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汤显祖经典语录
我在知乎开设了专栏:三生,三生 - 知乎专栏,欢迎前来阅读、指点、讨论,我将悉心接受。———————————————————————————————————————————光 阴 不 老依然如花美眷前些天,不靠谱小姐路过上海大剧院,赫然看见大师版昆曲《牡丹亭》的演出信息,脑中不禁出现这样的一句话: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只要我们有心不错过,便依然可以看见盛世华年的良辰美景。这一次的重逢,并未久别,而这一次的相逢之后,再相见又待何时?“ 汤显祖《牡丹亭》 ”这六个字几乎是所有昆曲观众对于昆曲最初的记忆;柳梦梅、杜丽娘这两个人物几乎承载了昆曲观众对于美好爱情的最深的期许。《牡丹亭》作为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通过杜丽娘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为情而死,为情复生”的主题则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的解放。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一曲《牡丹亭》是文辞的飨宴,是生死的穿越,是至情至性、缠绵秾丽……面对这样一部经典,当然有不同的舞台呈现版本,有的讲求年轻缠绵、有的讲求师生传承,有的讲求另类别致,但是无论哪个版本都不会比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大师版”更值得珍藏。2014年冬天,北京天桥剧院,18位昆曲大师,一部《牡丹亭》,近千位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组成了当今昆曲舞台上最星光闪耀、最令人难忘的一次演出。18位国宝级老艺术家年纪最大的76岁,年纪最小的也已经年逾六十,他们在舞台上演绎了半世纪、演绎了一甲子,《牡丹亭》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融入血液中的三个字,但是这一次“久别重逢”的演出不仅感动了观众,也将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在昆曲的石碑上。连续两晚的演出,7位杜丽娘4位柳梦梅,各具风采。《游园》中的杜丽娘由沈世华老师饰演,沈老师久违舞台但是她身上的闺秀气质却是让观众觉得这位古稀之年的老太太依然是初见良辰美景、春色如许的杜丽娘,她展现出了属于昆曲的美——仪态内敛、姿容淡雅。《游园》沈世华《惊梦》中华文漪老师饰演的杜丽娘、岳美緹老师饰演的柳梦梅,在观众眼中也像“惊梦”一般美好,一个是璨若明珠、如花美眷;一个是风流倜傥、丰神俊朗,岁月仿佛并未在他们身上留下什么,若是有时光的痕迹,也不过是将他们雕琢的越发的从容、优雅。《惊梦》华文漪、岳美緹《寻梦》、《冥判》两折由梁谷音老师饰演,梁老师最擅长的其实并不是秀雅的杜丽娘,她更适合那些充满争议的女性角色,但是梁老师却挑起了颇具难度的《寻梦》,繁复的身段,唱念具重,她唱出了最撩人春色是今年,也唱出杜丽娘的生死相恋。《冥判》梁谷音《写真》由王奉梅老师饰演,杜丽娘自画肖像将满腔情思画于图中题于诗中,而王老师扮相雅致端庄,唱念更别具一股风情,将幽兰清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写真》王奉梅《离魂》唱的是杜丽娘的哀情、唱的是杜丽娘的不舍,在76岁高龄的张继青老师口中我们更感受到了什么叫“甚西风吹梦无踪,人去难逢”的悲情,一步一画,定格的是舞台上的风采,更定格了杜丽娘的青春和哀情。《离魂》张继青《拾画》的柳梦梅由石小梅老师饰演,清冷庄正的气质,与岳美緹老师的“俊”不同,同为女小生她身上则更多一点“秀”,清秀、灵秀、逸秀,冷到骨子里,也秀到骨子里。而到了《叫画》则有了明显的风格反差,汪世瑜老师的柳梦梅更多了温度,多了一份疏狂的洒脱。《拾画》石小梅《幽会》的一组艺术家是配合默契的蔡正仁老師、张洵澎老师,两位老师从学生时期由俞振飞、言慧珠两位大师亲授,从青春少年演到华已生,一折戏搭档了一甲子,到今天依然是最明亮美艳的杜丽娘和儒雅书卷的柳梦梅。《幽会》蔡正仁《幽会》张洵澎最后一折《婚走》由京昆名家杨春霞老师饰演,她是观众熟悉的柯湘,也是舞台上莲步款款端丽清雅的杜丽娘。《婚走》杨春霞大师版与其说是演出,不如说是师友同好间的一次约会,一次相聚,把这一次相聚都当成是时光的犒赏,因为无论曾见过还是未见过,在我们未老之时,依然能看见他们在舞台上演绎《牡丹亭》便是一种最大的幸福。牡丹亭畔三生路,似水流年过,光阴未老,依然如花美眷……
