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爱你的那十年经典语录
1。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温言不羡仙 2。有些事,预见到,是一回事。 若是,想要阻止,又是另外一回事。 3。为什么,从没有人,从没有一个好兄弟,问问我,我想要什么。问一问,我攒的老婆本攒没攒够,问一问,我要不要爱一个男人,问一问,我这么设计你你还上套言希你是不是傻啊。 在雪色的阳光,他抬眼,阿衡走出病房,看着他,微笑起来,山水温柔,一如初见。 他也笑,对着她,笑出了眼泪。 他张张嘴,声音那么低,低到自卑的海洋中,他说。 更没有人告诉我,我可不可以娶阿衡。 4。她说,我的未婚夫是个聋子。 这样,够吗。 我是个医生,能医所爱之人,能自私一次,才能无私一生。 5。留下的,是注定要留下的。而离开的,若是不想再见,也是注定要分离的 6。你是谁呢,让我想想,不能回到过去的云衡,无法走向将来的温衡,身边只剩下言希的阿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疯掉抛弃所有的言希的亲人,你要选择做哪一个? 7。 宝贝,当我很久以前便不再喊你温衡,只念你一声阿衡的时候,你要选择哪一个? 宝贝,当我刻意喊你女儿,不停地念叨着我们阿衡的时候,你又选择哪一个? 8。我时常比较,哪一个比较动听,哪一个让你觉得自己不再是可以承担所有的大人,哪一个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耍赖的小孩子呢?哪一个可以让我的阿衡更幸福一些呢? 9。 妈妈,那我,长大了,嫁给言希好不好?我不要儿子,不要女儿了,好不好?我不要轮椅了,好不好?” “言希,你等我长大,我们一起结婚好不好? 10。我一个人,给她所有的爱。你,滚。 11。好吧,非要说吗,言希,晚安 12。 你好好看看我。阿衡,除了你,我还有什么可以失去呢? 13。我的心里有座铜雀楼,里面住着我的言小乔 14。愿我惦念之人远离祸害之人言希,岁岁平安,即使生生不见 15。怕我考得好的时候,你考得不好;怕我考得很好的时候,你只是一般的好;怕我故意考得不好的时候,你却意外发挥得很好;怕我真的考得不好的时候,你却真的考得很好。 16。电梯里是我的命,你看着办吧。 17。很小的时候父亲告诉过她,亲情是不可以用加减计算的,有便是全然的不图回报的付出,没有则是零,并不存在中间斤斤计较的地带。 18。人若有知,配百年。 19。你总是,想听我说喜欢你,可是,宝宝,你还预备让我怎么比现在更喜欢你。 20。除非黄土白骨,我守你百岁无忧。 21。他许久未开口,此时,却沙哑着嗓子,干涩着发音 “阿衡,我回来了。 ” 阿衡,我回来了 遵守诺言,第一个,见到了你。
贴一篇以前写的文——
《最爱你的那十年》:一个毁誉参半的故事,它的粉黑点到底在哪?你所到之处,是我不得不思念的海角天涯。《最爱你的那十年》(以下简称“最十”),是作者无仪宁死的一部现代耽美作品。
故事围绕贺知书、蒋文旭、艾子瑜三人展开,讲述一段因不懂珍惜而最终痛失所爱的虐心恋情。
抛开作品之外的纠葛不谈,你觉得《最十》能否被称为一个好故事?
那些喜欢《最十》的人为什么看后黯然泪下,不喜欢的人又为什么读完毫无触动?
而我们又能从这两极分化的评价中,得到哪些关于写作的道理?
