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演讲经典语录
只有张小龙才能让上千人的听众全神贯注。
张小龙每年的演讲都是金句大全。今年的金句:“沟通的本质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
微信之夜开始于1月9日晚上的7点半,所有人都在等着他的出场。大家知道,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演讲——有些人为此付出了1999元的票价,即使需要以同一个姿势在座位上听四个小时——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关注互联网产品的来说,接下来四个小时中的每一句话都将有可能成为他们接下来工作中的圣经。
大部分人选择坚持到最后,晚上11点40分,张小龙结束演讲。而此时,在他开发的微信的朋友圈中,这一晚的演讲实录正在疯狂流转。只有赞美,张小龙每年一度成为众人偶像,而众人则是他产品圣经的信徒。
这些人们坚信微信一款足够好的产品,但是张小龙怎么看?
这段话也许是一个答案:“有一个朋友在朋友圈说,微信是互联网圈的异类。我当时看到这句话,很惊讶,又很自豪。自豪的是,与众不同一般是优秀的代名词。惊讶的是,微信的与众不同并不是想了一些特别的办法去做不同,而是守住了产品的底线,就显得与众不同了。那是因为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以下是张小龙4小时演讲实录,为方便阅读,下文经过删减与编辑:
10个最佳设计原则演讲的开篇是工业设计大师 Dieter Rams 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好设计的10原则”,Rams为博朗 Braun 和 Vitsoe 设计的许多经典产品,深深的影响了包含 Apple、Sony 等在内的许多品牌。他的10原则被后来的设计界奉为圭臬。
这也影响到张小龙,设计的原则同样适用于通用的产品,做一款产品或者说做微信所需要恪守的原则:
必须是创新的;必须有用;必须很优美;必须好使用,没有说明书,一用就会;必须含蓄,不招摇;必须是诚实的;需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流逝消亡;不会放过任何细节;必须环保,不浪费资源;要最可能少地体现它的设计,少即是多。这是微信的第8年,2018年8月,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10亿,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APP有10亿DAU的数量级。
微信和很多产品的不同,会在很多地方体现出来。比如,微信从来不做节日运营或者logo的变化,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但其实这并不是克制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使得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因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变现,所以大家的KPI就是如何产生流量如何变现。一旦围绕这个目标,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经不是做最好的产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获取流量而已。这并不是我们倡导的原则,我们更多倡导的是利用微信做出好产品分享用户。
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给它。那么,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你每次见他,都要先看完广告才能揭开广告跟他说话。
因为遵循原则,很多东西我们又必须坚持去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的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
独裁者与最佳产品经理早期做微信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所以在前5个月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去推广它,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有构成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从微信2.0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它还不是很快,但它是自然往上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可以去推它了。
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了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它。把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这个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它是很健康的。
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产品经理而非职业管理者看待,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好的产品需要一定的独裁,否则它将包含很多不同意见以至于产品性格走向四分五裂。
微信原动力:做一个好的工具 让创造体现价值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微信的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一个生活方式”,其实脑袋里面是有一个念头的,微信会介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面去。它应该紧随时代的潮流,甚至引导时代的潮流。当时是有这样一种感觉,但其实并不知道它会怎么样去介入,是哪些方面。但是如果不把它定位为一个生活方式,如果只是定位为一个通讯工具,那就会过于片面,或者让我们的未来没有那么大的想象空间。
让创造体现价值:
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公众号的slogan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他的公众号,就是他的品牌。并且品牌是基于关注和认可的。
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提高效率才是最好的工具这两年业界的目标变成了所有App应该尽可能多地去抓住用户的停留时长,这个是违背我的常识的。
一个用户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用户其实并不会按照你的内容多少来决定它的时间分配。如果我们非要停留时间更长的话,我们当然有很多办法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只会让用户觉得不爽,因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
微信永远都不会把用户停留时长作为一个目标。相反微信可能关心的是一个人在这里发一个照片,看一些文章,完成一笔支付,找到一个需要用的小程序,是不是能够做到最快速最有效。这才是最好的工具。
拆解微信每一个功能微信的梦想是成为每个人最好的朋友 建立一个市场从个人用户的角度来说,希望成为每个人最好的朋友,虽然它是工具,但是它是工具性的朋友。
从平台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市场,而这个市场是要让创造价值的市场,在强和单之间,我们从会选择单这边,对于市场来说如果做大了,要限制你,如果刚起步会扶持你,我们希望这个市场反而是一个非常活跃、充分竞争的市场。
即使面对未来,我们很少威胁来自竞争对手,威胁反而来自我们自己。自己有没有很好组织上的优化,自我组织的能力,只有基于这种能力,能不能继续保持一种很创新,能够不断突破的能力。
在下一个阶段,微信要做的更多是,围绕微信通过不同的App尝试跟微信某种关联的其他的服务形态。像微信读书一样,如果把微信读书非要放到微信里面,看起来也可以,但是它可能作为独立的APP能够独立的进步,这样反而更合适。
当我们在思考做什么的时候,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做这个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很多的团队做事情不问意义,而只是问KPI是什么。但是说老实话,微信团队从开始成立到现在,从来没有瞄准KPI工作过,但是并不妨碍团队能够越做越好。
感谢这么多知友的点赞,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投中网再新更一下。
梳理了4个小时的演讲内容,我们通过假设的18个问题,以张小龙的演讲干货作为答案,来真正认识一下这个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当中的国民级APP。
一、关于微信
一个好的产品有自己的使命
1、微信的起源是什么?
