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的经典语录
两篇关于风筝的散文都是通过回忆儿时放风筝表达感情。但寄托感情的关于风筝的故事却不相同。鲁迅的《风筝》是通过自己粗暴干涉小兄弟做风筝表达亲情,周粲《满天的风筝》则是通过兄弟共同放风筝来表达亲情。前者更多地侧重于自己“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自责和愧疚,后者则多倾向于我和二哥通过天窗爬上屋顶放风筝的描写,表现不会念书却有糊风筝手艺的二哥那种满足和骄傲。 引发情感的都是风筝,但缘起不同,对象不同,两人之间的爱好和志趣的差异,导致虽然同是兄弟但却有着不同的情感纠葛。前者冲突和误解多些,后者配合和同乐多些。于是,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有所不同:前者凝重,后者就轻松畅快得多。 为了渲染这种情感,两篇散文在景物描写上也各呈异色。 《风筝》中的春二月,春日的温和里“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在醒悟到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之后,“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在希望兄弟说一句“毫不怪你”的话落空后,补过无着,虽然也感叹兄弟的大度,但“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儿时的回忆一并带给作者的,是“无可把握的悲哀”,带着“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是令人窒息的春天,这是让人自责的回忆。情与景的有机融合,使得全文始终笼罩着一股压抑的气氛。与此不同的是,《满天的风筝》虽然有父亲不让我们到马路上去放风筝的管束,但我和二哥却能爬上屋顶上的小阳台上放风筝,那是何等让人爽心的事情!虽然自己的笨手笨脚让二哥不耐烦,但望着香烟罐上的风筝线“咿咿呀呀一圈又一圈地飞了出去”,“风筝习到离我们很多丈远的高空中”的时候,兄弟俩放飞的,一定不仅仅是一只蝴蝶风筝,那是多么快乐的心情,也一定随同风筝飞向了蓝天!文章结尾说,“当这样一个美丽特殊的风筝升到天空中时,二哥有一份满足,也有一份骄傲。 ”这是很多孩子儿时能够体会得到的成功的喜悦!比较起来,《满天的风筝》几乎都是叙述的句子,写景的句子远比《风筝》要少,但叙述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天真和喜悦,是溢于言表的。《满天的风筝》感情比较单纯,而《风筝》里的感情却比较复杂:兄弟之情外,有自省,有感慨,有对故乡深情的眷恋,有对儿时美好的回忆,也有关于游戏对儿童意义的总冷静思考。 《满天的风筝》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那首著名的风筝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情与景的轻松和谐,从头到尾充沛情趣。散文化了的《满天的风筝》,不过其中还包含了一份兄弟亲情。
赞同 @羊Vv的回答,鲁迅在偶然回忆起过去一间小事的时候,觉得自己做的有些过分,因而心生愧疚。然而他们都已经是大人,童年再也无法弥补了。因此说了: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这句话是对他当时粗暴地毁坏弟弟风筝的自责: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也因此,想起此事后,鲁迅心有不安所以才会有后面和弟弟道歉的事情。结果才有了这句话: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说弟弟不记得了么?当然是记得的了。但是两人都已经不是了孩童,风筝在弟弟心中的价值也已经不一样了。你应该能够体会,小时候热切期盼的事物,玩具火车、动画、或者视如珍宝的一张贴纸,在长大后会发现它们退去了颜色。偶尔翻出了过去珍惜的“宝物”,你会感到怀念,会想起过去的热切。但是你的欲望却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鲁迅在行文时很注重细节,所以能短短几笔勾勒出一些细致的东西。这在《故乡》里也有体现: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而这里无怨的恕,也正是这种无法挽回过去的错的叹息,所以才会心里沉着。PS:对于应试教育,那就是弟弟作为百姓麻木的隐喻,表现出了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瞎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