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的经典语录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相关书籍可以看看闽南文化研究院。
闽南文化有哪些
闽南语啊。。。
闽南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闽南文化,最突出的就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闽南话(有专门的闽南话字词典)。闽南文化以海洋文化为主,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东南沿海、台湾地区、广东的粤东、粤西、海南省沿海地区,东南亚地区也有闽南文化的影响以及传承。在闽南文化的日常生活中,出海捕鱼、滩涂养殖、海味加工;宗教信仰以妈祖为中心。海外谋生、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的闽南人很多,新加坡的日常语言中,闽南语是其中之一。闽南人的文化中,茶文化盛行——功夫茶,就是其中的代表。还有日常生活中,有咸茶、菜茶、甜茶等等;大红袍、铁观音、凤凰単丛、本山绿茶都是闽南地区的特色。闽南地区的文化,既保存了华夏的传统文化,又接受了不少外来的文化,包括很多乡村有教堂,信教的人也不少,有许多西式的建筑等等,但是总体来说,主要还是保存了许多古老的文化,比如潮剧、西秦、正字、白字戏剧,时至今日仍然活跃在闽南地区的乡村中。
闽南特色文化
股市经典名言。
闽南-习俗 许多研究华人文化的海外学者,在经过探索和思考之后,往往把自己关注的目光最终移向闽文化,其中闽南文化的注目度相当高。在日本学术界,但凡研究中华文化、汉文化、海外华人华侨等诸问题的学者,在从事台湾、香港研究之后,当学术氛围允许他们进入这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把自己的关注点转向闽南文化研究。 普渡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内,人们完成在木主前祭公妈、在大门口祭普渡公两项内容。 现在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逐日轮流做普渡。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普渡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 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的XP是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 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boyi”,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PSh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式现有三种: 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袭。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 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闽南嫁妆 闽南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称奇。 而且还分为一担一担的好几担! 第一担是装吃的礼品。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条、冰糖、茶叶等组成,当地称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还有农村自制的甜粿、发粿之类,称为“压房粿”,有建家立业、成立房头之意。 以上这些东西要用两只竹篮装上,系上红布条或红纸条送到厅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贵子。另外,还得准备肉、面、糯米甜饭、香烟、酒等食品。 第二担是装衣服的皮箱。穿的东西会比较简单,现在除了新娘随身的衣服外,已不带很多的服装。但如果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当时有俗称:“尼龙袜要四双,四件衬衫的确良……”的唱词呢!可见当时棉布紧张时新娘对服装数量的要求。 现在,虽然对衣服的数量不大讲究,但也有部分人准备了古色古香的红袄、红裙、蓝布长衫、白黄身(白、黄布做成,男女各两套),以备以后父母做寿拜堂及百岁年老时用,以此来体现男女双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 闽南第三担在嫁妆的礼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准备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 大致有大红烛数对,香数把,鞭炮数串,红包数包(称为“房头礼”),还有年糕点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数量都要二、四、十二等双数,以图吉利。然后放进两只做工考究的红篮里,当地称为“红盛”。在靠近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有送保家灯(煤油灯)到男方家的习俗,为添丁发财之意。 用的东西最多,大到彩电冰箱、摩托车,小到针线盒,真是无所不有。较传统有“三盒”之称。即一要首饰盒,里面放着父母陪嫁的金银首饰细软等贵重物品,以示娘家富有;二要梳妆盒,里面有花枝、胭脂水粉、梳子、镜子、红丝带等八件东西,有父母惜女之意;三要针线盒,里面有剪刀、红尺子、针线等缝补裁剪要用的物品,有新娘手艺好,勤快之意。 另外,女人洗澡用的桶(俗称“红脚桶”),枕头枕巾,MAO巾牙刷,口杯茶具,脸盆等日常用品样样齐全,这就是闽南嫁妆的趣味性和它的特色所在,不过,时至今日,有不少的习俗已为现代的婚娶习惯所取代了。瘦身经典语录。
《花木兰》预告一出,炸掉微博热搜的除了扮相,还有“花木兰是不是福建人”的争论。
▲来源:微博争论起因是预告片里出现了福建土楼,这可是福建代表建筑。姑且不论北魏的花木兰有没有可能是福建人,万一木兰是福建人,她可能在军中会面对这样的灵魂三问: “你是福建人啊,会说闽南语吧?” “福建靠海啊,你们天天看海真爽。” “你们福建一定没见过雪吧?”
