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加缪经典语录
局外人加缪经典语录
第一人加缪经典语录
加缪西西弗神话名言
您说的问题我没有看到满意的答案。在这里我说说我的了解,兼为柳鸣九译本正名,和普及。
主要角度(代关键词):译介学;文学;美学;语法学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柳鸣九先生主编了《加缪全集》,但他亲自翻译的加缪作品唯有《局外人》一部。因此离开《局外人》,就不存在柳译本,也就无从可比。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精),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柳鸣九译
而同样翻译《局外人》的还有郭宏安、李玉民等诸先生。站在结果的角度片面地来看,上海译文出版社《加缪全集》选择柳译本《局外人》出版,本就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这不仅或许可以反映出版社编辑部的选择态度,也或许可以反映不同参编的学者之间的选择态度。这当然不能作为直接论证的证据,但多少能作为从旁印证的论据。
我首先要呈上的这段法语原语,来自《局外人》的尾声部分,是全书的倒数第三句话。
Comme si cette grande colère m'avait purgé du mal, vidé d'espoir, devant cette nuit chargée de signes et d'étoiles, je m'ouvrais pour la première fois à la tendre indifférence du monde.
对这同一段话的郭宏安、柳鸣九和李玉民版译语:
A. 好像这巨大的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郭宏安)
B. 好像刚才这场怒火清除了我心里的痛苦,掏空了我的七情六欲一样,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柳鸣九)
C. 经过这场盛怒,我就好像净除了痛苦,空乏了希望,面对这布满征象的星空,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李玉民)
我的分析:
1. 首先,我想指出从A到C是从直译到意译、忠于平实到富有文采、直白到蕴藉、口头到书面的过程。A和C是两极,B居其间。这是跨越人与人喜好、习惯,存在着的较为客观的事实,应当一定程度上成为共识。认同这一点,不同读者固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习惯作出自己的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2. 其次,通过对vidé d'espoir(逗号)的翻译细节看 【译介学】 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问题。A、C分别译成“失去希望(句号)、“空乏了希望(逗号)”。在汉语语境里,“希望”是充满光明色彩、褒义倾向明显的词语,假如这样直译,如何解释后文“我”向世界“敞开心扉”?一个没有希望的人又怎么向世界敞开心扉呢?而且原文使用逗号,便说明这是要延续下去的语义,A译文改成句号恰恰说明译者也感到难以解释前后文的衔接问题,从而只索罢了,用句号切分开,表示前后无关。这当然是不到位的。又如何承接前文“怒火”已经清除了“我的痛苦”?“痛苦”和“希望”又有什么直接联系呢?原文要表达的含义应该是使“我”产生了一种无欲无求、掏空七情六欲似的感觉——当然也就不再含有愤怒之情,也放下了对世界所有既往的偏执,从而促成“敞开了心扉”。
A、C的译法是否会给读者带来可能的误解?而恰恰只有B采取的意译——“掏空了我的七情六欲一样”最能够体现译介学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和个性化翻译的“归化”手段,不仅做得不动声色,而且直面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fiasco),而不是像C译文这样用“空乏了希望”这样模糊的语言看似聪明地回避了这一难题。B避免了作为译语文化读者的我们可能产生的误解,读来自然巧妙而且昭然若揭。
3. 再次,通过对signes的翻译细节看翻译成果作为 【文学】 组成部分的审美距离感问题。翻译作品无异于原著的二度创作,因此翻译作品具有其作为一般文学组成部分的审美要求,而“距离感”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里,A译为“信息”这样实在的词语,全然是我们的日常用语,恐怕教育部小学生的词汇大纲中也会有,使得我们对文本不需要一点思考、不需要一点转折,就近乎条件反射般地在脑中形成印象,没有陌生感;而C译为征象,又过于隐晦,对于一般人而言,对这样一个极少出现在本次阅读以前与之相关的语境中的词语,我们所能体会到的只是当下这个初次遇到的语境所能给我们提供的感觉,陌生感又太强。我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若要脱离语境对“征象”一词做名词解释,也会犯难。而唯有“默示”这样一个词语,含蓄、有陌生感而又触手可及,距离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可以说对“signes”一词的“信息——默示——征象”的翻译之别,就是对原语“signes”的客观复制——主观阐发的演进史,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道理我们都懂,用在这里也是别样的适用。
总的来说,译文“星光与默示的夜”是我以为的神来之笔,它富于灵动之美,我们在朦胧而“有分寸”的把握中,能够超越概念、判断、推理的局限而进入直觉和“非理性”的把握的境界中,而恰恰只有直觉的把握才可能是把握原著作者思想情感的唯一途径。这也是西方现代【美学】中以博格森为代表的直觉论。(“直觉是把握世界的唯一途径。”)《局外人》中墨尔索在最后阶段进入的超脱生死、领悟存在与虚无的这种近乎意识流的状态,也唯有这样灵动的、富有诗情画意和深远意蕴的翻译能够最好地再现。
综上所述,我认为柳鸣九的译本在这三者中最好。
4. 最后,通过两处翻译细节,看 【语法学】 中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存在状态。
关于“nuit chargée de signes et d'étoiles”的翻译,中心语是nuit(夜晚),de signes et d'étoiles是修饰语,A、B在这里忠实了原著,C将中心语由“夜晚”改为“天空”。这一点只客观陈述。
关于“la tendre indifférence du monde”的翻译,中心语是indifférence(冷漠),tendre和du monde是修饰语,A、C在这里分别译为“世界的动人的冷漠”和“世界温柔的冷漠”;B译文未处理“tendre”(温柔的)一词,并将中心语“冷漠”改为“世界”。这一点也只客观陈述。
文末,我想指出盲目而且粗暴否定某些译本、使用不恰当的甚至有嘲讽意味的比喻来片面比较不同译本或者过分感性地接受文本的做法着实有失妥当,对于前辈学人的典范著作(名家、名社)我们自问是否该抱以“瞭解之同情”(同情的理解)的严谨学术态度,至少该报以“温情与敬意”的温情文化态度。
就这样,阿尔贝加缪在1924年考入了阿尔及尔的一所中学加缪名言网站。
加缪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