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暴风雪经典语录
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一下BBC的纪录片Uncovered Shakespeare,其中有一集是关于《暴风雨》的,推荐!当然,在此之前可以先观赏一下本作舞台剧,毕竟莎翁本来也是个演员,他的剧本里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演出来才有趣的,光看剧本的话会比较平淡。暴风雨是我最爱的莎剧之一,看到有人认真地讨论好激动!先说说自己对第1个问题的看法:我倒是觉得主角从故事一开始其实就已经宽恕了,他在故事开始前有12年的时间来慢慢宽恕,然而不好好惩罚仇人一番实在难解心头之气,所以才有了暴风雨这个故事。关于Prospero的暴戾的一面,题主的理解是准确的,或者说与评论家们的理解相同,其他角色的矛盾点我也深有同感,不过我不觉得这些矛盾点是本作的缺陷,它们反而是最能触动我、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觉得应该先解释一下自己为什么喜欢莎剧。(以下开始离题)或许大多数人心目中对于好作品的理解是:环环相扣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精炼有力的语言(以及其他一切能使读者能很好地沉浸到作品中去的要素)——那莎翁的作品绝对称不上好,甚至可以说是反面教材。他的语言啰唆而浮夸,是最遭当代剧作家唾弃的类型(虽说具备高水平英文鉴赏能力的同学可能有不同意见,不过那是极少数,让我们先忽略他/她们吧)~题主指出本作人物平淡无奇,没错,说话不分场合、行为乱七八糟、性格没有特点是莎翁笔下人物的特点,莎翁很潇洒地把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连贯性这个课题扔给了演员,因此所有能把莎翁的角色演真了的演员都被奉为天才,受到导演们的宠爱~至于情节,题主没有提到,显然是懒得吐槽了,我深表理解,毕竟对于我们这一代看惯了设计精巧引人入胜的美剧的人来说,莎剧的情节处于让人无语的水准,可能还比不上湖南台放的国产剧呢。那么问题来了,自称莎迷的我到底在迷些什么呢,其实是装逼呢是吧——先别急着吐槽,容我慢慢解释。莎翁有一句著名的台词,中学生都知道:“To be or not to be,”莎翁说,“这是个问题。”这其实是个非常莎翁的问题,它在莎翁的作品中无处不在:Prospero是一个宽大的人还是专横的人——这是个问题。Gonzalo是一个善良的人还是狡猾的人——这是个问题。夏洛克是一个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这是个问题。老问这种模棱两可的问题无不无聊——这是个问题。Σ( ° △ °|总之莎剧的评论中有一大半都是这种人物分析(就像红楼梦的评论中有一大半是索隐一样),中毒者相当多。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称作“冲突”——不过我也不太确定自己用得对不对,在叙事学里戏剧冲突是一个极宽泛的概念,最典型的可能是“我爱你你却不爱我”“想在人群里大吼一声却不敢”这些处在叙事最基本层面的构成要素,或许莎学学者们所用的术语ambiguity“两可性”会更准确一些吧~所以我觉得把“To be or not to be”解释为“生存还是死亡”还是太狭隘了点,它其实蕴含了一切矛盾与冲突。作为一个极其善于揭示人类生活中的矛盾(却又不给出解释)、善于构造冲突(却又懒得解决)的作家,莎翁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了。当代有不少热片,其情节跌宕起伏、高潮不断,各种尔虞我诈、扣人心弦,到头来只讲了一种冲突——小三。要是某部片子居然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那就可以戴上“文艺”的桂冠啦~所以当你中毒于莎翁对生活的表现的广度,以及那逆天的敏锐眼光之后,再来看当代的作品,未免有种荒芜贫瘠之感。当然我知道以上的吹嘘太没说服力,因为缺少具体的例子,有装逼的嫌疑。好吧,那就以暴风雨这部作品为例,列举一些个人印象深刻的“问题”:·Prospero和Ariel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Ariel是向往自由的,然而同时又感受到了他在情感上对主人Prospero的依赖。我觉得Ariel比起“奴隶”感觉上更靠近“宠物”吧,Ariel需要的是自由还是陪伴,这是个问题。·Prospero和CalibanProspero刚来到岛上的时候,和Caliban相处得很好,直到Caliban想上他的女儿,才让他态度大变。使问题复杂化的是Caliban是一个野人,他拥有和Prospero完全不同的价值观。那么Prospero到底应该恨还是可怜Caliban,这是个问题。·Prospero和Miranda这就是典型的嫁女心境了。