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经典语录积善之家
谢谢题主的邀请。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并非佛教所宣扬的业力因果说,不同的宗教对于“因果”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佛教对因果的认识和理解与儒家以血缘家族关系为中心所宣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和道教的子孙承受先人罪业的“承负”、基督教人类皆负有人祖的“原罪”说,颇有不同。
佛法中的业力说,强调一切业报皆自作自受,只能由造业的个体及从其身心相续而生的个体所承当,不能由别人代替或转移于别人,就是至亲如父母子女,也不能互相承受业报。
《正法念处经》卷三三佛言:
“自作之业,决定受报,无有他作我受其果,无有自作他受其报。”《佛般涅槃经》载佛言:
“父有过恶,子不获殃,子有过恶,父不获殃。各自之死,善恶殃咎,各随其身。”《佛说泥犁经》载佛言:
“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佛言:若造了恶业,
“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无量寿经》佛告诫世人: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楞严经》卷八:
“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来自受。”佛法中明确指出:三界一切,业力所造,人生诸苦,以业为因。因果业报皆是自作自受,不由于他,众生的一切受用、贫富、贵贱、美丑、寿夭、愚智等,都是自己所造业的果报。因此《中阿含经》卷四四佛言:
“众生因自行业,因业得报,缘业依业,业处众生,随其高下,处妙不妙。”自己的境遇好坏,唯有自己所造的业决定,非由神意,非关命运,非出无因偶然。
比如父母贫困,然后出生子女贫困,佛教认为本质上不是因为父母或者家庭导致的,是因为子女前世宿业导致他/她生在这样的家庭,还是属于自作自受。
关于业力因果相对详细的阐述,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回答中的内容:
命运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改变?
说大一点,大概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是易经里面的经典语录。且看孔孟的后代,大多提倡积德行善,孔孟的之孙,兴隆昌盛。 说小一点,现在普遍的对孩子教育从3岁5岁时过度溺爱,孩子吃激素食品,过分的给孩子强调,学业竞争,甚至斗争。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业压力,心理压力很大。 大人在社会上的生存压力,竞争压力也是很大,这种压力都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孩子。当压力大到一种极限之时,在物理学上就会称之为爆炸。 当人类的情绪压力达到极限时,当然会做出爆炸的行动了。总之应该恢复到一种平和的社会,老庄孔孟提倡的那种 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如果人人都谦虚礼让,不互相攀比。人与人之间不是竞争,甚至斗争的关系,而是互相关爱,互相同情的关系。那社会就没有这么多的,不安全问题。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O如何从家庭教育和未成年心理方面解读:男孩因母亲批评跳桥身亡事件?
《易经》这部经典,是帮助我们了解世间宇宙人生规律的,万事万物里面都有它的常数,也有变数,掌握了这个变数,小到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大到可以为天下谋太平。但很多人把这部经典当成看相算命的书了,或者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部哲学经典来研究,就非常可惜了。《易经》这部经典里面,处处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今天就和大家重温一下其中的一个经典名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句话有很深的道理,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意思是积了厚德的人家,福报一定很大,子孙都跟着沾光。这在历史上,有太多的家族给我们做了证明,比如孔子的后代、孟子的后代、范仲淹的后代、曾国藩的后代、林则徐的后代等等,这些圣贤的家道之所以承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衰,就是因为他们积的善太厚了。否则的话,别说富三代,富两代、一代都很难,所以古人告诉我们积财留子孙,不如积善留子孙。
这句经典的意思很容易理解,但真正相信的人却很少。看末学文章下面的评论就会发现,很多人并不相信善有善报,他会反驳说:我也没做什么坏事,为什么人生还是很不如意呢?或者自己长期行善,为什么没得到善报呢?很多人经常做恶事,为什么还兴旺发达呢?
关键就在这个“善”字上,什么是善?其实很多人并分不清楚,你认为的善,未必真的是善。善有真假、阴阳、端曲、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之分,非常复杂的。我们凡夫烦恼习气很重,往往没有分辨邪正是非的能力,经常搞反了,认恶为善,认善为恶。别说现实社会了,就算给你看一部电视剧 ,如果不看到大结局 ,你能分得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吗?未必呀!
比如老师教训学生,一个巴掌打过去,脸都打肿了,这是善还是恶?你能说得清吗?如果是为了学生好,一巴掌把他打明白了,从此知错就改,好好学习了,这就是善;如果是因为老师心情不好,打学生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那就是恶。
所以说什么才是善呢?中峰禅师讲的很经典: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关键要看动机,动机是利益他人,就是善;动机带着目的,是为了利益自己,那就是恶。
但我们往往是有善有恶,善恶夹杂,所以我们不要抱怨老天不公,不要抱怨长期行善还没有善报了,应该按照上面这个标准,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做过多少善事?到底是善事多,还是恶事多?这样心里就清楚明白了。
@无为书院 第一次近距离聆听了佛门中人的讲课总结潮僧玄洪法师经典语录如下:1《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某种程度上,大家在选择自己终身伴侣的时候,也要观察对方家族的德行。2有益人谓善,只利己谓恶。3所有的艺术,都为熏陶人美好心灵,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美好人格。
不矛盾。注意易经说的是“余”字,本庆、本殃则在个人。印光大师: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
1、下一句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2、语句出自《周易·坤·文言》,全文如下: 坤至柔而动而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3、整句意思是说,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4、《文言传》即是《文言》。汉族易学名词。《周易大传》七种之一。周易《十翼》中的一篇。专门对乾、坤两卦所作的解释。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语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整句意思是说,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