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一岁的经典语录-豆豆语录迷
返回
豆豆语录迷
菜单
造句大全 组词大全 句子大全 个性签名 心情说说 经典语录 换背景

长大一岁的经典语录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1-09 点击:
经典语录 > 经典语录 > > 长大一岁的经典语录
《长大一岁的经典语录》正文内容

长大一岁的经典语录

你是否开始越来越多地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你以为上次见一个朋友是几个月之前,但实际上那已经是去年的事了。你认为朋友的孩子刚开始学走路,但发现他们现在已经上了几年学了。小孩子的长大不断提醒我们时间在快速流逝。

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越快是时间体验的最大谜题之一。时间加速的关键在于我们对过去的感知。

我们知道时间能对记忆产生影响,但也正是记忆产生并塑造了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我们对过去的观念超乎想象地铸造了当前的时间体验。正是记忆令时间产生了独特的、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自传式记忆

我们做过的大部分事情基本上都忘记了,即使是唯一的、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的记忆也会慢慢变得模糊。当我们谈论关于记忆的研究时,更确切地说那应该是关于遗忘的研究。每天我们经历的成百上千个时刻都会被遗忘。

关于记忆的研究是心理学领域研究中一个主要的内容,然而与研究短期记忆与语义记忆课题的庞大数量相比,人们回想个人经历的能力相对却被忽视。

自传式记忆可以分为两类:事件记忆,它由一些具体的个人经历组成,例如在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语义记忆,它由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及对世界的了解组成,它会包括你就读的学校的具体情况,例如学校在哪个城市,有多少学生等。

对时间的理解给记忆赋予了意义。当我们叙述自己的生活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将一系列事件用时间串联,然后解释事件间的前后联系。1885年,法国哲学家让马利居友提出,如同现代城市是基于早期文明的基础上出现的(“活着的城市是在沉睡的城市上方建成的”)一样,在大脑中,我们对当下的意识也是不断建立在过去的观念上的。

全面回忆

与戈登贝尔(Gordon Bell)(《全面回忆:改变未来的个人大数据》作者)的谈话总会让人有点紧张。因为你知道站在你面前的这个人胸前戴着的小巧黑色设备每20秒会对你进行一次拍照,他打算将这些照片永久保存于一个庞大的幻灯片中,这是他从1988年起的每个清醒时刻就开始积攒起的宝贵影像。

他将此称为“全面回忆”。不仅仅是照片,他会记录下一切:每张银行对账单、每封电邮、每条短信、每个访问过的网站、每条电话机留言(包括他的妻子要求他关掉留言的次数)、看过的每个电视节目以及读过的书的每一页(他甚至雇用了一名耐心的助手把每一页进行扫描)。他创造着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活记录,但他也为找到坚持这独特记录的方法耗费了大量精力。

罗伯特希尔兹牧师(Reverend Robert Shields)在2007年去世时,留下了91个装满日记的纸箱。这些日记是他在打字机上完成的,按时间顺序记录了他25年来每一分钟的生活。这位可敬的希尔兹牧师对自己的日记如此执着,以至于每天晚上睡觉时都会每隔2个小时醒来,记录做梦的内容。

希尔兹牧师和戈登贝尔都坚决杜绝了记忆的错误对自己人生记录的真实性造成的破坏。他们去除了自传式记忆的一个巨大局限性:即记忆的选择性。但这也可能是一个问题。也许有一天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电子档案馆完整记录自己的一生,我可以选择重温过去的任何一天,但你是否真的会把本来可以体验新事物的时间和精力用来重温过去?如果这个技术意味着你能记住一切,它可能会对你的时间知觉产生深远影响,因为如我们接下来要看到的,通过自传式记忆,我们才产生时间流逝的感觉。过去的记忆对我们判断当前时间流逝的速度,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巨大影响。

当时间加速

记错戴安娜王妃去世或柏林墙倒塌的年份,只是随着年龄增大人感觉时间变快的一个通病。当你11岁时,暑假里无所事事的一个星期显得特别漫长;而当你成年后,向公司请了一个星期假来重新给家里装修,墙还没刷完一半,这周就很快结束了。任何超过30岁的人都会告诉你时间正在加速流逝,不管是周日晚上还是圣诞节这样的标志性时间,感觉下一个总比上一个来得更早。

