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的经典语录
1.《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为我国春秋时代孙武所著,距今已2500多年,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 日本许多大公司把《孙子兵法》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必读书。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大前研一曾表示:“没有哪本书像《孙子兵法》一样,为我们提供如此丰富的管理思想”。前东洋精密工业公司董事长大桥武夫,在企业濒临倒闭之际,发现《孙子兵法》有助于经营,很快使企业起死回生,为此他写了一本专著《用兵法指导经营》,成为畅销书。 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如哈佛大学商学院,也把《孙子兵法》融入了MBA的战略课程中。 全书共13篇,约6000字,是一部公认的最权威的“军事战略”著作,同时也被视为战略管理、成本管理、市场营销以及通过竞争获取事业成功的哲学书。 2.《从优秀到卓越》 超级畅销书《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2001年的作品,是该年度《商业周刊》的十佳商业书。 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耗费了5年,阅读并系统整理了近6000篇文章,创建了3.84亿字节的电脑数据,对1965年以来《财富》杂志历年500强排名中的每一家公司(共1400多家)逐一分析。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只有11家公司实现从优秀业绩到卓越业绩的跨越。柯林斯将这11家公司与其他公司进行了对照,分析出了实现这一跨越的内在机制。 亚马逊书店对这本书的赞美之语是,“这是那种经理人和CEO们在若干年内需要一读再读的书。” 3.《杰克?韦尔奇自传》 世界第一CEO自传。本书英文版2001年9月11日出版,立即在Amazon销售排行榜上名列第五。这本书稿酬高达700万美元,被全球翘首以待的经理人奉为“CEO的圣经”。 韦尔奇是管理界中的“老虎”伍兹,在本书中首次透露管理秘诀:在短短20年间如何将通用电气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达到4500亿美元,以及他的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和经营理念。这本自传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大动作。 巴菲特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杰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兹,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们虽然赶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他所说的话,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4.《杜拉克管理思想全书》 彼得?杜拉克,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卓越的学术成就曾给他先后带来20多个名誉博士学位。《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 杜拉克比任何人都早10年或20年开始讨论管理学中现在广为人知的主题:竞争策略、组织设计、成本会计、创业精神和管理信息。他强调管理的人性和实践性,以3个著名的问题“你的业务是什么?谁是你的客户?客户认知的价值是什么?”简单而深刻地阐明“企业的理论”。 虽然彼得?杜拉克的大多数管理学著作出版于1982年以前,但《福布斯》杂志还是尊称他为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最有影响的 “现代管理之父”。 5.《追求卓越:美国最佳管理公司案例》 1982年汤姆?彼得斯与鲍勃?沃特曼合著。20世纪影响最大的管理学著作之一,第一本销量超过百万的商业书籍,长达3年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在美国总发行量超过600万册,事实上,这本书促成了商业书籍出版业的成熟。 本书源自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个内部项目。当时美国商业界备受日本公司咄咄逼人的扩张姿态的困扰,相比日本严格的制度化管理,面对强烈个人主义的员工,美国公司领导成了被讥笑的低能者。《追求卓越》则扮演了美国商业的拯救者。 本书为管理设定了一个积极的目标,而非强调面临的难题。彼得斯提出的杰出企业的8个特性几乎为未来20年的商业管理奠定了格局。今日的企业领袖没有人不承认深受这些原则的影响。它也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管理学著作,中译本多达5种,总发行量超过50万册。 因为这本书,汤姆?彼得斯(第一作者)也从麦肯锡公司的一个“无关紧要的人”,步入世界顶级管理学大师的行列。 6.《基业长青:理想公司的成功理念》 1994年吉姆?柯林斯的著作。这本书研究了18个“基业常青”——高度成功、富有生命力的公司的经验,包括沃尔马特、惠普、宝洁、3M和索尼等行业领袖。 本书研究的是事件,是人性。作者从人的角度让我们看到公司的成长和巩固,公司、组织以及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它主要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企业是如何取得优势并长期发展的?而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自我改革、自我反省,使优势成为公司的特性。 美国前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部长约翰?W?加德纳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是一本每个经理人都值得一读的书。” 7.《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本书作者是被认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英特尔前CEO安德鲁?