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焦虑的年代经典语录
阿正:怎么每一次我吻你,你都一定要睁着眼睛呢? 郑薇:因为我想牢牢看在心里 阿正:每个人明明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人怎么能那么依恋另一个人? 郑微:把你换成我,只换一天,你就能懂! 郑薇:你爱我吗? 林静:爱情就像一条河,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老张:你知道满天星的花语是什么吗?是甘愿当配角。 这些年我怀揣着对你的爱,就像窃贼匿藏着偷窃来的赃物,永远都见不得天日。谁都不知道我一直爱着你。 郑微:阿正,从我们好了的第一天起,我心里就一直很害怕,我总是怕你忽然就不见了。你答应我,你不要突然失踪,我怕没有足够的勇气一直等你,更怕我们走着走着,就再也找不到对方。 郑微:从今往后,你再说“我不喜欢你”,意思就是说“我喜欢你喜欢得不得了”,你要是说“烦不烦”,就是说“你很漂亮”,你要是说“你到底想怎么样”,就是说“我想你了”,你要是说“无聊”,就是说“看见你真好”。 阿正:看到那个女孩了吗,我今天想向她求婚,可是我没钱买钻戒,她很喜欢海豚,我想让她摸摸海豚,达成她的心愿,作为我送给她的礼物,可以吗? 阿正:郑薇,我这次回来不是为了重拾旧情,我是为了重新爱你。 郑薇:我们都应该惭愧,因为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别人。 这几些是我最喜欢的。
没看过
我们爱自己胜过爱爱情。这个台词不错的,感觉说的很好
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的时候,即使你再冷静,也很难做到不焦虑和恐慌。
消极的焦虑,会让你陷入一种“怎么努力都没用”的精神状态,最后干脆破罐破摔。
1.客观:生存压力大
有人说当代的所谓脑力劳动者,无非就是电脑前的体力劳动者。
早晨起来,手忙脚乱去上班,在坐公交堵死和坐地铁挤死之间选择一个死法;
到公司楼下简单买一杯豆浆几个包子,匆忙吃完还要嚼个口香糖,生怕口气重影响自己形象。
上了班,工作不敢马虎,上司面前战战兢兢,同事跟前和和气气,客户面前强颜欢笑,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得罪人。
精疲力尽加完班,拖着身子回到住处,一头倒在床上,有时候连洗漱都没力气。
好不容易熬到发工资,扣掉五险一金,房租,油费和信用卡(有些男生还要补贴家人),真正可供支配的少得可怜。
恋爱?以前可能还够请女生喝喝茶,要是男生再有个私人爱好(不过分吧),炒炒股,撸撸铁,喝点小酒,那剩下的钱就只够请女生喝水了。
最好的生活状态,无疑是有钱有时间。
可现实却是,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大多数年轻人,很可能既缺时间,也缺钱。
面对这样的处境,再加上飞涨的物价,父母的催促,同事的竞争,每年一度的同学聚会(炫耀,攀比和较劲)的公开处刑,年轻人很容易就会陷入焦虑的漩涡:
“什么时候才能买起房”,“什么时候才能有对象”“什么时候才能像他/她一样……”快节奏的生活,催生疲劳感;
现实达不到个人期望值,催生失望感。
当这二者结合,并且干扰你的正常思虑时,焦虑就产生了。
而这种焦虑会反作用于你,让你思维混乱,行动急躁,工作效率降低,面部表情也会变得痛苦而狰狞——而这无疑会让你的状况更加糟糕。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润公的诗何其潇洒。
可放在我们普通人身上,当压力像潮水一样涌来,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不焦虑呢?
建议:
消极的焦虑,会让你陷入一种“怎么努力都没用”的状态,最后干脆破罐破摔。
先别忙着绝望,即使泰坦尼克号要撞冰山,至少你还有时间逃生。
《老友记》里有一句台词
“心脏病发作并不意味着你要翘辫子,相反,意味着你要好好休息一下了。”同样,当你发现自己思维混乱,行动浮躁,牢骚满腹的时候,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完了,仅仅意味着你的身体在提醒你,伙计,你需要停一停。
你需要做的是,马上放下手里的工作,脑海里的想法。
相信我,晚那一会天塌不下来。而焦虑的状态不会让你急中生智,只会让你低效率工作。
而一旦你习惯了低效率工作(可以理解为疲劳驾驶),相信我,你才真的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然后,我需要你判断:
你的焦虑,来自你生存的环境,你的心态,还是你的生活习惯?
2.环境:有限的资源,无限的欲望
一次聚会上,某个在小城市做销售的女生喝多了,跟我反复抱怨。
用她的话讲,在小城市工作真是太坑了:
总公司不重视,分公司领导完全是养老心态,对他们爱管不管;
市场落后,法律和行业规则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太小,大多情况下,只能靠关系和套路;
资源少,待遇差,偏偏竞争对手还多。
一群人整天为了一点肉,争得你死我活,还不够你们(她所理解的大城市人)一点零头。
她说,她算看明白了,小城市里,简直就是养蛊——把一群虫子放一起咬,最毒最狠的,成蛊了,那个才能活……
女生第二天就忘了她说的话,脸上依旧带着标准的商业笑容,那眼睛里没有光。
我五味杂陈。我知道她是有能力的,只是她的能力放错了地方。
大城市是否就一定好?