在成年人中,感觉时间随着年龄增大而越来越快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小孩子则没有这种体会。我记得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大人们对我一眨眼就长这么大的感慨会令我感到恼火。这看上去是一句愚蠢的废话。现在尽管我努力避免大声说类似的话让孩子听见,但他们的成长对我来说仍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提醒。时间越过越快的感觉令我吃惊的一点在于,尽管我们经常提起它,但我们似乎从来无法习惯于此。

很多人给出的第一解释都直接与数学有关。在40岁时感觉一年过得很快,因为这只是你生命中的1/40,而你8岁的时候一年在你生命中占的总时间比例要高得多。这个叫作比例理论,多年来该理论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自传式记忆的运作方式显然也可以解释为何年纪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但这与加奈提出的比例理论有所不同。实际上,在1884年,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指出,这种比例理论更像是对现象的描述而非解释,我也赞同这一点。“当我们年纪越大时,相同长度的时间感觉越短――对1天、1个月和1年的时间来说都是这样的,但1小时却不一定如此,而1分钟和1秒钟的长度感觉上还是不变的。”比例理论的问题在于它的规律在对短暂时间的体验上会失效。它忽略了注意力与情感这两个我们已经提到的会对时间知觉产生很大影响的因素。这个理论无法解释所有时间发生扭曲的情况,包括被迫等待,还有假期能对时间体验产生奇怪的影响。当度假结束回家后,人们经常声称感觉自己已经离开家很久,而若比例理论成立,把14天的假期放到整个生命长河中,它会显得非常渺小,几乎是不值得纪念的。

你应该已经注意到了问题的所在:这些全部是基于个人对时间的主观体验,而这种主观性从来都是很难测算的。尽管人们都说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但将这种感觉直观表现出来的难度是超乎想象的。如果要求人们回忆过去的生活,他们会一致表示现在时间过得比年轻时更快,但这种感觉应该来自于他们对多年前时间体验的回忆。当今天75岁的老人在他们25岁时,当时没有人询问他们感觉一年过的有多快,这就是说我们只能将今天的老年人与今天的年轻人对比。这可能意味着随着年龄增长,时间变快的感觉是因为他们总体上的生活节奏变化了,而不是他们个人对时间的感知出现变化。

望远镜中的人生

但仍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强调了年龄变化与感觉前一个10年流逝速度的关系。一个人年龄越大,他们会说过去的10年过得越快。那么可能对于成年人来说,几天、几月或几年的时间感觉上都不会有什么变化,但以10年为单位的时间可能就比较特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为何感觉10年过得越来越快呢?答案还有待争论,但主要的理论依然与自传式记忆的运作方式有关。

对那些发生超过10年的事件,例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和戴安娜王妃的去世,你可能认为其中一些的发生时间距现在更近。这个很常见的错误,叫作向前压缩(forward telescoping),指的是时间好像被压缩了,就像你从望远镜看远方的物体一样,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变近了。与此相反的是后方压缩或反转压缩(backward or reverse telescoping),也被叫作时间延伸。这是指你认为某事件发生的时间比实际更久远。这在较早之前的事件上出现的比较少,但在最近几个星期的事情上并不罕见。你可能认为上次见一个朋友是在3周前,但实际上那是2周前的事。

向前压缩是产生时间变快感觉的因素之一。关于压缩现象最直观的解释叫作记忆清晰度假说(clarity of memory hypothesis),这是由心理学家诺曼布拉德布恩(Norman Bradburn)在1987年提出的。这个理论很简单,因为我们知道记忆会随着时间慢慢褪色,我们便依据记忆的清晰度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距今时间。如果一件事在记忆中已经模糊,我们便推断它发生在更久以前。

怀旧性记忆上涨

在过去的生活中回想出几个令你开心异常,及几个令你难过或恐惧的经历。这些事情发生时你多大?有可能它们中的一些(尽管不是全部)是发生在15―25岁间。心理学家们发现在记忆中来自发生在这一时期的部分在数量上占了大多数。这个现象被称为“怀旧性记忆上涨”(reminiscence bump)。这种上涨可能是造成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越快现象的关键。