让我们先重温一遍剧情。
贺知书与蒋文旭是一对相恋十四年的恋人。然而随着相处日久,蒋文旭对这段关系逐渐生出倦意,在外有了情人。贺知书虽然心如明镜,却依然选择隐忍不发。
贺知书被查出身患白血病,因治疗与自己的主治医生艾子瑜关系渐近,招致蒋文旭的不满,两人之间冲突不断加剧,直至蒋文旭的情人沈醉登门,让贺知书彻底对蒋文旭死心。
贺知书出走,与艾子瑜从北京同行至杭州。蒋文旭得知贺知书的病后,伤心欲绝,去往杭州寻找贺知书,却被告知贺知书的救命骨髓被人抢去,生命垂危。
蒋文旭回到北京为贺知书寻觅骨髓,却得知上一个做完骨髓移植的人因严重排异死亡,蒋文旭心急赶往杭州,从艾子瑜口中证实贺知书已死的噩耗。
你要再欺负我,这次我就真离你远远的……全文约十三万字,情节不算复杂,但情节链大体完整,逻辑还算自洽。
许多人在评价《最十》时,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及其「情节老套」的问题,那么我们先从情节入手,来解析其情节老套的缘由,以及我们写作时如何避免情节老套的技巧。
01 情节设置
简单梳理一下故事的主要情节线:
贺知书得知自己罹患白血病→蒋文旭与贺知书因艾子瑜产生冲突→贺知书出走→蒋文旭得知贺知书病情→蒋文旭前往杭州追回贺知书→蒋文旭为贺知书寻找骨髓→贺知书死亡。
从情节线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基本「看见开头就能猜到结局」的故事。
我们一环一环来解读。
开篇即噩耗【从医院出来的时候下了雪,冰冷的雪花夹着冷风刮在贺知书的脸上,他这才迟钝地察觉到似乎又到冬天了。
北京的冬天真冷。贺知书木木地随手整理了下围巾,手里拧着几张被他揉的皱皱巴巴的化验单。心更冷。
“今天下雪了,冬天了。”十四年了。贺知书语音平缓温和,眼泪却止不住地爬了一脸。
蒋文旭冲身边的小情儿做了个噤声的手势,觉得贺知书成天说话像打哑谜真是惹人讨厌:“有事吗?我在加班。”】
开篇是在及格线以上的。
通过环境与对话描写,将「人物情绪」、「人物间关系」都做了个大体的描摹,全文悲情基调的奠定、戏剧张力的设置都浓缩在这短短几行字里。
单看这几句,我们能知道的大致剧情是:
一对曾经恩爱的恋人渐行渐远,蒋文旭在外有了情人,贺知书被查出患有绝症。
「贺知书的病」是整个故事的推动点,也是两人关系的转折点,因为他一味的忍让,长久以来积压的矛盾必定会有爆发的一天。
而我们所想知道的是:
这个矛盾如何爆发?爆发之后剧情会有怎样的变化?
人物会采取什么行动?故事会在什么地方出现转机?
以及最重要的,两人的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
知书走了……我不知道他去哪儿了。由浅入深的矛盾冲突第一次:
【蒋文旭暴脾气上来,往前跨了两步想都没想就冲贺知书扬了巴掌。
贺知书也不躲,眼睛只定定地看向蒋文旭,里面有一些很悲伤的控诉的意味:“你真舍得打我?”
蒋文旭心口莫名狠狠疼了一下,条件反射地放了手,气也撒不出来。】
第二次:
【蒋文旭一个耳光就狠狠扇过去,一点反应的时间都不给贺知书留。
贺知书有些懵,脸上的疼还没觉出来就听见脑袋里嗡嗡响,意识清醒着却不知道飞去了哪里。】
第三次:
【蒋文旭彻底被惹恼了,越看贺知书默不作声越不顺眼,上去就狠狠一脚踹在仍半跪着的贺知书的肩上。
“我再问一遍,你去哪儿了?”蒋文旭对他的痛苦视而不见,悬在贺知书头顶上的仍是那么冷冰冰的一句质问。
“医院。”贺知书苍白着脸抬头看向蒋文旭,眸子里是深切的受伤和痛楚。】
这是几段以「医生艾子瑜」为核心矛盾的冲突场面摘抄。
情节发展至此,想必读者心里已经充满了浓浓的吐槽欲。
以「误会」、「第三者」设置矛盾的手法,在女频中早已被用滥,更何况艾子瑜对贺知书的感情来得太突然、太无厘头,并不足以让人信服。
作者只是懂得如何设置矛盾,但没能将这矛盾进行创新与合理化,导致写出来的故事虽有戏剧感,但真实感要大打折扣。
而故事的真实感,正是它最动人的所在。
值得表扬的是,从第一次到第三次的冲突,人物的情感与动作由浅入深,人物关系冲突加剧,直到最后贺知书心死离开,场面刻画足够生动,逻辑能够自圆其说。
靠语言描写推动的高潮【“蒋文旭!你真他妈无耻!”张景文不动了,语气平缓下来,又冷又嘲讽:“你出去玩玩的时候他可能正在骨髓穿刺疼的起身都起不了。你怀疑他和医生不明不白的时候他可能才做完化疗勉强回家。那天你对他动手之后装的一派悔恨深情,你有没有多想想他为什么不愿意脱上衣?因为治疗白血病会扎的整个胳膊都是青紫的痕迹!他不想你知道……”
蒋文旭已察觉到事情开始朝不可控的地步狂奔而去,一阵寒意从头顶瞬间冻到脚底。他愣在那儿,先前强撑的色厉内荏都没了,闯祸的小孩一样手足无措:“你……你说什么呢?”
