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鲁迅经典语录
高中时期曾在一家旧书店里买过这本书,当时翻看过一两遍,也没记住太多东西,但是那篇写在书前的前言到现在我都记得,其中记忆最深刻的那句:“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我想他要说的应该就在这篇文章中吧,也许什么时候我们能有他这种心态,什么时候才会完全明白他要说什么。
关于《野草》 《野草》,于我们这类不曾仔细研读过鲁迅先生作品的人,无疑是个惊喜。 一直以来,以为先生的作品是“硬”的,铮铮的,大男子主义的。时时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时时在谴责、反思和战斗。然而读了《野草》后,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在愈加了解到先生的“阳刚”的同时,发现先生竟也有“阴柔”的一面。 有人说,《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最难懂的一部。短时间的研究自然无法完全透析清楚,只能大致了解一些皮毛上的东西。 (一) 解读《野草》,首先从解“梦”开始。 在《野草》之前,鲁迅先生曾发表过一首题目为《梦》的诗。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野草》大概可以算是鲁迅先生梦的影子。下面便来看看先生的梦究竟是怎样的颜色。 在《野草》的二十四篇文章中,有七篇都是这样开头的:“我梦见自己……”其他的,也多是在或幻象或回忆中延展,或在“睡到不知时候的时候”开启。 可见,先生创作《野草》的灵感,来源于埋藏在灵魂深处的、最底层的思想感情。可以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他始终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尽量保持头脑的冷静和内心的平静。这些,我们从《我的失恋》、《好的故事》、《一觉》等文章中不难看出。也有几篇,如《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乍看之下,它们似乎是平淡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也多是直截了当的叙述。 然而平淡背后却隐藏着一些激烈的、“蠢蠢欲动”的东西,仍然可以感到一种嘲讽与无奈混杂在一起的感情,并且分明是在肆意地抒情。也有时,先生心底的激情和怒火达到了无法克制的程度,于是也有了《复仇》、《死火》和《死后》。这样,我们大致可把这些“梦”分为三类。 一、 淡梦。 《野草》中的大多数“梦”都属于这一种,包括绝对平淡的(如《我的失恋》)、略微悲哀的(如《秋夜》)和略微炽烈的(《如颓败线的颤动》)。 其中,《我的失恋》是一首打油诗,是我所读过的为数不多的鲁迅作品中,最“波澜不惊”的。 “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 它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慵懒而淡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平庸的青年失恋的全过程。失恋本该是悲哀的,然而它竟给人一种啼笑皆非的异样感觉。但我以为先生确是悲哀的。《野草》中的文章,除此一篇外,其他的几乎都是抑郁且深沉的,大概先生不愿自己和读者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中,有意想要增添一点快意。 虽然可以写出“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然而他真的可以如此轻易地释怀吗?他这样以笑掩悲,使人笑过以后不免又要陷入悲哀中。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二、 玄梦。 这种梦,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后,并不发表任何感想和评论,然而却又引导着读者走近作者的思想。 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梦。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品一下《立论》这篇文章。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 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可以算是对圆滑、世故、庸俗的令人生厌的人们的讨伐。发泄作者的沮丧,发泄他对不可救药的大众的厌恶和蔑视。 三、 炽梦。 这些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死后》。 《死后》是七篇以“我梦见自己……”为开头的最后一篇,因为已经“死”了,也就不会再有梦了。文章的字句是活泼的。然而活泼中,隐约感到一股逼人的寒气迎面袭来。 《鲁迅的生命哲学》一书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详尽而透彻的分析: 1、以死者的眼光最后一瞥人世的丑恶与可怕。 2、以死人的思想最后表示了对这个无情、无聊、无耻的世界之“愤怒”、“气愤”、“厌烦”。 3、是死的复仇:影一般死掉,谁也不知道,爱我者不为我伤心,仇我者得不到欢欣。最后,是在这种复仇中快意,“在快意中要哭出来”。 对于《死后》,《鲁迅传》中这样写道:“一个人总难免有阴郁的念头,只要这是来自他的理智,那就不大要紧,困为它在他头脑中扎得还不深,改变起来也容易。可是,如果这阴郁是来自他的情感深处,来自他的下意识,他的记忆、梦幻和联想,那就说明他的心地是真正黯淡,而且难以改变了。 鲁迅在一九二五年夏天会写出《死后》这样的作品,他对自已人生厄运的预感,实在已经是根深蒂固,难以摇动了。” 《野草》中的梦,无论是平淡的,玄虚的,炽烈的,都溶入了鲁迅先生的人生哲学。在醉生梦死中,感到令人窒息的悲哀。 梦,终是要醒的。 (二) 关于《野草》,就我本人,已感悟不出别的东西来了。更深层次的体会,来源于相关的评论。这里索性作一些摘录。 1 《鲁迅的生命哲学》一书中说:“生活告诉他,无知虽然无痛苦,但毕竟是形同动物的可怕的人生。 他虽然说过,对于睡着的人最好别叫醒他,但又不愿以愚民相待,所以虽然不能写,无从写,不愿写,但终究还是写。不过这种写不是放笔直书。这些矛盾和顾虑在文体上的表现,便构成了似自语又非自语的呢喃,亦实相亦虚幻的梦。” 2 鲁迅先生对《野草》的自我评价是:“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 ” (出处不详) 3 鲁迅先生对朋友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然而他又说,并不希望青年人读他的《野草》,那是“为自己的”。他说“我的思想太黑暗,但究竟是否真确,又不得而知”;而另一些文章是“为别人的”,或可以说为“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以及“也如我青年时候似的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自觉地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若干亮色”。 鲁迅希望青年读的是这些略显亮色的文章,他是要呵护青年正有的那一点好梦。(出处不详) 4 只有很少作家有勇气、有能力这样赤裸裸地展示灵魂。(出处不详) 5 《野草》是鲁迅个体生命顽强生长、艰难爬行的记录。 而不甘于在沉默中灭亡的生命,苦苦追寻生之意义的生命,在任何时代都将存在。《野草》将因此而不朽。(出处不详) 最后的一点感受—— 《野草》,是虚幻中彷徨出的真实,是黑暗中触及到的光明,是绝望中呐喊出的希望。 然而,它仅仅是一丛野草而已。 (三) 结论 通过以上这篇论文的议论、分析及证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鲁迅先生是一个外刚内柔的人。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品性和意志,严峻而冷酷,他的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使他成为一个受万众崇敬甚至信仰的先行者和战士。 然而,在这种锋芒的背后,掩藏着一个伟人的柔情。他的彷徨,他的多愁善感,他的偶尔的不自信,他的挥之不去的悲哀,使得他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爱有恨的人。 《死后》就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在新的情势下的种种担心和焦虑。 他写道:“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 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在他和许广平的关系没有公 开以前,鲁迅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形式数次说过自己思想的变化。 在一封通信 中,他写道:“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因为不但是满眼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 单调,苦痛只怕很难当。现在可又有些怕上天堂了。”(《厦门通信(二)》) 在不久的另一封通信里,他又写道:“我先前只以为要饭碗不容易,现在才知道 不要饭碗也是不容易的。 ”(《海上通信》)后一句是辞去厦大教职赴穗前说的 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