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几年后,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并不。
大城市一样需要拼关系,玩套路,耍手段,一样有人混吃等死,有人尔虞我诈。
只是在大城市里,资源相对更丰富,信息传播更为便捷,人们对新事物的态度相对开放。
对于一个有个性,自我意识强烈,感性气息浓的人来说,大城市的确更适合一点。
同样,对于向往安逸,渴望安全感和人情味的人来讲,也许留在小城市也未尝不好。
建议:
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努力,是你努力的方向错了。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埋头苦干真的不一定管用,比你拼你更狠的人有的是。
如果你在一个公司/集体无论怎么努力都毫无进展,那多半意味着,你真的不适合这儿。
这个时候,你就必须审视自己,而不止是审视工作和环境。
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外部,就很容易陷入“我一定要赢”的较真,焦虑心态。
这种心态会干扰你的判断力,让你徒劳无功,空余满腹焦虑。
而只有你审视自己,你才能慢慢想清楚,你要的究竟是什么,你究竟还有多少可供挥霍的青春和资本,以及,你是否真的适合这儿。
然后,该怎么做,你自然知道。
3.主观:攀比心重,“他行我也行”
那年改了,革了,窗户打开了,苍蝇和新鲜空气都进来了。
早已穷惯了的人们赫然发现,原来世上真的还有第二种活法,可以不用受苦,可以尽情享受,可以不用看人眼色……
所有金科玉律都粉碎了。
“想要什么”替代“该做什么”,成了主宰一切的上帝。
有脑子的俯下身去读书,有胆子的丢开书去闯荡,可这些人毕竟只是凤毛麟角。
就像金字塔的塔尖,只有最合适,机遇最佳,条件最好的那一批,才真的在享受时代的福利。
市场规律可以淘汰那些庸碌和失败者,却无法阻止他们去幻想。
就像《变形记》里那些农村娃娃,见到了灯红酒绿的他们,还怎么忍受自己空荡荡的单身宿舍?
贫困山区,封闭原始的村子里的年轻人,是不会有焦虑的。
他们压根不知道自己有多落后,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反正皇帝家种地用的也是金锄头。
可在信息时代,一切都是半透明的。
你可以不让一个穷娃娃过富裕生活,你却没法不让他上网,不让他看到四十万一份的大餐,看到iPhone Xs ,看到塞班岛的沙滩,还有沙滩上前凹后凸的小姐姐。
于是,眼光长的,压抑起一切消费欲望,去拼,去抢,背了一篇又一篇成功学语录,把自己折磨得没了人样;
眼光短的,被花花世界迷了心窍,去借,去贷,过早挥霍着青春的馈赠。
为了开那扇不属于他们的门,他们把所有窗户都焊死了。
他们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和庞大的消费市场。
而那些食利者们,一面靠他们的供养吃得脑满肠肥,一面鄙夷地称呼他们为“韭菜”和“奋斗逼”,一面又抛出精美的大饼和广告,让他们继续焦虑,继续忘我……
建议:
你也许听说过,俞敏洪一个月吃透《新概念英语》的发家史,却忘记了,俞敏洪背书的地方是北大未名湖畔。
你也许听说过,邓文迪“小三上位”的传奇故事,却不知道,邓的上位其实是默多克为了制衡家族内部争斗而做出的决策。
而邓多年陪伴展现的交际手段,在默多克风口浪尖时挺身而出的勇气,绝不是你看几部宫斗剧,去几次高档餐厅就能学会的。
别人的幸福,其实不一定和你有关。
在学会眼红别人之前,先学会冷静地衡量自己。
看清你有多少牌,你能打多少牌,你能承担多大的风险。
这样,也许别人得了十的时候,你只能得七;
但别人得了零,甚至是负的时候,你仍然能得七,甚至可能更多。
4. 传统:会创造,不会生活
2009年,英国金融学家尼尔·弗格森在《货币崛起》提出了一个概念,试图让中美两国进行经济联姻,具体表现为“美国人消费,中国人储蓄 ”。
这样的结果是,美国缓解了通货膨胀,而中国获得了美国的市场和技术支持,可谓“两全其美”。
这种观点是否可行,在此不予评论 。但由此可以看出,国人“会省钱”“会赚不会花”的传统,即使在国际上都是出了名的。
尽管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下,这种传统有一定改变,但不难看到的是,敢于消费的往往是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不愁嫁”的女生们。
而广大普通家庭的年轻男生们,则长期处于“只有工作,没有业余爱好”的精神沙漠。
——当你眼睛只盯着工作的硬指标,你怎么能不焦虑?
建议:
除了做爱,抽烟,喝酒,你至少要有一个工作之外的个人爱好,哪怕这种爱好在外人看来很荒诞(比如某些小众收藏品)。
从个人爱好中得到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工作,生活带来的焦虑,放松你的心情,给你紧绷的大脑神经润滑一下。
对于年轻人,个人爱好还有这样的福利:帮你找到那些和你有共同爱好,共同话题的朋友们。
在他们中间,你不必刻意伪装,尽管做你自己,尽管展示你的魅力。
——比起相亲,这难道不是更好的找到另一半的方式吗?
以上,我是能靠颜值非要靠才华的 @国士九颜,我想用我的文字让每个人都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一辈子那么长,一天没走到终点,你就一天不知道哪一个才是陪你走到最后的人。有时你遇到了一个人,以为就是她了,后来回头看,其实她也不过是这一段路给了你想要的东西。
“你神经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