“血癌……不知道已经多久。”
蒋文旭就像一个溺水挣扎的人,眼巴巴地盯着张景文手里那根救命的稻草,仿佛只要张景文能承认这一切都是假的,他就能有一线生机。
“你看到过他流鼻血吗?看到过他恹恹的什么都吃不下吗?看过他成日低烧精神倦怠吗?如果你都见到过,却都忽视了,那你还非要自欺欺人地逼我给你个否定的答案,有意思吗?”
简直,字字诛心。】
在蒋文旭与其好友张景文的这段对白里,戏剧张力完全释放,全文迈入高潮。
但可惜的是,这高潮来得没有丝毫的「悬念」。
我们就像是看着主人公走进一个必须落入的陷阱,只有悲哀,没有意外。
悬念,其实是读者「阅读的动力」。
悬念可大可小,但一定得有,它就是一把钩子,牢牢地钩住读者的心,「悬而未定的事」才能让读者好奇,让读者无法放下手中的书,一页一页怀着激动而紧张的心情翻下去。
这个故事里可设置的悬念选择空间其实非常大。
比如,蒋文旭不必那么容易地知道贺知书的病症,他可能会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面临许多两难的选择。
好的悬念是路标,紧紧牵动人物的命运,而在这些情节发展的过程当中,人物的形象也将变得丰富立体。
来自南方的温柔的风,经不起北方的寒冷意料之中的结局【“今年……北京的雪怎么这么多?”蒋文旭的声音轻的像一声寂寥的自言自语。
到那个小茶园的时候是上午,阳光穿过车窗照在蒋文旭的侧脸上,忽明忽暗的一束光。只是刺目,半分温度也没有。
没有人了。那栋二层的小楼空了,屋前花圃里的茉莉全死了。
艾子瑜的声音很轻,每一个气音的发出都像是撕扯着声带的血肉钻出嘴唇的:“他走了……在我怀里,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冷下来的……”
无边的寂静。蒋文旭有那么一刹那以为自己失聪了,他似乎什么都没有听见。他张了张嘴,半点声音都出不来,那一刻世界都默然无声,只有呼呼的风声从耳边掠过,带走眼前所有的颜色。
最后意识昏沉中蒋文旭似乎看到那扇门开了,十七岁那年的贺知书穿着校服笑着冲他伸出手,身后开满了花。
蒋文旭恍惚地笑着把手伸出去,轻轻道:“放学了,我们一起回家吧。”眼泪唰就下来了。】
这个结局的描写,无论是叙事上,还是情感上,都是相当不赖的。
没有人了。那栋二层的小楼空了,屋前花圃里的茉莉全死了。这句铺垫非常漂亮。
有了这句铺垫以后,剧情发展便不会太生硬,情节能够像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淌,顺利抵达那个「所有人都猜到了的终点」。
可这个结局依旧没有波澜,平淡得就像一杯白开水。
好的故事应该是一桌满汉全席,酸甜苦辣皆有,你能把世间种种滋味尽尝一遍。
而《最十》里却只有苦。
苦能叫人落泪,叫人把在爱情里受过的伤,在故事里再受一次,把曾经流过的眼泪再流一遍。
但只有苦味的故事,无法被称为一个优秀的故事,也做不到让读者长久地喜欢,并记住。
