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经典语录
1990年1月17日,乡村建设运动先贤晏阳初先生仙逝。今天是晏阳初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日。
晏阳初先生的这篇名文《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以期在重读中与读者一起纪念和缅怀先贤。
同胞们,欢迎你们从祖国来到设在菲律宾的IIRR——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参加国际乡村改造研讨会。IIRR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组织,面向发展中国家,以训练、研究、推广乡村改造的知识、技能、方法、理论为已任。你们是来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性主义国家的代表,IIRR的历史上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乡村改造的理论与实践,这是率一次。有10亿人民的国家派出你表团与一个民间组织共同探讨问题,这表明了中国领导人的气度与魄力,也反映了中国政府执行开放政策的决心。
1985年与1987年我曾两度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周谷城先生的邀请回祖国访问。会见了邓颖超、万里、周谷城等各位领导人以及许多老朋友,并在北京、定县、成都等到地参观访问。百闻不如一见,我亲眼看到祖国取得了了不得的成功,亲身体会一到邓小平等到先生固本工作的伟大成绩。此行使我对祖国的前途产生了无限的希望,我真诚地希望能对新中国的建设力尽绵薄,作一点贡献。今天,我请你们来到IIRR,相互交流乡村改造的经验,共同探讨乡村改造的理论,以促进乡村改造的工作。今后我们还要争取更锪机会到中国去学习,尽可能地吸收有益的营养,来充实我们的国际乡村改造工作。
国际乡村改造运动,溯其历史,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战犯区的华工教育,后来演变为中国的平民教育运动,成熟于定县实验时期。从五十年代起,以中国定县实验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乡村改造运动,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推广开来。经过40多年的努力,独创性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实践与理论又有很大的发展。 IIRR出版的期刊与书籍中都有详尽的介绍。今天我向诸位介绍一下“乡村改造运动的十大信条”,这是我们集体70年工作经验的总结,也可以说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十个基本条件。
一、深入民间
先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古训中有一条叫做“民做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本不固则邦不宁。这虽是几千年前的老话,但它却是千年而不朽的真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世界上无论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国势强大而人民衰弱与人民贫困。过去的中国,号称有四万万之众,但是其中90%以上的人民是贫民、愚民、病民。这样的国家怎么能强?怎么能富?以前,英国殖民主义者把中国人叫做“苦力”,我们的农民历来过着最苦的生活,是政体正的苦力。在这数以万万计的劳苦大众中,有多少勤劳朴实的一般群众,同时也一定有无数英雄志士,有许许多多的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实业家。但是由于政治的腐败,社会环境的不良,经济的贫困落后,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发掘,不知埋没了多少杰出的人才。鸦片战争以后,列强把我们的国家一块块瓜分了,中国变成了殖民地。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我们丢了本,没有从根本上去重视建民、强民、富民的工作,本不固,国家自然不会强盛。过去几十年间,我们在中国倡导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建设运动,其用意就是在固本上着力,以图祖国的繁荣富强。有了这们一条根本的信念,几十年我们坚持不懈地躬身实践,艰苦奋斗,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
在中国,历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由于这种封建意识的影响,于是乎产生了秆多书生、书呆、书奴,养成了一个土大夫阶层。“学而优则仕”,更有人飞黄腾达,青云直上,当官做老爷。这些人往往误国戕民。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瞎子,两种盲人。一种是生活在社会性底层的不识字无知无识的瞎子,叫“文盲”;一种是虽有知有识,但处在社会性的上层,远离劳苦大众,不了解广大人民的疾苦,更看不到人民身上的潜在力量,这种人也叫瞎子,我称之为“民盲”。近代以来,中国的许多读书人,跑到欧美去留学,染习西化,回国后俨然一个“西洋人”了,吃的穿的,一切的一切,都西洋化了。与中国的劳苦大众、平民、农民、苦力,根本就没关系了。还有一正经读书人,相售文章救国、文章建国,而看不到劳苦大众中蕴藏着无穷的伟力。以上这些人教应归之于“民盲”之列。“民为邦本”,“民为贵”,恰恰是镒中国的古训,而我们的读书人又偏偏忘记了祖宗的遗教。