不知道木兰如何应对,但反正福建人出门在外都会面临这必备三击。 面对第一个问题,闽东、北、西、中人可能还会看情况哼上两句,然后解释下福建方言众多,闽南话≠福建话。 面对第二个问题,只有家住3751.5km海岸线上的福建人才能点头微笑。 到第三个问题,闽北人内心充满了呐喊:“不!我们闽北年年下雪!” 在福建达成“闽南文化”的成功输出之后,不少外省人总是自动将福建人与闽南人划上了等号。而一旦你否认自己是闽南人,又会立马被划进闽北人的范畴。(不是南就是北,逻辑也是很对了喽)
▲来源:微博其实,福建大致分为闽北、闽东、闽中、闽西、闽南几个部分,关于具体划分,省内也是有几种说法。 但鉴于闽南闽北呼声很高,这次上流君就重点讲讲这两个地方,因为与其他部分比起来,闽北和闽南,真是太不同了! part.1 瓦嘎里共, 闽南话≠福建话 一般而言,人们习惯将南平市所辖范围称为闽北地区,而将厦门、漳州、泉州三市区等概括为闽南地区。 千万不要以为一句“瓦嘎里共”能走遍福建。 以“瓦嘎里共”为代表的闽南话主要是闽南地区的方言,而闽北则厉害了,十三个一级方言里,闽北就占了闽北话、赣语、吴语、客家话和官话五个。
▲福建方言地图闽北话是闽语中历史最长的,它保留了东汉末年入闽开垦的吴人、楚人的语言,并在历史变迁中吸收了赣客方言的特点,形成了完全有别于沿海的方言。 例如作为闽北话代表的建瓯话,讲起来就十分雅致: 普通话:去过福州吗? 建瓯话:去着福州未曾? 普通话:近来常常下雨。 建瓯话:样几时稠稠落雨。 闽南话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基础是西晋末年南下的衣冠世家带来的河洛官话,因此也保留有很多古汉语。 但闽南话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传播极为广泛,别说福建省内龙岩、莆田等地部分地区,外省诸如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就是到了国外,东南亚诸国也有不少人说闽南话——海内外据说有高达6000万的人会说闽南话。 有意思的是闽南话和温州话一样,被列为中国十大最难懂难学的方言(温州第一,闽南话第三)。
首先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而闽南话却有七个调。 其次,文白异读也是造成闽南话难学的另一个原因,以厦门话为例,文白异读的字约占40%,有的只是声母、韵母或声调中某项不同,有的可以两项或三项不同…… 而保留在方言中的古汉语词汇,又不知道增加了多少难度。 这里用几个方言谚语举例: 无难度:好马呣食翻头草。 普通难度:三侬禃条心,乌涂变成金。 进阶版:烧䀁兮食缺,织席兮睏椅。 不过,当掌握了魔鬼方言的闽南人听闽北人说方言,也还是只能说一句“公虾米”。
part.2 闽北到闽南,一场深山到大海的渐变 与浙赣接壤的闽北,在地理环境上和福建最南端的闽南可以说相差甚远。 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好像是自带仙气清冷幽静的闽北大师姐VS活泼开朗明媚娇俏的闽南小师妹。 清澈的九曲溪从险峻秀气的山峦中蜿蜒穿过,经常作为风景挂历主角的玉女峰,或云雾缭绕仙气淼淼,或银装素裹悬冰覆雪——虽然位于亚热带季风区,但作为福建省内纬度最高、且是高山山地地形的闽北,是福建难得的几乎年年冬天都能下雪的地方之一。
▲闽北山区山岭耸立,绿意盎然,但很不巧,闽北真看不到大海哦。 而由丘陵、台地、滨海平原组成的闽南地区,风景也十分秀丽。不过对于此地的气候,有一句诗这么形容:“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位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的闽南,如果有一天下雪了,大概全闽南人都会出门拍照吧。 不过,拥有不了雪的闽南人却拥有着曲折绵长的海岸线,也因此福建有个说法:在闽南人眼里,人生永远像且只像一样东西,那就是大海。
▲来源:微博part.3 还是吃鸳鸯锅吧 在吃饭上,闽南人看闽北人,就好像广东人看四川人or重庆人or湖南人。 在网友票选的“中国各省吃辣能力排行榜”,福建因为代表菜肴和辣椒没什么关系而垫底,一下子炸出来很多闽北人。
▲来源:微博武夷山市炒青菜都放辣椒,熏鹅更是“辣”名远播,大武夷的人民不服。 @闽北网友 在能不能吃辣的问题上,闽北人坚决和口味清淡的闽南人划清界线,因为不能输掉熏鹅辣到带劲的尊严。 武夷的岚谷熏鹅,在闽北的地位如同烤鸭在北京——农家嫩鹅,青草喂养,谷糠熏制,酒香浸泡,之后用辣粉敷陈,经过复杂的工序做出来的熏鹅,算是闽北最有特色的菜肴了。