张小龙:在微信上线之前的一年里,我们把QQ邮箱做到了国内第一名,然后在邮箱里面又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漂流瓶等等,包括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折腾的邮箱里面的阅读空间。我们后来的很多产品,都有邮箱阶段的影子在里面,比如订阅号、朋友圈。因为在阅读空间里面,我们尝试了各种社交的形式,基于社交的阅读,朋友推荐文章并且可以在下面共同来评论。
但是由于阅读空间在邮箱里只是一个分支,所以它能做的用户量并不是特别大。所以做到一定的阶段,也觉得这里差不多走到一个尽头,应该去切换一下方向。
当kik出现时,我意识到这里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因为kik的产品本身,而是我自己当时开始用智能手机,而很多基于PC的产品或者短信都不能实现很好的沟通体验。所以当时想法很简单,希望给我自己或者少数人做一个沟通的工具。而且我们刚好有一个团队在做QQ邮箱手机客户端,所以刚好凑了十个人的团队开始做微信。包括后台开发,三个手机平台的前端开发,还有UI,加我自己带了一个产品毕业生,就十个人。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第一个版本。
这就是微信的起源。
2、微信是如何起步的?
张小龙:我们当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所以在前5个月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去推广它,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有构成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记得从微信2.0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它还不是很快增长,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可以去推它了。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了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它,把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这个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它是很健康的。
3、微信的原动力是什么?
张小龙: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微信的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虽然我很清楚在现在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下,广大用户其实对于糟糕的强迫式体验容忍度是很高的。当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产品,你就不能接受一个很烂的功能被加在用户的身上。
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什么是“与时俱进”的?对用户来说,我们不能说,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们要获得用户的认可。大家知道微信有一句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现在我们看到,微信从很多方面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群聊、朋友圈、红包、公众号、小程序等等。我觉得微信实现了生活方式这个梦想。
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做平台,需要有原动力。否则,我们可能沦为当年运营商的SP平台。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微信的很多创新其实都来自这两个原动力。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大家可能会认为这是对未来的一种洞察。但是所有专业洞察的背后,我觉得原动力反而是第一位的。或者说,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4、如何理解微信的启动页面?
张小龙:微信这么多年以来,启动页面总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刚发布的时候,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更早的版本是一个人站在月球前面,那个时候也是很有想象力。对于这个点,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因为我们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每次当你看到微信这样的一个启动页面,你可能都会有一个想法:这个人在干嘛?他站在地球前面做什么?过了一年你的想法会变一点,再过一年又会变一点。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才是一个特别好的启动页面,因为他把想象空间留给了用户自己,10亿用户有10个亿的理解,他会找到打动它的点。所以看起来很多的APP都在把自己的启动页变来变去,微信这个不会变,并且我相信将来也不会变。
二、关于好产品
技术的使命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1、什么是好的产品设计?