一个总结至此,你可以发现,整个故事自开篇到结尾,情节虽有起伏,但起伏程度太低,人物之间虽有冲突,但这冲突力度太弱,远不足以让读者获得一种「充分的情感体验」。
再加上人物形象单薄(除了蒋文旭外,其余主角的人物弧光基本为零),让整个故事的吸引力又减少了几分。
如果仅是这些,那么《最十》充其量只能说作者的情节设置不够好,叙事技巧不纯熟,语言表现力不够强。
但是「情节老套」这个评价,就远没有那么简单了。
这不是单纯的技巧或者语言的问题。
在我思考《最十》的所有情节时,我发现了这样一件事。
你尝试着把贺知书代入一个「女性形象」——
「她」来自温润的杭州,身上有股淡淡的茉莉花香,喜欢看简媜。
「她」高中时早恋,遭到至亲的反对,于是选择抛弃所有跟随恋人背井离乡。
在「她」恋人的事业稍有起色时,他却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她」心知肚明却一直忍让,直到被查出身患绝症。
这时「她」的身边出现了另一个温柔专一的男人,人生的最后阶段一直得他相陪,而「她」的丈夫终日沉溺于悔恨与自责中无法自拔。
是不是毫无违和感?
也就是说,贺知书这个人物形象,其实与他是「男」或是「女」完全没有关系——
《最十》这个故事,本质上,是一个以耽美为噱头,披着耽美外衣的都市言情小说。
其中的几个情节几乎完全照搬以前家庭主妇最爱看的八点档肥皂剧:身患绝症,丈夫不忠,情人上门,被别人一厢情愿地爱上却不得不辜负他……
喜爱看耽美的读者群,大多是涉世未深的年轻女性,依她们的心理,对这种早已过时的狗血剧情,几乎是有着天然的反感。
所以,感觉「被欺骗」,才是这个故事之所以那么让人不舒服的原因。
许多耽美作者都会这样理解:现在的女性偏爱耽美,那么我只需要设置两个男主,让他们像一对正常的「异性恋人」一样相爱,自然也能拥有大批读者。
这是作者对市场的考虑,无可厚非,然而,在她们一味地迎合市场时,却丝毫没有下功夫去深究「偏爱耽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导致她们不明白读者想看的究竟是什么。
耽美的本质,在于爱情的纯粹与特殊性。
那是一种不涉及财产、家庭等种种现实问题,只是两个孤单而优秀的灵魂彼此吸引,纯粹到让人无限向往的爱情。
并且,由于近年来「女权主义」的崛起,年轻女性的「自我意识增强」,不甘心只以男人的保护对象而存在,所以比起曾经风靡一时的霸道总裁文,忽略性别、势均力敌的耽美文更容易满足年轻女性对爱情的美好想象。
纯粹的东西,总是对纯粹的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晚了的深情和补偿比草都轻贱。那么,你可能要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读者愿意为它买单呢?
为什么一个既没有情节,又没有人物的故事会吸引那么多人呢?
