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心灵鸡汤经典语录
调动孩子的想像力一般人认为,先有技巧,后有完整的想像力表述,但在优秀的美术老师那里,这两者可以反过来,甚至对儿童来说,后者更为重要
心灵鸡汤常常被当作是「心灵补药」,但是并非所有的「鸡汤」都有营养,莫让有毒鸡汤毁了你。
不知在其他国家怎样,在中国,鸡汤文绝对属于畅销商品。包括我在内,相信大部分国人或多或少都接受过鸡汤的洗礼——曾几何时,《读者》《知音》等杂志成为鸡汤文的大本营,而现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又成为它们的新阵地,不得不感叹其生命力之强、传播面之广。
其实大部分鸡汤文的出发点是好的——无非是想要给读者传递一些「正能量」。在我为数不多的几个低谷时期,确实也有过那么一两次在鸡汤文的营养下重拾信心。但问题在于:从众多案例来看,其实鸡汤文不仅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而且会让受众进入一种奇怪的状态——他们每天看起来都充满正能量,非常努力,但往往缺乏分析问题和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文章本质上类似于精神安慰剂,短时间内「效果出群」,过后则一切回归原样,偏偏喝汤的人还觉得自己已经状态良好。这种奇怪的状态我们姑且称为「鸡汤病」。
无法提供实质帮助不算大事,但还会让人生病就令人难以接受了。据我观察,由于鸡汤文在国内长盛不衰,以致目前上至「60 后」「70 后」,下至「90 后」「00 后」,患「鸡汤病」的人不在少数,且大部分鸡汤病患者身上都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矛盾:这些人一面看上去乐观、努力,另一面又往往「在家不是好丈夫,在企业也不是好员工」。除此之外,鸡汤文还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被鸡汤的「正能量」所「灼伤」的人往往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病状。因此我认为是时候写一篇文章好好说一说这件事情,让大家看清楚鸡汤文的本质了。
一、什么是鸡汤文?
纵览各类型鸡汤文,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鸡汤文的核心思想都可以被概括为以下两点:
1.我们只要足够坚持和努力,就能够成功。
2.所有的痛苦(不快乐)都属于心灵问题,也就是说,只要能够解决心灵的问题,人就能够获得快乐。
这两大核心思想可被喻为「鸡汤教」至高无上的教义,为了表达教义,鸡汤文往往会讲述一个或若干个富有感染力的小故事,故事中智慧长者、成功人士或者佛门宗师、深山行者常常会根据剧情需要不定期出镜。为了让鸡汤更好地被消化,鸡汤文在表达上必然是浅显易懂的(一般来说,小学生都可以无障碍阅读),但往往平凡中蕴藏深邃悠远的人生哲理。
为了让读者有更感性的认识,这里附上经典的鸡汤文一篇:
比尔·克利亚是美国犹他州的一个中学教师,有一次他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他们就自己的梦想写一篇作文。
一个名叫蒙迪·罗伯特的孩子用了大半夜的时间,兴高采烈地写了七大张纸来描述自己的梦想。他的梦想是将来有一天能拥有一个牧马场,他描述得很详尽,甚至还画了一幅占地 200 英亩,有马厩、跑道和种植园的牧马场示意图,还有一幅房屋设计图。
第二天他兴冲冲地将这份作业交给了克利亚老师。然而作业批回的时候,老师在第一页的右上角打了个大大的「F」,并让蒙迪去办公室找他。
下课后蒙迪去找老师:「我为什么只得了 F ?」
克利亚打量了一下眼前的毛头小伙,认真地说:「蒙迪,我承认你这份作业做得很认真,但是你的想法离现实太远,太不切实际了。要知道你的父亲只是一个没有什么资本的驯马师,你们甚至连固定的家都没有,而建立一个牧马场,得要很多的钱,你能有那么多的钱吗?」克利亚老师最后还说,如果蒙迪愿意重做这份作业,确定一个现实一些的目标,他可以给他重新打分。
蒙迪拿回自己的作业,去问父亲。父亲摸摸儿子的头说:「孩子,你自己拿主意吧,不过,你得慎重一些,这个决定对你来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