张小龙:我记得在很多年前,当我们在用苹果手机,我们会研究为什么会设计这么好的产品出来。我记得有一位德国的产品设计师Rams总结过好的设计的十个原则,这位设计师也曾经是苹果公司特别推崇的一个人。这十个原则,大家可以对照微信来思考一下,会很有意思。
第一个原则是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第二个是好的产品是有用的;
第三个是好的产品是美的;
第四个是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
第五个是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
第六个原则是好的产品是诚实的;
第七个是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
第八个原则是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
第九个是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
第十个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其实我在这里偷换了一个概念,将设计替换为通用的产品。很多人会认为这是针对苹果这样的硬件产品的设计原则,但其实软件产品与用户的交互反而是更加频繁的,你做出这样的提示,用户就会这样做,那样的提示就那样做。并且本质上,不管是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都是工具。对于工具设计的原则,都是适用的。之所以提到这是个好的设计原则,也是因为我认为业界很多产品并不注重产品设计,或者说不把它作为一个自己追求的目标,还只是一种功能的堆砌或者对用户价值的榨取。
微信从来不做节日运营或者logo的变化,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但其实这并不是克制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使得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2、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
张小龙:微信7.0版本的UI做了一个特别大的调整,也有很多用户吐槽,觉得非常不习惯。其实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觉得是最好的。我们没办法让10亿人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须遵循好的设计原则。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的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尤其是UI上,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是,我们比如让产品越来越美,符合甚至引导当前用户的审美,而不是落伍于时代。
3、用停留时长衡量一个APP是否合理?
张小龙:这两年业界的目标变成了所有APP应该尽可能多地去抓住用户的停留时长,这个是违背我的常识的。一个用户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如果我们非要停留时间更长的话,我们当然有很多办法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只会让用户觉得不爽,因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如果非要把他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事情延续到一个小时的话,只能代表效率降低。
所以拿一个停留时长衡量一个APP,这个跟我对互联网的初心的认知是背离的。每个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互联网人的使命不应该是让所有人除了吃喝拉撒,把时间都花在看手机上面。
4、为什么微信不在启动页放开屏广告?
张小龙:有一次我问同事一个问题,PC时代,PV最大的页面是什么?答案是IE浏览器的404页面。我问大家,微软为什么不在这个页面放广告呢?同事们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啊,为什么微软不在这么大流量的地方放广告呢?为什么微信不在启动页放开屏广告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微信有8年了。想一想,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有多少?你花在最亲密的朋友家人身上的时间多,还是你花在微信的时间多?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给它。那么,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你每次见他,都要先看完广告才能揭开广告跟他说话。
三、关于微信的产品
社交的需求并没有发生改变
1、小程序为什么要去中心化?
张小龙:小程序的使命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和回报。我们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点展开。不能因为拥有流量,我们就要分发流量,要让小程序来体现这个流量价值,这跟我们自己的原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话,腾讯自己垄断了头部几个小程序,那就没有外部的开发者什么事了。看起来腾讯可以短期获利,但这个生态就没有了。
哪怕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也应该一样的遵循平台的规则,否则也会破坏平台的公正性,我们更看重的是平台的健康。我知道过去大家都认为平台对于投资的公司似乎有倾斜。我只能说,可能是我们做得不够好,相信我们团队今后在这块会投入更多人力和资源,使得我们可以对所有的公司包括我们投资的公司是一视同仁的。
2、2019年,小程序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张小龙:一个是,搜索的直达。我们希望在线下,小程序是一种扫码的方式来触达,在线上,是可以通过社交传播和搜索触达。其实搜索一直应该是小程序的一个主要流量来源,并且小程序和APP的一个很大不同,APP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互相之间没法交换信息。但是小程序是可以被系统统一检索到,是可以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内容的。
另外一个是,小程序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用户可以作出选择。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很重要的一块。
第三个是,小程序的找回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很多人说小程序为什么不能发通知或推送?但是我们看到在手机上,每一个APP都会把消息推送使用到尽,最终的结果是,用户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所以靠推送是不能解决问题。对小程序和用户之间的粘性,我们会继续想办法来强化这一块。但未必是大家想的这种很粗暴的消息推送的方式。
3、对小游戏的期待是什么?