看评论时经常会发现「戳心」、「高虐」这些字眼,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试着解析《最十》的动人之处。
02 心理描写
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最十》中的泪点,大部分出彩的段落,都集中在其「心理描写」处。
使用心理描写的地方,往往是情感抒发最为强烈的地方。
它是被如此定义的——
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从而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在我看来,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最直观、最必不可少的方式,没有之一。
故事世界与现实世界一个非常显著的区别,在于我们「认识一个人」的方式。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通过一个人的外貌与言行举止来间接了解他的内在;而在故事世界里,我们开启了「全知视角」,得以直接窥见一个人的真实内心,从而更易于了解他的品性与人格。
也因此,心理描写必须成为作者斟酌最多、用笔最细腻的描写方式。
我们试着通过《最十》里几场经典的心理描写研究一下四种基本的心理描写方式。
直接心理描写直接心理描写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心理描写方式,往往以「想」字作为标志,紧承人物心理活动。
【自从贺知书离开,蒋文旭最常体会到的就是身不由己的无奈和无计可施的痛苦。后来他不止一次地回想起贺知书走的那天给自己的那么紧的一个拥抱,蒋文旭总会幻想,如果那一天自己没有离开,他牢牢地看住贺知书,不离开他半步,是不是今天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没有人能告诉他。】
这种描写方式没有限制,「任何情境」均可使用,更易体现浅层的、较简单的人物心理。
独白《最十》里的独白都相当动人,这里我摘取最经典的一处——
【贺知书笑着笑着眼泪就滑了一脸,可他自己偏偏毫无意识,仍然挂着那种怀念的笑意:“十七岁那年蒋文旭说喜欢我,我就和他在一起了,我相信他肯定疼我。十九岁那年家和前途都不要了,我陪他走,觉得只要和他在一起我不怕吃苦。二十三岁那年我父母来北京找我出了车祸,我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他,那时候我就想,只要他还肯给我一个家,无论如何我都不离开他。”
“我错了……宝贝,哥最疼你……别说了,乖,等你好了打我回来……我错了,真的。”蒋文旭越来越心慌,他的心打着哆嗦的恐惧和疼。他不知道别的,但他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
贺知书静静地听蒋文旭说完,没什么反应,就像什么都没听到:“对别人来说的一段可以割舍的感情对我来说是十四年的爱,是退无可退的唯一的依靠,是尝过的所有甜头,也是刻骨铭心的全部痛楚。”
贺知书扯了扯蒋文旭的前襟,他仰头看进男人深沉的眼眸,温和地笑:“所以你第一次打我我不走,你喝醉了一边叫着沈醉的名字一边上我我不走,你在法国和情人胡闹我不走,你怀疑我和别人暧昧打我强暴我我也可以不走……但是,蒋文旭,爱没有了,我还能在你身边留多久?”
蒋文旭的身子一颤,有些事情,在他不知道的地方脱离了掌控。】
贺知书这个人物身上的「悲情感」,通过这几句独白被展示得淋漓尽致,比起直接心理描写,独白对人物心理的描绘显然更深层、更易触动人心。
可能有些小朋友会问,这里明明是贺知书与蒋文旭两个人的对话呀,为什么我说是独白呢?
其实,独白与对白的区别,并不在于倾听一方「是否开口说了话」,而在于这场对话是否强调「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而你可以看见,这场对话中,着重表现的是贺知书一个人的直抒胸臆。
独白场景虽然深刻、动人,但其运用其实是有非常大的「情境条件」限制的。
如果你从小到大接触到的故事比较多(包括小说、电影、电视剧等),你就能够发现,独白场景一般都会安排在人物「受了强刺激、醉酒、濒死等意识模糊」的情况下,以这些情境为背景显然比无背景下的独白好得多。
如果不加情境,人物莫名其妙说出这么一大段话,只会让人觉得作、不真实、尴尬,从而使抒情效果大打折扣。
梦境与幻觉也许有些小朋友不容易想到,梦境与幻觉也是心理描写的手法之一。
「梦境与幻觉」是人思想的集中表现,它们同样能够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故事的主题。
《最十》里关于梦境与幻觉的描写其实非常多,我选择两处给人印象最深的片段来分析——
之一。
【贺知书最近做梦做得越来越频繁,有的时候还没完全睡着就陷进了繁乱的梦境。梦里的场景很单一,很清晰。全都是一个不肯好好穿校服的痞帅的男孩子冲他懒懒笑着伸出手:“放学了,一起回家啊。”
贺知书每次梦醒都是一脸湿痕。他隐隐约约觉得这是一种不寻常的召唤,就像失去的青春,消逝的爱情,即将陨落的生命。】
之二。
【蒋文旭坐在那个沙发上两天两夜,水米未进。他像失了灵魂一样看着那扇紧闭的门一动不动,不再微笑着自说自话,不再有生命的一点活力。
最后意识昏沉中蒋文旭似乎看到那扇门开了,十七岁那年的贺知书穿着校服笑着冲他伸出手,身后开满了花。
蒋文旭恍惚地笑着把手伸出去,轻轻道:“放学了,我们一起回家吧。”眼泪唰就下来了。】
第一处是贺知书临死前的梦境,第二处是贺知书死亡后蒋文旭出现的幻觉。
主人公不同,时间点不同,它们描绘的却是同一个场景。
这样连着看,你有没有觉得,最后蒋文旭出现幻觉,见到贺知书的那一幅画面,更像是贺知书对蒋文旭「一次温柔的、迟来的告别」?
