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经典语录及赏析
格列佛游记40好句赏析
格列佛游记赏析45句
水浒传好句赏析100句
《格列佛游记》确实是一本奇书:精妙的讽刺,同时以一种似乎不容置疑的身临其境感,把那些荒诞不经的人和事,衬托得格外真实,仿佛就在我们身边。
首先,我从未读过哪一本书,对现实的讽刺是如此的全面、多样和刻薄。
比如对党争政治的讽刺:认为穿鞋应该穿高跟鞋的是一个党派,该党派自认为是古时礼仪的传承,而当下得势的是低跟鞋党派,目前君主提拔的绝大多数朝臣就是低跟派,而储君则一跟高一跟低,走路不得不一瘸一拐,高低跟之争寓意着当时英国朝局内的托利党和辉格党之争……
对教派纷争的讽刺:认为吃鸡蛋应该先打破大头一端,并不惜要把坚持小头一端吃鸡蛋的人赶尽杀绝,迫使之不得不逃亡海峡对岸的另一个国家,大小头的区别暗指天主教和新教……
对人性追求长生不死的讽刺:格列佛在第三次航海中遇到的一群长生不死之人“斯特鲁布鲁格”,格列佛起初很羡慕他们的超能力,还幻想如果自己有此能力当如何好好使用这完美的天赋,结果当地人一席话彻底浇灭了他心中幻象的火焰:他们很正常人一样,依然会老,器官衰竭,身体废弛,食不知味,更别妄想有无限的性能力了,到了九十岁,牙齿掉光,食欲不振,记忆力衰退得连一句话都读不完整,自己能力糟糕至极不说,伴侣子女朋友知己都一个个过世,把孤独与凄凉都抛给他承受,且法律规定,八十之后子孙就可以占有其财产,他们一切政治权利都被剥夺,只过着最低保障的生活,而且还死不了,因此这班人性情顽固、暴躁、爱唠叨、贪婪,嫉妒和妄想是他们的主要情感,因此格列佛最后也感叹:他们是生平所见最伤心之人。看完这个,谁还愿意自己长生不死呢?郭德纲最精彩的相声中的脑洞,似乎也未曾开到这么大和这么深吧。
同时,那些被讽喻与讽刺鞭辟的人和事,不仅指向时局,更跨过三百多年的岁月,到今天仍然在另一片大陆上不断重复上演,那些讽喻与讽刺就像寄生在其上的“荨麻”,至今仍然让一些人痒与疼,这是这本经典的生命力所在。比如,野胡对于有色石头的疯狂占有,像极了今天我们周围那些贪婪之人;飞岛国大科学院那些拍脑袋设计出的农业、建筑、工商等革新举措,结果毁坏了此前的产业和资源,却无一成功,导致举国上下一片废墟,民众缺衣少食,而计划者却反而在希望与绝望的同时驱使下,更加变本加厉的要去实施计划……听起来与几十年前的那场大跃进运动是不是很相似?
其次,书中大量使用的数据展示、过程罗列,仿佛这一切就是作者真实发生过的旅程,因此这篇游记的真实感也就显得那么勿容置疑,从而让那些荒诞不经的小人国、飞岛国、慧骃国,也显得真实可信,一旦读者打消了疑虑的念头,那种对讽刺的体验,就更有切肤之痛。
因此,很多评论者都认为罗琳的《哈利波特》中大量的隐喻,根源于《格列佛游记》,罗琳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只不过,《哈利波特》只是把隐喻当成故事中的要素之一,这些隐喻——比如食死徒隐喻了纳粹的思潮、《预言家日报》隐喻了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新闻界——作为故事的闪光点之一,让人可以解读出更多内涵,让故事更有深度,也让作者可以一舒胸臆,但《格列佛游记》中的隐喻与讽刺的展现,就几乎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本身,作者没有编织更多的情感情节与人物命运变化,仅仅以讽刺本身的呈现,来戳入读者的双眼。
我还有一点感受是:跟着名家的足迹去读书,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果。《格列佛游记》在中国被当成了一部儿童幻想作品,被推荐给了低龄人阅读,但除非很早慧的学生,不然绝大多数未经世事的孩子们是体会不到其精妙之处的,更何况还隔了三百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差异。三十多岁的我,沿着罗琳撰写《哈利波特》的读书经历,才来到这座美丽的花园,从“对社会人性等的批判与讽刺”这个层面读到了它,相较于社会,才更会觉得其精妙。从这个意义上说,《格列佛游记》在国内,有点被低估和轻视了。
水浒传句子赏析3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