一段,是关于“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的时间观之辩,压根和“坚持不懈”没有一丁点关系。看愚公这一段的上下文就知道了,愚公这一段的上文是商汤问夏革:事物的大小,长短,同异是如何体现的。夏革举了好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说事物的大小,先说了龙伯国人钓走了驮着海外仙岛的大鳌,造成员峤和岱舆两座仙山沉没于大海,亿万仙人流离失所,对比了僬侥和诤人非常小来说明大小之辩。接着讲了以五百岁为一季的冥灵和八千岁为一季的大椿树,对比朝生夕死的菌芝来说明时间的长短。然后讲了鲲和鹏本身的相互变化,对比因为观察者自身状态的变化而显得不同的焦螟来说明事物的同异。最后得出结论,事物有各自存在的状态,观察者局限于自身的状态而无法确切的知道其他事物的大小长短和同异。(“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列子 汤问》)接下来就举了愚公移山的例子,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来说明时间观不同的人对于世界认知的不同。历来各家的注、训、解也都写得很明白,这段的实际含义是:愚公的时间观尺度很大,是一个“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的合乎道的人(晋 张湛《列子注》中对愚公的注解,按照考据学的观点张湛是《列子》一书的实际作者),这句话意为在愚公看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件事在夏革所言的“无极无尽”的宇宙里,只是一瞬间的事,即万亿代子孙来移走大山不过是一瞬息的事,而智叟是一个“期功于旦夕”(晋 张湛《列子注》),只能看到人的一生这样一个无比微小的时间尺度的俗士,其所见无异于朝生夕死的菌芝眼中的世界。以此对比体现出愚公契合于道,智叟累乎于形的道家思想。最终作为“天”的代表的“天帝”出面派神挪走大山,回归了道家“合于道,顺于天”的理念,“帝感其诚”的“诚”指的并不是被什么坚持不懈的精神的感动,而是指天帝对愚公合乎于道,不惑于物的时空观的赞赏:“去其有形之弊,帝感其诚者,造乎不形之妙。”(宋 政和,见《冲虚至德真经四解》)。通篇和“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没有丝毫关系。之所以被误解显然是望文生义的结果。另外吐个槽,很多时候自己觉得别人蠢的时候,别人也是这么看自己的,其实就是频道不一样。
凿壁借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
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
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
壁上凿了个小洞,
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
他勤奋刻
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成了一个很有学问
的人。后来做了宰相。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2]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3]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愚公移山移的是王屋山和太行山!
类似愚公移山这样的成语还有:补天浴日 东兔西乌 夸父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