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人性论经典语录
黑暗致郁系负能量书籍
如果你没能进入休谟的问题领域和思考领域,自然就读不懂了。这就是找一本靠谱导读的重要之处:它可以告诉你休谟打算说些什么,怎么说的。但我并不赞同一概否定直接读原典的说法,因为对于一些有天份的人来说,很多哲学书,尤其是像《人性论》这种比较纯朴没有太多专业词汇和文法制造阅读门槛的书,里面想要探讨的内容其实他早就有所思考了,这时候再去读导读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被带入歧途的风险,还会造成思维上的懒惰。所以我个人比较推崇的阅读方式是,先尝试读原典,如果阅读过程比较顺利,可以清楚理解作者想说什么,就继续读下去,如果读不下去或理解上总觉得有问题,就要果断找一本靠谱的导读,如果导读也读不明白就可以放弃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哲学,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必要读哲学。
休谟人性论解读
休谟的人性论怎么样
一般来说,如果你能够看懂前面数节,那么这一节的内容大体也并不困难。我简单地解释一下,希望能够解决你的困惑。但是看这个解释,同样需要一点耐心。休谟是一个彻底的感觉经验主义者,他对任何问题的追究和解答都是站在他的经验主义立场上的。 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以感觉经验作为依据。休谟的主张,在第一段论述贝克莱的思想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了,就是说,抽象概念(在这里,抽象概念是一个词。休谟不是在解释“抽象”这个概念,而是在解释“抽象概念”),不过是为了方便而提出的东西而已。 举个例子,比如你看到一个人走过来,然后你说,那是一个人。“人”这个词,其实是人们为了方便而使用的一个名词而已,世界上根本没有抽象的“人”这样的实际存在物,因为存在的只是张三李四,不存在抽象的“人”。“人”唯一的作用,就是将许多的感觉存在物归为一类,在使用上带给我们方便。 这也就是第一段中休谟所说的:“使它们在需要时唤起那些和它们相似的其他各个观念来”的意思。我们通常以为,名词就意味着某物的存在,在西方传统中,这个意味尤其明显。休谟作为感觉主义者,继承了以往唯名论的传统,否定了那些认为概念和名词一定默认了存在的做法(因为作为经验主义者,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到的东西),并且影响了后来比如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 这是后话,不提。然后,第二段开始,休谟开始为抽象概念做某种程度上的“辩护”,之所以辩护,是为了说明,抽象概念不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使用抽象概念,其实是为了某种方便。而且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我们可以描述事物的前提条件。同时,这也是我们可以互相交流,谈论事物的前提。 更大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所谓的“抽象概念”,根本不是什么抽象概念,而不过就是感觉而已。哲学家们以往所认为的最真实的实体——抽象概念,根本就是和感觉分不开的。接下来,休谟就具体地开始论证他的两个“说明”了。再说一遍,第一个说明,“第一,我要证明,对于任何数量或质量的程度如果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那就无法设想这个数量或质量”,他的意图是说,如果我们没有形成一个概念,我们就不可能有关于这个概念的具体描述。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没有“人”这个抽象概念,我们就不可能有关于“人”的具体描述,比如数量和质量。我们甚至都无法判断人和非人,比如长臂猿,之间的差别。因为人和长臂猿之间的差别,要靠概念加以区分。第二个说明,目的更明确了,概念尽管不意味着真实的存在物,但是它们对人来说,是有意义的,是需要的,“可以达到一切思考和谈话的目的”。 再下几段,就是分三方面来论证他的说明。第一是要证明,所有的观念(感觉)都附着在抽象概念上,不可分。说明概念的重要性。等到论证到了第三,结论竟然变成了“抽象观念本身就是特殊的”。这就是休谟的非常著名的言论:凡在理智中的,没有不在感觉中。 意思就是,那些唯理论的哲学家们所谓的实体即概念,不过是感觉而已。人其实无法设想一个没有任何性质的存在物。只要是存在物,都是具体的。然后,休谟描述了抽象概念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它们第一,不是和具体的感觉分离的;第二,我们使用这些抽象概念,“当我们养成了这种习惯之后,一听到那个名称,就会唤起这些对象之一”。 所以,心灵的能力虽然有限,并且会犯错误,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些概念而交流,学习。后面举了三角形的例子来说明。然后,休谟又举了四个方面的例子,所要说明的,就是他的基本观点,也就是抽象概念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具体的感觉而单独存在。 休谟所针对的,一直就是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那些本质的东西是最真实的,而本质就是“形式”的东西,是看不到的,是不变的,等等。休谟强调的始终是感觉主义的。离开了感觉观念,人们是不可能形成抽象概念的。任何抽象的形式,都无法脱离具体的感觉。大体就是如此。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性论的摘抄。
休谟人性论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