我个人由于特殊的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战场与华工朝夕相处,有机会了解到“苦力”之苦,同时也发现“苦力”之力。于是下定决心今生今世要献身于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回国后,渐渐有许多朋友和我合作,投身于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工作。我们这一批同志朋友,有分别留学于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的博士硕士,也有毕业于国内各大学的专门人才。有学经济、政治、教育、农业、卫生、社会等学科的。当时他们学成归来,满腔热忱企图报效祖国,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政府腐败透顶,人民穷困已极,深感失望。当他偿看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识字运动,深受鼓舞,感到有实现报国之志的机会了。当平民教育运动转向农村,演娈成一种更为深刻的治本建国的乡村改造运动时,他们舍弃了大学校长、教授的工作,有的还放弃了当官升迁的机会,大家人象牙塔跑到泥巴墙,从大都市来到穷乡僻壤。我们回到乡村,来到中国的基本群众农民父老兄弟姐妹中间,以图了解人民,探索救国的方略与道路。
二、与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诚心学习
深入民间的目的是为了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人民大众解决问题。为达到这目的,就要彻底地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虚心地向农民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要当人民的先生,首先要做人民的学生。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我们到定县,住的是与农民一样的房,吃的是与农民一样的饭,我们提醒自己绝不自筑壁垒,与农民隔绝起来,搞成一个“小北京”式的小圈子。我们要彻底地与农民打成一片,甘当他们的小学生。起先农民对我们有很大的戒备,以为我们是政府派来收捐、征兵、拉夫的。后来看到我们真心诚意地为他们办事,才消除了疑虑。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农民、平民结合的时候,要从根本上破除“上智下愚”的传统封建观念。把自己看成是上等人,而把农民、平民看成是下等到人,这是大错特错。 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年法国的《人权宣言》都表明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基本思想。它和中国的封建是要本不同的。受过现代教育洗礼的知识分子首先应当具备民主自由的先进意识。对待中国的平民百姓,特别是占人口总数 85%的农民,我们要从心底把他们看作是与我们一样的平等人,看作是我们的同胞,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使他们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他们并不缺乏才智,缺少的是机会。他们受尽千辛万苦,有其独有的不朽经验,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的聪明才智总有一天会爆会出来的。我曾说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是人,世界最宝贵的矿藏是“脑矿”,最大的“脑矿”在中国,中国的平民、农民蕴藏着无究的伟力。我们搞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就是在开发“脑矿”,开发民力。而从事这一工作首先要求我们扫除自己头脑中的封建意识,树立一个平等的思想。所谓平民教育,其“平民”二字中的“平”,并非只“平凡”一义,其中还含有“平等”的意思。道德是人格平等,其次是机会平等。当真正实现平等的时候,天下才能“太平”。如果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总在贪困和不满不生活,世界能够实现和平吗?
七十年来,我们初衷未改,坚持生活在劳苦大众中间,前三十年在中国,后四十年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乡村改造,我们必须虚心向农民学习,向农民求教。不这样做,我们农村就不可能丫得住脚,更不可能有所作为。你高高在上,视自己与农民为异类,你就不可能抓住他们的心弦,就不会得到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就不可能推行你的主张。这好像医生为病人看病,要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你的要问病情,检查身体,这就是向病人学习。你还要有一个严肃、诚恳、热情的态度,否则病人乡村改造事业取得成功,非要和农民打成一片不可,非要向农民的学习不可。
三、共同计划,共同工作
六十年前我们在中国选择了定县,最近几十年,我们又选择了菲律宾、泰国、印度、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加纳等国的一些乡村作为我们推动乡村改造的基地。自然科学的研究室,社会科学的实验也需要实验室,但这实验室不是在屋子里,不是在图书馆,而要在社会实践中,在农村里。上述这些基地,就是欠乡村改造的社会实验室。从事这一实验的主力应当是平民自己,他们是社会改革的主力。因此,不是说我们一切都知道了,提示人家应该怎么去做。平民是我们的伙伴,首先要对他们做启发、教育、宣传的工作,让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与从事改革的主动精神。一切计划、方案及方法,都要与他们共同商量研究,要使我们所掌握的科学道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以为我们有知识,是大学士、大博士,就什么都懂得,一切都正确。应当承认,有好多东西我们不懂,或没有真懂,反倒是农村的百姓具有真知灼见。有些时候,我们的主张尽管正确,也需设法使它变成平民大众自己的主张。这往往需要耐心,而要说服等待。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厢情愿,简单从事,包打天下。社会改造事业,没有千百万觉悟了的劳苦大众积极参加,是一定不会奏效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四、从他们所知开始,用他们已有来改造