怀旧性记忆上涨不仅包括了对事件的回忆,我们甚至能记住更多在20岁左右时看过的电影里的场景和读过的书本中的内容。我们记得最清楚的大新闻往往发生在上涨期间的前半部分,而我们记忆最深刻的个人经历往往发生在上涨期间的后半部分。这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发现,我们甚至可以依此大体推断一个人的年龄。

怀旧性记忆上涨产生的关键是新鲜感。青春在我们记忆中如此清晰是因为在这段时期中我们比30多岁或40多岁时有更多新鲜的人生体验。这是充满了“第一次”的时期,第一段性关系,第一份工作,第一次离开父母旅行,第一次在离家很远的地方生活,第一次真正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许多选择。新鲜感对回忆有极强的影响,以至于即使在“怀旧性记忆上涨”期间,我们对一项新鲜体验的开始阶段都有更深刻的记忆。在成年人中进行的一项关于大学第一年回忆的研究中,41%的回忆都来自大学里的第一个星期,那个有最多新鲜事的星期。以上现象中,新鲜感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儿童时期也充满了新鲜体验,但我们对儿童时期的记忆却不如对20岁左右时清晰。

我们知道在青春期末段和成年之初,大脑会经历一段特殊的发育时期,因此一个尚未被证实的理论认为,大脑在这段时期可能非常高效,因此在这段时间产生的经历会形成最强的记忆。

我认为最合理的解释与自我身份有关。我们知道记忆与自我身份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记忆出错甚至会令人感到不适。这种联系也许能解释“怀旧性记忆上涨”。很多人在青春期末段与20岁开头的年纪时会开始思考例如“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怀旧性记忆上涨

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心理学家马丁康韦(Martin Conway)提出,在这段自我身份形成时期,我们会在记忆中置入非常生动的记忆,并方便在以后随时回顾,使形成的自我身份保持完整与一致。如果该理论成立,可以推断出如果人在青春期之后经历了某种较大的自我身份转换,他们可能会出现第二次“怀旧性记忆上涨”,以巩固他们形成的新的自我身份。将解释“怀旧性记忆上涨”的三种理论――大脑发育、自我身份寻找及新鲜体验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

电视节目制作人早就聪明地发现并利用了这个现象,制作播放能唤起人们对自己青少年时代乡愁的节目吸引人们收看。乡愁是一种有趣的情感。我们以为这是一种温暖、积极的感受,然而它实际上包含了失落,也许还有一种希望过去能更幸福的情怀。它包含着苦乐参半的因素,以至于在以前乡愁这种情绪是不被鼓励的,甚至曾经被当作一种精神病。

在头脑中向过去进行时间旅行的能力对于自我身份的形成与确认至关重要。这种能力能够将我们的个性与在明知有限的生命中寻找意义的过程黏合。回顾过去会令自己不曾存在的将来显得更加遥远。乡愁也能发挥其社会作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当人与人之间有如此多的回忆可以分享,我们怎么会感到孤独呢?这可以提高我们的自尊,让当下更容易令人承受。

有人认为“怀旧性记忆上涨”可能就是造成人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如果来自15岁至25岁的记忆拥有额外的可接近性,以便我们形成与确认自我的身份,那么则由此可以推断,大量的鲜活记忆会使青少年时期感觉更长,因此时间过得更慢;而成年后突出事件发生的次数更少,使人感觉时间过得更快。这种感觉也与中年后生活中的时间地标越来越少的事实混在一起。当你年轻时,你可能每过一到两年就会搬家。例如,你很容易记起在哪几年里你读了大学,然后你去了哪些地方。但随着年龄增大,生活越来越稳定,搬家与换工作的频率越来越小,让这些没有变化的年份合并在一起。

这确实能为随着年龄增长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的现象提供部分解释,但这仍然不算一个全面的解释,因为它只适用于这个如此特定的时间框架。它不能解释为何时间在60岁时会比30岁时过得更快。回忆的影响确实是部分原因,但若要进一步观察时间加速的本质,我们需要回到新鲜感及它的对立面――单调性。

记住那些时刻,而不是那些日子

威廉詹姆斯在1890年所著的《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中写道:“随着我们年龄增长而缩短的时间是因记忆内容的单调,及由之产生的回顾过去的简化造成的。”关于时间,詹姆斯写道:“空虚、单调、熟悉度使得时间萎缩。”詹姆斯的观点与最近被称作“记忆效应”的理论相符,后者实际上更多是关于遗忘而非记忆的理论。

