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经典语录 除非有了爱
晚上在网上瞎逛,看到有人转发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工作;你不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那么,一切才真正开始。
本来对这种鸡汤没什么兴趣,但是ta言之凿凿地说这是纪伯伦说的,就顺手搜了一下,但是没找到具体的出处。然后用“Khalil Gibran quotes”关键字 Google 搜索一下,大致读了几篇英文语录,没有看到类似的内容,而语言风格似乎也不是这种排比句。按照以往得到的经验,觉得有两种可能,一是纪伯伦这句话没有翻译成英文但翻译成了中文,二就是这句话根本不是纪伯伦说的。
本着闲着也是闲着的精神,接着在 Google 里减掉“纪伯伦”和“紀伯倫”两个关键词,得到约 40,200 个结果。基本都是各路摘抄:
大致翻了几页,并未找到有效的信息。
然后看到知乎问题 下面的这句话是不是纪伯伦说的? - 名言 - 知乎
这个问题是2014年7月19日提出的,下面仅有的 5 位答题者全部认为这句话不是纪伯伦说的,或者存疑。其中高赞 @苇间风 明确地说:
据我所知这话不是他写的,就算真是他写的,那也是翻译太烂了,意思都被歪曲了。另一位 @董得少 说:
……我查了八本他的书,没有找到。
其次,连续三句话的排比,我在先知的书中很少遇到过,而且这种短句形式也并不常见。 所以我认为这并非出自先知之手。
那么,这句话真实的作者是谁呢?
我接着在知乎搜索这句话,得到了几个相关问题,其中在 哪句话惊艳了你?使你的三观发生了改变? - 梵兰乔的回答 下面的讨论中,看到 @AGUL 说:
好像是出自 新浪微博上的 符然雅那么接着查新浪微博 @符然雅。果然搜到这一条:
http://weibo.com/1835712545/AiYfitbn5
与别人转载的内容唯一不同之处是,符小姐原文写的是“只是去修”,有些转载写作“修炼”。结合符小姐其他的博文,“修”字应该是佛教里的用法。所幸她一直在更新,内容也都和这条风格类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她微博查看。
那么接下来就要验证这句话是否是符小姐首发于网络的。
由于网络信息的原创性验证并不是那么简单,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做到的。那么我就采用了间接验证的方法:测试这条博文内容的时间。如果没有人在2013年11月16日10:53分前发布了相同或相似内容,则认为是符小姐首发。
继续在 Google 设定搜索时间为“2010年1月1日 - 2013年11月15日”。起始时间设在2010年, 主要考虑到微博差不多是从2010年开始发展的,之前都是邀请内测。这样共获得 24 条内容,可以逐条打开检查。看完以后发现这些内容事实上都是在 2013年11月16日以后发布的,不清楚为什么 Google 会显示成更早的时间。
比如第一条是一篇豆瓣日记,打开以后是这样的:
发布时间实际上是2010年,作者使用了“如果有一天”这句话当作签名。顺便搜索了 Internet Archive 里这位作者的用户页面,2013年唯一的页面存档是6月6日,签名页里还没有这句话:
之后用这种办法查验了后面的结果,都没有看到在 2013年11月16日以前发布的相同或相似内容。其中有几条转载注明作者是“然雅”。
其余内容就不再一一截图。
另外,我还在 Google Books 里搜索这句话,但没有找到有效结果。试图查纪伯伦全集但是没找着免费的内容。
结论
因为本人既没读过纪伯伦的书,也不是符小姐的读者,所以不敢下断言,从上面的网络搜索结果,基本可以得到以下 2 条结论:
1.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工作;你不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那么,一切才真正开始。”这句话有极大可能不是纪伯伦说的。
2. 这句话几乎可以断定是微博用户@符然雅 所作。
在我查到有明确时间记录说这句话是“纪伯伦”所作的,是 2014年6月7日。
看这位知友的意思也可能是从别处摘抄的。那么问题来了,这句话是怎么从符然雅变成纪伯伦说的呢?
本文首先发布在本人知乎专栏。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1931年冰心先生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像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 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