格鲁夫,这是他1992年的著作,是公认的商务必读书和当代领导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对商业思想的贡献在于:格鲁夫提供了一种新的对付每个领导者所惧怕的噩梦时分的方法——企业发展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个战略转折点,这时,企业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但也同样有可能标志着没落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偏执狂式”的管理能使公司保持足够的谨慎,时常提防他人袭击、窃取你的生意;作为管理者,还要将防范意识传播给手下员工,让他们和企业领导一起度过战略转折点,从而走上发展更高的平台。 在格鲁夫“偏执狂式”的管理,英特尔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脑芯片公司。 8.《市场营销管理》 菲利普?科特勒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市场营销学权威之一。他在1967年出版的《市场营销管理》一书,成为美国管理学院最受欢迎的教材,现在已经出到了第十版,特称为“世纪版”,并被翻译成十几国文字,受到各国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科特勒的这本经典营销著作不仅继承了奥德逊、霍华德和麦卡锡等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全面发展了当代市场营销管理理论。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计划和控制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科特勒在其《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一书中,也引用了《孙子兵法》的论述。 9.《沃伦?巴菲特之路》 罗伯特?海格斯特姆的这本书是《纽约时报》的最佳畅销书。《福布斯》杂志认为,“此书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股票投资杰作,它非常清晰地向人们解开了最伟大的投资家巴菲特那无人匹敌的投资业绩的奥秘”。 这本书的全部魅力来自于巴菲特本人——1956年以100美元起家,迄今为止个人资产已超过160亿美元的“世界头号股王”。 本书揭示了他看似简单又极其深刻的投资原则:注重股票的内在价值,买进市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长期持有,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理会市场变化,也不担心短期的股价波动。 巴菲特曾说过,“即使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在《纽约时报》评选的全球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中,巴菲特名列榜首,广为人知的索罗斯仅名列第五,而且,他是全球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翁中惟一一个从股票市场发家的。 10.《定位》 20多年前,美国《广告时代》杂志约请年轻的营销专家里斯和特劳特撰写一系列有关营销和广告新思维的文章,总标题就是“定位的时代”。20年后,定位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而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也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后来作者为了完善以客户为价值导向的价值理论又出版了《新定位》一书
《美国工厂》拍的细节很足,不过缺了一点福耀和当地政府互动的信息。《人物》杂志2015年写曹德旺,对他和当地政府的斗争写的栩栩如生:
玻璃厂旁边的水库要决堤,公安局跑到厂门口挖隧道,曹德旺让儿子叫了几十个工人,自己举着雨伞站在工厂门口指挥:揍他,你揍他!他妈的,你说东张水库都快要决堤了,跑到我门前挖我的隧道干什么?他不就是敲诈我当初谈判的出钱没有给你付清楚吗?
玻璃厂内部网吧被城管查收,他打电话给县委书记:我们一年就几亿税给你……我的员工开的店铺,不要你的地,不交税的,是内部家属开的,你现在来了一帮人又搬我们电脑,你尽快派人,再动的时候我要动武揍。
福清举办龙舟赛,当地省体委领导提出让曹德旺拿5万块赞助费取得赛事的冠名权,后来省体委又找到了外商,通知曹不能冠名了,颁奖礼上,曹德旺从礼仪小姐手中接过奖杯,在澳大利亚队队长准备接过奖杯的瞬间,将奖杯扔进了东张水库。后来给省里写检讨书,说自己有两个错误:一是发奖杯那天不该去,二是错误地认为身为福耀总经理,应该以维护公司利益为天职。
《人物》总结曹德旺为什么敢斗的时候说:与同代企业家相较,曹德旺没有原罪感,80年代便拥有了玻璃厂全部产权。多年的奋斗也令他拥有了强大的经济资本,福耀每年为福建省贡献5亿税收,相当于一个城市农工业收入总和。
也不完全是没有原罪的问题。曹德旺虽然幼年过得辛苦,但是曹家本身不是穷人出身,祖父是福清当地有名的富豪,父亲曾是上海永安百货的股东,曹德旺做生意做得早,80年代已经有了些积累。他哥哥官至福建省副省长,虽然从来不用这层关系,但要是没这层关系,跟当地政府斗起来怕还是要多吃不少亏。
微博上看的,侵删。
https://m.weibo.cn/6431633590/4409997657801137 (二维码自动识别)
中国乐器出口已跃居世界第一。在天津四党口村,全村人都参与进西洋乐器的制造当中,但工人们却不会吹奏他们制造的乐器。面临村民与乐器之间缺少交流的困境,之后的发展又该如何呢?听,广播里的《回家》正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袭来。
07:26文/欢乐英雄
1.
从天津市区向南驱车40公里,便来到静海区蔡公庄镇四党口村。这个村很大,统共有将近9000人,下面还分四中、四后、四南、四西和四东五个村。为什么一共分五个村却要以“四”来命名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重点在于,如果你踏进了四中村的地界,遇到人家,推门进去,十户里起码有九户正在生产萨克斯或者铜管之类的乐器。虽然只是中国北方一个普通的村庄,但四党口村的名字在全球乐器采购商的耳朵里却非常响亮。
据称,全村共有各类乐器工厂70余家,每年生产各类西洋乐器几十万支,乐器产业年产值约3亿元,出产的各类乐器全球最高占比达到百分之七十。放眼望去,遍地是金灿灿的乐器,就连当地的小学校放学时的喇叭广播也是萨克斯经典曲目《回家》。
乐器制作改变了这个村子的生态,它几乎没怎么费力就实现了从农耕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而且带来了热闹——过去几十年,媒体和订单不断涌来,四党口村的村民们或许从未踏出村子半步,但他们制作的乐器却跨越了大洲大洋。
2.