单调的生活是时间变快的罪魁祸首,我们会忘掉那些经常重复发生的事情,而新鲜事物则显得很特别,让我们产生更强的记忆。就像意大利诗人切萨雷帕维瑟(Cesare Pavese)说过的:“我们不会记得那些日子,我们只会记得那些时刻。”

我提到过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会慢慢学会一些世俗概念,让我们能够理解一年中的月份及季节变化的意义。它同样能让我们产生时间流逝快慢的概念,以及了解通常情况下一段时间内会发生多少件事情。我们学会计算一件事花费的时间,然后根据经历事件的数量依次算出总共经历的时间长度。当相同事件重复出现,例如日复一日的上班,会让我们认为这只过了很短时间。而当发觉一周年这样绝对的时间标记出现时,会让人突然一愣。如果在怀旧性记忆上涨期间的10年岁月里,我们已经习惯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的新鲜事物,等到我们30岁或40岁时,同样的时间长度只会产生更少记忆,我们会认为并没有经过太长时间,只是在发现又有一年一闪而过时会感到惊奇。

我认为生活的单调性与丰富性都是解释许多时间谜题的关键因素。生病时感觉时间过得很慢,你希望每小时每天都快点过去,这样你就能尽快好起来。

然而,当你回顾这段生病的时期,每时每刻病痛的煎熬却很难在记忆中找到痕迹。你记得自己确实曾经是病了,但是因为在家养病的一周内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值得注意的新鲜事,从记忆角度看,这似乎是丢失的一周。而一个美好假期上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在度假过程中感觉时间过得飞快,然而事后回顾这段假期却会觉得假期过得很长。这让我想到了“假期悖论”,一种终于可以解释所有时间小把戏的效应。

假期悖论

一个愉快的假期令人失望地很快结束。与出发前数月对假期的期盼,以及为了攒钱而努力工作的过程相比,实际花在假期上的时间很短。一眨眼的工夫假期就过去了。相反的是,当你回到家回顾这段假期,却感觉自己已经离开了相当长时间。真的只有一个星期吗?你得到两种同时发生的但却完全相反的时间体验。在度假期间你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但事后回顾,却感觉自己好像离开家好几年了。旅行时间越长,奇怪的感觉就越强烈。这就是所谓的“假期悖论”。这个问题威廉詹姆斯同样做过总结:“总的来看,充满各种不同有趣经历的时间在发生时好像很短,但我们回头看时却觉得很长。另一方面,在一段空虚无聊的时间发生时感到很漫长,但事后回顾却觉得很短暂。”假期就是前者的一个完美例子;后者体现在生病期间。

记忆与时间标记是我们体验时间方式的两个重要因素。假日提供了使时间变快的完美的条件:日常生活规律的打破,感知时间流逝线索的消失,加上大量新鲜的所见所闻对注意力的吸引。每一天都过得很快。而当你回到家中,另外一个关键因素便开始发挥作用:记忆。你认为自己已经离开家很久的原因是在假期中体验到许多新鲜事物,产生的记忆的数量远远超出正常的一周,使你心里对时间的标准测量产生了扭曲。我的观点是,产生“假日悖论”是因为我们在脑中通过两种不同方式来观察时间――体验中的时间与回忆中的时间。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时间能够互相吻合,但当它们不吻合时,我们便会注意到时间上的奇怪现象。

在有的研究中,人们要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计算时间的流逝。研究人员用秒表开始计时,参与者需要在心中估算1分钟何时到来。这个过程就包含了判断体验中的时间,你需要随着事件发生的同时计算时间流逝。

另外一种研究中需要参与者在事后判断时间长度,即判断回忆中的时间。参与者首先被要求完成某项任务,在任务完成后计算用掉的时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巧,我认为正是这两种计算时间的方式产生了“假期悖论”,即度假期间觉得时间很快,但回想起来却觉得过了很久的矛盾感受。当生活按部就班地流畅进行时,这两种计算时间的方式能够互相吻合,让人感觉每天每周都以正常的速度流逝。

有很多时间的标记帮助我们估测一天的流逝,例如上班和下班时间、午餐时间、睡前最爱的电视节目。这些日子都遵循固定规律,即使一些小的变化也都以某种固定规律出现,恰当地穿插在日常生活中,包含的新鲜体验数量也很大程度上在意料之中。体验中的时间与回忆中的时间两种方式的计算是同步的,时间流逝的速度很平稳,一切都井然有序。