张小龙:小游戏的原动力是,它应该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平台。并且让产生创意的人体现价值。所谓创意的平台是游戏是一个载体或者小游戏是一个载体,它可以承载各式各样的创意。它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小块头游戏的翻版。
所以我跟我们的团队一直强调一点说,如果我们再往后一年的话,我们不希望只是看到我们的收入又上涨了多少,反而我希望看到的一年以后这里面特别多的游戏是一些从来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做的,反而做过游戏的人他们的思维很受局限性,他们会把一些APP的游戏照搬过来的,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可能把他的想法融入进来,变成从来一种没有见过的游戏内容。我希望用这样的一种维度来衡量小游戏的成功。当我们的游戏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创意的时候,并且让这些创意得到它应该有的回报,那么我们这个平台才能真正变得很有价值。因为最终我们的用户会在这里使用是最多的,并且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也是最大的。我确实很希望我们将来在小游戏平台里面看到的小游戏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体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事。
4、公众号下一步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张小龙:好的内容才是根本。对于平台来说,一个好的平台应该自然会鼓励更多的内容创造者创造好的内容。相比博客时代,我认为当时好的博主写的文章量更大一些。因为我们当时在做QQ邮箱的阅读空间,就知道当时有很多博主写的文章很好,现在公众号的博主反而没有当时的博主多了,这也是我们的机会所在,也就是说平台的责任所在,我们应该有一种机制让更多人在这里面产生更多优质的内容。
最近我们看到,通过一个合议的角度来说打击洗稿是劣币驱逐良币,也会使优质内容越来越少。所以关于怎样鼓励产生更多优质内容是公众平台下一步要面临特别大的内容。
5、很多人在逃离“朋友圈”?
张小龙: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或者说不怎么用朋友圈了。但事实上这是互联网圈子大家看到的一个假象。大家往往把自己周围的人的情况,当作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子的,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个人怎么可能逃离社交,即使你发东西少了,你也会去看他,然后也去互动点赞评论。它本身也是个社交行为。
可以透露一个数据,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7.5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100亿次。
我觉得朋友圈承载了中国人的线上的社交,可能是中国最高效社交工具。它现在每天有这么多人这么多次的频繁进入。好像用户每天要通过做这个功课使得他完成了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社交,他这一天可能并没有出门,并不妨碍他完成社交。即使你可能不发朋友圈,但是你会去看,你通过点赞评论还是会参与到社交里面,就像完成了一个社交任务。
如果各位在座的产品经理,其实可以好好分析一下朋友圈为什么会这么多人在用?甚至这些年里,这一批人都已经长大了或者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很多用户的思维或者社交方式在这么多年以来并没有变化。本质上来说,就像我杜撰远古人怎么社交,其实我们人的社交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或者说社交的需求并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在线上的社交只是线下的社交的一个映射而已。
6、为什么“好看”是2019年的发力重点?
张小龙:好看本身跟朋友圈是一个区隔化。朋友圈有篇文章,如果十个好友转了,你会看到十条信息。很重复,也没法大家一起来讨论。好看里面就可以。这里面可优化空间特别大,包括大家在好看里面看到的,它还是一个很粗糙的一个式样。
有些人会担心会不会有很多人因此而屏蔽掉很多跟自己兴趣不一样的好友等等。我并不担心这样的问题。第一是你不愿意去屏蔽人或者分组。第二,即使你不愿意看这个人的内容,跟你的兴趣不一样,你也会关注这个人在看什么,所以大部分人会留着,你不会去屏蔽他。也许我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我只想知道他们在看什么。特别是对于微信这样一个产品来说,关系链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是一个你观察社会各个阶层,他们都在看什么想什么的一个特别好的窗口。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样的兴趣的差异化会带来困扰,相反,反而有丰富大家眼界的作用。因为朋友的兴趣可能跟你完全不一样。有些东西如果不是你的朋友来推荐,你可能永远不会去接触它。因为朋友推荐了,也许你会看一下,也许会引起你的兴趣。你的朋友越多越复杂,这个面是越广泛。其实是打破信息茧房的一个方式。
所以好看也是我们下一年的发力重点。我们希望卷入几亿用户,通过社交推荐这种模式,将阅读变成一个日常的事情。
7、企业微信的价值在哪里?
张小龙:关于企业微信,企业微信如果定位为公司内部的一个沟通工具的话,我认为它的场景和意义会小很多,只有当它延伸到企业外部的时候它会产生更大的价值。企业微信后续新的变化是基于一个新的理念——希望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成为企业服务的窗口。人就是服务,而且是认证的服务。
举个例子,我们可能都会加一些快递员的微信,但可能每次来新来一个快递员,你就加一个新的微信。很多朋友跟我抱怨,加太多陌生人都不敢发朋友圈了。而且当你真的需要找快递员,要寄快递,可能这个人又已经离职了。
所以这里会出现一个场景。现实中,我们更希望有个人来帮你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打开一个APP或者小程序,因为人更有灵活性,并且服务是更到位的。这里其实给企业一个机会,企业可以让所有的员工变成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带着你的小程序到处跑。所以这是企业微信将来要做的一个方向,相信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让每个员工可以直接提供服务。而在这样的方式中,顾客的忠诚度是很高的。
四、关于未来
作为一个APP,微信承载的太多
1、微信的梦想是什么?