乐器厂厂长陈宝展从事乐器制作已经几十年了,是村里第一批赶上乐器热的人,淘到了金。
但近来,他却觉得这行业并不是天衣无缝的,因为村里的销售额从2000年后就能明显看出下降趋势了。究其原因,陈宝展认为,在于村子生产的乐器虽然在数量上领先全球,但在质量上始终难以跻身一流。
四党口村从事乐器生产已经超过三十年,有近3500名村民在从事相关的制作工作,但是几十年下来,全村会吹萨克斯的成年人却不足十个。乐器制作和乐器演奏是两回事。
工人们并不会吹奏自己制作的乐器,不识乐谱,也没有鉴赏能力,只是按照图纸和规定步骤去完成机械化的生产。他们也不知道这些乐器会运去哪个国家,只是有时在电视上看到萨克斯的时候会想:这是什么型号的,有没有可能是自己做的。
人与乐器之间缺少流动,是陈宝展认为阻碍乐器村发展的核心问题。
作为村里资深的乐器生产制作商,陈宝展曾经和其他从业者一起推动村里组建乐队,还从外面聘请专业的音乐老师教大家吹奏。
一时间整个村子都很热闹,特别是傍晚的时候,总能看到有人站在村口咿咿呀呀地吹着萨克斯。
但是乐器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真正掌握它,需要强烈的兴趣和毅力,还有足够的信念支撑。
大部分已近中年的四党口村民很快意识到,下班回家跟老婆孩子看电视或者找几位弟兄打打牌,要比面对那些张牙舞爪的音符轻松得多。
3.
让村民们爱上音乐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陈宝展改变计划,从自己的儿子下手。
陈子轩和陈子桎,都是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萨克斯,当自家的厂子的主打产品从萨克斯变成双簧管时,他们又吹上了双簧管,但总而言之,乐器是一定要学下去的。
兄弟俩双双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在学校里,同学们只知道他们来自相声的故乡,却很少有人会知道,学校里的许多乐器,他们村的工人们就能做。他们俩也不爱提,毕竟现在专业级的学习和表演,还是以进口乐器为主。
陈子轩在学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到美国乐器制造业的情况。很多工厂也是在偏僻的农村里,大部分景色是一望无际的苞米地,上班的是一群四五十岁的大妈。
(陈子轩在音乐学院上专业课)
但是那里的研发人员和核心人员是懂技术的,他们教给工人们该怎么做。动手做的人不一定要懂,但必须要有懂的人去指导。
他有一点超出年龄的成熟,刚刚进入大学,就打定主意毕业回爸爸的厂子里指导大家做乐器。当被问到城市和农村环境的交替,他说:“你在某个地方,肯定是你要在这个地方干该干的事,跟农村还是城市没有关系。我毕业肯定要回四党口。”
4.
四党口村的困境其实在情理之中。现今中国制造西洋乐器的村镇,最初接下这些订单是为了发家致富。
西洋乐器起源于国外,他们是创造者,一如中国的唢呐和笙。如果必须有音乐品味才算配得上这些乐器,那对于一辈子生产了上万件萨克斯的勤勤恳恳的农民似乎也并不公平。不过,在厂里干久了,也会有一些工人对吹乐器感兴趣。两兄弟暑假的时候,还会办个培训班,给他们讲讲演奏和乐理的知识。
《北国之春》是张俊秀极少数会吹奏的外国曲子之一,也许是在小学校园广播的耳濡目染,他觉得学起来倒也不难。他曾在乐器厂工作了三十多年,还记得第一次听人吹《北国之春》,是在村头的江边,一个小伙子。他把谱子悄悄记下来,每天自己练,觉得真高兴。
在更早的时候,张俊秀当过兵。退伍回来,村里全是小土房子,收入不高,没人能走出去。那是1988年集体企业转制之前,还不允许做乐器生产。
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了专供天津器乐厂的青年号和萨克斯,后来又有了小号和圆号,工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房子也变成了砖房、楼房。
(中间为乐器厂退休员工张俊秀)
对于张俊秀这样的老爷子,陈子轩总是鼓励:到了这个年纪,还能接受新鲜的事物,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他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村民,拿起自己制造的乐器,演奏起来。
陈子轩希望村子发展下去,没准有一天,音乐能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不只是一件工作,接着村里的乐器制造业也再上一个台阶。
但那一天怎样才会到来呢?答案很简单:需要时间。
制作团队简介
厂长语录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