1.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江西省 大余牡丹亭位于大余县城东北古南安府后花园中。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十九年(1591),戏剧家汤显祖曾游南安府后花园。亭为八角形重檐,下檐大于上檐。16只檐角飞翘,势若凌空。葫芦宝顶分出八道顶脊与檐角相连,青瓦盖顶。 重檐之间镶亚字形花格窗棂。底层内外各八柱,正门悬“牡丹亭”匾额,外八柱四周有?字纹栏杆。内外柱之间有隔扇,隔扇上都为亚字形花格窗,柱为红色,悬有楹联,其中一联云:“光照临川笔,春分庚岭梅”。亭高6。66米,面积约20平方米,距亭不远处,梳妆台、丽娘冢、绿阴亭等建筑。 1930年毁于火灾。90年代重建于东山公园,定名为“牡丹亭公园”,再现汤显祖名著《牡丹亭》意境。其主体建筑为牡丹亭,亭基由花岗岩石块精砌而成,基高2米。台基之上为牡丹亭,其结构形式如旧,但规模扩大,亭高约8。2米,包括亭基,则有10米以上。 早在新石器时代,大余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 夏商周时代属古扬州域。 江南名园-牡丹亭公园 牡丹亭公园景区位于县城东部山青水秀的东山之麓,章水之滨。园内秀木参天,倚山环水,花草丛簇,亭阁雅美,景色十分怡人。全园布局结构分五个游旅览区,以右花园游览区景致最佳。 园内有牡丹亭、芍药栏、绿荫亭、舒啸阁、蕉龙亭、梳妆台、玉池、玉池精舍、梅花观、丽娘冢等景观设置,其中牡丹亭为园中十景之最。这些设置构建精巧,相映成趣,艺术地再现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名著《牡丹亭还魂记》剧中的人文景观,构成了一组情趣盎然的园林胜景。 文因景起,景由文传。由于《牡丹亭》曲文的传唱,大余牡丹亭名扬海内外,杜丽娘与柳梦梅那生死都割不断的情缘传为佳话,汤显祖以此曲而流芳千古。人们慕牡丹亭之名而来,在芳香怡人的亭园中寻觅那永恒的爱情。 大余牡丹亭位于大余县城东北古南安府后花园中。 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十九年(1591),戏剧家汤显祖曾游南安府后花园。亭为八角形重檐,下檐大于上檐。16只檐角飞翘,势若凌空。葫芦宝顶分出八道顶脊与檐角相连,青瓦盖顶。重檐之间镶亚字形花格窗棂。底层内外各八柱,正门悬“牡丹亭”匾额,外八柱四周有?字纹栏杆。 内外柱之间有隔扇,隔扇上都为亚字形花格窗,柱为红色,悬有楹联,其中一联云:“光照临川笔,春分庚岭梅”。亭高6。66米,面积约20平方米,距亭不远处,梳妆台、丽娘冢、绿阴亭等建筑。1930年毁于火灾。90年代重建于东山公园,定名为“牡丹亭公园”,再现汤显祖名著《牡丹亭》意境。 其主体建筑为牡丹亭,亭基由花岗岩石块精砌而成,基高2米。台基之上为牡丹亭,其结构形式如旧,但规模扩大,亭高约8。2米,包括亭基,则有10米以上。 明代汤显祖的著名传奇剧《还魂记》中的故事发生地宋代南安郡,现属江西大余所辖。 根据《还魂记》所建的牡丹亭公园位于大余县城东南山青水秀的东山之麓,章水之滨,占地面积15公顷,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园内秀木参天,花草丛族,景色十分怡人,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娱乐休闲场所。牡丹亭公园分入口区、纪念区、后花园、山林幽谷、艳园、生产管理区六大块,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背景,以传统造园的手法,再现明代园林建筑的面貌,再现素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名剧《牡丹亭还魂记》剧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园内有牡丹亭、芍药栏、绿荫亭、舒啸阁、蕉龙亭、梳妆台、丽娘冢、吟风弄丹台、梅花观,玉池精舍等景观相映成趣,构成花园十景。
牡丹变特丹、特丹变牡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受到了儒、释、道三家学说的不同影响,其故事背景就描写的是腐朽的儒家封建体系,故事中出现的花神却是道家的产物,而女主角杜丽娘身死又还魂乃是佛家的三生说。总之,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计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仅讴歌了人性,同时也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抨击了当时大行其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