张小龙:从个人用户的角度来说,它希望成为每个人最好的朋友,虽然它是一个工具,但是它是工具型的朋友,从平台来说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市场,这个市场要让创造者体现价值的市场。就像一句话说的在墙和蛋之间,我们选择的是一个蛋,因为对于一个市场来说如果做大了我们要限制你,如果你刚起步,我们会扶持你,所以我们希望在这个市场反而是一个非常活跃非常竞争的市场。所以即使面对未来,我们认为我们的威胁不是来自竞争对象,相反微信来自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组织上有没有很好的优化能力,即使有这种能力,我们能不能继续保持一种创新,并且不断突破的一种能力。
2、覆盖超10亿用户后,会考虑提供什么服务?
张小龙:微信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扩大用户数,如果要扩大用户数,我们过去几年早去推广,早一点把10亿人都覆盖到就好了。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用户数的增长是自然而然增长的过程,对我们而言,我们要考虑的是对我们已有的用户提供什么服务,这个更重要的问题。
因为人口总是有限的,服务才是层出不穷的。在过去可能10年算一个时代,但我觉得自从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出来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了,也就是说时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来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这个时代下,创新才是应对未来的唯一办法。
所以围绕这种快速变化,事实上我们根本用不着去顾及还有多少人口可以用,而是说我们怎么样能够应对未来更多的需求。所以去找到并且面对未来的需求才是在微信有10亿用户这个关口所要做的事情。
我们自己发现,微信作为一个APP来说,它已经承载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并且在承载这么多情况下看起来还那么简单。但是毕竟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下一个阶段,我觉得微信更多的是围绕微信通过不同的APP,尝试跟微信有某一种关联的其他一些服务形态。就像微信读书一样的,如果我们把微信读书非要放到微信里面,看起来也可以,但是它作为一个独立APP,能够独立地去进步,这样反而是更合适的。
3、微信下一步要做什么?
张小龙:对于未来,我觉得其实这也是一个时间点来面对微信的未来,因为刚好是8年,并且刚好用户已经到达了10亿,这个时候我们对于团队来说我们就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微信要开始面对下一个8年新的挑战。但这个新的挑战不是来自于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在用户层面,用户也过去了几年之后,每年用户也在变化,就像刚才我说的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我们要面对新的用户时代新的用户产生的需求。
不管怎么样面对这样的需求以微信做事风格的话,如果我们始终像过去的微信一样,我们始终瞄准的是做最好的工具,并且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这样一个原动力做,我觉得我们再怎么走也不会走得太偏。
最后献上张小龙的40大“金句”
1、所谓异类,就是和其他的产品都不一样。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那是因为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2、很多APP到了春节等特定节日的时候,就把logo和界面变成红的、黄的,变成像番茄炒蛋一样。
3、业界很多产品并不注重产品设计,或者说不把它作为一个自己追求的目标,还只是一种功能的堆砌或者对用户价值的榨取。
4、我观察到的很多业界的产品经理,其实毕业后就会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误导。因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变现,所以大家的KPI就是如何产生流量如何变现。一旦围绕这个目标,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经不是做最好的产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获取流量而已。
5、我们没办法让10亿人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须遵循好的设计原则。
6、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的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尤其是UI上,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
7、我发现很多想法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你的脑袋中的。
8、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
9、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产品经理而非职业管理者看待,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好的产品需要一定的独裁,否则它将包含很多不同意见以至于产品性格走向四分五裂。
10、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11、如果回到短信时代,每个人手机里面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还要多,可怕的不是垃圾信息更多,而是大家会认为这是正常的。
12、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13、传统的商业,依赖于你要在一个人流大的地方租一个商铺,但利用互联网,地理不再是优势,你的服务质量才是优势。
14、所有专业洞察的背后,原动力反而是第一位的。或者说,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15、这两年业界的目标变成了所有APP应该尽可能多地去抓住用户的停留时长,这个是违背我的常识的。一个用户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16、现在视频软件都有两倍速度播放的功能,很多用户会选择用两倍速看到完整的剧情。这是用户对强硬希望拖延时间的电视剧的一个用脚投票吧。
17、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