随着你踏上度假的旅程,这两种计算时间的方式便失去协调,造成时间扭曲。每个所见所闻都很新鲜,你丝毫不会感觉无聊。你根本很少看时间,熟悉的时间标记变得模糊,或者干脆消失。假期里的每天都充满了新鲜记忆,会感到每天都很忙碌,体验中的时间过得很快。但回家后看到的是回忆中的时间,当重温那些日子时,因为那充满了新奇的体验,它好像持续了好几年。从我前面提到的记忆效应来看,我正在通过新鲜体验的数量来计算整个过程的时间。我可以记起假期里的每一天,而在家里的生活中,每天同样的体验都融合在了一起。将所有这些新鲜记忆加在一起,假期在总体上感觉很长。

双重角度感知时间的理论

我们会不断通过对体验中的时间与回忆中的时间两种方式进行计算判断时间的流逝。通常情况下两者会保持平衡,但突出的体验会打乱这种平衡,有时平衡的打破甚至会相当剧烈。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使我们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习惯于这种平衡被打破的状态。

这个双重角度感知时间的理论也能对我之前提到并做出部分解释的那个更大的问题做进一步补充――即为何随着年龄增大,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让我们拿一个生活中充满新鲜体验的7岁孩子举例。我们知道对小孩来说感觉时间过得比大人要慢。其原因又与体验中的时间与回忆中的时间两种感知时间的方式有关。孩子体验到时间的矛盾比大人体验到的要小,因为即使是体验中的时间也过得很慢。孩子控制自己时间的自由比大人小得多,他们经常被迫做一些不想做的事。回想那些坐在车里无尽的枯燥路程,以及在一节无聊的课上心不在焉地乱画,希望快点下课的日子。

而相反,孩子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非常投入,他们显然比成年人更懂得如何活在当下。他们能在水池里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比任何成年人都玩得更长,能不断想出一些新点子做一些新实验。

对孩子们来说,时间过得实在是太快了。当父母叫他们回去吃饭时总是感到震惊。在一旁照看孩子的父母可能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但全情投入的孩子们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到上床睡觉的时间,当他们恳求父母再玩一盘游戏、再下一盘棋或再听一个故事时,每一分钟都过得更快了。孩子们感受到的是“假期悖论”的一个变种,这是由于孩子计算体验中的时间的能力较弱,从而造成的一种复杂效应。孩子们每天都充满了各种新鲜体验,在父母催着快点去上学时,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探索这个世界。他们会停下观察挖路的工人,会停下来抚摸一只狗,他们会注意到任何看起来不同的事物,会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为什么就这么无聊地走在人行道上,而不像跳房子那样避免踩到铺路石间的缝隙,或是沿墙上的垛口爬上爬下呢?这说明总体上,尽管有时被迫要做一些无聊的事情会觉得时间很慢,孩子们的一天在大体上和我们的假期一样,都是非常吸引人的,这使孩子们产生大量记忆,当他们回顾过去,会觉得每个月每一年都延伸了很长。

成长的岁月

当一个孩子长到十几岁的年纪,回忆效应开始起作用。学校里的课业要求以及考试压力意味着时间在有些时候仍会过得很慢,但生活慢慢减少了一些成规,获得更多自由及大量新鲜体验:第一次性体验、第一次喝酒、第一次恋爱、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真正有机会选择自己想做什么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已经讲过,自我意识的形成使这些事情变得很重要,这也导致回忆效应的产生。我已经提出这些记忆可能非常深刻,以巩固我们新形成的自我意识,这里我还认为,进入成年的时刻也会成为日后计算体验中的时间的参考准绳。这个时期的新鲜体验会至少持续到25岁左右,在那时我们已经习惯将一定数量的记忆换算为一定长度的时间。

进入中年,计算体验中的时间的能力已经很成熟,我们可以感觉到小时和天以均匀速度流逝。使几个月和几年时间的快速流逝让人震惊,而不是几个小时。时间的标记不停地提醒着我们一年又一年的过去。当我们发现柏林墙倒塌已经超过了20年时,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就像我们看到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物品出现在古玩店内。最令人震惊的是,上班的同事中出现了90后,他们不是应该还在上学吗?