我还记得Prospero说“我失去了女儿”的那个瞬间,我受到了999点伤害…·Miranda和Ferdinand一方面我们看得出来Miranda和Ferdinand之间的爱热烈而诚挚,但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Ferdinand曾经喜欢过很多女人,而Miranda在之前的生命中只见过两个男人,他们俩将来会不会幸福,这是个问题。而且作者还让他们俩的订婚仪式戛然而止了,感受到作者的恶意了没!·Prospero和作者本人对我来说全剧最动人的还是Prospero最后的独白,我们看到Prospero在这场告别剧中放开了女儿、宠物、魔法、过去,然后哀求着观众们能放开他!(泪奔)要知道这是莎翁最后一部作品啊!(泪奔)而且研究者指出当初很有可能是由莎翁自己演Prospero一角的,想象一下那个情景!(再次泪奔)以上主观地列了一些自己印象深刻的矛盾点,基本上和题主指出来的差不多,不知道能有多少说服力......不过过去的经验告诉我,肯定有不少人觉得我装逼失败,因为——这些矛盾点都太明显了,你以为就你看得出来啊,关键是:这些矛盾解决了吗?(扑通——答主绝倒......的确没有。这恐怕是我长年安利莎剧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大家不是感受不到莎剧中的冲突,而是不理解这些冲突有什么好欣赏的。其实我十分理解。毕竟我们的生活一团糟,冲突已经够多了,难得有时间看个片减减压,你TM居然还要叫我欣赏片子里的冲突!何必如此自虐~诚然,渴望回归和谐是人类的本能,如果冲突无法解决,结论无法得到,任谁都会坐立不安;而看到冲突解决时,自然会产生如释重负的解脱感。所以当代娱乐向作品会更重视解决的部分——关键是看编剧能不能精巧地解决,达到“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的效果,至于冲突是怎么产生的,简单明了的就行。所以有些好看的作品仔细想想的话,其主要冲突的产生简直狗血,但它解决得很好,就不能叫狗血。因为解决得不好才叫狗血。那么,莎士比亚作为一名伟大的世界顶级作家,怎么会容忍你说他狗血呢~所以他才聪明地选择了:不解决问题。——(๑˃̶ ॣꇴ ॣ˂̶) OK,我过完胡说八道的瘾了,让我们回到正题——其实我们生活中有一些问题,未必存在完满的答案,能得到让人安心的解决。有些矛盾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本质之中——也许“人性之中”听上去更文艺些。比如说假设有某位企业家,一直给人以很积极的形象,后来被报道出做了一些不怎么地道的事,那么社会上对他的态度大概是这两种:他虽然表面上显得很积极很有社会责任感,但其实是个钻政策空子的流氓——“坏人”解释他虽然受国情所迫不得以钻政策的空子,但那是为了能实现他的社会理想——“好人”解释还有人谨慎地说,我们必须要深入客观地了解他的全部经历之后(虽然那不太可能),才能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如果你能欣赏莎剧里的冲突的话,就可以很坦然地接受他就是一个好人和坏人的结合体,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没什么不可思议的,但是我身边有很多人无法接受这种看法,他们觉得这种观点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我无法反驳。本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务实的民族,拒绝一切似是而非的玄虚问题,俗话说路见不平一声吼呀,黑白是非怎能混淆?感情不专一的男人就是渣男,不注意形象的女人就是颓女,没得商量,要是谁敢说一心一意未必是所有男人的天性,或是取悦他人未必是所有女人的天性,那他/她就是犯了价值观错误,活该遭社会批斗。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对正义有着坚定的信仰,并且觉得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或者至少,自己的正义乃正义的化身。然而,当你觉得这样的社会很喧嚣,人们无意义的争论让你很烦躁的话,请想起我们这些拥抱矛盾、拥抱冲突的自虐的莎迷们的存在,是不是觉得温暖了一些?平和了一些?好吧,我也没想到我能离题这么远,这简直快成为牢骚文了。让我来回到题主的问题。题主最后提出了一个非常莎翁的问题(而且还是以带潜台词的说法):“这部作品是否有再读一遍的价值?”我无法成为你,无法解决你内心的冲突。不过难保你不会也像我一样,在某一天突然想起暴风雨里面的那个人物太TMD莫名其妙了,为了一探究竟于是拿出来再读一遍,然而还是莫名其妙于是再读一遍,然而还是莫名其妙于是再读一遍,然而还是莫名其妙于是再读一遍……
经典台词是:活着还是毁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哈姆雷特里最经典的台词。
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莱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