18、用户其实并不会按照你的内容多少来决定它的时间分配,但我觉得这是很合理的。
19、拿一个停留时长衡量一个APP,这个跟我对互联网的初心的认知是背离的。每个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互联网人的使命不应该是让所有人除了吃喝拉撒,把时间都花在看手机上面。
20、如果只是希望借由小程序这种载体,来做一个流量的生意,我一点都不看好。只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通常都不会太长久。
21、所有的公司都有骚扰用户的动机,就不能指望所有的公司有自我克制的能力。
22、一切盈利都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后的自然而来的副产品。
23、任何一个平台应该要有自己的梦想所在,如果他没有一种梦想的话,很快就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流量的经营点,很快把流量耗光了,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24、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每个人有自己的人设,希望别人接受,你说的每一句话,有意无意的,都在希望别人接受你对自己人设的认可。表面上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本质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别人认可你传递出来的人设信号。
25、大家往往把自己周围的人的情况,当作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子的,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样子的。
26、人是环境的一个反应器,你遇到什么的环境,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出来。
27、我觉得一个好的产品不需要费口舌解释,我解释了这么多,说明我们做得不够好。
28、人类进化而来的社交体系,其实是一个具有纠错功能的复杂体系。如果你走偏了,会有人把你拉回来。
29、我一直很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里面,我们其实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到图书馆或者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的人的推荐而获得的。
30、我不希望机器推荐是用户想看什么就给他什么。要做一个让所有人阅读的大众化阅读产品,似乎只有基于社交推荐,才有机会。
31、有些东西如果不是你的朋友来推荐,你可能永远不会去接触它。你的朋友越多越复杂,这个面是越广泛。其实是打破信息茧房的一个方式。
32、我们并不考虑什么是信息流,而是用一个什么样合理的方式来展现信息。
33、我们并不会去跟风来做一个AI,而是说,AI是要落地到我们实际的一个功能或者是场景里面去的。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AI应该默默躲在后面帮助用户来做一些事情。
34、我们对于用户的态度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套路的态度。这种善良是一种基于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这是一种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认为它是一种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认为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我说的这种善良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一种道德洁癖,只有我们对待用户有一种真正的理性的善良,才会使用户更长久的使用我们的产品。
35、只有用户意识不到的才是很好的服务,你都不会想到有这个东西的存在,你付款的时候自然把微信掏出去扫一下二维码,润物细无声的才是一个最好的用户产品体验。
36、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发红包越来越变成一种赤裸裸金钱的交易,只是一个发钱而已,脱离了他情感化的一面,你发一个红包只能凭金额,你发得越大就越有心,这是不对的,这个世界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对吧?
37、人口总是有限的,服务才是层出不穷的。在过去可能10年算一个时代,但我觉得自从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出来的时候,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了,也就是说时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来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这个时代下,创新才是应对未来的唯一办法。
38、我们根本用不着去顾及还有多少人口可以用,而是说我们怎么样能够应对未来更多的需求。所以去找到并且面对未来的需求才是在微信有10亿用户这个关口所要做的事情。
39、如果一个功能纯粹是为了一个流量来做的,而想不出它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个功能一定是有问题的,或者是它的不长远的。
40、内部有很多同事说我很独裁,我就认了我就很独裁的,有很多产品是很民主的,但是有很多领导给他施加意见,最后这个产品是没有灵魂的,最后这个产品会支离破碎。一个产品要有很强的认知,这样才能造出一个东西它的内在是一致的。
最后感谢大家的围观,可以点个关注哦~
李强精彩语录 企业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这里学到的每一个技能就是生存的专业。这份学历更重要。 不懂得感恩,心里就会有积怨,会使人变得消极、痛苦,最终导致人脉涣散;当一个人懂得感恩,他心里的怨气将被化解,就会快乐,就会充满力量! 人的大脑好比是一个仓库,往里面装什么,打开门,拿出来的就是什么。 年轻吃苦等于吃补。 没有强大,我们就不会发现自的渺小;没有对手,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差距。 目光抬高一寸,就可以多看100公里。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知道的太多,会做的太少。 快乐不快乐,是内心缔造的。境由心造。 今天工作虽辛苦,如果没了工作,更辛苦。 一个心态的改变,马上让你的情绪得到360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