这些时间的标记与我们对回忆中的时间的计算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是通过记忆的数量来估计时间的长度,新鲜体验越少,留下的新记忆也越少,我们不断地发现从体验中的时间与回忆中的时间内获得的信息出现错位。

体验中的时间与回忆中的时间的双重机制是造成很多时间谜团的关键。这也是我们从来没有、将来也绝不会习惯的地方。这仅仅是两种计算时间方法不一致带来的后果。我们无法不以这样的方式观察时间,但我们能利用这些时间计算方法的特点,使时间根据我们的喜好变快或变慢。(注:本文摘编自“果壳阅读第六日译丛”的《错觉在或不在,时间都在》一书的第四章《加速流逝》作者:克劳迪娅哈蒙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我感觉时间就是快了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从来没有人教过我,怎么变成一个大人…

长大就像跳水,什么都别想,闭着眼往里跳就行了,那水里有石头有沙子有蚌壳,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即使生活在阴沟里,也要学会仰望星空!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

你是第一个问我疼不疼的人!

2007年日本地震使时间少了1.8微秒”一H有60M,每M都少1.8微秒

因为小时候上课是一种煎熬,40分钟一节课都觉得好久,我们看一场电影都没觉得比一节课久

不要做时间的追逐者,而是活在时间里

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因一过年就有各种好玩的好吃的,生活处处是惊喜。于是,每天总是数着指头盼望着过年,那时候的日子真的过得好慢,慢得用分秒计算,慢得在梦中过了好几个年,醒来却只睡了十分钟。

长大后,时间仿佛装了加速器,时间开始以年为单位,甚至“三年”或“十年”为单位,刷刷一个十年没了,再刷刷又过了十年,毕业了,工作了,每天为生活奔波,还没来得及细想自己都干了些什么,一年又过完了。

大家都明白,时间还是一天24小时,并没有加速或变慢,变化的是我们的时间感知。心理学家哈蒙德研究发现,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跟我们吸收、处理、储存的信息量紧密相关。

对于小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奇的,充满未知的,值得全身心的投入,不断的往记忆中存储新的事物。因为大脑的高频运转,事后回想便有一种心理上的错觉,仿佛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这些新奇有趣的事物。

长大后,生活似乎进入了一种可预测的状态,工作、社交、日常琐事,生活开始过得浑浑噩噩,懒得再去关注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所发生的事情都是自己熟悉的。大脑存储的新记忆越来越少,常处于低频运转甚至待机状态,回顾起来便感觉时间飞逝,自己好像什么也没做,一天又过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很多人感觉“越长大时间过得越快”,似乎人对时间的感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英国基尔大学资深时间研究员约翰.威尔顿(John.Wearden)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测试,一组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一组是年轻的大学生,实验内容是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打断受测者正在做的事情,询问他们正在做什么、感觉如何以及时间过得有多块。实验表明,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当下的时间感知并没有显著的区别,唯一能让他们的时间感知发生变化的是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以及做事时的心情。

换句话说,对于当下所感知的时间来说,情绪和注意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年龄似乎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这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的是一个道理。爱因斯坦说:“当你和一位漂亮女士坐在一起一个小时,你觉得仿佛只过了一分钟;但如果让你坐在滚热的火炉边上一分钟,你会觉得像过了一个小时。”如果你对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全身心投入,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反之,你心情不好或者无聊,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才是时间错觉的关键。

长大后,我们的大脑懒得去存储新的记忆,其实就是我们对正在做的事情不再感到新奇,习以为常,导致注意力缺失。潜念理论认为,注意力缺失通常是因为大脑对某项任务习以为常时,会转换为自动模式(潜念),将更专注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因此我们的大脑常容易分心走神除了潜念,造成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内在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无聊、焦虑等其他精神状态,都会让我们无法专注。

有人建议去体验刺激兴奋的生活,给自己制造新鲜感,唤醒大脑的运转;也有很多人提倡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活,这些观点都不错,但并不现实,而且重要的是,新鲜有趣的事物只会让你事后回想时,产生控制时间流逝速度的错觉而已。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去操控当下对时间的感知呢?

