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落梅经典语录 秋
落红一地知秋去 飞雪三分晓冷来
落红一地知秋去 溶雪三分晓春来
出句: 落红一地知秋去 【梅梅】 对句: 飘羽满天送雪来 【烛影】
既然是鉴赏,那就将文字拿到放大镜下,一一鉴别分析。鄙人不是专家,理解方面可能会有偏差。你没贴原文,不利别人观与答,我帮你贴出来。
临江仙淡淡秋风微雨过 ,流光瘦减繁华。人生似水岂无涯。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还忆经年唐宋事,心头一点朱砂。相逢千里负烟霞。空山人去远,回首落梅花。
下面解读。淡淡秋风微雨过,流光瘦减繁华。起首两句是中国古诗常见的悲春伤秋内容。流光就是时间。秋天来了,刮风下雨,繁华被秋天削减,被时间削减。作者用瘦减,该词常指人瘦损。周邦彦词云:“又恐伊,寻消问息,瘦减容光。”这里用瘦减,将繁华比作人,仿佛有了生命,平添惋惜伤感之情。
人生似水岂无涯。为什么悲春伤秋?因为时间宝贵啊。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涯是水边。
这一句承上句,由惋惜外界的瘦减转到思虑自身生命的有限宝贵,感情上是一致的。
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秋天还没下雪,浮云吹作雪,是说云看起来像雪堆?起笔就说秋天来了,就这一句具体写景色,但也没有鲜明的秋季特征,空泛。联想下句,是想往“世事如浮云”上靠?那么著力还不够。世味煮成茶,突兀。前面伤春悲秋,这里突然有了看破世情的淡然,与瘦减二字冲突矣。当然,今日之文艺女青年以瘦为美,以病态为美,未经世事而看破一切,读到瘦减繁华,只会觉得说不出的和谐,高端大气上档次。
还忆经年唐宋事,心头一点朱砂。经年,是指经过一年或若干年。柳永词云:“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然而经年用于描写人生固然显得漫长,和唐宋事放在一块就太不搭调了,那可是千年以前!有人说唐宋事是指作者对唐诗宋词的爱慕之心,经年爱好,联系下句,可以说通。但用唐宋事指代唐诗宋词,不妥当。下一句化用张爱玲的“心口一点朱砂痣”,心口和心头都能指胸前,无讹,但细细琢磨,朱砂痣和朱砂不是一样东西,朱砂是硫化汞,感觉并不美。当然,这样说可能吹毛求疵了。
总之,这两句貌似在说,唐诗宋词是作者心头珍惜的事物。
相逢千里负烟霞。烟霞应该指山中美景,负烟霞是辜负了山中美景。但谁和谁千里相逢,为什么说辜负了烟霞?无法理解,只能猜测。如果说的是爱情,和前面就冲突了。
既然猜测上两句说的是诗词爱好,那就假设这两句是指读诗的感悟,诗词中浮现的场景。但负烟霞依然不好理解,没有道理。主旨不统一,情绪不统一,让读者不痛快。
空山人去远,回首落梅花。这两句还行,有诗意,和作者的名字“白落梅”隐隐关联。只是去远了还能看见梅花落,恐怕也不怎么远吧。秋天也没有梅花,和上阕的描绘就割裂开了。
楼下有人辩解,去远的是他者,是千里相逢者,诗人自己站于梅花旁,回头看见花落。但远去的人有理由回头,诗人为什么要回头?这解释说不通。
联想到一句好玩的:“某大女生一回头,哈雷彗星撞地球。”花儿会不会是被吓的?这是无聊闲话了。
这两句和上句可以统一成一个场景,有一种感伤后悔的情绪,但和前面的情绪冲突。
总结:这首词除了文字上有些地方欠妥,最大的问题是它的情绪,感觉是矛盾的,是乱的。
最末两句,据楼下说,化用了张枣《镜中》的诗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就落满了南山。”梅花的梅与后悔的悔隐隐呼应。《镜中》运用了矛盾的意象,但最后收束在一种感情上,就是追忆往事的后悔。
诗中的感情并不是不能相互矛盾。比如李商隐的《锦瑟》,构造描绘了四种相互矛盾的意象,表达了人生相互矛盾的情感,但最后收束到“当时已惘然”上。
但这首词没有惘然,却努力塑造一种淡然空灵之感,所以就让人觉得乱,觉得假,也就降低了感染力。
出句:落红一地知秋去【梅梅】 对句:浮翠半江问雁归【蓝蝶】 出句:落红一地知秋去【梅梅】 对句:疏影千枝信月寒【蓝蝶】
落红一地知秋去 飘絮满天迎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