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委屈的诗词经典语录
杜鹃啼血猿哀鸣。悲伤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布谷等。古典诗词中最经常看的是杜鹃的悲情意象。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种:一。借杜鹃来抒发亡国之痛、爱国之情杜鹃的悲情意象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相关。遵照《李膺蜀志》的说法: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望帝因化为杜鹃后照样思念故国,哀鸣不已,这就使杜鹃鸟成为思念故国之情的拜托者,被赋予国破家亡后飘流在外、无家可归的游子对故国的刻骨铭心的耿耿之情的意蕴。 反映在古诗词中,如李煜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这首词写于金陵被宋军包围之时,表面上是写伤春,其实写的是亡国之恨、社稷之悲。“樱桃落尽”固然是晚春的景色,但樱桃在古代常用来祭祀宗庙,那么“樱桃落尽”何尝不是国家将亡的写照?在如此的暮春时节,听到子规的叫声,联想到子规又是杜宇的化身,又想到自已本身的遭遇,亡国之恨、家国之思不由得一起涌上心头。 二。借杜鹃表达伤春、惜时之情杜鹃是一种候鸟,每到暮春都要从南洋飞入我国,遍布大半神州,鸣啼不已。春天是万物复苏、草木葱茏的季节,但暮春并且是残花败絮、烟雨迷蒙的季节。人们出游踏青,离家远行,当看到料峭的春风中,凋零花瓣随流水,和风残絮满天飞,悲惨之情顿生,伤春之情突至,再听到杜鹃的啼叫,人们不免会触景伤情,杜鹃也就自但是然飞入大量伤春悲情诗词中。 有代表性的是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旦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薄暮却下潇潇雨。”她以柳条系春而留春,柳絮随春而送春的生动想象,把春来春去的脉络写得生动活泼,以表示人生短促,来去匆匆。 下片写待到春深,绿满山川,传来杜鹃的哀鸣。鸟儿虽无情,尚知人的愁苦,叫出人的悲伤心声。词人用杜鹃的啼叫来烘托春天已逝,青春不再的感伤之情。 “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陆游《三月30夜闻杜宇》)子规声声,血泪交零,很容易引发文人雅士的感伤。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常常最容易失去,未曾流连就已经青春过鬓,红颜白发。子规之叫声,声声催人老。出身之感,家国之痛。岂是“伤春”二字能容得下。 三。 借杜鹃抒写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是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华阳国志》中说:“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别恨乡愁。”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听到杜鹃的叫声“不如归去”时,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惜游。”——引自【唐】戴叔伦《暮春感怀》 ——这首诗是写暮春时节,芳草萋萋、柳絮飞舞的景色;表达了他乡游子有家难归的悲苦愁郁。 上述所引诗的末句写的更有深意,似乎游子在抱怨杜鹃不应在诗人耳边发出哀鸣。“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半夜。故国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唐】崔涂《春夕旅怀》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半夜。 ”这两句诗写得极为精辟,是传诵的名句。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更思乡,子规啼叫,愁上加愁。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并且互相烘托映衬,构成一种清冷、悲凉、愁惨的气氛,让人触景伤情。暮春之夕特定的感情色彩,月下子规的啼鸣,使全诗缺乏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 别的像“春残杜宇愁,越客思悠悠。”“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蜀客春城闻春鸟,思归声引未归心”等等,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借杜鹃抒发谪居的凄苦、幽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踏莎行》写于秦观晚年由处州又被贬到郴州后写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诗人有意识的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薄暮的意象作有机的联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边传来杜鹃“不如归去”的哀啼,眼中所见夕阳西下的暮色渐深的景色,使作者从生理到心里都感到寒冷。 词人笔墨沧桑凄婉,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在这首词中得到很好的印证。这首词最能代表他晚年的哀苦心情。“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能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这首《鹊桥仙·夜闻杜鹃》写于陆游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了抗战前线之时。这首词借杜鹃的啼声写本身半生飘荡、功业无成、岁月虚度的感慨。“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这句话从人写到杜鹃,啼鹃已去,人犹难堪,半世漂泊,年华虚度,作者把本身的出身之感融在杜鹃的啼鸣声中,可以想见诗人是多么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了报国无门的悲叹。杜鹃,因为个体的生理特征,被人们赋予了悲情的意蕴,让这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 于是,它为有在文学史上低徊哀鸣,动人愁肠,成为悲情文化的象征。
蝶恋花——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临江仙——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它那“惯作悲啼”的鸣叫,能使许多愁肠百结的人心酸肠断。自唐代以后,杜鹃鸟就被汉族称为“冤禽”、“悲鸟”、“怨鸟”,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咏诉冤。天长日久,杜鹃鸟被推上了“文化鸟”的宝座,定位为一种可怜、哀惋、纯洁、至诚、悲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