英国一位科学记者也遭受到注意力不集中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参加了一项大脑强化训练,并以此为始,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尝试了不同的干预措施,让自己的心智控制能力和认知技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大大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这个人就是卡罗琳.威廉姆。她把自己的调研和实验训练过程记录在《认知迭代》这本书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去认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大脑。

这本书里第一章讲到的就是注意力陷阱。说到分心走神,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不好的精神状态。想要让自己保持专注,就要关闭自己的“走神”模式,但真的是这样吗?

波士顿大学神经学教授麦克.艾斯特曼(Mike.Esterman)认为,注意力的最终状态是流动的,就像你在一片海洋上乘风破浪,这并不是坏事,反而是一切的关键,他建议我们去拥抱这些波动。

作者卡罗琳在训练中也发现,保持专注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注意力也无法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学会让大脑在专注和走神两种状态中自由切换,在大脑需要走神时,任其随意漫游,并在它没有走得太远时及时恢复正常状态,这才是保持专注的最佳方法。

卡罗琳在书中总结出的她认为最有用、最有必要学会超控的几种精神状态:

需要超驰控制的精神状态

在生活中,卡罗琳就是利用这一框架来理解和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去完成需要完成的事情。

例如:早上起床时感觉很疲惫,无法集中注意力,她便做一些创意思考;如果有紧急的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她就喝杯咖啡或浓茶,出门散步一会儿,让自己的精神切换到放松状态再回到书桌前;如果发现自己开始分心,她会有意识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体和思维上,看是否出了什么问题需要注意,然后做一些让身体放松的事情,再专注于工作;如果感觉日子匆匆,她就会停下来,有意识的关注周围的细节,让时间变回正常的速度,获得掌控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想掌控大脑在专注和走神之间自由切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的练习。以下是卡罗琳分享的一些控制注意力的技巧:

1、定期休息:我们的大脑可以保持90分钟的警觉,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每天最好休息五到六次。休息的时间不一定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一定要完全的分心。

2、正念冥想或瑜伽:一开始,卡罗琳对于冥想有所怀疑,但是经过冥想训练后,不得不承认,冥想是有用的。每天坚持冥想,哪怕只有10分钟。哈佛医学院神经科学家萨拉.拉扎尔(Sara.Lazar)在研究冥想对大脑的影响中发现,长期冥想者的大脑中后扣带皮层区域的活动相对较少,而后扣带皮层主要控制分心和走神。瑜伽和冥想具有相同的作用,不喜欢冥想的人也可用瑜伽代替。

3、观察自然景观的照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自然景观而不是城市景观。大自然的魅力能够对我们的注意力产生神奇的效果,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顿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里面也提到过这一点。

4、保持体温:我们的体温在低于37摄氏度时,很难集中注意力。按照这一标准,早晨刚起床的这段时间最不适合集中注意力,而上午10点到12点、下午3点到6点则是最容易专注的时间段。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便的方法来改变这一需求,如:通过运动或热水澡要增加体温,在短时间内获得专注。

5、找到一件你喜欢并且需要有一定的专注又轻松愉快的事情,比如:运动、手工、烹饪、下棋等,它能让你的大脑进入正确的状态。正确的状态需要不断的练习,在你需要的时候才会足够强大。

想要抓住时间,获得对时间的掌控感,并不需要让生活时刻充满新奇和乐趣,只需把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学会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每一个细枝末节,让自己活在时间里。我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这么做绝对值得。

上一篇:网易云经典语录伤感
下一篇:动漫经典语录关于朋友

相关经典语录

推荐经典语录

热门经典语录

  • 五五开骂人经典语录
  • 说说社会经典语录
  • 快手经典语录,快手社会语录短句霸气,快手里面经典评论
  • 将进酒唐酒卿经典语录
  • 快手评论经典语录
  • 龙族 经典语录,龙族最催泪的精彩语句,龙族里的情话
  • 嚣张by巫哲经典语录
  • 鼠疫加缪经典语录瞎子
  • 最新经典语录

  • 虚伪的人生的经典语录,送给耍心机的人的语录 至虚伪朋友的经典语录
  • 中国人的素质经典语录
  • 翡翠玉石经典语录
  • 经典语录电影截屏
  • 狮子座 经典语录
  • 社会姐经典语录霸气
  • 电影北极之恋经典语录
  • 爱情宣言经典语录短句