梦境与幻觉往往是人内心最真实的反映,比起直接描写、独白而言,它们描写的角度更加侧面,表达的情绪更真实贴切。
也因此,它成为了许多作者煽情的首选。
与其他描写综合来看一段综合性比较强的心理描写——
【贺知书强行压抑住饭后的恶心欲呕感,坐在被阳光晃的明亮亮的阳台前走神。他只是看着手指上氧化发黑的银指环,眼角有一点微微的润湿。
这十四年来的所有感情,只是如此?或者是说人共患难容易,共富贵却难?
贺知书从未如此清醒地觉察到自己在后悔,后悔的不是数十年的不顾一切的爱,而是他不该为了爱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不该把底线放低进尘土里,不该放弃作为一个男人也能出去开拓天地的心愿。】
所有有关人物的描写,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作者描绘人物时往往会将几种手法「穿插进行」,以期让读者获得一种对人物性格的综合了解。
比如这一段,动作、神态与心理相结合的描写方式,着重描写贺知书对戒指,也即对与蒋文旭那段感情的依恋与后悔。
任何描写手法,都应该选择最能突出人物形象的方式进行,教条化的描写只能写出呆板的人物,人物形象的立体与多样反映出的是一个作者「对人的态度与观察力」。
一个总结世间的遗憾与后悔总是让人心碎。
大概蒋文旭是最能体会这句话的人。
我们总是有太多遗憾未曾弥补,有太多后悔值得哭诉。
所以当我们看着故事里的人物经历着「我们曾经历过的」,感同身受无以复加,悲伤于是席卷而来,如同白居易遇琵琶女,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让多少看客泪下。
《最十》里对这种悲伤的情绪展现相当到位,这也就是许多读者能对它「产生共鸣」的原因。
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归途。03 一点小思考
《最十》并不算一个特别优秀的故事,但是在我看来,它对于许多「初次接触小说写作」,或者是「对驾驭一个情节复杂的故事没有信心」的作者来说,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
《最十》的自身定位很精准,作者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在写一个「小世界」。
小世界,意味着这个故事没有太多悬疑元素,没有太复杂的情节,没有太过纠葛的人物关系。
它就像是一间日式房间,简约而美,五脏俱全。
对于新手作者来说,更应该认清自己的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谁一开始就能写成priest或者江南笔下那种大世界型故事的。
世界越宏大,情节线越复杂,你的故事就会越难进行下去。
前面写过的东西会遗忘,情节会越演变越收不住场,就算有大纲,但以前的大纲逻辑也难再与现在的情节线完美契合,最终会导致全局的失控。
殊不知,许多神级作者也会有跌进坑里出不来的时候。
大世界有大世界的波澜壮阔,小世界有小世界的精致动人。
在此提一个小建议:
初涉写作路、尤其是「文笔有优势」的小朋友,不妨学一学《最十》,从小世界的故事着手,发挥自身优势,精简人物关系,精简价值观,以细腻的感情线为卖点,先尝试着写一个完整的故事出来。
最后的最后,对于《最十》的抄袭纠纷,我还是得补充一句:
每个故事背后都饱含着作者的心血,作者对待自己作品的心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
所以奉劝各位小朋友,借鉴虽好,可千万不能抄袭哦。
有关新人写作的更多思考,请参见:
如何评论《伪装学渣》?www.zhihu.com如果你也觉得创作一个故事实在不易,那么请不遗余力地关注我吧。
让我带你窥见每个故事的幕后,让我来帮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故事。
个人微信平台:Astoryer
圆你一场写作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