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道德经典语录及译文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魏源在《老子本义》一书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西方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曾高度评价说《道德经》是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
今天就先与大家分享《道德经》中极具真谛的经典句子。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 福依偎在祸枕边,祸潜伏在福床下。 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也可以互相转化。 人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倘若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逆境为顺境。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译文:真实可信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可信。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巧言善辩,巧言善辩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灼见的人不求知识广博,有广博知识的人不可能有真知灼见。
8.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能够知道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才能保持住恒久的满足。知足才能常乐。
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有同情的了解,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理性的思考。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方法,也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就拿“三纲五常”来说,“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这完全是单向的、专制的、封建的。但是“五常”特别是“五伦”,则是强调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具体内容是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兄良弟恭,长惠幼顺,这里讲的五伦关系就是双向的、互动的,其中一些内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社会伦理关系的借鉴。 因此,必须具体分析和仔细剥离,切忌一锅煮和一刀切。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是关系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要处理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般在谈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我们总是说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在论述社会主义文化时,我们又说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这成了阐述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固定格式。 其实,形式与内容是分不开的,民族性存在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之中。也就是说,民族性是形式,又不仅仅是形式。它不仅体现在形式中,也体现在内容中。而且只有不仅体现在形式中,同时也体现在内容中的民族性,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