整个乡村改造工作的目的是发扬平民的潜伏力,要他们运用自身的力量去改造自己的生活。推行平民教育运动本身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它是发扬平民潜力的一种利器。可此,平民教育,并不能代表我们工作的全部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讲,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都是发扬平民潜伏力的方法。过去我们说中国农民的问题是愚、穷、弱、私。我们认为不发达国家农民所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愚、穷、弱、私。我们就是要从教育的立场出发,用教育的方法来医治这四大病症。用文艺教育攻愚,发扬知识力;用生计教育攻穷,治穷,开发生产力;用卫生教育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用公民教育攻私,发扬团结力。我们过去的口号是“除文盲,作新民”;现在今天我们IIRR的工作重点仍然是LIVELIHOOD(计生)、EDUCATION(教育)、HEALTH(健康)与SELFGOVERNMENT(自治)四大改造连环进行。
发扬民力,开发展力,改造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千头万绪从何开始?我们认为要从平民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从他们所知道并能理解的地方开始,在人们现有的基础上来进行改造。这就是要求我们的乡村工作人员将复杂而高深的科学知识简单化,用中国话来说要深入浅出。只有将农业不了,用不上,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做到这一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教育与改造,固然是一神圣而伟大事业,但必须从基础上做起,起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从在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脚踏实地,集腋成裘。
五、以表证来教学,从实干来学习
早在定县实验时期确定的以训练作准备,以表证为方法的实施制度,近40年来又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所仿效。实践证明这种制度有效地推动了家业科学深入民间。乡村农民进行生计教育,是为了有效的发展他们的生产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生计教育的成效如何,关系到农民投入乡村改造的热情,这对整个改造运动的成败关系重大。如何推行生计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无前例可循。采用传统的学校式的正规教育方法是不可行的。在定县实验中我们创造了表证农家的方法。这一办法是强调在实践中学习的原则。一般的作法是由下列过程组成:设立生计巡回训练学校,有计划地到各社区进行农业技术教育与实际指导。IIRR还施行一种不校作为期一周的短期培训的办法。这些培训指导常以单项农业技术为内容。受训人员为农民领袖与生产能手。在生计培训的基础上,挑选成绩好并热心农业技术改革的农户,作为表证他们的实地操作、实际成果与现身说法,向其他农民作表学演示范。这样就把课堂搬到了农田,变书本教学为实干学习。举凡理想之宣示、技术之传授、试验之证实、推广之实施,都可从表证教学来完成。推而广之,表证教习,也适用于教育、卫生、自治各项事业。
六、不是装饰陈列,而是示范模型
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所进行的一切,不是为了装饰陈列,专门拿来供人参观的,而是为了在农民实际生活中发生效应的。我们在定县搞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实验时,一时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国内来的包括从事乡村教育、乡村自治、乡村建设以及有关的高等学校、经济团体、文化团体的有关人士与政府官员。其中国内国际著名人士如周作人、黄绍、甘乃光、梁漱溟、黄炎培、江问渔、任鸿隽、蒋建、斯诺、孟禄、Mr"Gunn等亦先后来县考察。很多人对定县实验给予充分的肯定,也有些人提出这样那样的批评。其中有些人对定县乡村改造的市政设施感到失望,认为没有平坦的马路与象样的建筑。其实,我们向来不主张做表面文章,我们作为一个私人学术机构,多年来一直靠募捐得来的资金维持事业,从来舍不得多花一文钱。我们要扎扎实实搞实验,注重实绩,企图为各地各国提供一个示范的模型,这个模型是看得亲切,学得容易,富有实效。我们没有忘记,自己的事业是为广大贫困地区的劳苦大众服务。如果我们提供的模式是一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那就失去了乡村改造的意义。
七、不是零零碎碎,而是整个体系
过去我们强调文艺、生计、健康、公民四大教育联锁进行,现在我们强调教育、生产、自治四大任务联环配合,同时并举,基本思想是一样的。IIRR的院标就是四个圆圈联环并置,标志着四大任务联环进行。这代表了我们多年从事乡村改造事业的一个基本认识,即乡村改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我们都知道,农民的生活水平太低,问题错综复杂,改造工作刻不容缓。我们也知道,从事乡村工作者,在任何一个问题上动手去做,多少可以有些成就,有些帮助。可是经验告诉我们,零零碎碎去做,不但费时间,不经济,而县往往顾此失彼,效果也不能持久。所以我们帮助全世界的农民,去发挥他们的知识力、生产力、应对每一个问题都有彻底的认识,用有系统的方法来全面解决问题。不应只在每个具体的问题上零碎地去做一点事,就希望能把整个问题全部解决了。
为了说明这一信条,我们用保健工作来做例子。我们在定县,发现农民的卫生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们需要环境卫生、防疫注射、节育方法、医药治疗设备、家庭营养和婴儿保健知识。我们下了几年的工夫,建立了一个有效果、农民经济能力可以负担的农村保健制度。由受过基本医药训练的保健员(每村一人,平民学校毕业生担任),负责推动乡村下层卫生工作。他们经常和区保健所(有医师、助理员、护士)保持联络,继续接受训练,并将病情比较严重的农民送到区保健所去治疗。最后有县保健院,这是县保健制度的最高机构,有完善的医药设备及可收住50人的病房。县保健院负责主持训练各级卫生工作人中骸助产妇。这个保健系统,可以及很低的代价,全部满员定县40万人的卫生需要。这样,我们解决了的是卫生保健的整个体系。
