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人的经典语录
谢邀。
1.乔伊那首歌。
我活了一辈子
做了一辈子别人
就这么一次
让我做一次自己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Give Me Some Sunshine
Give Me Some Rain
Give Me Another Chance
I Wana Grow Up Once Again
Give Me Some Sunshine
Give Me Some Rain
Give Me Another Chance
I Wana Grow Up Once Again
歌词非常简单,却让我一直很难忘。我那时候大学刚毕业,跟身边的人一样,带着人格面具,活得像一个流水线上的零件。乔伊的死不仅抨击了印度的教育制度跟社会环境,也反映出年轻人很普遍的心理压抑:我们都想做自己,但事实上却不得不一直在生活中扮演别的蹩脚的角色。
2.男主说:追求卓越,成功自然就会找上门。
男主其实是一个理想化的、有点脱离现实的角色。他说的话做的事难免有鸡汤的成分,但是你会发现他说的这句话是对的。你追求金钱,往往得不到金钱,追求爱情,也很难达成愿望。但如果你追求卓越,在某个领域把事情做到极致,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机制:有很多问题你在某个层面无法解决,当你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些问题已经不算是问题了。
3.有一个情节,法汉在拉朱出院丢掉对人生的恐惧之后,也回家向父母坦白自己热爱摄影,不想做工程师。他父亲非常失望,甚至说
“我什么都不说了,一个字也不能说,不然他就会跳楼。”法汉表示他不会自杀,他说:
爸,我要说服你。但我不会用自杀这种方式来说服你。这里看得我非常感慨。因为在生活中,很多人跟父母的有效沟通几乎为零。我们往往会把亲人归类为“那些即便我无法理解也会全心全意爱着”的人,亲情有时候更像一种束缚,而不是联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跟父母完全无法沟通,我们当然都关心彼此,但是观念产生了巨大的隔阂,我们对彼此的关心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无意识的对立,好像我天生就该叛逆,而父母永远都是顽固和不近人情的代名词。
后来我也尝试了法汉这种做法,有天下午我跟老妈在河边椅子上坐着,第一次尝试向她表达我的感受。我的理想、我的困惑、对我而言真正重要的东西。出乎我的意料,老妈很容易就理解了我所有的想法,她甚至没有劝我,只是说:儿子,你有这些想法妈很骄傲,但你知道你这样坚持,生活会比别人辛苦很多倍吗?
我说我知道,虽然我也不能保证我能不能负担得起这种沉重,起码我觉得这样是对的,这对我很重要。她叹了口气,说:
你是我儿子,我怎么会不了解你。如果你不说,大人永远会为你做最保险的决定。这是父母的天性。现在我知道了,你去吧,妈妈支持你。我当时都快哭了。我一直以为我的父母顽固、狭隘、不可理喻,我们为对方所做的一切都只寄希望于未来彼此会理解。为什么非得寄托于遥不可及的未来?为什么就不可以好坐下来,像一对忘年朋友一样说说心里话?我们有时候对毫不关联的人说的都比父母多。就像我妈说的,如果你不亲口告诉她,她永远会为你做她觉得最保险的决定,即便这种决定会伤害到你的感情。父母让你考公务员,让你嫁个有钱人让你早点生孩子,并不是他们喜欢摆布你的生活,他们只是基于他们的理解希望你能幸福。如果你像他们证明你有能力把握幸福,那么做什么工作跟什么样的人结婚,这些并不重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亲情跟友情,甚至爱情的关联。亲情会更倾向于生理上的保护,友情更多来自于心理上的认同,而爱情更加苛刻,它需要两者兼有,并且微妙地平衡。
三傻这部电影很鸡汤,很不现实。但是我很喜欢,至少它在适当的程度上提醒了我们:追求高于现实生活虽然不一定能获得幸福,但盲目地随波逐流仍然是最差的选择。就好比让7岁的自己来选,你肯定觉得不去上小学更幸福,但二十年后你就会知道,那是最糟糕的选择。
对他人厚道,方有福气。
其他傻人也可称作是圣人,圣人是不会理会别人的出言不敬或辱骂。
当郑板桥说“难得糊涂”时,他并不是在宣扬不要哲学,更不是要人混日子,而是让人奉行一种比普通哲学更深刻的哲学。具体说来,这是一种超越了普通人之“傻人多福哲学”的“超越哲学”。“傻人多福”包含的是一种极其消极和被动的哲学: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就羡慕傻子,因为傻子不会思考,自然也不感到烦恼,因而能引起那些痛苦得不能自拔的人羡慕。但这种羡慕又是不得已的,假如我们这时向这种人提议,给他们注射一针药剂,立刻将他们变成傻子,他们肯定不干。可郑氏的“难得糊涂”就不同了,它既包含了对“人生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提出,也包含了对它的回答。
啥意思?
民本科技共享按摩椅
应该弄清楚,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在他仕途落魄后的格言,尽管烦恼太多以装糊涂——也就是‘装傻’来解脱自己,造福自己。
要傻滴跟阿甘似滴, 一定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