▲武夷熏鹅除了熏鹅之外,邵武牛筋煲、蒲城泥鳅芋子煲、光泽辣烧甲鱼也走香辣风格。闽北之所以爱吃辣,和他们的邻居江西人(江西人终于不再没有姓名)有关,也和闽北气候湿润、冬季寒冷脱不了关系。 然而到了闽南,“新鲜”“原始”“天然”,这才是好的味道。
▲闽南海产丰富但和其他海产丰富的地方一样,闽南人处理海鲜或其他菜肴,大多采取白灼油泼这样简单的做法,保留原味。 此外,闽南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作为一个古老的港口城市,在漫长的历史中,四面八方的饮食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形成了它中西合璧的风格特色。 这种交融传播的结果是,闽南菜和台湾菜系、港澳菜系、东南亚菜系十分有渊源——所以,闽南菜总让你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沙嗲味。
▲比如来厦门,肯定要吃上一碗沙茶面如果将这两个地区的口味精简到底,“咸辣”可以代表闽北人的秉性,那么“鲜甜”就是闽南人的风格。 所以要是想同时宴请闽北人和闽南人,鸳鸯锅绝对是你的首选。 part.4 为什么看起来南北差异这么大? 其实福建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地方,并没有很强的割裂感,从南到北的风土人情,交错、过渡、融合。 但为什么闽南和闽北会存在这些差异呢? 首先是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地理条件也引导了两地不同的历史进程。 位于闽浙赣的交界处,并且山脉阻隔,封闭的地理环境让这里的闽北人偏于传统保守。历史上闽北虽然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方,但更多作为入闽的第一站,移民来来去去并不停留,对此习以为常的闽北人,养成了平和宽容的性格。
▲闽北古民居闽北的包容让这里保存了非常多的传统文化,也是福建省内民族最多,语言分布最复杂的地区。 而闽南靠山面海,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交融,让他们既传统又开放——闽南人既有拼搏奋斗的精神,也依然保留有浓烈的乡土情结。 泉州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就是重要的港口,漳州泉州后来也都成了港口城市,借助海上贸易,闽南文化、闽南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闽南港口上世纪80年代开始,闽南语歌曲、乡土剧等流行也让更多人知道了“闽南话”,闽南也成了福建省知名度最高的地区。 闽南人的宗亲文化、爱拼搏、会赚钱这些特点也随着文化传播逐渐深入人心。以致于很多人对福建的了解“只知其南”(闽南人:存在感太强怪我喽)。 但其实,无论差异如何,闽南闽北,又或者闽东闽西闽中,大家出了福建,都是说不好普通发的胡建人。
[1]弓影浮杯.汉语13大一级方言排行榜第一无可争议 你属于哪个?[EB/OL].2017-12-28. [2]张双庆.闽北地区五个方言的词法特点[C].汉语方言语法新探索——第四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福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04.219-234. [3]一枝.闽北辣味[N].皖南晨刊,2015-06-23(X8). [4]林阳.福建古代海外贸易与福建古代文明[C].福建文明与现代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14-41. [5]林利华.简论闽北地域文化的传统特征[J].武夷学院学报,2010,29(3):3-6. [6]马华明.闽南民间武术文化研究[D].泉州:闽南师范大学,2017-06.
闽南的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等。《闽南文化述论》、《闽南乡土民俗》、《闽南文化百科全书》闽南文化的经典语录 。
闽南文化有哪些。
闽南 小吃 闽南建筑 厝 还有 歌仔戏 闽南 地域闽南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这书籍还得去图书馆搜索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