八、不是枝枝节节,而是统盘筹划
社会既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乡村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在进行这项工程的过程中统盘筹划。四大任务既可以看成具有并列关系的小系统,又可以看成相互间有一定因果或逻辑联系的立体网络,因此解决乡村社会的问题既要注意四大任务进行过程的连续性,又要照顾到它们之间的必要逻辑联系。比如乡村最迫切的问题是贫穷,为了提高们的生活,自然首先会想到发展生产。但是,如果不同时敌划教育,不努力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与生产技能,不加强人们道德观念和社会思想认识方面的工作,不提高人民主意识与自治能力,不注意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不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工,只间纯抓生计,抓生活方式,抓眼前的枝节的致富而不知致富道理、道路、技能、以及目的与各方面的保障,不注意巩固与提高的措施,是行不通的。且不说生产搞不上去,即使搞上去了,也不能使社会和个人得到均衡的巩固和持久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是多方面的,并县彼此之间互相联系,满足了一方面的需要,只是解决问题的某一方面,只有使各方面的发展需要都得到满足时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单方面的考虑和解决问题,即使某一方面成功了,但由于其它问题未解决,这种成功也暂时的,势力必要被未解决的问题破坏掉,或者形成畸形发展的新问题,阻滞社会进步。由于这些,我们必须注意在进行乡村四大建设工作时,既要使四大任务的工程联锁推进,又要特别注意把握住它们之间的环节,从立体网络构的观点来统盘筹划。70年来,我们搞的既是一项旨在解除劳苦大众贫困、愚昧的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基于这贡工程成就之上的发展与建设性工作。我们乡村改造的目的不单是使人们摆脱困境,而主要的是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真正开发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自己的能力和社会的生命机制,开拓新世界前景,使个人和社会都得到良好的全面发展。我们不希望人们单纯地从教育或其它的立场看待我们的事业,教育只是我们事业中的一个主要环节,不是我们事业的全部。这点请诸信注意!
九、不迁就社会,应改造社会
乡村改造既是一种社会改造运动,就意味着要对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种种问题采取革命的措施,弃旧图新,走向光明。我们肩负的使命要求我们应当永远迎着困难上,向困难挑战,最终战而胜之。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就会固步自封。你常会听到有人说:社会是如些恶劣,看不到一点希望,将就凑合吧,能维持现状就不错了。——这是一种悲观的论调。我们当今处在人类社会的一个大变动时代,改革是时代的潮流,要创造一个新社会,自己就必须与时俱进。要有旺盛的斗志,时时刻刻准备应付各种困难与挑战。IIRR的同志们意识到自己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提出要坚持自己的特的精神:1、自由与独立的精神;2、所向无敌、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3、奉献精神。
过去在中国,我们曾受到军阀的威胁利诱,受到地主与高利贷者的围攻,受到贪官污吏的刁难与破坏,更不用说连年的战争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困难正是一位绝好的老师,把我们锤炼得更加坚强。我们的口号是:威开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战乱不足忧!
十、不是救济,而是发扬
七十年前,当我在法国第一次接触中国的劳工时,我就发现他们并不缺乏智慧,而是缺乏发扬这智慧的机会。在以后的实践中,我更认识到:平民教育不是以慈悲为怀的施米施粥的贫民教育,而是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巩固国家基础的新型教育。后来我们又提出:乡村改造是为了民族再造,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是乡村改造的主力。知识人子回到民间去,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启发教育农民,激发调动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自发自动的精神。
IIRR以有限的人力推动菲律宾几个基地的乡村改造实验,面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培训乡村改造的各种人材,就是立足于发扬。“发现、发明、发扬”的“三发”原则,始终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发现是指我们与劳苦大众朝夕相处中发现了蕴藏在他们身上的无穷伟力;发明是说我们发明了开发人矿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发扬则是说我们整个的系统旨在发扬民力、发扬人格平等的精神。我们不是包打天下的英雄,我们不是解救众生的基督,我们只是广大平民的朋友,乡村改造的事业没有千百万劳苦大众的自学参与,是一定不能成功的!
我们为民服务,一定要牢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现在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受穷受苦,我们不揣冒昧,不分种族,不顾国界,以改造乡村,来负起达到天下一家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